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 加快推進“四個城市”建設

市委十二屆六次全會要求,要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著力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活力。要擔當作為推進改革,既勇於挑最重的擔子,又敢於啃最硬的骨頭,當好改革實幹家。要突出重點深化改革,加快推進重點改革舉措和改革事項落實,推進體現革命性、觸動利益格局的改革,增強市場主體活力和社會創新力。要擴大開放倒逼改革,紮實推進“六六三”開放戰略,加快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

以改革敢領風氣之先

推動發展走在前列

——訪市委常委、秘書長、

改革辦主任劉建國

濰坊市有著優良的改革精神和創新傳統。但受多種因素影響,一段時間以來,部分人改革銳氣、創業激情、進取精神弱化,與南方先進地區相比,許多方面我們落在了後面。有的同志思想不解放,觀念陳舊、模式傳統,速度情結、傳統路徑依賴思想濃厚,找不準問題的根源,理不清改革的思路;有的抓改革做表面文章,照搬照抄上級文件部署,提不出符合實際、能落實落地的具體措施;有的搞改革患得患失,怕出事,不敢擔責,甚至打自己的小算盤;有的只盯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政策不協調,工作不配合,部門互相掣肘。這些思想上的誤區、利益上的羈絆、作為上的守舊,成為深化改革的最大阻力,是走在前列的最大障礙。

市委常委、秘書長、改革辦主任劉建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市委十二屆六次全會上,劉曙光書記圍繞貫徹落實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和省委十一屆五次會議精神,提出要在思想解放上來一場深刻的自我革命,以思想的持續解放,引領改革的持續深入、發展的持續提升。這為今後改革工作指明瞭方向、堅定了信心。下步,我們將以思想解放為先導,以改革上敢領風氣之先的堅決行動,推動濰坊在高質量發展征程上走在前列。

他說,我們要勇於自我革命,以刀刃向內的勇氣破除利益藩籬。改革是一場革命,改的是體制機制,動的是既得利益,必須真刀真槍幹。近年來,我們主動放權,探索財政資金市場化運作、產業用地競爭性分配等做法,起到了很好效果。下步,以更大的勇氣和魄力,加大市場化改革步伐,把本來屬於政府的權力主動讓出來,最大程度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特別是針對一些部門抱著權力不放,不願動自己的“奶酪”的問題,扭住深化“放管服”改革這個牛鼻子,在簡政放權、優化流程、拆除信息“煙囪”上向原有格局、既得利益開刀,按照“八最”要求,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他表示,我們要堅持問題導向,緊盯痛點、難點、堵點,找準改革的突破口。牢牢把握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個根本,聚焦鄉村振興、新舊動能轉換、“四個城市”建設等重大戰略推進遇到的瓶頸制約,實施好工業企業綜合評價、金融創新發展、“兩群企業”培育、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城鄉工商資本下鄉、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關鍵性改革。扭住群眾最關心的民生難題,探索小學放學後延時服務、“醫療、醫保、醫藥”政策有機銜接等政策措施,從群眾最期盼的地方改起,實現民生保障精準化、精細化。

他強調,我們要狠抓落實落地,打通改革“最後一公里”。按照“一項重點改革,一個領導牽頭、一個部門主管、一個方案指導、一套機制保障”的要求,夯實改革責任鏈條,強化黨政負責同志特別是“一把手”抓改革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形成“關鍵少數”帶動“絕大多數”真抓實幹的良好局面。突出改革實效,建立全過程、高效率、可核實的改革落實機制,確保年內確定的187項改革舉措、20項重點改革事項落地見效,讓人民群眾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本報記者 尹莉莉

發力商事制度改革

激發市場活力

——訪市工商局黨組書記、

局長譚炳建

“市工商局將持續以改革統攬全局,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積極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向深度廣度拓展,營造更優營商發展環境,為經濟發展激活力、添動力,以改革成效落實市委十二屆六次全會部署要求,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精神”。市工商局黨組書記、局長譚炳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譚炳建說,改革是發展根本動力,抓改革就是抓發展。近年來,市工商局始終秉承改革創新理念,緊緊圍繞“放管服”改革部署,持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進市場準入便捷化,確保了註冊資本認繳制、“先照後證”“多證合一”、登記全程電子化等一系列改革舉措在我市“落地生根”,並紮實開展了“證照分離”、企業名稱自主申報等改革試點,極大激發了創新創業活力,發揮了“先手棋”和突破口作用。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實有市場主體達到85.9萬戶,註冊資本(金)總額14936億元,較改革正式實施前分別增長了97.5%、316.4%。

譚炳建表示,市工商局下步將認真落實市委十二屆六次全會部署要求,積極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促進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進,為市場放出活力,為營商改出便利,全力服務高質量發展。一是推開“證照分離”改革。總結上半年高新區、濱海區試點經驗,在全市推開“證照分離”改革,對行政許可事項採取清理取消一批、改為備案一批、實行告知承諾一批,提高透明度和可預期性措施,破解“辦照容易辦證難”“准入不準營”問題,通過“照後減證”,實現“減證便民”。二是深化“多證合一”改革。在我市已實行“三十一

證合一”基礎上,整合國家層面統一的14項涉企證照事項,實行“四十五證合一”,進一步擴大“多證合一”改革效果,降低創業制度性成本。三是推進住所登記制度改革。推動出臺《濰坊市市場主體住所(經營場所)登記管理辦法》,實行住所申報承諾制和集群註冊,為投資創業釋放更多場地資源。四是推進企業名稱登記改革。放寬企業名稱自主選擇權,除特別規定外對企業名稱不再實行預先核准,申請人通過網上登記服務平臺“秒定”名稱,實現“我的名稱我做主”,進一步壓縮企業開辦時間。

提升創新能力

建設創新型城市

——訪市科技局局長張寶勝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市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以支撐新舊動能轉換為重點,以加快推進‘四個城市’建設為主線,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破解創新資源不足、高端研發平臺少、自主創新能力弱等短板,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為建設富裕文明充滿活力的現代化強市提供強大動力。”市科技局局長張寶勝接受採訪時表示,建設創新型城市將重點突出“五個聚焦”。

聚焦政產學研合作。進一步提升與大院大所合作層次和深度,推動中科院、西安交大、北京理工等高校院所來濰設立研究院或分支機構。實施國際合作創新行動計劃,推動重點企業與“一帶一路”國家開展科技合作,引進先進技術、開展聯合攻關。繼續組織項目對接洽談、“院士濰坊行”等活動,把企業需求和高校院所成果結合起來,促成一批科技成果來濰轉化落地。

聚焦高新技術產業壯大。加大“小升高”計劃實施力度,圍繞新舊動能轉換十大產業,培育認定一批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依託濰坊高新區,加快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培育壯大面向藍色經濟的光電和動力機械產業。爭創濰坊(壽光)國家高新區,做好迎查準備工作,全力打造我市區域發展新高地。加大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力度,確保年內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40家以上,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比提高1個百分點左右。

聚焦高端創新平臺打造。圍繞重點產業,加快十大產業創新中心和十大未來產業技術中心建設,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打造高水平行業技術研發平臺。加快市工業研究院建設,在重點領域佈局若干行業研究院,逐步建成全市科技資源匯聚載體。加快市縣兩級科教創新園規劃建設,增強區域創新要素聚集能力。加快高層次創新平臺培育力度,新建省級以上創新平臺10家以上,重點推動濰柴動力爭創燃料電池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聚焦成果轉化渠道暢通。加快科技創新“放管服”改革,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依託市技術交易平臺,完善企業信息庫、科技專家庫和高校技術項目庫,力爭促成80項科技成果來濰轉移轉化。開展市級技術轉移示範機構認定,引進培育高端服務機構20家,激發技術經紀人服務熱情。依託1000萬元市科技成果轉化貸款風險補償資金,引導簽約商業銀行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個性化、訂單式服務。

聚焦創新環境優化。挖掘、篩選、包裝一批優勢科技項目,積極爭取上級科技資源。重點推動濰柴動力“重型商用車動力總成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衝擊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積極推薦申報各類人才計劃,力爭10人入圍國家、省高層次科技人才梯隊。積極承辦、舉辦各類創新創業大賽和創新競技行動,紮實落實高新技術企業稅收減免、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優惠政策,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

本報記者 潘來奎

以體制機制創新

催生髮展內動力

——訪昌樂縣委書記卞漢林

推進鄉村振興,根本要靠深化改革。通過深化改革,強化鄉村振興制度供給,破除體制機制弊端,打通要素流動渠道,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催生鄉村振興內動力。昌樂是全國首批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現已順利完成試點任務,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制度基礎。昌樂縣委書記卞漢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他們將認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鄉村振興戰略重要思想,按照“擴面”“提速”“集成”要求持續深化農村改革,以體制創新激發活力、催生動力,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探索鄉村振興“昌樂實踐”。

推進鄉村振興必須樹立系統觀、抓住關鍵點、打好組合拳,著力在“三激活”上下功夫。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是大背景,農業發展質效和競爭力不高,農村增收後勁不足,農村自我發展能力不強,城鄉差距依然較大,是推進鄉村振興面臨的突出問題。將堅持新發展理念,緊抓改革不放鬆,全力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在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基礎上,積極推進集體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探索集體資產股份繼承、有償退出權能試點,通過產權制度改革和經營制度改革,真正賦權於主體,讓廣大農民享有更多的財產權益和經營權利,在市場競爭中擁有平等的主體權利。加快農村產權交易服務體系建設,完善產權交易、抵押融資等辦法,推進縣、鎮、社區三級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實體化運行,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盤活閒置宅基地和農房資源,真正讓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資源活起來。以集成思維探索壯大集體經濟的路子,通過基層組織制度創新,深化“黨支部+合作社”模式,促進基層組織和產業組織、社會組織協同發展,形成整體“打法套路”。

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統一,著力在“三下鄉”上下功夫。當前,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渠道沒有完全打通,還存在不平等交換等問題,尤其是要素從城到鄉流向機制不完善問題比較突出。著眼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將繼續在制度機制和政策創新上想辦法、求突破,加快推進各類人才、工商資本、公共資源下鄉,補齊“三農”工作短板,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大力實施“人才強農”工程,設立全省首家西瓜院士工作站,在紅河鎮設立全市首家博士工作站,積極推進農民工返鄉創業國家級試點,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大力實施“資本強農”工程,探索了“項目方自營”“項目方+農戶”“項目方+合作社+農戶”“項目方+基地+農戶”4種工商資本下鄉模式,現已引進工商資本下鄉項目15個,涉及資金15.6億元。大力實施“服務惠農”工程,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突出“四好”農村路建設,加快21所農村中小學建設,實施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三年行動,不斷縮小城鄉差距。

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著力在推進“三個全面”上下功夫。堅持走質量興農之路,加快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培育昌樂西瓜等特色產品,大力發展“四型農業”“新六產”,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我們立足生態優勢、產業基礎、資源稟賦,規劃建設白浪河生態經濟帶,發展壯大庵上湖、偉聖等田園綜合體,深入開展“美麗宜居鄉村精品片區行動”,構建生態經濟帶、田園綜合體、美麗和諧村格局。以創建美麗鎮區、美麗路段、美麗村莊、美麗庭院活動為抓手,深入開展打霸治痞、人居環境、陳規陋習“三整治”,切實將廣大群眾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通過完善農村發展的要素結構、產業結構,更好地提升農業農村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帶動農民持續增收、現代農業加快發展。

本報記者 付生 通訊員 石玉興 叢清潔

加強改革創新

助力鄉村振興

——訪高密市委書記楊建華

“加強改革創新,實現鄉村振興,必須深入落實市委十二屆六次全會部署要求,抓好農業農村改革開放這個關鍵,統籌推進農村產權制度、農業經營體制、農村經濟組織模式、農村投融資等體制機制創新,加強多領域國際合作,激發鄉村振興內在活力、動力。”高密市委書記楊建華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楊建華表示,只有農村基層黨組織強起來,黨在農村的全部工作才會有堅實的基礎,改革創新才會有堅強保障。要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把組織力提升擺上基層黨組織建設的突出位置,深入實施支部書記隊伍素質提升三年行動計劃,推進黨群服務建設標準化規範化,打造“15分鐘黨群服務網絡”,不斷擴大黨的基層組織和工作覆蓋。嚴格抓好黨員積分制、黨組織星級化管理、政治生日等制度機制落實,實施好“雙百提升”工程,著力辦好一批民生實事,化解一批矛盾糾紛,破除一批陳規陋習,新上一批發展項目,通過重點工作的突破和突出問題的解決,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催生髮展內動力。

楊建華說,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有一個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要紮實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始終保持對黑惡勢力犯罪的高壓震懾態勢,堅持“出重拳、用重典”,集中打擊整治農村黑惡勢力犯罪,強化農村治安防控,切實扭轉農村治安混亂面貌。要把打擊黑惡霸痞勢力與信訪維穩工作結合起來,重點打擊擾亂社會秩序、影響社會穩定的黑惡勢力及其幕後保護傘,尤其對涉黑涉惡的黨員幹部,要嚴肅執紀問責,一查到底,絕不姑息,堅決打贏掃黑除惡專項鬥爭這場硬仗。

楊建華強調,要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創新村民自治的有效實現形式,建立規範有序的民主管理機制,把黨委要求與村民需求結合起來,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將各項涉農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深入開展農村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各級領導、涉農部門和農村基層幹部法治觀念,引導農民增強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抓好平安鄉村建設,深化拓展城鄉社區網格化管理,完善矛盾糾紛化解機制,加大基層依法調處社會矛盾糾紛力度,為鄉村振興營造良好社會環境。

楊建華說,實現鄉村振興,根本在黨的領導,關鍵在黨員幹部擔當。高密市將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實行市鎮村三級書記抓改革創新,促鄉村振興,動員全市力量,打好鄉村振興攻堅戰。完善幹部隊伍建設機制,把到農村一線鍛鍊作為培養幹部的重要途徑,關心關愛農村基層幹部,旗幟鮮明為敢於擔當的幹部撐腰鼓勁,激勵各級幹部奮發有為、狠抓落實,推動鄉村振興在高密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本報記者 孫孔嘉 通訊員 王喜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