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9 從司機到首富 只是打工的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傳奇人生

高達592.5米的平安國際金融中心是深圳最高建築,被認為是全球九大新地標之一。在平安新大樓的頂層,集團董事長兼CEO馬明哲,將得以俯瞰整個深圳。他與馬雲、馬化騰並稱為“三馬”事實上,馬明哲在國內金融界的地位絲毫不亞於“二馬”之於中國互聯網行業。保險業內形容他“不是人,是神”,金融界則稱他是“將來時”。

從司機到首富 只是打工的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傳奇人生

位於深圳的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 司總部大廈,有兩個青銅像,左邊的是孔夫子,而右邊,則是愛因斯坦。這種東西相容的企業文化的創造者就是現年51歲的平安保險公司董事長兼CEO馬明哲。

每天早上8:30分,平安保險公司在全國300個城市的220000名員工都會以合唱公司司歌的方式開始他們一天的工作:“四海之內,心手相牽。衷心祝福,中國平安。”司歌結束以後,儀式開始:公司各機構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成員向帶隊的老師行45度的鞠躬禮,這種以鞠躬屈身表示尊敬的禮節,一度在文革時期被認為是孔夫子的封建餘毒而被禁止。而後,員工們陳述公司的服務宗旨,由領導進行講評。每天10:30分以後,平安的員工們便開始上街發展業務,通常很晚才能結束自己的工作。

這種晨會表現出了這個中國企業管理中獨特而真實的一面,而平安保險公司的獨特更在於它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和基礎的企業文化,在此基礎上再結合西方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企業文化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對企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是我們在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資之一,”克耐爾·亨利,全球著名的金融財團高盛公司的一名高級官員曾經這樣評價說。

從司機到首富 只是打工的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傳奇人生

我是平安的一名推銷員

平安在1988年成立之初,總收入只有418萬元,利潤190萬元。但是據統計資料截至到2003年年底,平安保險集團的個人客戶數量達到3080萬名,資產總值達2035億元人民幣。在10多年的時間裡,公司取得了長足發展,已經成為全國第二大保險公司,旗下的平安人壽已經是全國第二大人壽保險公司,平安產險也成為了全國第三大財產保險公司。馬明哲駕駛著他“中國平安保險”這艘事業旗艦,在中國保險業這片激流險灘十幾年的迎風駛進中,一步步壯大,他也逐漸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獨特的領導風格和經營理念。平安保險,一家在產權結構、業務延展、市場操作、集團架構各方面都不斷挑戰現行政策底線、突破業界舊規形成表率的金融公司,並因此在16年曆史中得到了快速的成長。可以說,它也是眼下中國僅有的一家由企業創始人明確而強烈的戰略意圖推動而逐漸成形的金融控股集團公司。僅此兩點,平安已可被記入中國金融企業進化史冊並獨立成章,其創始人馬明哲的思想及操作當有被詳細記錄的價值。

馬明哲在自己的著作《繁榮危機》一書扉頁上寫的一句話:“謹以此書獻給我願一生為之奉獻的中國保險業。”對此,他解釋說:“這才能代表我的心聲。我非常熱愛保險事業。保險是一份綜合理財計劃,它為個人和企業提供穩定的保障。1988年,我曾在紐約保險學院學習過一年,那裡培養了我對保險事業的感情。經過12年從業,現在,即使不給我工資,我也一樣願意在保險業工作。我一直說,我是平安的一名推銷員,我向國家和政府推銷平安的商業運作機制;向世界推銷中國的民族保險業;向股東推銷平安的管理運作和人才資本;還向每一位平安同仁推銷平安遠景和平安價值觀;向社會推銷平安的品牌和文化;向客戶推銷平安的誠信和保障。”馬明哲的經營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在這句話裡可以說是得到了最好的概括。

從司機到首富 只是打工的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傳奇人生

馬明哲,1955年12月出生於廣東湛江。父親是軍人,不幸早逝,母親是歸僑,曾被打成特務,直到1981年才平反。他的成長經歷有著濃厚的時代印記,生於抗美援朝,長在自然災害,讀書時正值文革。

這樣一個時代和家庭環境練就了馬明哲堅強的性格。他曾回憶單親家庭的點滴,稱小時候經常被母親打,但是從來不哭,即使受了委屈也不掉淚,因為他知道自己總有做得不對的地方。

18歲高中畢業後,馬明哲下鄉當知青,學會了兩件事,抽水煙和開拖拉機。回城後,他先被分配到陽春市八甲水電站,後被調到深圳蛇口,從勞動人事處做到社保公司的經理助理。

一次工業區開會,社保公司經理不在,馬明哲代之參加。討論中,馬明哲提出不同意見,袁庚有些不大高興。“袁董,你不是說大家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嗎?對與不對,最終你來決定。”

“你繼續說。你繼續說。”

袁庚記住了馬明哲的名字。接著一次研討會,他點名要馬明哲和傅育寧(現任招商局集團總裁)、劉渝(招商銀行創辦人之一)等一起參加。

當時蛇口的工人經常發生工傷事故,馬明哲建議每人每月交一定數量的錢作為基金,為工傷或離職人員提供保障。袁庚認可了這個建議,讓馬明哲來做。

後來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分行的副行長找到馬明哲,告訴他工傷保險屬於商業保險,社會保險公司不能做商業保險,如果做就要申請牌照。

於是,1986年,把所有問題都搞明白的馬明哲跑到香港見袁庚,提議成立一家商業保險公司,以期恢復招商局辦過保險的傳統。

彙報了五分鐘,袁庚說可以,怎麼做?馬明哲拿出事先寫好的模擬袁庚語氣的信,請他簽字。袁庚稍作修改。

就這樣,馬明哲帶著這封信單身匹馬到北京走審批,要牌照,開始了他的保險人生。

歷經重重困難,1988年3月21日,央行正式發文批准成立平安保險公司,由中國工商銀行和招商局蛇口工業區有限公司共同出資的平安保險正式掛牌成立。32歲的馬明哲被破格任命為平安保險的總經理。工行持股51%,招商局持股49%。

平安保險的成立、壯大自然是少不了袁庚的幫襯,但其一步步走到如今的地位更多的應該歸功於馬明哲的努力。

當時的平安只是一家很小的公司,一共12名員工,加上馬明哲是13個人。也就在這個房子裡,馬明哲的事業邁上了第一個臺階。

在大股東工行的支持下,加上13個人的努力,成立第一年就營收418萬元,利潤190萬。

金融圈有一個段子,前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行長王雪冰在多位國企老總面前說:我42歲時就當了行長,你們呢?馬明哲聽後笑著說:我28歲就當上了全國第二大保險公司的總經理,你王雪冰42歲當行長,也真不容易。

馬明哲就是這樣一個膽大、雄心大的利劍,有啥說啥,想啥幹啥。當時的平安保險有個桎梏,馬明哲雖是董事長兼總經理,但公司是國資控股,一些決定他做不了,得聽從招商局的安排,這讓他的一些想法不能實現。

於是,馬明哲決定進行股權改造,讓員工集體持股,與企業“俱榮俱損”。

1992年,平安職工合股基金公司成立,順理成章,馬明哲在董事會中的身份有了更合適的名份——以新公司負責人的身份擔任平安董事長,實現了管理權的掌控。從此擺脫了招商局對他本人的人事任免上的控制。

後來,由於國家政策的變化,工行、招商局和中遠集團先後以轉讓和出售股權的形式徹底退出了中國平安保險。

到了2002年,中國平安保險的第一大股東和第二大股東分別變成了深圳市投資管理公司和香港匯豐銀行。之後,中國平安保險的股東也一直有微調。2004年,平安員工持股計劃——江南實業和新豪時分居第三、四大股東,總計持有股權超過14%,影響力顯著增強。

馬明哲耗時15年,終於拿到了中國平安保險“掌門人”的權杖。

接著他就發展了壽險業務,平安保險也從地區性保險發展成為全國性保險,率先在全國開展個人壽險營銷,取得了成功。

在這之前,馬明哲還經常出去考察,他萌生了做存貸、證券、保險等綜合性金融的想法。於是,1993年,馬明哲在員工大會上,明確了平安的發展策略:做綜合金融,朝金融控股這條路走下去。

當時就有人反對,說現在的保險業務這麼好,綜合金融政策難度大,我們為什麼要做?

但在馬哲明看來,人們的時間越來越寶貴,他們需要一種能省時省力,多元化、個性化、一站式的服務。而這些只有綜合金融能夠做到。而馬明哲也因此有了金融“將來時”的稱謂。

馬明哲的這一番見解好不容易說服了員工做綜合金融,結果沒過幾天,國務院就頒佈了《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對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原則。監管部門對平安的要求是:沒有完成分業前,不審批新的產品和分支機構。

上面不給批牌照,馬明哲也是沒辦法,只能先籌備幹著。有次監管部門開會時,一個領導說:“保險公司就應專注在自己的保險上,把產險業務、壽險業務統統分開,信託、證券都剝離出去!有些人要搞什麼綜合金融?不是時候!”會場上,幾百人的目光齊刷刷地指向馬明哲。

槍打出頭鳥,馬明哲的壓力也是非常大,但這是未來的趨勢,不能放棄,他的策略就是“拖”,上面不給批牌照,但也沒發紅頭文件說撤,就先幹著。

為此,馬明哲經常去找監管部門的領導,一等就是好幾個小時,見到領導後,剛一開口就被轟了出來,他那段時間經常是半夜回家。馬明哲的手下覺得太憋屈:你成天在外面磕頭作揖,為了說上幾句話,站街上等到半夜,值不值?馬明哲回答:“為了公司長遠的發展,我情願給人家下跪!”

最後,終於拖到了2002年,國務院批准中信、光大、平安為3家綜合金融控股試點集團。

至此,平安保險在綜合金融的道路上一往無前,並且具備普遍意義上的“金融全牌照”(銀行、證券、期貨、保險、基金、信託、租賃),是國內屈指可數的幾家全牌照企業之一。此外,平安保險還成功地吞併了三家銀行(深圳商業銀行、東亞銀行、深發展銀行),一度震驚業界,馬明哲也成為了保險圈的全民偶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