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8 中小型赛事的“吸星”之道

中小型赛事的“吸星”之道

当今网坛的巡回赛体系下,四大满贯加上9站ATP大师赛(或者WTA四大皇冠赛和“超五”赛),在高排名球员的参赛计划中占据了主要份额,而那些在积分体系中分量不足的中小型赛事,想吸引大牌球星就必须想更多办法。正如WTA查尔斯顿站赛事总监鲍勃·莫兰所言:“我们必须比大满贯组织者工作更努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各站赛事争夺球星就像足坛的转会大战,没钱肯定不行,但只靠砸钱也往往难以达到目标。

参赛协议灵活运用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费德勒和哈雷站签订了“终身参赛协议”,我们才知道原来在网坛,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招徕球星。其实这种形式在看重契约精神的德国人那里早就习以为常,除了费德勒之外,去年年底,亚历山大·兹维列夫也和哈雷站签订了2018-2020年的参赛协议。其他从哈雷站得到过2-3年合同的球员过去有纳达尔,现在有蒂姆,过去有锦织圭,现在则有郑泫,从中可以看出本站赛事的经营策略:在追逐顶尖高手的原则下,努力抓牢德语地区的球星,尤其是德国本土球星,同时重视开发亚洲市场。

中小型赛事的“吸星”之道

费德勒在2010年与哈雷站签下参赛协议,2011年,他就因为法网之后身体过于疲劳,被迫放弃紧接着开始的该站赛事,去年穆雷与女王杯签下参赛协议,受伤病困扰的他却在该站首轮爆冷出局,面对这些意外情况,赛事组织者也不可能对球员采取什么实质性的惩罚措施。更有甚者,亚历山大·兹维列夫与他的家乡赛事汉堡站的参赛协议今年才到期,但他已经连续两年拒绝参赛,理由是“我会争取说服ATP,让他们将汉堡站从红土变成硬地赛事,那样我愿意签订一份长期参赛协议”。面对如此有主见又任性的年轻人,明年将卸任的汉堡站赛事总监,前温网冠军斯蒂希也只能由他去了。

中小型赛事的“吸星”之道

事实证明,在如何执行参赛协议的问题上,对球员的“纵容”也许远比死板的坚持效果更好。克耶高斯本来和鹿特丹站签订了2017年的参赛协议,但他为了有机会得到NBA全明星周末名人赛的邀请而希望毁约,如此奇葩的理由竟然也被鹿特丹站赛事总监,前温网冠军理查德·克拉吉塞克爽快接受。心存愧疚的克耶高斯今年想参赛作为弥补,却又被伤病阻碍,明年他如果能踏上鹿特丹站赛场,可想而知必然会竭尽全力。克拉吉塞克的灵活和宽容为他树立起良好口碑,因此还带来了意外收获,今年费德勒临时决定到鹿特丹站参赛,让克拉吉塞克赚了个盆满钵满。

2015年,汉堡站利用纳达尔之前战绩不佳,温网早早出局之后急需抢分的机会,开出50万欧元出场费请到他参赛,而纳达尔之所以愿意参赛,也和他希望回到红土场上重树信心有很大关系。如果汉堡站真的变成硬地赛事,虽然会增加为美网热身的价值,却会大大降低它在红土高手们心目中的分量。今年汉堡站虽然无法得到亚历山大·兹维列夫的青睐,却已经敲定了蒂姆、施瓦茨曼、布斯塔、加斯奎特和费雷尔等新老红土高手领衔,加上新星西西帕斯等人组成的强大参赛阵容,蒂姆在谈到为何温网之后还要选择参加红土赛事时表示,在汉堡站这样曾经是ATP大师赛的百年赛事中夺冠,让自己的名字和冠军榜上那些伟大球员的名字并列,一直都是他的梦想。

对于每年在世界各地奔波的职业球员来说,回到主场参赛具有特殊意义,费德勒说过,他参加家乡赛事巴塞尔站其实不需要谈什么合同,莎拉波娃在去年莫斯科站首轮出局之后表示,如果不是为了感谢家乡父老在禁赛期间给予她的支持,她可能就不会在行程紧密、缺少备战时间的情况下,一定要来参加这站比赛。WTA查尔斯顿站赛事总监鲍勃·莫兰则说过:“我们不只是招徕球员,我们也要招徕经纪人和教练”,对于那些预算有限,没有能力提供太多出场费的赛事来说,想办法提升人脉,并利用球员的主场情结大打“感情牌”,不失为一个“吸星”的好办法。

中小型赛事的“吸星”之道

当然,要想在大满贯开赛之前得到高手们青睐,比赛地点到大满贯所在城市的距离必须足够近,这样也才不至于爆发“退赛潮”。美网开赛前一周,在耶鲁大学举行的WTA纽黑文站就是这样的“香饽饽”,即便不提供出场费每年照样高手云集,由于在大满贯开赛之前一周,低级别赛事吸纳世界前10选手的数量不受限制,纽黑文站甚至向WTA提出过要求,希望从顶级赛降格为国际赛,从而降低奖金额度,把节省下来的资金当作出场费招徕更多Top10高手,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极致大概不过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