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李世民殺兄娶嫂,卻為什麼不敢殺了父親李淵?

砸水缸的司馬光


誠邀。



在我國,唐太宗李世民作為千古一帝毋庸置疑,但是他一生最大的汙點就是“玄武門之變”,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當時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今陝西省西安市)太極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流血政變。此次政變之後,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被殺,李世民成為太子,次年李世民登基為帝,史稱唐太宗。

“玄武門之變”根本原因是因為:起兵反隋的過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唐朝建立。唐高祖李淵即位後,李建成為太子,常駐宮內處理事務,為文官集團代表。李世民為秦王,繼續率領武將集團帶兵出征,功勞也最大。


而太子自知戰功與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憚,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同時李世民集團亦不服太子,雙方持續明爭暗鬥。

那麼取得最後勝利的李世民為何不敢對李淵下手呢?事實上,李世民沒必要,也不需要那麼做。

李淵現已認輸,承認了李世民合法位置,李淵不是李世民的競爭對手,競爭對手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在玄武門設匿伏,殺死了太子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


當時事態現已十分危機,如果李世民不動手就會被李建成滅除,已然水火難容,李世民終究挑選了先下手為強。“玄武門之變”實際上就是一場豪賭,無論是李世民一方,還是李建成一方,都會做出殊死搏鬥,因為失敗的代價太大了。

李世民既然已經取得最後的勝利,把握了大局,李淵對他來說沒有多大的威脅,在我國,“仁孝”備受推崇,李世民假如對自己的父親對手,必然被釘在恥辱柱上,他也是愛惜名聲的人,必然不會那麼做。


加之他是一個重感情的人,一場政變殺害的畢竟是自己的兄弟,兄弟手足相殘,畢竟不是好事,這對於李淵而言也是一個打擊,李世民肯定不會因此做其他不好的事。

由此可見,“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對於自己父親李淵沒有下手,是必然的。首先,他已經擁有了大義名分,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東西;其次,他自己也是一個重感情之人,肯定不會因為一些事,影響自己的名聲;最後,我國“仁孝”關鍵的影響。正是這些因素使得李世民肯定不會對自己父親下手。


源稚生


李世民沒有必要殺父親。如果明目張膽的殺了還是皇帝的親爹,就是不忠不孝、有悖人倫的畜生。比被大唐狠狠批判的“昏君”隋煬帝還不如。

李世民在李淵建立大唐的過程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而李建成也並平庸之輩。所以才有二虎相爭,李建成因為是老大,被立為太子。李世民封秦王、尚書令、天策上將,沒辦法再封了。兄弟兩個,各自有自己隊伍,明爭暗鬥,水火不容。

對於兄弟的矛盾,李淵想了一個辦法。

資治通鑑載「(李淵)因謂世民曰:“首建大謀,削平海內,皆汝之功。吾欲立汝為嗣,汝固辭;且建成年長,為嗣日久,吾不忍奪也。觀汝兄弟似不相容,同處京邑,必有紛競,當遣汝還行臺,居洛陽,自陝以東皆王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漢梁孝王故事。」

但梁孝王仍是臣,李世民從心裡是不會接受的。這段話的真實性也值得推敲。

如果李世民不發動玄武門之變,等李建成繼位,他就被收拾了,也可能都等不到那時候。

事變中,李世民殺了大哥、四弟齊王李元吉,殺了他們所有的兒子,夠狠的,但女眷沒殺。而且這兄弟三人是同父同母的。

資治通鑑載「建成子安陸王承道、河東王承德、武安王承訓、汝南王承明、鉅鹿王承義,元吉子梁郡王承業、漁陽王承鸞、普安王承獎、江夏王承裕、義陽王承度,皆坐誅,仍絕屬籍。」

事變之後,李世民派尉遲恭向李淵彙報,大哥四弟謀反,被處決了。老爹也不傻,早已心知肚明。都是兒子,死了兩個,再和這個過不去,自己也危險了。於是順水推舟,表示,我早就看他們有問題……

「癸亥,立世民為皇太子。又詔:“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

很快李淵當皇帝也懶了,禪位。

上述故事中,因為大家都明白,在皇權的天平上,父子兄弟妻兒都是沒有足夠分量的。


幾葦渡


咱們現在所瞭解到的李世民是大唐歷史上的一位明君,但在其個人作風確實如你題中所問有些瑕疵,當年李世民並不是以一個儲君的身份順利接盤,其老爸李淵指定的接班人是太子李建成。在李淵的兒子們之中,李世民雖不是太子,卻因為南征北戰戰功赫赫頗為顯眼,李世民的強大使其招攬了眾多追隨者,李世民的勢力一直在不斷壯大。根據歷史上記載的蛛絲馬跡,李建成雖然已經身為太子,但李淵思想上對於接班人選還是動搖過,不過李淵最終打消了這個念頭,而是再次堅定的選擇了李建成。

李世民殺兄強硬上位

李建成和李世民暗中的較量早就開始了,當初李淵舉棋不定致使兄弟二人平分秋色,但李淵再次認定李建成為接班人後,對李世民勢力的打壓就愈發明顯了。久經沙場的李世民哪能感覺不到這些微妙的變化,李世民沒有選擇坐以待斃,而是發動了讓人震驚的玄武門之變,最終還取得了勝利。李世民玄武門之變的成功,讓李淵被逼從臺前轉到幕後,提前離崗退休成為太上皇,說白了李淵這個太上皇就是個擺設,同時李建成及其擁護者均被李世民一網打盡。

帝王家兄弟相殘並不稀奇

其實李世民殺兄長李建成也是箭在弦上迫不得已,古代皇子們爭奪皇位都是你死我活的戰爭,要不說“可憐生在帝王家”嘛!只不過李世民的兄長是已定的太子罷了,如果李建成沒有太子的這個光環,而且此戰中以李建成獲勝為結局,是不是後世也會說李建成殺弟奪皇位?所以李世民沒有路可選,要麼你死,要麼我活。

李世民奪嫂子沒有的事

至於李世民奪嫂的傳說,純屬是子虛烏有的事情,史料上沒有特殊記載說李世民霸佔李建成的女人。更多的是編造李世民霸佔堂兄李瑗的女人玳姬,當年李瑗和李建成關係密切,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成為大唐實際的掌權者,這讓李瑗心中忐忑不安,因為地球人都知道他站隊時一直在李建成那邊,後來李瑗心虛主動漏出反抗李世民的馬腳,就被李世民藉機給消滅掉了。以後李瑗女人玳姬被李世民霸佔的說法就出現了,玳姬這個女人在真正歷史上根本就不存在,都是後世通過各種途徑編造出來的,能琢磨出李世民奪這個嫂子的人,估計都是小說和電視劇看多了。

李世民奪弟媳到是真事

那麼李世民是不是就沒有此類作風問題呢?答案是還真有,只不過是奪弟弟老婆,當年玄武門之變現場和李建成一起陣亡的還有李元吉,後來李元吉留下的女人楊氏被李世民收入囊中。而且這個楊氏後來還給李世民生了個孩子,這明顯的歷史痕跡由不得李世民不承認,所以應該說李世民有霸佔弟媳的不良案底。

目的達到了,我沒理由再殺親爸爸

最後說下李世民為什麼沒有殺李淵,這個其實很好解釋,第一李淵畢竟是李世民的親爸爸,兇獸尚有親情存在,難道李世民就不念父子之情?所以從感情層面來說,李世民就下不去手。第二社會輿論沒法交代,李世民逼李淵提前退休就夠出格了,再直接將自己的老父親殺掉,那麼在哪個封建禮數較嚴格的年代,怎麼給全國老百姓一個合理的交代。第三李淵的退居二線,已經達到了李世民的目的,何必多此一舉再背上殺父的罵名,綜上所述李世民不會殺李淵。


追記歷史


公元626年7月2日清晨,李世民率領秦王府眾將士在玄武門發動政變,謀殺長兄皇太子李建成,親弟齊王李元吉,控制太極宮,軟禁父親唐高祖李淵。三日後,李世民繼承皇太子,入主東宮。兩個月後,唐高祖李淵宣佈退位,李世民登基稱帝。

如題所問,在這場血腥的政變當中,李世民殺了兩個兄弟以及十個侄子,為什麼不敢把父親李淵殺了?



殺了會引起的後果

輿論的升級。不論是古代還是現在,背棄人倫綱常,總是會遭人唾棄,最大的罪惡莫過於弒父弒君,這在古代是體現的淋漓盡致。就像貞觀十七年,太宗第五子齊王李祐造反時,李世民對他說過的一句話,”夫背禮違義,天地所不容;棄父逃君,人神所共怒!“也就是說,一旦殺了李淵,就揹負了弒父弒君的至惡罪名,那麼就會引起天下人的非議。一個弒兄屠侄奪嫂還殺父的人,你還能指望他什麼。

所以,這輿論一起,李世民立時站在道德至低點,天下造反之人洶湧而起。最重要的是,當時還有一些統兵大將在外,殺了李淵,就是殺了他們的皇帝,他們完全可以藉此發難,劍指長安。這樣無疑會讓自身陷入更大的危機。



殺了能帶來的好處

如果留著李淵,那麼就相當於在身邊佈置了一顆不定時的炸彈。畢竟人家李淵才是正統皇帝,那些一起打江山的老臣肯定是站在他一邊的,而且有著巨大的優勢,就是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振臂一呼,天下雲集響應。萬一哪天東窗事發,豈不是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殺了,便可以防患於未來。

沉重的歷史反覆的告誡我們,斬草除根向來是很有必要的,陰溝裡翻船並不少見。所以,李世民殺了自己的兄弟後,勢必要殺了他們的兒子。但卻留下最大的“根”——皇帝李淵,這無疑是在刀尖上跳舞。

殺與不殺的抉擇

到底殺還是留,就得權衡利與弊。其實這個決斷一點都不難,殺了兄弟太子及齊王,只要父親皇帝不追究,天下人頂多給個罵名,畢竟還是一家人,算作一碼子家事。如果殺了李淵,性質就不一樣了,會迎來天下人狂風暴雨般的反擊,首先帝國集團內部的分化,進而導致各地被鎮壓的勢力紛紛捲土重來,再加上,大唐境外又有如東突厥這等強敵環伺,當真是趁你病,要你命。到時天下大亂,人心盡喪,李世民縱有撥弄乾坤之能,也無濟於事。

倘若留下李淵,那麼事情就簡單了,只要李淵一紙詔書,大部分問題都能解決。但李淵的存在卻是無形的危機,怎麼將這種危機扼殺在萌芽中,李世民或許早有計較。從奪位的那一刻開始,李淵的餘生就已註定,從此被幽禁在高牆深宮之中,與世隔絕。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李世民不能也不敢殺父奪位,除了揹負至惡的罪名還有無法承受的後果。殺兄屠侄,是為不仁不義,弒父篡位,是為不忠不孝。

完。。。


西樵漁夫



自古最是無情帝王家,為了最高權利,父殺子,子弒父,屢見不鮮,什麼親情倫理都是虛的,李世民並非不敢殺父親李淵,而是因為李淵見風使舵的政治覺悟太高了。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弒兄殺弟,過程可謂精彩刺激,大家卻忽略了後續故事,大局已定後,李世民馬上派剛剛殺了齊王李元吉的尉遲恭進宮護駕父親李淵,其實是去控制李淵,李淵的反應很是順勢而為,耐人尋味,尉遲恭一面之詞訴說太子齊王犯上作亂而被秦王誅殺,李淵一向偏袒太子李建成,第一時間沒有一怒之下要拿下李世民也沒有追問太子齊王是否真的死了,而是問身邊臣子該怎麼辦,臣子回答太子齊王無功而嫉妒陷害秦王,現已被誅殺,而秦王是人心所向,如果立他為太子,肯定不會再有事了。李淵馬上同意,並說這就是自己素來的心願。

李淵的反應說明他很配合,短短時間內從喪子之痛中走出來,並轉變思想,保全自身而封李世民為太子,而李世民派殺氣騰騰的尉遲恭進宮護駕更沒有那樣簡單,尉遲恭是死忠於李世民,為了保護李世民可以親手誅殺齊王,殺李淵也不會有什麼心理負擔,換了其他將領面對皇帝之威,又怎麼敢下手,李世民的意思很明顯,尉遲恭進宮護駕,李淵配合就保護,李淵不配合就滅口,事後找藉口掩蓋,大不了丟車保帥,殺尉遲恭以謝天下。

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前提前佈局,已經拉攏控制朝廷重要大臣,這也是敢宮廷政變的原因,李淵雖被暫時架空,但是忠於他的大臣和勢力還是有的,李世民派尉遲恭進宮就是看李淵態度,如果反應激烈就殺了,畢竟還是有忠於李淵的勢力,以免事後李淵找機會藉助這些勢力誅殺他,如果配合,肯定雙方和平共處,畢竟在古代講究以孝治天下的傳統觀念中弒父是大逆不道之事。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請動動小手關注~


宋安之


這個問題,老梁有過研究!

李世民是殺了兄長李建成,但是卻並沒有奪嫂子太子妃鄭觀音,而是娶了弟媳齊王妃楊珪媚(齊王李元吉為李世民的弟弟),簡單點來講就是殺兄奪弟媳。

歷史上將李世民發動的這場政變稱之為“玄武門之變”,在這場政變中李世民扮演的角色並不怎麼光彩,可見在宮廷之中,權力是多麼的至高無上,哪怕父子反目,兄弟相殘。

那麼既然在這場政變之中李世民已經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基本已經完全把控了朝政,再加上無其他人能夠競爭,為何不乾脆弒父奪位?直接一步登天呢?

歷來大家對此看法不一,但絕大多數的人的看法都是他不敢!其實不然,我個人覺得是他不傻!

李世民麾下可是有一幫子班底,既有武將,又有文臣,其中“房謀杜斷”的這二位謀臣可以說是隋末唐初的頂尖謀臣,是輔佐李世民奪得政權的強有力幫手。

首先糾正一下問題,李世民並沒有“殺兄”,是尉遲敬德在李世民“被暗害”的時候“不得不”做出的防禦性手段,他本意只是為了保護李世民,“情急之下無意中”射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最後更是“不得不”將這二人的頭顱割下而平息他們部眾的反抗!

在這裡面全程李世民是非常無辜的,是被迫的,是不得已而為之的。這個我們都可以理解,自古以來不管幹什麼事都得講究個名正言順,太祖朱元璋起義還得發表篇檄文呢。

所以說最起碼在明面上來講這是合情合理的,李世民強娶弟媳這件事在當時其實也不算啥大事,李世民有四分之一的鮮卑人血統,所以說在當時整個社會上關於這種倫理道德方面的思想並沒有過於嚴格,而這一時期也是極大的促進了中國各民族的融合,這一點對於當時社會的安定還是有一定好處的,這一點我們並不能否認。

李世民是極其愛惜名聲的,這一點從後來他多次修改記載自己和父親李淵的《起居注》便可以看出了,他不傻!要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一旦揹負著弒君弒父的名頭,這可是很給自己招黑的,也非常不利於社會的安穩,所以哪怕是殺害李建成和李元吉這件事也是李世民的手下被迫的,李世民對此還非常悲傷,這不是他的本意!

況且對於父親李淵的處理還有更好的處理方法,畢竟李世民只想要權力的集中,而並不一定非要李淵死。而李世民也是非常的聰明,他就採取了這種方式,“囚禁”了李淵,接著開始掌管把持整個朝政,沒多久李淵便退位,李世民便如願以償,而且還不用揹負任何罵名,這是一種非常聰明的做法。

所以總結來看,李世民不弒父奪位,不是因為他不敢,而是他不傻,畢竟怎麼幹對自己好處最多最大,這個對於他來說才是最重要的,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下方一起留言討論哦~


老梁說歷史


根據當時的歷史背景分析,我認為李世民殺兄娶嫂卻不殺父,原因有如下幾個:

一、據史料記載,為了這一天,李世民做的準備工作堪稱滴水不漏:首先,他建立自己的人才隊伍,謀士如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猛將有尉遲敬德,秦叔寶,都被他收到帳下。

二、其次,他派心腹溫大雅,屈突通等人暗中結交山東豪傑,壯大自己的社會力量。

三、他著力收買建成和元吉手下的重要人物,如掌管玄武門的禁軍將領常何,關鍵時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玄武門之變”時,李世民可以說是已經勝券在握了,他又何必背上千古罵名再去殺了父親呢?


在大唐建國道路上,開國皇帝李淵起到的是至關重要的核心作用,他的威望可想而知。而李世民即位之初,李淵時代的重臣,(如出身關隴貴族的宰相裴寂,宇文士及;出身江南士族的蕭禹;

還有山東士族封徳彝)尚在朝廷中有不小的勢力。這些人思想保守,並且在感情上更傾向於李淵。如果李世民有弒父之心,恐會使朝堂不穩。


李世民雖然殺兄娶嫂,但事後在世人面前極力推卸責任,掩蓋自己密謀奪位的事實,聲稱高祖李淵早就打算改立自己為太子,把他精心策劃的血腥兵變描繪成了一次事發倉促的自衛。

這種粉飾,充分顯示了在李世民內心深處,道德倫常觀念的根深蒂固。為了奪取皇權,殺兄弒弟已是不得已而為之,殺父更是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線了。

毋庸置疑,作為一個飽經風雨的老練的政治家,李淵審時度勢,順水推舟的做法可謂是非常明智之舉。

奪嫡之爭已經讓他三個兒子死去了兩個,他本人也已經年事已高,天下早晚是兒子的,剩下的這唯一的兒子既能勝出,無疑是最優秀的人選。正所謂大勢已去,何不順水推舟,讓位與他呢?

父親李淵的審時度勢,圓融變通,繪製出一幅父慈子孝的溫馨畫卷,成全了李世民的一世英名,也讓他避免了揹負弒父罵名的可能。


素心兒


不是不敢殺,而是李淵懂事,順從了李世民的安排,不然李淵也難逃一死。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從史料看,李世民對李淵並不在意,甚至可以說是不孝了。這裡我們來看幾則史料: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四“貞觀六年正月”條雲: 監察御史馬週上疏,以為:“東宮在宮城之中,而大安宮乃在宮城之西,制度比於宸居,尚為卑小,於四方觀聽,有所不足。宜增修高大,以稱中外之望。又,太上皇春秋已高,陛下宜朝夕視膳。今九成宮去京師三百餘裡,太上皇或時思念陛下,陛下何以赴之?又,車駕此行,欲以避暑;太上皇尚留暑中,而陛下獨居京處,溫清之禮,竊所未安。今行計已成,不可復止,願速示返期,以解眾惑。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四“貞觀十年十一月”條雲: 上念後(長孫皇后)不已,於苑中作層觀以望昭陵,嘗引魏徵同登,使視之。徵熟視之曰:“臣昏眊,不能見。”上指示之,徵曰:“臣以為陛下望獻陵(高祖李淵陵墓)若昭陵,則臣固見之矣。”上泣,為之毀觀。

這兩則史料都是在說李世民對李淵並不好,而且魏徵批評的更加直白,就差明說李世民不孝了;另外,這兩則批評相隔了四年多,也就是說李世民在馬周勸諫後雖然做了些表面文章,但事實上對李淵並不好,不然魏徵不會說的如此直白。

可見李世民對李淵的怨念之深,父子親情之薄。

而在玄武門之變時,李淵身邊的衛隊也曾經與李世民派出的尉遲敬德部發生了激烈的戰鬥,雖然現在沒有史料能還原那場戰鬥,但是從隻言片語裡我們依然能發現戰鬥的激烈程度:

《舊唐書·高祖諸子列傳》:接戰久之,矢及殿屋。

而原存於陝西禮泉縣煙霞鄉大冢渠村杜君綽墓前的“杜君綽碑”也記載了這位參加過玄武門事變的秦王府將領是怎麼和李淵衛隊進行激烈戰鬥的:

“尋奉(闕二十七字)御輦,矢及宸闈。”

從這些隻言片語史料中我們可以想象當時戰鬥的激烈,也說明李淵並不是馬上被尉遲敬德控制,而是有一個過程的,在這個過程裡,作為一代雄主的李淵對接下來的事情肯定有了一定心理準備,而當尉遲敬德拿著李建成、李元吉首級來見他時,李淵對自己二兒子想要自己怎麼辦其實已經是心裡有數了。

所以當蕭瑀、陳叔達勸告李淵交出權力,讓位李世民的時候,李淵也就順水推舟了。

而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殺兄奸嫂,將李建成、李元吉子嗣斬殺殆盡,一點也不顧及李淵感受也可以證明如果李淵當時不識時務,極有可能在“留下遺詔”的情況下被李建成、李元吉亂黨殺害。

所以,並不是李世民不敢殺李淵,而是李淵的懂事讓李世民沒必要殺李淵。畢竟李世民還不是完全的禽獸,身上多多少少還有點人性。


蘭臺


看了這道題目下很多答案都強調“李世民不需要殺掉他老爹李淵”,而不是“不敢殺”。

實際上,李世民還真不敢殺李淵,原因很簡單:如果殺了李淵,政治影響太壞,甚至會導致政局崩盤。

↑李淵完全想不到自己會以這種方式退出政治舞臺

玩政治這局棋的人,一定要懂得: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每個政治人物的背後,都是有系統,有組織,有力量的團體,而這個政治人物,無非是利益共同體的代言人罷了。李淵的地位相當於什麼?大唐最具有政治權威的代表,其背後的能量和利益團體,力量驚人,就連功高不賞,軍事威望崇高的李世民也必須掂量清楚這裡面的分量。

就拿玄武門之變來說吧,很多人都遺落了一個重要環節,為什麼要搶在玄武門附近動手,除了地利人和因素(比如玄武門執行禁衛總領常何已被李世民收買,玄武門附近可以埋伏),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必須把握住這個“天時”——必須在李建成面見李淵之前,就徹底把李建成消滅掉,然而立即派兵控制住李淵和重要大臣。給李世民一萬個膽子,他也不敢當著李淵的面殺死李建成。

↑李建成也想不到失敗的代價竟然如此慘烈

應該說,當尉遲敬德率兵,穿戴著染血的甲衣出現在李淵面前時,李淵的生命面臨了有生以來最大的威脅,如果李淵不妥協,那麼尉遲敬德肯定也是做好了手刃李淵的準備的,這應該也是李世民最後的底線,既然殺了李建成,就必須掌握最高權力,要不然會被清算。

政治經驗豐富的李淵馬上就明白了當前的局勢,死活已經由不得自己這個帝王說了算的,槍桿子裡出政權,李淵很快就妥協了,而我們要注意到的是,李淵的妥協其實幫了李世民很大的忙,藉著皇帝的詔令,他才能夠迅速穩定局勢和人心。

最緊張的一天過去了,但李世民面對三個重要的問題需要儘快解決:李淵怎麼辦?李建成李元吉家人怎麼辦?以及,東宮太子府力量怎麼擺平?

↑李勣效忠的並不是李世民這個人,而是李世民代表的統治權

既要靠武力,也要靠政治手腕,雙管齊下缺一不可。於是李世民手起刀落,先把李建成李元吉所有兒子殺掉,避免成為將來的政治隱患;同時,利用李淵的手諭,把玄武門事件定性為李建成與齊王作亂,被李世民剿滅。同時宣佈只誅首惡的政治承諾,讓東宮太子府力量失去拼殺的動機,鬥志潰散,迅速投降了(太子都掛了,你還在為他拼命幹啥?沒有任何回報,只有禍事,沒人肯幹這樣傻的事情的)。

所以,李淵不但必須活著,還有很大利用價值呢。

那如果殺了李淵呢?性質就完全變了,要知道,李世民殺掉李建成的藉口就是太子和齊王作亂,尉遲敬德帶著這個理由,以及全副武裝的士兵,逼著李淵進行頒佈下諭旨,讓秦王李世民統領各軍,擁有緊急事態處置權。

↑尉遲敬德要是殺了李淵,會成為替罪羊

但如果尉遲敬德殺死了李淵,那作亂的是誰?謀反的是誰?明顯就是李世民了啊,難不成你說太子齊王勾結李淵作亂?這樣李世民政治上就站不住腳了,失去了上位的合法性基礎,那他就不會再有政治權威去統御全國官僚系統以及軍隊系統了,全國範圍輕則爆發兩派內戰(誰敢保證李勣等軍事大佬不會起兵勤王呢?),重則爆發類似唐朝中後期那樣的各方勢力群毆。

所以,李淵必須活著,還得好好活著,以太上皇的身份發揮餘熱,給李世民統治的合法性提供來源和基礎。

就算李世民能夠擺平殺死李淵帶來的現實後果,但有一個問題他是無法解決的:以後李唐王朝怎麼傳位?你李世民敢殺親爹,那李承乾不敢殺你?事實上,光是玄武門之變手足相殘,就已經在李唐王朝政治繼承的鬥爭中起到了很壞的表率作用。

↑李泰為了奪到皇位,甚至聲稱會殺死自己的兒子

李世民為什麼要廢除李泰的繼承權,他說的很明白:不想讓後代皇子皇孫認為皇位可以爭奪而來,嫡長子繼承製大於天,當然,李承乾不成器,讓李世民的打算落空了,但其實也怪不得李承乾,李世民更偏愛李泰,越發討厭李承乾,自己就已經動搖了嫡長制繼位的念頭,結果李承乾和李泰兩敗俱傷,深刻的提醒了李世民——你當年手足相殘才得來皇位,現在你兒子們之間又要手足相殘爭奪皇位,這是示範效應?還是因果報應呢?

那果當如初殺死李淵,未來會在李唐皇位繼承權的爭奪中出現什麼慘劇呢?不敢想象,但起碼李世民不會有一天好眠了。


我見青史多嫵媚


1.秦王李世民在百官上朝的必經之路—玄武門發動兵變,殺死了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李建成在策反收買李世民心腹悍將尉遲敬德、段志玄等人沒有成功後,在李淵的支持下,逼迫李世民身邊最重要謀士房玄齡與杜如晦離開了秦王府。據野史記載,李世民在剿滅竇建德之後,班師回朝期間,瞭解到楊氏是美豔動人,於是李世民心急如焚策馬加鞭。其實明眼人都知道這是去控制李淵的,而剛剛喪子的李淵的反應很是順勢而為,在這樣的情況下,李淵並沒有一怒之下要拿下李世民。

2.李淵也完全被控制了,身邊站著一身血的尉遲恭,完全喪失了主動權,選擇認輸,承認了李世民的合法地位。李淵被逼認可李世民為太子,並交出一切大權給李世民,算追認了李世民政變一定的合法性。在對外戰爭中,自己可是幾人中出力最多的,手下又有一群文臣武將,就這樣被封王給瓦解了?李淵心裡非常清楚,此時不讓位,便不能穩定李世明團伙的心,說不定哪個下屬腦袋一熱,等不及就把自己給殺了。

3.而李世民派殺氣騰騰的尉遲恭進宮護駕更沒有那樣簡單,尉遲恭是死忠於李世民,為了保護李世民可以親手誅殺齊王。在以孝治天下的傳統觀念中,弒父是大逆不道之事,如果這般做了,他這個帝王就做的名不正言不順了。兩個多月後,等到一切盡在掌控之中,李淵也就完成了歷史使命,光榮離休,成了太上皇。

李世民是誰轉世

玄武門之變有多慘烈

秦瓊為啥倒數第一

尉遲恭撞死於凌煙閣

李世民寵了蕭皇后多久

李淵與武則天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