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6 細看美國謝司起義:為數不多的農民起義卻是美國走向聯合的導火索

如今我們知道的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合眾國,是由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50個州和關島等眾多海外領土組成。稍微瞭解歷史的人都知道,美國建國初期是鬆散的邦聯體制,州與州之間各自為政,同時又彼此競爭,一度使得美國在國際社會中面臨危機。


細看美國謝司起義:為數不多的農民起義卻是美國走向聯合的導火索

18世紀前,英國在美國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個英屬北美殖民地,這13個殖民地就是後來美國的雛形。1775年,爆發了美國人民反抗大英帝國殖民統治的獨立戰爭,次年,《獨立宣言》發表標誌著美利堅合眾國正式成立,但是並沒有得到原宗主國英國的承認。

1783年獨立戰爭結束,英國承認13個殖民地獨立,1787年通過美國憲法,成立聯邦制國家。看似順利的美國立憲和聯合之路其實道路坎坷,美國的正確道路選擇成為其大國崛起路上的關鍵一招,如果當時美國邦聯制的支持者戰勝了聯邦制,如今的美國或許是另外一種景象。
細看美國謝司起義:為數不多的農民起義卻是美國走向聯合的導火索


但是歷史不能假設,美國之所以能夠選擇對道路有著深刻的歷史、地理、文化價值等因素。1787年制憲會議召開之際,美國國內在關於如何組織國家和組織什麼樣的國家形成了兩種分歧,當然一種主張聯邦制,以華盛頓、漢密爾頓以及傑伊和麥迪遜為代表,另外一派也是邦聯制的擁護者。其實邦聯制是美國建國後長期實施的國家模式,其源於1777年的《邦聯條例》,據此,原來的大陸會議解散,建立了邦聯政府,但是這實際是一個鬆散的各州聯合體。

當然邦聯體制在美國建國後遭遇到了許多困境,英法利用各州鬆散的結構對美國進行經濟和政治的壓力傳導,致使美國在全球的部門貿易以及美國國內的安全穩定受到了侵害。
細看美國謝司起義:為數不多的農民起義卻是美國走向聯合的導火索

美國建國後的十餘年缺乏一個能夠整合美國國內力量的總統,各州的貿易壁壘和關稅障礙嚴重影響了美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同時,一些大資產階級利用曾在戰爭困難時大發橫財,戰後農民和其他階層的人民生活陷入了困境。窮困潦倒的人們開始反對政府的政策,要求政府重新分配土地,並取消一切公私債務和懲罰窮人的法庭。在這其中馬薩諸塞州的情況尤為嚴重,當時的馬薩諸塞州的稅收竟多達農民收入的1/3,這使得本已經陷入困境的農民等低收入者階層更加雪上加霜。

種種條件導致了1786-1787年美國曆史著名的謝司起義。謝司本是參加過獨立戰爭的老兵,退役後他也曾任一些政府職務,但馬薩諸塞州的經濟危機開始後,他和一些其他農民被迫揹負債務,又被政府錯誤的政策所壓迫。走投無路的謝司連同路克·戴伊一起在康科德集合一批武裝農民,準備攻打波士頓。
細看美國謝司起義:為數不多的農民起義卻是美國走向聯合的導火索

政府很快派軍隊前去鎮壓,起義隊伍被打敗,撤出馬薩諸塞。謝司重振旗鼓後又把隊伍發展到15,000人,這又使得政府開始焦慮起來,於是急忙召開會議研究對策。政府終於用“緩兵之計”使謝司等起義者變得鬆懈,政府軍增援後一鼓作氣結束了此次農民起義。

政府軍雖然贏得了此次內戰,但是謝司起義背後的深層原因卻始終是美國政府高層的憂慮。謝司起義既是因戰後美國經濟的蕭條,農民們生活瀕臨危機造成的,也與邦聯政府在處理農民問題上的無能有關。由此可見,新生的邦聯制美國,其權力過於軟弱,對內對外的威信也很低,謝司起義更暴露了邦聯制美國政權的軟弱無力。
細看美國謝司起義:為數不多的農民起義卻是美國走向聯合的導火索

此次謝司起義使得美國重新深重考慮邦聯制的致命性弊端,這是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1787年5月在費城的制憲會議,在面臨部分人反對新憲法時,制憲會議成員,後任美國第一人財政部長的漢密爾頓這樣認為,他認為反對新憲法的行為是先入為主的嫉妒和恐懼所造成的正常的思想錯誤。

謝司起義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喚醒了美國民眾以及部分高層對聯邦制的好感,儘管美國長期以來有聯合的傳統,但是或許謝司起義第一次講這種傳統提到現實中來。
細看美國謝司起義:為數不多的農民起義卻是美國走向聯合的導火索

此後,美國通過1787年憲法,宣佈美國實施聯邦體制並建立強有力的聯邦政府以保護自由人民的安全、自由、生命和財產。美國也正是從確立聯邦制後開始走向了大國崛起的快速道路。可以預料,如果美國謝司起義的刺激,美國或許更可能是一種鬆散的國家聯盟。更準確的說,即使沒有謝司起義,還有其他什麼起義催促美國建立聯邦體制,我們只能說,謝司起義是美國聯邦體制的催化劑和提速器,它使美國能夠以提前快速的反應重塑國家體制並迅速進入了美帝國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