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9 生命最好指引:道之大智慧、佛之好心態、易為根本生存之道!

這是一個競爭的時代,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世人都為追求成功而忙碌。

在這種高速的生活狀態之下,身心的壓力也在不斷加大,時常會感覺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自己原來的人生定位。

包羅萬象的老子《道德經》,則可以為我們提供最好的智慧啟迪,在生活態度上為我們提供最好的指引。

生命最好指引:道之大智慧、佛之好心態、易為根本生存之道!

1. 無用,才能有趣。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道德經》裡到處是比喻。

比如瓷杯,大家只看到有的部分,其實能用的不是有,而是圍出來的空。

房子有門、有頂,能用的還是圍出來的空。沒有中間的空,大家住哪兒?

什麼是無用的事?發呆,喝茶,看四季變化,都被認為是無用的事,都不做。

我的很多想法都是在喝茶發呆時想出來的,相反忙碌的時候沒有想出來。

我們中國人愛求大,求有用的事情,有用的人越來越多,有趣的人越來越少。閱讀,就是一種和老人、和過去聊天的方式。

2. 低調,才是高明。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為什麼江海最為遼闊,因為它比誰都低,海平面為零,水往低處流,原則是比別人低,以其善下之。

喜歡比別人低,這是主動的,這是一種境界。

那些真正高的人,都喜歡低。比如季羨林,他在校園裡為學生看行李,這是真事。

當代書法家啟功,接受採訪時,謙虛得不得了,琉璃廠有假冒他的作品,他說去看過,真有比自己寫得好的。

他們“善下之”,從來沒有耀武揚威,從來都是客客氣氣。

3. 坦然,面對逆境。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不管多大的風都不可能一直刮下去,不管多猛的雨也終有停止的時候。

這句話還給了我們另一個角度的啟示:當你遭遇人生中的不順利、不如意,甚至慘重的打擊時,你要相信時間能夠稀釋這一切。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挫敗和低谷也終將過去。

人有兩個最大的敵人:一是突如其來的讚賞和表揚,一是時常會有的打擊和不順。

生命最好指引:道之大智慧、佛之好心態、易為根本生存之道!

《易經》的精髓,最根本的生存之道。

孔子晚年感慨學《易》可以無大過,《周易·繫辭下》中也說: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謂易之道也。

無咎是沒有兇險,沒有大的過錯,或是就算有過錯也沒有關係。這是《易經》的精髓,最根本的生存之道。

1. 反省補過,是無咎之基。

《周易》雲:無咎者,善補過者也。

無咎的狀態不是不犯錯誤,而恰恰是犯了錯誤以後,能夠及時反省和改正。

《左傳》上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孔子稱讚愛徒顏回:“不遷怒,不貳過。”不貳過,就是不重複犯錯誤,善於改正自己的錯誤。

《周易》上同樣說,“震無咎者存乎悔”。要達到無咎的狀態,必然要善於反思悔過,如曾子的“一日三省吾身”。

反思悔過是改過的前提,一個人不在內心真正的反思、悔過,根本不可能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也就不知道如何去改正。

所以要真正達到無咎,就要隨時反省自己,隨時隨地檢查、反思、改正自己的錯誤和毛病。

2. 謹慎小心,是無咎之法。

《周易》雲: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君子每時每刻小心謹慎,勤勉不懈,永遠保持警惕,這樣雖然存在著危險,但是並不會有災禍。

亊情發展並不是簡單的,並不一直都一帆風順的。

只有經常保持勤勉和警惕,才能即使有危險,但不會造成災難。

《周易》對謹慎強調很多,可見其重要性。

古人云,行謹則能堅其志,言謹則能崇其德。牢記一個“謹”字,所犯的錯誤會越來越少。

3. 堅忍純正,是無咎之憑。

《周易》雲: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

沒有平地是不會變成山坡的,沒有去了而不回來的,在艱難困苦中堅守純正,必然會有好的結果。

世界上時時刻刻發生變化,循環往復,困境和逆境是不斷轉變的,沒有人一輩子走運,也沒有人一輩子倒黴。

人生艱難和困苦雖然不能避免,但只要我們保持一顆堅忍和貞正的心,就終能等到變成平坦的大道。

返璞歸真,是無咎之境。

生命最好指引:道之大智慧、佛之好心態、易為根本生存之道!

《周易》雲:白賁,無咎。

賁是斑紋華彩、色彩紛繁之象,七彩光合成白色,絢爛歸於平淡,白賁就是在世不染,閱歷深厚,返璞歸真。

我們在這世界上生活越久,認識的人就越多,得到的東西就越多,隨之而來的煩惱和痛苦也就越多,幸福和快樂反而越來越少。

世人不斷追尋,不斷得到,卻發現身體越來越差、心情越來越躁,生活越來越累。

要想擺脫這種煩惱和不幸,只有返璞歸真,追求“白賁”的人生大境界。

白賁的境界,就是笑而不語、光而不耀、威而不猛的境界。

白賁的境界裡,有清涼自在的心,有安定從容之心,有一顆擺脫煩惱束縛的自由之心。

修持佛法《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心態的健康與否,直接關係到人生的苦樂。

古人說: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

就是因為我們還有煩惱,所以心才無法靜定而安,因而才不能獲得自在。

生命最好指引:道之大智慧、佛之好心態、易為根本生存之道!

源自大乘佛教的修持佛法《金剛經》中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當今時代是一個物慾湧動、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盛行的時代,有些人不再談論人生、理想、國家、社會,而是更多地談論電影、股票、服飾、美食、足球、明星等等。

享受現代物質文明是現代人應有的權利,但人切不可成為物質的奴隸,陷溺於拜金主義的狂潮,從而導致精神家園的失落。

人除了物質生活,還要有充實的精神生活,精神上去充實才是真正的富貴,精神上的滿足才是真正的幸福。

假使心起了煩惱,那麼即使在社會上很有地位、財富,生活也是空虛的。

生命最好指引:道之大智慧、佛之好心態、易為根本生存之道!

如果心中顛倒夢想,高樓大廈無異於監獄,美味佳餚就是毒藥。

只要心安定了,就算吃的是粗茶淡飯,住的是茅草小屋,心中也很安定、 自在。

我們之所以感到痛苦煩惱,是因為我們心中有太多的慾望。

一旦慾望得不到滿足,便會感到煩惱,自卑,痛苦。

既使慾望暫時實現了,又生怕會失去或者又有了更大的慾望。

因此,我們的身心永遠在苦海中沉浮,永無出頭之日。

我們之所以有慾望,是為了膨脹自我,是認為世間有很多東西是真實存在和可以得到的。

而真相卻是: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變化無常,如鏡花水月般虛無縹緲,瞬息即逝。

因此,對於世界上的一切都應該看淡,對遭遇的一切都應該坦然面對,不應該執著。

靜下心來仔細想想,世間的一切有什麼是永遠的呢?

沒有。所以不強求。

《金剛經》中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泡影:比喻世間法的虛假不實,猶如泡沬與影像。觀:觀想、觀念。世間的一切所作有為之法,寂滅不常住,如同夢境、幻緣,如浮泡、虛影,如同朝露般易消失,如同閃電般一閃而過,我們應該有這種觀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