08.21 「學海安 問安慶」五問:我們的人才為什麼難引更難留?

「學海安 問安慶」五問:我們的人才為什麼難引更難留?

安慶之難: 530萬人口大市“人才荒”

安慶人口多不多?挺多的!號稱530萬!

安慶人才缺不缺?

“安慶什麼人才都缺!”市委書記魏曉明一句話直擊痛處!

缺到什麼程度?

以技能人才為例,截至去年底,安慶全市技能人才總量29.4萬人,其中高級技能人才7.9萬人,佔比26%,萬人技能人才擁有量554人。比5年前,我們的高級技能人才佔比只提升了2點幾個百分點。

看看蕪湖!人口369萬,技能人才總量42.7萬人,萬人技能人才擁有量1157人,是安慶的2倍!

再看看馬鞍山!人口230萬,技能人才總量近32萬人,萬人技能人才擁有量1391人,是安慶的2.5倍!

作為產業轉型的重要支撐力量,安慶的技能人才很缺、很缺!

為什麼缺?530萬戶籍人口的安慶,人才都去哪兒了?

外流了!

“安慶一中每年都是把安慶的人才,一火車皮一火車皮的往外運!但畢業以後回來的不到20%。”安慶一中的一位校長的話滿是辛酸。

“我的小學、中學、大學同學加在一起留在安慶工作的不到10個人。”一位安慶網友早在2014年就發出感嘆。

據統計,2017年安慶職業技術學院各類畢業生3219人,只有12.8%留在安慶就業。

企業人才外流現象也很嚴重。在幾年前一份安慶城區規上企業人才流失情況的調研中顯示,僅2013年,66家規上企業流失各類人才近2000人!

截至2017年末,安慶常駐人口464.3萬,有將近70萬的安慶人在外面工作、定居。

人才流動的背後,附帶著資金、技術、先進制度與管理模式的流動,而人才、資金、技術、機制,正是一個地方經濟騰飛最重要的因素。

“搶不來”!

“經營管理人才,產品、生產、IT等技術管理人才、技能型人才我們都缺,去年10月份,我們連續幾個月在上海等地招人,但效果很不好。”環新集團人事管理部門負責人吳鎮海的話,道破了目前安慶很多企業人才引進的困境。

“幾年來,我們人才招引工作‘起跑慢’,人才體制機制工作存在一些問題。”成立不久的市人才辦有關工作人員介紹,我們後知後覺,陷入了愈加被動的局面。

招不到人才,對企業來說有時候是“致命的”。

2015年,在安慶三年之後,年產值3億元的浙江橫店集團因為招不到人悻悻離開。“需要500名左右的技能工人,但最多的時候也不到兩百人。企業的四條生產線常年靠著一、二條線運營,讓人家怎麼生存?”安慶經開區招商局一位科長告訴記者。

2016年,廣州五行集團在我市經開區投資打造的電商園項目在運作三年以後停掉了。因為在安慶招不到互聯網運營人才,只能去武漢等地尋找人才。

“本地高端人才普遍欠缺,很多大企業進駐安慶時,都是自己在外地尋找專業研發人才,企業投入巨大。”安慶一家企業副總直言不諱地說。

一個城市的興衰,裡面的人起到關鍵性作用!

人才引不進來,出去的不願意回來,企業長期陷入焦灼的“人才荒”,研發、生產、產業升級受影響,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後勁不足……人才的缺失就像打開的潘多拉盒子!

我們不禁要問:

面對日趨白熱化的人才競爭,安慶,拿什麼吸引別人目光?

我們不禁要問:

沒有人,沒有人才,沒有高層次人才,安慶,如何向高質量發展道路上邁進?

海安之策: 多措並舉招來“新海安人”

“我是被海安大公的地理區位優勢和人才新政吸引過來的,在海安創業,子女教育、住房等問題都能得到很好的解決。”近日,海歸碩士、上海華欣民福自控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樂斌被海安市大公鎮成功引進。

今年5月25日,在江蘇省政府下發海安撤縣設市通知後的第11天,海安搞了第一個大動作,發佈“海安歷史上突破性最大、含金量最高、涵蓋面最廣、集成度最強”的“1+10”人才新政。

根據這個新政,未來幾年,海安市本級每年將投入8000萬元以上用於政策兌現,加上各區、鎮配套政策,全市每年用於人才投入的費用將突破1億元。

“聚焦高層次人才、青年人才、技能人才三類隊伍建設,涵蓋了人才創新創業初始期、發展期和成長期等各個階段。”海安市人才中心盧會伶主任介紹,“1+10”人才新政在內容上,包含了人才創新創業、落戶補助、生活津貼、個稅返還、購房補貼、子女入學、配偶就業、醫療保健等方方面面。

在此之前,海安強力引進各類人才的政策層出不窮。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人才工作站”!

為提升海安人才國際化水平,海安建立了“長三角海歸創新創業海安基地”,在洛杉磯、倫敦、首爾等地建立了“人才工作站”,去年共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32人,1名海外人才成為江蘇省“外專百人計劃”專家。

政府“引才”給力,企業作為引才主體也是“高招”頻出!

“這裡承載了我的事業和夢想。”上海交通大學機電學院教授盛鑫軍告訴記者,他一個月只有12天在海安工作,率領的科研團隊已經與海安當地的西蒙、愛登堡等企業成立了焊接聯合實驗室。

“不為企有,但為企用。”3年來,海安開發區先後與上海交大、蘇州大學、常州大學等高校和院所共建了6家產業研究院,形成了高層次人才助力地方經濟發展的喜人態勢。

一線優秀員工一人獎勵一輛汽車!位於海安高新區的江蘇鐵錨玻璃股份公司,開出這樣的年終獎。過去四年裡,每到年末總會在海安引起轟動。“這樣的獎勵,是鐵錨玻璃留住人才的‘秘籍’之一。”2017年度企業傑出人物獲獎員工吳守平說。

在海安,企業主體引才聚才,產業升級用才興才,發展需要培才育才,由“聚才引智”帶來的鏈式效應已逐步顯現。

2017年,海安全年引進國家級頂尖、高層次產業人才262人,高端海歸人才34人,高校畢業生5566人。這些人才在海安落戶、安家、工作,成為“新海安人”。去年,在縣域人才綜合競爭力排名中,海安躍居江蘇省第七、長江以北第一。

高層次人才聚集,為海安新興產業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國家千人計劃專家、留美博士陳建峰,目前已帶領研發團隊陸續開發了一系列用於檢測與治療消化道疾病的高端醫療器械。

曾任美國德西尼布公司海洋工程部經理的深海開發工程和水下生產系統關鍵技術專家徐立新博士,2015年被引入海安後,實施“深海跨接管的自主設計優化研發和製造”項目,徹底打破了國外壟斷。

畢業於意大利都靈理工大學的潘冠軍博士,在海安成立了邁特新材料有限公司,目前公司擁有高性能磁粉芯材料的生產核心技術,其產品性能與穩定性均超過國外同類產品。

安慶怎麼辦?

合力破題,讓人才引得進留得住

對比海安,為什麼安慶人才難引更難留?

“政府在人才補貼、引進高端人才方面也有支持,但在住房、教育方面與其他城市相比還有差距。我們的外派財務總監,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在安慶只待了3個月就走了。”

“安慶唯一與合肥比就是房子便宜,但其他地方沒有什麼優勢。特別是工業園區周邊的服務沒有配套好。”

“我們企業董事長親自引進了一名安徽省2015年特殊人才,人才當時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他的住房怎麼解決?他的孩子教育怎麼解決?”

“生產、技術、安全、質量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基本上是企業自己培養的,人才培養時間成本太高,我們無法承擔人才流失的巨大風險。”

“由於人們對化工行業的偏見,使得化工企業在引進高精尖人才方面存在劣勢。”

……

今年上半年,在我市召開的一場人才政策調研座談會上,環新、曙光化工、飛凱高分子等企業負責人紛紛訴苦。

而在這些“苦水”中,我們大致能總結出,安慶企業難招高層次人才的“癥結”所在:較低水平的薪資待遇;缺乏配套的工業園區;優質教育資源稀缺;住房沒有保障……

就像金田材料的一位負責人說的那樣,“高層次人才更多的不是在乎錢,而是環境以及事業的提升,能不能引得進,要看他能不能在這裡過上‘體面而有尊嚴的生活’。”

但根源遠不止如此!

“找不到企業或者平臺能夠承接我的研究。”致力於大氣科學研究的項彬是家中獨子,從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畢業後,曾想過回到安慶,回到父母身邊,但縱觀安慶,沒有任何一家單位能承載她的夢想,無奈之中,她只能放棄回國的念頭。

安慶市委黨校一位經濟管理學專家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根本原因還在於沒有吸引人和留住人的“產業容器”,石油化工、紡織服裝、機械裝備三大產業在“搶人大戰”中,磁場吸引效應明顯落後於互聯網+、大數據等新經濟、新業態。

傳統產業佔比過高,人才進不來,進而產業轉型升級困難重重,經濟發展也趨於緩慢,進而人才流失更嚴重……“這成為緊箍在安慶經濟上的一個內循環,並且慢慢固化成安慶經濟衝不破的一堵牆。”

對標海安,我們的政府和企業是不是在引人、留人方面思想不夠解放、力度不夠、辦法不多?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海安之行讓我們更加確信,我們從未像今天這樣如此渴望人才!

海安經驗教會我們,吹響人才集結號,需要政府、企業、園區、院校等多方合力!

我們欣喜地看到,安慶前進的步伐已經邁出:

“要從破解人才體制機制障礙入手,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市人才辦有關負責人介紹說,學習海安經驗,我市已經在研究並即將推出相關的人才政策,著力破解我市企業目前存在的各類人才的緊缺問題。

而我們的企業也在探索一些可行的辦法:

金田材料讓中高層在公司持一定股份,給他一個發展的預期,給他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氛圍。

海南衛康採取“不為所有,但為所用”柔性引才模式,跟南京、北京等地研究所探索項目制,一年兩個團隊各給200萬,產品從前期立項到最後註冊申報,對方全包。

曙光化工採取與高校合作模式,解決煤化工、氰化物、丁烯醇的下游產品開發等人才不足問題……

得人才者得發展!

哨聲吹響!我們希冀,一個涅槃重生的安慶,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