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你一畢業就去這樣的公司真的會沒前途

為了幫助更多的朋友小編特地整理總結了5000份各行業的簡歷模板。快來私信我們領取吧!

對於廣大畢業生而言,比起生存還是毀滅更讓他們頭疼的應該就是到底是去一家大公司發展,還是去一家創業公司去磨練。

對於這種問題,相信很多人都會油膩且圓滑的給你掰開揉碎了分析一大堆,最後再說一句“無論是哪種企業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喲”這樣無關癢痛的話。但是,今天我就想對各位應屆生說,沒有十足的把握不要輕易的去創業公司,應為這樣公司太容易讓你丟掉前途。、

你一畢業就去這樣的公司真的會沒前途

從職業發展的角度來說,除非你可以找到那種有能一炮而紅潛力的創業公司(比如facebook,ofo這樣),剛走出象牙塔的你最好還是要去大企業歷練

大企業往往是業界標杆,可以為你的職業生涯背書

每一次的求職面試,無論是怎樣的形式,面試官最想要知道的就是你是否能勝任他所提供的崗位。一紙簡歷和幾十分鐘面試有時候可能還無法讓面試官對你有百分百的信心,所以他可能還需要一些“標籤”來對你進行考量,比如“985或211”、“知名企業”、“本土獨角獸”

我承認這種做法不見得十分科學,可是就是有許多的HR在這麼做。在剛開始做面試助理幫一些大型企業進行面試的時候,我見過許多小公司的出色人才,也見過二本三本的優秀畢業生。但職場就是這麼現實,大多數面試官尋找的不是最優人選,而是最穩當最不會犯錯的選擇。

職場上,我們需要靠譜的背景幫我們背書。

馬雲、俞敏洪這樣的成功企業家都說過,學歷不重要,重要的是個人努力……聽到這個說法,我不禁發出槓鈴般的笑聲。

你去阿里的網站上看看,他們招什麼樣的人才,他們去哪些學校校招就知道了。嘴上說一套,身體依然是誠實的。考研輔導名師張雪峰在《演說家》上有一段關於學歷的精彩分享:

9-10月走進大學看看,什麼企業去齊齊哈爾大學招人,什麼企業去北京科技大學招人,什麼企業去清華北大招人。他們給學生多少薪水,去看看就知道了。所有企業都在說學歷不重要,但他們不會去齊齊哈爾大學招聘。他們說的都是假話!

你一畢業就去這樣的公司真的會沒前途

除教育背景外,能給我們履歷背書的最核心的是工作經歷,包括企業以及我們在企業做的事情/項目。

想象一下,畢業後你進了麥肯錫,工作3-5年後,你決定看看外部機會,市場上大部分公司的戰略諮詢部都會願意給個面試機會了解你做過哪些項目。工作滿10年後,你在招聘網站上更新一下簡歷,電話就會被獵頭和企業HR打爆。

這是麥肯錫的光環,小公司給不了。初創公司啥時候能有這光環?等他殺成市場巨頭……舉個例子,知乎成立於2011年,打出響亮的名頭大約是2016年。也就是說2011年進知乎的小夥伴起碼要等4-5年——前提是你選的是知乎這樣風口上的優質企業。

你一畢業就去這樣的公司真的會沒前途

同樣的,BAT之於互聯網;寶潔、可口可樂之於營銷;四大之於財務;美世之於人力資源,這些業內人士耳熟能詳的企業都有這種光環,可以成為我們絕佳的職業背書。

所以我們會發現,大公司跳小公司,很容易;反過來,很難;所以我們會發現,初創企業,也在網站/招股書上強調:核心團隊有BAT背景;所以我們會發現,那些口口聲聲學歷不重要的企業主,他們招人時也會要求本科學歷起步。

2.大公司學得更多

職場人常見的誤區是:大公司裡做螺絲釘;小公司裡做多面手,學得多,成長更快。鄉親們,這是碗毒雞湯啊。

有錢有資源的大企業不是傻子,如果小公司真的是人才印刷機,那大企業的首選不應該是招應屆畢業生,而是去小公司挖人才對。

你一畢業就去這樣的公司真的會沒前途

讓我們反思一下:做得多做得雜,等於成長和提升嗎?

的確,小公司裡一個崗位可能身兼數職,你既要寫文案,又要管運營,又要做設計,但本質上沒有一點是專精的,沒預算,沒培訓機會,沒團隊和供應商一起頭腦風暴,見得世面很有限,真正創新的玩法只能在朋友圈圍觀大公司的作品,根本沒法落地到自己公司。

不僅如此,經歷過小公司的小夥伴們回想一下,有沒有因為老闆的搖擺不定或反覆無常,做過很多無用功和雜務。做雜務能提升多少核心技能?

相反,大公司資源多平臺大,有培養新人的成熟體系,你能做的項目,管理的預算,合作過的團隊,都是專業性不足的小公司遠遠無法比擬的。

我一個HR朋友,從大企業跳槽到了小公司,和我分享過她的體會:

同事都說忙不過來,天天加班。我很想不通,200人的團隊,能有多複雜?我原先管幾萬人的團隊也不至於天天加班啊,講真,現在這點活我一週上3天班就能做完。

再說眼界,我一位做線上營銷的朋友,在公司管著數千萬的營銷預算,合作的是知名4A廣告公司,能玩的營銷方法,他們公司都第一時間嚐鮮。他雖然不是每個項目都涉及,但僅僅是開會時旁聽,就能收穫很多有趣新鮮的營銷技巧。他在面試時一開口,那就是給僱主普及知識。

而大公司提供給我們的眼界,小公司也需要,等有了足夠資歷後,跳槽去小公司,用我們的眼界和經驗幫助小公司成長,這是雙贏。一畢業就去小公司,老闆喜歡的是你不講條件的加班,是你鞍前馬後的勤快,但如果他的企業成長到新的高度時,他需要的眼界和格局,你提供不了。

3.小公司並不能讓你掙更多錢。

如今,有天使/風投支持的初創公司,也會時不時從大中企業挖人。大公司開1萬,小公司咬咬牙開1萬2。對於不少獨創北上廣的年輕人來說,2000塊也不是小數目,至少能管房租了。

我的建議是:如果你真缺錢,需要錢補貼家用,那去吧。但也須有心理準備:小公司是咬著牙給你漲薪,對你的期待會更高;而且進去後的調薪力度也是疑問,畢竟你的薪資已經高過市場水平了。

如果你不缺這兩三千元稅前工資,最好在大企業磨礪3-5年,等到你30來歲再往市場上看機會的時候,各方面能力都提升到位,在市場上的話語權更足,更受關注和歡迎,薪資談判的空間也更大。

你一畢業就去這樣的公司真的會沒前途

至於期權和財務自由,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大約是2年。這還是平均了同仁堂這樣的百年老店。剛剛畢業踏入社會的你有多大自信就看出未來10年的風口在哪裡?同時也清楚瞭解你加入的企業就是風口裡最出色的企業之一?

其次,和你同期畢業大約有900萬同齡人,你有什麼特別出色的地方,能夠讓創業者從自己手裡讓出期權給你?他具體給你多少?做滿一年鎖定多少?多少年可以兌現?行權價多少?這些細節老闆能說清嗎?你能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嗎?可別是口頭期權,不落到筆下吧。

《How Google Works》裡谷歌創始人的職場建議:

在職業生涯初期,能獲得的股權激勵很有限,因此 在正確的行業磨練技能要比在某家公司賭上自己的命運更加合算。在此之後,隨著經驗(以及年齡)的積累,挑選合適的企業變得越發重要。那時,股票在你的薪酬構成中所佔比例大幅提升,因此你也應該將挑選公司放在優先位置。

對於職場新人來說,先磨練自身技能,再爭取財務自由的機會。次序不能亂。

職場新人對初創企業的誤區

1.以為大公司僵化,缺乏挑戰

首先,你得經歷大公司才知道現在的大公司是否僵化(不少大企業都在做扁平化改革);其次,大公司僵化可能會影響公司未來的業績(然而多半已經是業界翹楚了),但和你一個職場新人有毛關係啊?

你要做的是迅速掌握業務知識和技能,首要考慮的是培訓、晉升、加薪制度是否健全。職場人只有在工作5-10年後才會逐漸體會到僵化體制對自己職業發展的負面影響。不要杞人憂天。

此外,誰說大企業缺乏挑戰?大企業只是在面對挑戰時成熟的應對機制,所以外界看起來波瀾不驚,正是這種完善的應對機制是缺乏經驗的職場新人需要學習的,與其去小公司收穫被虐出來的教訓,不如在大公司學習應對挑戰的機制,並享受戰勝挑戰的喜悅感。

你一畢業就去這樣的公司真的會沒前途

2.以為小公司靈活,行動快

小公司確實靈活,確實快。然而靈活不見得是好事。初創公司多是摸著石頭過河,所以很多時候創始人都不知道方向在哪裡,只能東一榔頭西一棒的靈活騰挪。這對於職場人來說,想法多變的老闆和缺乏固定的戰略方向已經是噩耗。

如果攤在職場新人頭上,就會變得手足無措、甚至打擊我們的工作熱情:老闆安排A計劃,你花了一週時間做好準備,老闆說:嗯,先放一放,我們還是做B計劃吧。你什麼感受?

你一畢業就去這樣的公司真的會沒前途

3.以為做初創企業的早期員工有紅利

大部分時候,即使你真選對了企業,你並不能堅持到紅利真正產生的時候。隨著公司的成長變革,新人進入、部門調整、併購收購,創始人都未必能留下來(喬布斯都被趕出過蘋果),何況一個普通員工?

期權,本來就很難給到剛畢業的新人。就算給你,就算公司發展一帆風順,公司一年融資一次不算慢了吧,4年才到D輪。上市?A股排隊排三年,美股港股也並不容易上市。你套現的日子遠著呢。

你一畢業就去這樣的公司真的會沒前途

4.認為已經入坑,退出就吃虧了

能不能賭?能。是不是划算?我們心裡可能也大概清楚。很多時候,出色的小夥伴已經在初創公司荒廢了大量心血精力和青春年華,覺得付出巨大,走不划算,所以還抱著賭一賭的心態再等等。

心理學家做過研究,人們賭馬時,若當天虧損較多,快結束時常會將賭注下在希望不大的“馬”上。 因為他們試圖挽回損失。他們不是根據以前的結果或對未來的預期做出下注決定,而是根據當天自己已有的損失而做決定。

已經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是沉沒成本。希望大家做職業發展規劃時,要從現在著眼,不要根據已經投入的資源做不理性的決策。

你的第一份工作是從大公司起步,還是在創業公司打拼呢?你的感受又是怎樣的呢?來評論區告訴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