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9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輝縣市是一座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名城。遠古為共工氏族部落聚居之地;周為共國;西漢置共縣,隋設共城縣,唐立共州,唐貞佑三年,改稱輝州;明洪武元年(1368)始稱輝縣,延至當代,1988年11月撤縣建市。

境內旅遊資源豐富,自然風光秀麗,文物古蹟眾多,現有百泉、白雲寺、孟莊遺址、共城遺址、趙長城遺址等名勝古蹟。

以下的這些文化古城遺址,你知道幾個呢?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1.薄壁鎮大北程遺址(新石器時代)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2.冀屯鄉大麻村遺址(新石器時代)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3.占城鎮三位營遺址(新石器時代、商)

三位營村地處輝縣市,毗連馮官營、北馬營、馬張木村、王官營。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4. 孟莊遺址(新石器時代-周)

河南輝縣孟莊遺址面積達25萬平方米,重要發現有仰韶文化遺存、龍山城址、二里頭城址、商代晚期城址等。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其中,龍山、二里頭及商代時期三疊層是中原地區的首次發現。遺址內還出土有大量各時期的遺物。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5. 峪河鎮鳳頭崗遺址(新石器時代-周)

古村早年因處於山谷之中,狐狼時常在村周出沒。

鳳頭崗遺址位於峪河鎮豐城村東南1.5公里鳳頭崗,因遺址所處崗地酷似鳳頭,故名。是一處以龍山文化為主,兼有夏商周等文化的大型古人類遺存。遺址北望太行,南接衛河,東連峪河,中心區呈崗臺地貌。

自下而上堆積依次為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先商文化、二里崗文化、殷墟文化及西周文化等時期文化層,斷崖上有龍山文化的灰坑、房基及紅燒土地坪、白灰面地坪等遺蹟和種類齊全的石器、蚌器、骨器等遺物,出土了商代精美的玉器和銅器。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遺址文化內涵豐富,為研究豫北衛河流域與冀南漳河流域的考古學文化交流和地域差異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鳳頭崗遺址還是商周王朝控制東方地區的重要軍事地點—“戚”故地,是武王伐紂進軍線路上的要地,為夏商周斷代工程相關課題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參考資料。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6.百泉張雷遺址(商)

7.大梁冢遺址(商)

【組圖】輝縣大梁冢究竟隱藏了多少驚天秘聞?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8.高莊鄉郭雷遺址(商)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9.趙固鄉花木遺址(商)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10.高莊鄉孫村遺址(商、周、漢)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11.趙固鄉趙固遺址(商周)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12.占城鎮師莊遺址(商、周)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13.琉璃閣遺址(商-漢)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輝縣琉璃閣遺址之上有一座明代建築風格的重簷八角閣樓——文昌閣,因其以琉璃瓦蓋頂,當地人世稱“琉璃閣”,故該遺址取名為“琉璃閣遺址”。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14.北雲門鎮凡城遺址(西周)

當時的周朝,武王在滅商後兩年病死,子成王繼位,武王臨終託同母弟周公旦攝王位,代理國政。因內部對周公疑忌不和,監視商族三部分的三叔:管叔、蔡叔、霍叔,造謠言說周公要謀害成王,商紂王之子武庚聯合山東諸國乘機反叛,周公誠懇地說服了重臣召公爽,周公在第二子凡伯君陳的協助下,穩定了朝政。周公親自帶兵東征,君陳是其父的得力助手。

周公在東征中殺武庚、黜三叔、攻滅奄等十七國,在內外交攻中獲得了勝利。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凡伯君陳又協助父親周公將商奴隸主貴族這些頑民遷往成周,修築成周新城,又在成周西十五公里處築王城,派八師兵力駐成周監視頑民,並分配給頑民房屋田地,讓頑民安居樂業,頑民逐漸軟化降服。

周公去世後,第二子君陳接替管理成周,絲毫不敢疏忽,感化了居住在成周的頑民,使這些商奴隸主舊貴族成了周朝的順民,解決了當時最大的政治問題,為周朝的統治奠定了政治基礎。

凡伯君陳為管理成周竭盡全力,不負其父周公重託和成王厚望,為周朝的穩定作出了傑出貢獻,從而他的美名彪炳史冊。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15.共城城址(西周)

共城原是共國的都城,是我國現存的為數不多的古城牆遺址。始建於西周時期,距今已有二千八百多年的歷史。

北雲門鄉凡城村就是古凡國的故地,可惜凡城已蕩然無存,只有共城還留下半壁江山。西周末年,發生了“國人暴動”,周曆王被趕跑了,平民選舉了共國國君共伯和來執政,這就是“共和行政”(另一說是周公與召公共同執政)。共城開創了我國準確紀年的新紀元。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千百年過去了,經過風雨的侵蝕和人為的破壞,共城已變得支離破碎,殘缺不全,古時的雄姿已是面目全非,只剩下一脈黃土綿亙於輝縣市城區文昌閣至閭巷村北一帶。每到雨季,泥土隨著縱橫的溝壑被沖走,僅有的東城牆已是千空百瘡。文昌路兩側的半壁殘牆原是共城南城牆,文昌路縱向穿牆而過,原本較為完整的一段古城被開膛破肚,兀立於路兩邊......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16.趙長城遺址(戰國)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17.南湖寺遺址(漢代)

位於輝縣北部、東部邊緣,大致呈南北走向,由太行青石構築而成,北接林州的戰國趙南長城,經輝縣、衛輝,止於鳳泉區分將池。歷經2000多年。

當地群眾稱“邊牆嶺”“邊疆嶺”,是豫北早期長城的惟一代表,200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湖寺位於沙窯鄉白廟南湖村東部。寺院創建於漢代,盛於唐代。明代,寺院被詔封為“恩國寺”,並賜匾“恩國禪寺”。寺院地處侯兆川西部崇山峻嶺間。背枕崇寧山龍處坡,面臨水西溝山泉小溪,周邊竹樹蒼翠。寺院坐北面南,一進二院。

該寺院是南太行北部侯兆川山區歷史悠久、保存較為完好的寺院。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18.吳村鎮鄧城遺址(東漢)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19.高莊鄉重門城遺址(三國魏、晉)

重門城遺址位於輝縣市高莊鄉大史村西北隅600米處。亦名方城遺址,是曹魏少帝曹芳早年的王宮(齊王宮)和嘉平六年(公元254年)被司馬師廢黜之後的齊王幽宮遺存。據勘察,遺址的南城牆上原設有城門,其他三面的城門設置情況不詳,北城牆保存基本完好,西城牆南段殘失,南牆與東牆不存。西、北、東二面原有城壕。

城址西鄰黃水河,背靠太行,南側為古安陽陂,是漢魏時期為洛陽至鄴城要道上的重鎮。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20.吳村鎮竹林七賢故地(西晉、清)

此處有個竹林寺,竹林寺原來很大,現在竹林寺後面的山陽村當時是寺院的後宮,竹林寺西邊是七賢泉。據歷史記載,當時泉水很大,泉眼一股一股往外冒水,水漫出來以後從南邊往東流走。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然而,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變換後,寺院裡好多建築和石碑被毀。在後人所建的中佛殿裡敬著七位名人,每人坐像高近兩米。像前有牌位,分別為嵇康、阮籍、阮咸、山濤、向秀、王戎、劉伶七位名士。

他們曾以“有道則現,無道則隱”的思想,於公元1700年前一度隱居在此的竹林裡,故後人稱其為“竹林七賢”。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21.白鹿山寺院群舊址(北魏、唐宋、明)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22.常村鎮廟院崗窯址(唐、宋)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23.常村鎮常村愍報寺遺址(北宋)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24.北雲門鎮興國寺遺址(北宋)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25.吉家崗觀音寺遺址(宋、明)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26.羅姐寨遺址(隋、唐)

羅姐寨地處太行山西南太行的北段,太行山的紅巖絕壁之上,南 接萬仙山郭亮村,西鄰山西陵川,北與上蠟江接界,這裡向南可通向郭亮、南坪、王莽領、九蓮山等景區;向北可抵黑風洞、秋溝、齊王寨及壺關林州大峽谷;向西可沿隋唐古道至山西陵川;羅姐寨有螞蟻山、方山、壽仙山、水晶山、蓮花山、邱山、雲煙山七個山峰組成,這七座山峰像一個放平的“山”字,其中最高峰螞蟻山海拔1657米,是萬仙山最高峰。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隋朝末年,李淵父子南征北戰,在山西上黨地區,李世民認識了一位羅家小姐(羅桂香)兩人日久生情,私定終身。而後李世民登基,忘卻往事,羅小姐悲痛欲絕,傷心至極,就招兵買馬,在豫晉交界的官道旁安營紮寨,劫富濟貧,專門與朝廷官府抗衡,並在山下修一佛殿取名--照龍庵,圈地為王。日久羅姐寨士卒發展強大,擴展到五個營的兵馬,威震朝廷。(羅姐寨如今還保留了這些地名:南營、北營、水戰營、南觀營、北觀營、跑馬場、馬地窪)李世民知息後,茅塞頓開,深感愧對於羅桂香,就調撥大量黃金,資助照龍庵建設,並親筆題字。

如今一到輝縣山上,遠遠向羅姐寨方向望去,大山雛形像人面的山(壽仙山)還矗立在那裡。現如今羅姐寨山頭山還有當年城牆的殘垣斷壁和放兵器和掠奪物品的藏寶洞。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27.南寨北流村石佛堂遺址(宋、明)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28.峪河靈覺寺遺址(宋、明)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29.《西廂記》普救寺遺址(元、明)

《西廂記》的故事發生在冀屯鄉褚邱村,如今,輝縣市西部諸多村鎮能夠證實崔鶯鶯與張生故事的遺蹟甚多:在冀屯鄉上官村有鶯鶯墳,在上八里鎮的李虎寨、炮臺嶺、褚邱村西北部有白馬將軍廟遺址等。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且褚邱村崔姓在歷史也的確有人在朝中做過相國……據考證,崔鶯鶯和張生的故事起源於起源於唐代的《鶯鶯傳》,元代戲曲家王實甫將其改編成為《西廂記》被代代相傳至今。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30.柏樹灣蓮花庵遺址(明代)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31.沙窯金牛寺遺址(明、清)

寺廟原屬後莊鄉,撤鄉並鎮後劃歸沙窯鄉。

金牛寺有著美麗的傳說。很早以前,這個村子有個叫牛娃的孩子,他放養了10頭膘肥體壯的牛。有一天,他在山上發現牛群裡多了一頭牛,下山後數了數卻沒有多。牛娃覺得奇怪,就告訴了他父親。 後來他們想出一個辦法,出門前在每頭牛的牛角上繫上紅線。他們上山後果然看到一頭沒系紅線的牛闖進牛群,牛娃的父親緊緊盯著這頭牛的動向,傍晚下山時,只見金光一閃,這頭牛進入一個山洞。牛娃的父親急忙追到山洞,看見洞內有一頭金牛拉著一個金磨在碾豆子,它的主人是一位美麗的仙姑。

見有人進洞驚動了仙姑,金牛便厲聲道:“趕快出去,否則性命難保。”牛娃的父親猛然上前抓了一把豆子逃出洞外,一看都是金光閃閃的金豆子,頓時貪心大起,伏在洞口想抓住金牛。等了一個時辰,金牛出來了,他堵住洞口欲抓金牛。金牛無處躲身,便施展法力向洞外猛闖。霎那間雷聲大震,金牛不見了,原先的金豆子也變成了石子,牛娃父親只得空手而歸。

美麗的傳說引來了僧人,他們在這裡建了一座寺院,取名金牛寺,村子也以寺為名。後來因抗拒官府,金牛寺被官兵燒掉,石頭磚瓦全被掀下山崖。寺院沒有了,金牛寺的遺址卻保留了下來。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32.齊王寨遺址(明、清)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33. 白雲寺遺址(明、清)

位於輝縣市西35公里的白鹿山下,為國家森林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景點有白雲寺、唐銀杏樹、普照大禪師石塔、風水塔、五百羅漢碑、金沙泉、銀沙泉、元極寺、龍浴寺、袁氏山莊、龍口風門等。

白雲寺有蓋太行諸梵宇之最佳者的美稱,馳名於八百里太行。 2006年05月25日,白雲寺作為明至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34.冀屯包公廟遺址(清代)

包公廟院位於包公廟村和峪河邊界,已有600多年曆史,是座古樸典雅、綠樹掩映、遠近聞名的綠色建築。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所以在包公廟建廟祭祀,因為當時包公在河南輝縣微服私訪時曾經救了一位師姓前輩,師族村民感激涕零,在此山下修建三件草屋,內供包公以作紀念,後在清代發展到幾十間瓦房,香火旺盛。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35.秦王井天爺廟遺址(清代)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據說戰國時秦王攻伐趙國在此安營紮寨,並挖有七十二眼活水井,為紀念秦王之功,故名。清代建廟。

圖說輝縣36處國字號古城遺址及民間故事

36.魁星閣遺址

是輝縣北部山區侯兆川人修建的一座象徵文運昌盛的標誌性建築。創建於清光緒十年(1884)。

筆者整理此文接近尾聲時,驀然發現:古輝縣的古城遺址,居然都是這麼牛,幾乎全是馳名中外的國字號大咖大!

我深情地向這些圖片投之以眸,來日再度筆戰古共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