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無名山村成為愚公遺址,從此村名叫愚公村

一九六六年的一天,北京一個名演員突然心血來潮,給濟源縣委宣傳部打了個長途電話說,他們劇團為了學好《老三篇》。要來濟源縣參觀“老愚公”的遺址,叫他們好好準備準備。濟源縣沒有愚公遺址,縣誌沒記載,群眾沒傳說,《愚公移山》是寓言,寓言如同小說一樣,都是虛構的,這叫他們怎麼準備?

無名山村成為愚公遺址,從此村名叫愚公村

因而,濟源縣委宣傳部長給她回話,婉言謝絕。可是怎麼解釋,她都不信。她說:“寓言同小說一樣,雖然都是虛構的,但一般都有生活原型。濟源縣境內既然有王屋、太行二山,怎麼能沒有愚公這個原型呢?你們是不是怕花錢、怕麻煩?花多少錢只管向我要,你們受一點麻煩就不能嗎?不能受,就好好學學老三篇!告訴你們,我們去定了,你們不接待,我們帶著乾糧自己去尋覓。“

無名山村成為愚公遺址,從此村名叫愚公村

濟源縣委宣傳部長想,演員難纏謝絕不了,只有找個地方應付一下他們算了,於是只好答應了下來,定了日期。第二天,宣傳部長領了兩個秘書進山物色地點。他們翻山越嶺走了三天,累得腰痠腿疼,才在王屋山北麓找到了一個理想的所在。這個地方較為開闊,依山靠壁住著三戶人家。這三家都姓於,和愚公的愚正好同音;同時都是一色的石牆茅草頂,院裡都有一棵樹圍的大柏樹,村頭有一個就半山坡鑿成的殘壁斷垣的石頭房基;房基傍還有一口數丈深的石井;

無名山村成為愚公遺址,從此村名叫愚公村

遠處靠王屋山麓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在潺潺地流淌。風景幽雅古樸極了。宣傳部長叫秘書把他們三戶人家的男女老少都叫在一起。宣傳部長亮明瞭身份後,就問他們知不知道他們的祖先?他們說,不知道。只是聽上一輩的老人們說,他們的根在武陟縣,他們的祖先是元末明初大亂時,從武陟逃難躲到這裡來的。宣傳部長想,他們的說法不給否定,愚公遺址就難以成立。

無名山村成為愚公遺址,從此村名叫愚公村

於是,他告訴他們,他們上一輩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據我們考察證明,元末,武陟縣人被殺絕了,赤地百里,渺無人煙,不可能有人到這兒來,他們的根就在這裡,他們的祖先就是“老愚公“。宣傳部長這樣一說他們都“噢”了一聲,恍然大悟。宣傳部長又告訴他們,村裡那個斷垣殘壁的石房基,就是老愚公當年的住宅;他們院裡的大柏樹就是當年老愚公栽的樹;旁邊那口石井,就是當年老愚公淘的吃水井;出村那條路,就是當年老愚公修的路;

無名山村成為愚公遺址,從此村名叫愚公村

當年王屋、太行山都在小溪這邊,由於他們每天挖山不止,才感動了兩個神仙,把兩架山揹走了,才有了這麼一塊開闊地;那時沒有這條小溪,小溪南邊就是海,神仙把山填了海,海被淤平了,地面上的部分就是當今的王屋山、太行山。宣傳部長又編了這麼一段假話,他們更信以為真了,都手舞足蹈地說:“噢,原來愚公是咱祖先,咱這兒就是愚公的故鄉啊!”顯露出了無比自豪和驕傲。

無名山村成為愚公遺址,從此村名叫愚公村

宣傳部長看條件已經成熟,就透露出了北京有人來參觀“愚公遺址”的底兒,要他們做好準備,該修整的修整,該插牌的插牌;無論問到誰都得按照他剛才講的“實際情況”回答。他們都異口同聲地說了個“中”。半個月後,那個名演員帶領她的團員準時趕來了。宣傳部長陪同他們參觀了物色好的那個“愚公遺址。

無名山村成為愚公遺址,從此村名叫愚公村

他們參觀後都很激動、興奮,寫了決心書和感想體會。那個女名演員當場拍板捐款5萬元搞修繕。他們還帶來了新華社記者。這個記者拍好多張照片;還擬了個新聞稿。不到一星期,“愚公遺址”就上了廣播、報紙、電視。愚公遺址的發現如同我國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很快傳遍了神州大地,四海五洲,每天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如今,它變成了一個遊覽區,新出版的地圖上,也印上了“愚公村”的名字,使這個無名山村有了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