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潮流不息變幻,百變蕾絲永在美中央

一提蕾絲,滿滿的雌性荷爾蒙彷彿撲面而來。數百年來,蕾絲都是深受女性青睞的時尚元素,活躍在潮流尖端,成為歷久彌新的重要時裝工藝之一。時下的T臺、秀場上,蕾絲依然是奪目的焦點。

潮流不息變幻,百變蕾絲永在美中央

潮流不息變幻,百變蕾絲永在美中央

潮流不息變幻,百變蕾絲永在美中央

潮流不息變幻,百變蕾絲永在美中央

潮流不息變幻,百變蕾絲永在美中央

令人意外的是,蕾絲生產竟然在等待拯救———近年來,歐洲多家蕾絲工坊傳出瀕臨破產的消息。近日於上海當代藝術館舉辦的一個名為《情迷蕾絲》的時尚工藝展,帶領觀眾深入法國加來和科德里目前仍在經營頂級蕾絲列維斯蕾絲的最後14家蕾絲工坊,意在喚醒人們對於蕾絲製作這一古老、繁複技藝的關注。

或許,走近蕾絲本身,人們才會明瞭,不息變換的時尚潮流背後,為何它總能點亮設計師們的創意靈感,久遠地留存在美的中央。

“蕾絲是能夠與大自然造物相媲美的偉大發明。至今人類沒有任何一件發明比它更優雅精妙。”關於蕾絲,可可·香奈兒留下過這樣一句名言。

原意為“花邊”的“蕾絲”,其實不是指某種面料,而更近似於一種編織手法,以線相互打結、交錯、纏繞,從而形成結構複雜的網孔、空花。早期的蕾絲居然多用金銀絲或鐵絲編織而成的,非常沉重,沒點體力還真穿不了,直到15世紀,才以紡織品作為原材料。

不同質地的蕾絲帶給身體的觸感有所差異,這倒是解釋了人們心中或許存有的一個困惑,為什麼蕾絲並非時時意味著高貴,有時竟不免讓人聯想起廉價,甚至是過敏———怪只怪,那樣的蕾絲很可能是化纖製成的。而最經典的蕾絲,取材上等的棉線,運用數十乃至上百個特製的小棒槌手工編織而成,通透,柔軟,富有質感,這才是多少年來令人傾心不已的。

中世紀的歐洲已經有蕾絲了。有說法稱,它原本不是裝飾,而是為了防止衣服脫線。在16世紀的意大利,真正的蕾絲製作開始盛行。聚在客廳裡編織蕾絲,成了貴婦們打發閒暇時光的一種方式,也不期促成一種潮流。威尼斯有著“蕾絲島”之稱的布拉諾島上,還流傳著這樣的美麗傳說:因為島上的成年男子經常出海捕魚,想念丈夫的妻子們於是仿照漁網的樣子,用棉線編織出類似的織物並將其綴飾在衣服的邊緣。這藏著思念的一針一線便是日後流行起來的蕾絲的雛形。

總之,蕾絲的編織極盡複雜、耗時費力。它也因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被視為皇宮貴族的專利,蕾絲越多,表示身份越高貴。儘管18世紀後期花邊織機的出現,已讓蕾絲製造業進入工業化時代,有了量產的可能,但只有藉助早期的好萊塢電影,蕾絲才算真正從宮廷走向凡間,成為大眾追逐的時尚寵兒———

看看《亂世佳人》中的費雯·麗,《卡薩布蘭卡》 中的英格麗·褒曼,《郎心似鐵》中的伊麗莎白·泰勒……蕾絲的魅影與早期好萊塢明星的倩影交融在一起。電影《羅馬假日》中,奧黛麗·赫本飾演的安妮公主出逃歸來出席記者招待會時,所穿的正是一件蕾絲禮服。據說當時導演給影片的服裝設計師伊迪絲·海德只提了一個要求———希望這是一件讓公主從女孩蛻變為女人的衣服。最終採用的風衣款束腰翻領蕾絲洋裝,就是海德深思熟慮的結果,乾淨剪裁的風衣款式,暗合公主心理上的成長,而情竇初開的傷懷,則正好藉由柔美的蕾絲面料加以表達。1954年,赫本憑藉《羅馬假日》捧得屬於她的奧斯卡“小金人”時,身著的也正是一條奶白色蕾絲曳地長裙。這條裙子被列為“歷史上最著名的20條裙子”之一,線條極其簡潔,白色塔夫綢上罩了一層蕾絲,中間飾以白色腰帶。這件禮服被認為完美地展現了女孩的青春和女人的性感,赫本也因此躋身一代時尚偶像。

蕾絲所帶來的遮與露之間的微妙平衡,給了設計師無盡靈感,也給了觀者無限遐想。關於女性的一切美好想象,從蕾絲身上似乎都能找到。

蕾絲可以純真至極。多少女孩夢想著穿上一襲潔白的婚紗,步入婚禮的殿堂,而蕾絲正是點睛婚紗的重要裝飾元素。早在1840年,維多利亞女王與阿爾伯特親王舉辦婚禮時,她就開創性地選擇以白色綢緞配以精美的蕾絲花邊來製作婚紗,請來當時皇家設計學院院長戴斯親自設計圖樣,爾後在著名的蕾絲產地霍尼頓生產,這件蕾絲婚紗最終由200多名工人耗時八個月才得以完成。1947年,伊麗莎白二世與菲利普親王結婚時秀出的婚紗更是令人驚豔,那條13英寸長的蕾絲裙襬極盡華麗。據說伊麗莎白二世提前一年就命皇家特選的紡織工廠開工趕製婚紗了,此舉甚至大大刺激了當時英國蕾絲製造業的發展。到了21世紀,英國威廉王子迎娶凱特·米德爾頓時,凱特那件典雅大方的婚紗同樣被人們深深地記住了,蕾絲部分全部由手工製作,再手縫到婚紗上,花型蕾絲造型包括玫瑰、水仙花等圖案。

蕾絲也可以性感到骨子裡。美國流行天后麥當娜就開啟了蕾絲的搖滾性感風。她大膽將蕾絲內衣外穿,成就了時尚史的經典look。讓蕾絲盡顯性感特質的,還不得不提頻頻運用蕾絲元素的內衣品牌Victoria′s Secret,它的另一個代名詞正是“性感”。

潮流更迭不息,百變的蕾絲從不過時———它未必是時裝的主角,卻有改變一切的力量。蕾絲其實是一種十分適宜異質拼接的時尚元素,無論籠在絲綢、緞面上,還是與毛線、棉布、雪紡、牛仔拼接,都能給不同的材質帶來一定的層次感,即使用於普通的日裝,也能彰顯精緻的細節之美,甚至將不起眼的衣裝蛻變為標誌性單品。

八九十年前,法國高級時尚品牌Lanvin的創始人珍妮·朗萬,就有過不同於傳統寬袍大袖式禮服裙的蕾絲設計作品。1929年她為名媛夏洛特巴布科克設計的一件婚紗,運用了自己擅長的絲綢管狀長裙樣式,胸前披覆了價格昂貴的布魯塞爾古董蕾絲,裙襬也運用了同種圖案的蕾絲面料,從後頸一直延伸至地面,拖尾長達1.5米。可可·香奈兒也有過經典的蕾絲單品。那是1930年她設計的一件蕾絲禮服,蕾絲被切割成其標誌性的條紋,橫裹在一件絲質及地長裙上,胸前用以點綴的,則是香奈兒鍾愛的蝴蝶結。

今天,設計師們還在展開天馬行空的想象,刷新著蕾絲純真、浪漫、優雅、性感等既定屬性,將它們變得更青春,更張揚。層層疊疊的蕾絲褲裝就是最近一兩年的潮流單品,將蕾絲的女人味與褲裝的幹練帥氣融合在一起,其中既有優雅純美的立體蕾絲燈籠褲,時尚摩登的幾何蕾絲鏤空闊腿長褲,還有五分褲這類神奇的蕾絲“自行車褲”。蕾絲也大張旗鼓地滲入T恤等頗具街頭感的服飾中,領口、袖口、下襬、拼接處都能看到蕾絲,有的還直接用蕾絲圖案作為裝飾,隨性之中不失女性的優雅或魅惑。

數百年來備受追捧的蕾絲,眼下正面臨生產危機,這實在出乎人們的意料。近年來,歐洲多家蕾絲工坊傳出瀕臨破產的消息,其中就包括法國百年加萊蕾絲生產商Lucien Noyon,最近幾年它曾兩度申請破產保護。說到底,還是時下人們對於速度與便利的需求經不起時間與品質的打磨。

聽起來有些無奈,近日在上海舉行的《情迷蕾絲》時尚工藝展,其實是法國老牌蕾絲生產地上塞納大區為其代表性蕾絲———列維斯蕾絲的搖旗吶喊,上海是其全球巡展的第一站。展覽不僅展示當地蕾絲工坊生產的蕾絲面料實物,還將這些蕾絲製成14件各具特色的全新時裝呈現在人們眼前。

看看列維斯蕾絲到底是怎麼織造的,或許人們便能理解它的瀕危處境。有現代蕾絲界“勞斯萊斯”之稱的列維斯蕾絲,其名來源於當初生成這種蕾絲的梭織機的名字。這種梭織機看上去有些笨重,最早出現在19世紀前半葉的英格蘭地區,後來陸續流傳到法國加萊地區。在機器每小時8000次的運轉中,16000根紗線能同時按照既定的紋版走線、纏繞,從而做出更精細、色牢度更高,且批產質量穩定的蕾絲。列維斯梭織機創造的這種蕾絲製作傳統,問世兩百年來成為品質與標準的代名詞。

雖然運用機器操作,列維斯蕾絲的生產其實全程需要人工介入,並且對人工的要求近乎嚴苛,相當於半手工蕾絲。一種新的蕾絲面料從圖紙付諸現實,需要把所有花樣用機器能懂的語言一個一個結地繪製出來,一個月才能生產60米。從機器上下線,這些蕾絲還需要經過肉眼逐一檢查跳線然後手工修補。有的蕾絲還會添加刺繡、珠片等元素用以裝飾,也是純手工完成。三個人兩個月在一臺機器上才能完成一款蕾絲的生產,最終呈現在人們眼前的列維斯蕾絲,圖案豐富,能夠產生一種特殊的凸紋效果,相比大眾化的電腦蕾絲更為精細與立體。現在已經沒有工廠生產列維斯梭織機了,全球尚存的這種梭織機不過1000多臺,大多數集中在法國加來和科德里地區。

在比利時、意大利、法國、英國的小鎮,還有一些蕾絲工坊以純手工方式堅守著複雜的蕾絲製作技藝。它們的處境怕是更要艱難。比如在法國阿朗松鎮,那裡有種獨特的針刺蕾絲技藝已躋身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個織工需要經過7至10年的訓練才能熟練掌握阿朗松蕾絲的織造技術。一塊郵票大小的蕾絲,需要一個織工25個小時的勞動。人才緊缺是傳承這門技藝面前的最大桎梏。在意大利威尼斯的“蕾絲島”布拉諾島上,還能熟練掌握蕾絲編織技藝的,幾乎只剩下六七十歲往上的老太太了。曾經遍佈小島的手工蕾絲工坊幾乎都轉型為適應觀光產業的餐廳或特色小店,店裡出售的蕾絲,大多不是純手工的,也並非真正產自本島。

令人欣喜的是,為拯救那些有著複雜製作工藝、高昂生產成本的蕾絲織造技藝,時下越來越多的人們在努力。僅僅在加來市,政府已辦起蕾絲工藝學校,向學生髮放蕾絲製作學士證書。一座有著當代風格的蕾絲時尚博物館也建立了起來,讓參觀者置身真實的蕾絲生產廠中,和蕾絲工匠們近距離交流,感受他們是如何操縱重達幾十噸的機器、聆聽機器轉動的。

與高級定製的攜手,同樣成為了精品蕾絲的理想出路。Chanel為了保證其高級定製服的蕾絲品質,在法國科德里收購了蕾絲工坊Sophie Hallette,這也正是凱特王妃當年婚紗蕾絲的出品者;Dolce &Gabbana位於米蘭的定製工坊能夠完美再現古董西西里蕾絲的獨特花紋;Prada的重磅鑲嵌蕾絲則來自瑞士以刺繡聞名的小城聖加侖……

“儘管如今的生活需求已經能夠被很好地滿足,我相信還是有人需要精品蕾絲。它們代表了美麗、傳統、真實,是文化和文明的一部分,是人們在快速更迭的時代中反而更想要留住的東西。”《情迷蕾絲》展策展人Pascal Gautrand說。

蕾絲成為時尚界寵兒,歷史上的哪些大人物曾推波助瀾

伊麗莎白一世,這位都鐸王朝的最後一任君主,就是不折不扣的蕾絲控。她不僅開啟了英格蘭的黃金時代,還讓一種誇張的蕾絲花邊“拉夫領”流行了起來。

“拉夫領”是中世紀歐洲的主打流行款式,成環狀套在脖子上,有著波浪形的連續褶皺,用細亞麻或細棉布裁製並上漿,幹後用圓錐形熨斗整燙成型,為使其形狀保持固定不變,有時還用細金屬絲放置在領圈中做支架———這種特有的僵硬與複雜在某種程度上烘托出貴族們的高高在上。伊麗莎白一世為拉夫領換上了輕柔的蕾絲面料,並鑲嵌上昂貴的珍珠,既呈現一種純白的聖潔又表達著張揚的征服欲。

那雪白硬挺的拉夫領在宴會燈光的聚焦下,甚至會讓她的臉龐出現一圈輕柔的光暈。這份難以名狀的美感使整個英國的貴婦們爭相效仿。據記載,由於偏愛蕾絲花邊,伊麗莎白一世還解除了一些有關限制奢侈的法律條文,讓喜愛蕾絲花邊的貴族能順利獲取高檔進口蕾絲花邊。

路易十四———法國波旁王朝著名的“太陽王”不僅自身狂熱地追逐時尚,在他當政時期,人類對優雅、品位及奢侈生活的慾望也達到史上從未有過的高度。

路易十四是蕾絲的忠實擁躉。他時常身著有著蕾絲拉夫領的服飾,配以蕾絲袖口以及蕾絲花邊點綴,再配上高跟鞋、緊身褲、皮草大衣,盡顯非凡的氣勢。在那個時期,蕾絲是超越性別的,它是貴族對於時尚的極致追求之一。

這位君主也助推著蕾絲迎來它前工業時代的頂峰。在路易十四的扶持下,法國成立了12家國有紡織廠。一批優秀的威尼斯蕾絲師傅也被請到法國,用來培養本土藝匠。當時的法國蕾絲製作蓬勃發展,甚至超過了老牌的蕾絲生產地意大利。蕾絲與凡爾賽宮一道,成為了法國冠絕一時的標誌。法國的阿朗鬆手工針繡蕾絲也由此得名“蕾絲皇后”。

18世紀的歐洲沙龍女王———蓬皮杜夫人,是洛可可藝術的倡導者,也是將蕾絲帶到時尚舞臺的人。正是從這個時期起,蕾絲不再是王公貴族的專屬品,而漸漸成為女性化的符號,溫柔嫵媚又優雅性感。

從蓬皮杜夫人流傳至今的很多畫像中,人們得以窺見,她的衣著常常綴以紋飾華麗、造型豐富的蕾絲元素,無論在衣袖、V形領口還是紛繁複雜的大裙襬,她也十分擅長將各種式樣、質地、顏色的蕾絲疊加在同一件衣服上,非但不顯得累贅,反而散發出獨特的美豔。

正是在蓬皮杜夫人的引領下,洛可可時代的時髦衣飾有一類著名的“華託服”,猶如層層花瓣翻飛般浪漫,蕾絲在這裡充分展露出它的輕盈靈巧、柔美可人。華託服上衣袒露低胸,有著自然斜溜的肩線,窄而瘦削的袖子長至手肘,在手肘處突然發散為喇叭花和漏斗型的袖口,袖口多飾以蕾絲,或者露出襯衣袖子裡的層層蕾絲花邊。華貴的裙襬和精美的蕾絲飾邊,則讓細節更顯華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