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黃梅戲到底出自於安徽安慶還是湖北黃梅?

牛辰鵬


一直以來關於黃梅戲的起源之爭就從未停止過,那麼黃梅戲到底是發源今天的湖北黃梅縣還是發源安徽安慶呢?

如果無從考究,小編覺得那是將這一問題擱置下來,共同促進黃梅戲的大發展,大繁榮,從而實現雙贏局面。

近年來學者們通過對黃梅戲作進一步廣泛和深入研究,對黃梅戲淵源問題討論的結果日益清晰化,那就是黃梅戲源自湖北黃梅採茶調,發源於黃梅,壯大於安慶,因而也證明了黃梅戲與黃梅採茶調的歷史淵緣是非常緊密的。另一方面黃梅戲因為在安徽地區有一批全國知名的黃梅戲演員,是他們成就了黃梅戲的輝煌與成就,

不管是如何爭議,現階段對於黃梅戲的發展壯大才是重中之重,現在的年輕人對於戲曲的鐘愛已經寥寥無幾,中華文明優秀的戲曲文化在當今社會正面臨著“絕跡”的危險。

好的傳統文明的傳承總是充滿著坎坷,希望我們的優秀戲曲文化能夠很好的融入當今社會。


大王別打我


本人來自湖北黃梅縣。黃梅戲發源於黃梅縣,發展於安徽安慶地區。從小就對黃梅戲非常熟悉,農村長輩幾乎人人都會哼兩句。我從小在農村長大,記得小時候,每年過年時,村裡就會搭臺子唱黃梅戲。臺子下人山人海,我們小孩子們呢,就在人群裡跑來跑去,高興的不得了。老家有的老人還會拉上二胡,唱上幾句。聽老人們說,舊社會鬧饑荒,好多人跑到安徽安慶去要飯,漸漸的把黃梅戲也傳到那裡了。而且我們的黃梅縣誌裡也記載的清清楚楚。應該說黃梅戲起源於湖北省黃梅縣的。


剛哥2008


但安徽人不這樣認為,他們認為黃梅戲出自安徽。特別是安徽安慶及安慶所轄懷寧、桐城及宿松等縣(市)區等,他們的說法恰巧與湖北黃梅的說法背道而馳,認為黃梅戲發源於安慶所轄幾個縣,並提供了相關歷史資料,列舉了大量事實,證實黃梅戲屬於安徽,且發源於安慶。

就長江流域發大水黃梅戲由湖北衝到安徽的說法,安慶有關人員運用了黃梅與安慶懷寧及宿松等歷史災情資料進行對比,證明黃梅縣發大水災情比安慶少,黃梅縣歷史上比安慶所轄縣(市)區富裕,黃梅縣災年前往安慶乞討賣藝為生說法不成立,黃梅戲應該屬於安慶及所轄縣(市)區等。

後話:黃梅戲起源有那麼重要嗎?個人認為沒那麼重要,同為華夏民族,同為炎黃子孫,黃梅戲同為中華民族共同的藝術珍寶,不必為黃梅戲起源去爭,去追根求源。關鍵是如何進一步傳承,進一步發揚光大,再造黃梅戲輝煌, 成為國人精神食糧,更好地服務國人。


毛猴


只要一有黃梅戲的地方就有湖北人跑出來掙,說黃梅戲是湖北的,無非就以下幾個邏輯:1.因為湖北有個縣叫黃梅,所以黃梅戲是湖北的;2.黃梅戲有名曲目中有幾個背景故事是在湖北,所以黃梅戲是湖北的。按照這種邏輯,那阿拉伯數字是阿拉伯人發明的?好萊塢電影中經常出現中國地點、中國背景,那好萊塢電影公司都是中國的?(比如好萊塢電影《花木蘭》《2012》等等)

首先我們得承認黃梅調和黃梅戲是兩個不同的東西,有很大區別。之所以黃梅戲取這個名字,是因為黃梅戲是在湖北黃梅調基礎上在安慶經過改良發展而來,為了尊重源頭,所以取名黃梅戲。而現在的黃梅戲,唸白、唱腔都是用的安慶方言,和湖北沒有任何關係!

黃梅戲在安徽黃梅戲大師 嚴鳳英 韓再芬 馬蘭 黃新德等人的推動下,聞名遐邇,推出了很多著名作品《女駙馬》《天仙配》《小辭店》《徽州女人》《鄧稼先》等等,敢問湖北人推出來什麼著名黃梅調作品?

現在湖北的黃梅調都快失傳了。另外湖北政府都開始派人從安慶學習黃梅戲(感興趣可以百度相關新聞)。就這種情況下,你湖北人還跑過來說黃梅戲是湖北的?納尼???

黃梅戲在安徽人的努力下變成了五大劇種之一(插個話題,京劇也是四大徽班進京創作出來的,要是按照有些湖北人的邏輯,安徽人是不是得天天吵著京劇是安徽的?)。有些湖北人要是不服氣,有種你把黃梅調也唱成五大劇種呀,安徽絕不會像你們那麼厚臉皮說黃梅調是安徽的。請湖北的黃梅調就不要再碰瓷安徽的黃梅戲了!!!


問天求是


我是安慶人。我沒有去參照這個那個,以下是根據我自己在各地跑下來的經驗。

我國沒有一種地方戲是以氣候來取名的。多數是以地方名,或者主要樂器。

黃梅時節主要是農曆三四月,根據古代中國人習慣,過了清明之後要出門謀生,服役,求學。。。三四月是播種,維護莊稼的好日子,一年之計在於春,安慶人在歷史上特別是明清以來比較發達,沒有理由躺在家唱歌。特別是嶽西一帶,要採茶,更多的農務。

以下是猜想,但覺得比史學家真實。一種藝術形式形成一定有很長時間,很多人參與,才會從無到有。因為參與的人多了,非要定義是哪個的貢獻就非常牽強。如果非要說起源,應該在安徽湖北江西交界的一帶人們創造的。小調與天氣,地理是有關係的,比如秦腔陝北民歌,貴州山歌,藏族舞蹈,草原歌,等等,你們自己研究一下。黃梅調如果的勞動人民創作的,應該是比較輕鬆的工作,比如採茶的人。等等一些工作。比較適合唱黃梅調。

古代地理並不是像今天這樣區劃分明,還是比較亂的。當年,安慶作為區域大地方,無論是九江,澎澤,還是黃崗,黃梅,浠水,更別說境內,都是受安慶的影響幅射。所以講黃梅調籠統的講,源自安慶,問題不大。但是沒有必要非要講是因為黃梅時節勞動人民唱的哼的小調,太特麼牽強,非要爭,我比較認為黃梅縣人先唱起來更有說服力。

黃梅戲又叫黃梅調,調是指哼著玩的,但是有那個感覺。戲就比較系統了,涉及音樂的各種要素,這個不得不講,應該主要是後來在安慶發展成戲劇的一種。同時各集大成者,開創者,樣板戲不斷湧現,我比較贊同安慶,安慶人民為黃梅戲作出了更多的貢獻。

黃梅戲本身不是安慶人民的專屬。而是一種喜歡黃梅戲的人的愛好。

你問這個問題,也看得出來,你是一俗人,和安慶人一樣俗,所以這些年來,相比起來,安慶每況愈下。別去挑起沒有意義的爭論而又顯得自己很小氣的話題了。


先豐操哥


黃梅戲的起源和發展,當代文藝界有多種說法,其中就有“黃梅戲起源於湖北省黃梅縣,形成和壯大於安徽省懷寧縣(安慶地區)”一說。但是,這一流傳甚廣的說法最近被一本專著所證偽。

眾多專家學者經過多年的研究和考證,近期專門出版了《黃梅戲起源》研究專著,以大量史實,詳細揭示了黃梅戲的起源和發展歷程:黃梅戲是以安慶為中心源起並形成的戲曲劇種。

儘管黃梅戲的個別唱腔起源於採茶調,但這些唱腔在黃梅戲異常豐富的唱腔構成裡所佔的比例很小,還不到百分之十。必須要強調,最早形成於黃梅縣的是黃梅(採茶)調,並非是後來傳唱四海的黃梅戲。

戲是戲,調是調,戲與調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調的構成元素主要是曲調、旋律,戲的構成元素卻需要人物故事、矛盾衝突以及曲折的情節等。當然,戲曲除了要有屬於自己特色的曲調,獨具特色的方言(唸白、唱腔)亦是不可或缺的。

黃梅(採茶)調屬鄂東語系,黃梅戲則帶有明顯的懷寧、潛山等地方音調。當時的懷寧(安慶府駐地)是安徽省的省會,經濟相對發達,懷寧方言是安徽的官話,因此黃梅戲曾被稱為“懷腔”、“府調”。

黃梅戲泰斗時白林老師欣然為《黃梅戲起源》一書作序,時老師充滿感慨地寫道:

“《起源》的作者用田野調查,搜尋查閱各種資料(包括孤本、善本)完成的這本書稿不只是’考’了黃梅戲的起源,它在豐富、翔實的資料中……中國眾多博大精深的戲曲劇種,主要區別是在音樂聲腔和語言上。《起源》在’黃梅戲花腔小戲與安慶民歌小調’的章節中有八個譜例;’商南民歌與安慶民歌’中也有八個譜例;宿松、望江的兩首《十月懷胎歌》與黃梅戲《蕎麥記·府門恥笑》王安人唱的’十月懷胎’;民間哭嫁、哭喪與黃梅戲常用的單、雙哭介等,作了對比研究。尤其是在’黃梅戲主調與安慶民間音樂及前代戲曲’這一章節中對大量新的譜例分析與對比,用以佐證了黃梅戲是在近二百年的不算是太長的歷史長河中是以安慶為中心源起並形成的戲曲劇種,是很有說服力的”。

從生成環境來看,安徽省安慶地區是戲曲成長的沃土,安慶很早就孕育了號稱戲曲活化石的儺戲和目連戲,而對中國戲曲藝術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的青陽腔和徽調(京劇源頭)更是在這塊沃土上孕育、成長起來的。

安慶地區是荊楚文化、中原文化、吳越文化的交匯處,民間藝術寶藏豐富,南北藝術長期在這裡交融,有著深厚的文化藝術傳統。正是這塊文化風水寶地,為黃梅戲的孕育、成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良土壤。

近代,安慶(懷寧)誕生了眾多戲曲名家,“梨園佳弟子,無石不成班”乃是梨園共識,清“同光十三絕”中有一半都來自安慶石牌。程長庚、高朗亭、楊月樓、楊小樓、郝藍田、王九齡、夏奎章、夏月潤、程繼先、產保福、薛浩偉、謝黛林、汪桂芬、王鴻壽……這裡出現的每一個安慶人的名字都如雷貫耳,都各自代表了一段戲曲發展的歷史。

想詳細瞭解黃梅戲起源的朋友可具體參閱《黃梅戲起源》專著及下面的鏈接:











黃梅戲藝術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起源於湖北黃梅縣,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

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與京劇、越劇、評劇 、豫劇並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香港、臺灣等地有許多黃梅戲的專業或業餘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一曲《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於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較高的聲譽。

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黃梅戲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1953年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在合肥成立;1954年黃梅戲《天仙配》參加了華東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得成功,該劇後被攝製成電影,轟動海內外;一批新創作、改編的優秀劇目如《女駙馬》、《砂子崗》、《火燒紫雲閣》、《牛郎織女》等陸續上演;在表演藝術上,通過排演新戲和拍攝影片,吸收了話劇和電影的表演形式,在人物塑造等方面有了新的發展。解放後的幾十年黃梅戲造就了一大批優秀演員,除了對黃梅戲演唱藝術有突出貢獻的嚴鳳英、王少舫等老一輩藝術家外,中青年演員如馬蘭、韓再芬等相繼在舞臺上、銀幕上和電視屏幕上展現出他(她)們精湛的演技,博得觀眾的關注和喜愛。


秋窗風雨稀


越劇發源地是浙江(紹興)嵊州市,發展壯大在上海,上海人從不否認越劇起源浙江省嵊州市。黃梅戲起源地是湖北省(黃岡)黃梅縣,在安徽比較受歡迎,傳唱得比較好。

最近幾十年,特別是近幾年,以安徽安慶為主的安徽專家通過田野調查很多老人和一些資料,出了很多書說黃梅縣不是起源地,說安慶是起源地。

《人民日報》2017年1月12日第19版載本報記者張某採寫的新聞報道《黃梅戲起源有了新說》,引起媒體鋪天蓋地的轉載、轉發,更有媒體吶喊助威,玩起了標題黨,在原標題後面直言不諱地加上“確定不是湖北黃梅縣”,“不是湖北黃梅,是安慶",帶來新一輪黃梅戲發源地之爭,潛移默化的誤導著公眾!消息說:最近安徽省專家通過田野考察和資料研究,提出黃梅戲起源於安慶,將黃梅縣排除在發源地之外,而消息並沒有拿出令人信服的事實和根據,“這不負責任和證據不足”的新說,全面否定黃梅縣是黃梅戲發源地,繼續誤導著國人!

但是,2019年2月湖北省(黃岡)黃梅縣仍然憑藉黃梅戲入選“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國家文化部也只授予黃梅縣為全國黃梅戲之鄉,《辭海》《辭源》《中國漢語大辭典》《中國戲曲曲藝詞典》對黃梅戲(黃梅調)的名詞註釋始終沒改,始終都是:黃梅戲:黃梅調,從湖北省黃梅縣傳入安徽; 黃梅調:黃梅戲,從湖北黃梅縣傳入安徽;或者是黃梅戲基本曲調從湖北黃梅縣傳入。

安徽省政府官方網站也說:黃梅戲從湖北黃梅縣傳入安徽省,如果說60多年前中國各省組成的黃梅戲起源地專家聯合調查組跋山涉水,查閱當時的一手文資料,走訪了當時生於清朝末年的70至80歲的一些名氣大的老黃梅戲、老採茶戲藝人而取得的第一手資料不可靠,那麼近幾年,以安慶市為主,安徽省省內的專家去田間地頭去調研現在只有60至70多歲的民間老人,當時他們可能剛出生,或者只是兒童和少年,現在的這些安徽省專家,這種田野調查肯定不可靠,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黃梅戲起源地是湖北省黃梅縣,這是無可爭議的,據《黃梅縣誌》記載:黃梅縣古代水災不斷,僅清代大水災就有幾十次,黃梅戲因黃梅縣水災,災民從湖北黃梅縣傳入鄂東南、皖西南、贛東北,江西樂平縣人何元炳曾在石埭(今石臺縣)、東流(今東至縣),後任繁昌縣知縣。何元炳的家鄉和他為官的地方,從明末到現在都是黃梅戲的流行區域!這也印證了黃梅縣災民因水災將戲曲傳入贛東北和皖南地區,何元炳作的《下河調(黃梅腔)》: “ 揀得新茶綺綠窗,下河調子賽無雙;如何不唱江南曲,都作黃梅縣裡腔"。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1920年版《宿松縣志》上記載:邑境西南,與黃梅接壤,梅俗好演採茶小戲,亦稱黃梅戲!這再次印證了黃梅戲從湖北傳入安慶市(宿松縣隸屬安慶市)

有很多安徽人說安慶是黃梅戲起源地,並且說是因為嚴鳳英,既然《宿松縣志》記載:黃梅縣的戲在1920年就叫黃梅戲,而嚴鳳英生於1930年才出生,試問,安慶人那麼聰明,起源於安慶,又是安慶人發揚光大,1920年,黃梅縣已經叫黃梅戲,黃梅縣緊鄰安慶,安慶人怎不叫安慶戲,反而取了一個和湖北同名的黃梅戲,這也是低估了安徽人安慶人的智商吧!這難道是有些人是在罵安徽人安慶人一直在碰瓷?這是不禮貌的,也是一種欺師滅祖的的行為,請尊重那些為黃梅戲傳唱作出努力的安徽前輩!

黃梅戲的曲調永遠在黃梅縣,這是事實。黃梅縣歷史悠久,是歷史上有名的歌鄉,有山歌、漁歌、茶哥等等,自唐代就有采茶戲。民國時期鄂、皖、贛三省藝人同臺唱戲,語言不一樣,卻能對唱如流,是因為曲調相同。解放初期黃梅採茶戲藝人與黃梅戲藝人同臺對唱,也能對唱如流,沒有推廣普通話的年代,是因為曲調相同,這些都是有文字資料可以查證的,黃梅腔、黃梅戲(也叫黃梅調),黃梅戲曲調永在湖北省黃梅戲,這是事實!1995年文化部授予黃梅縣為全國黃梅戲之鄉,2006年湖北省黃梅縣成功申報黃梅戲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黃梅縣:黃梅縣隸屬於湖北省黃岡市,自古有“七省通衢”“鄂東門戶"。黃梅縣地處吳頭楚尾,荊楚文化和吳越文化在黃梅縣交融,形成了獨特的黃梅文化。黃梅縣為中國文化地名遺產“千年古縣”,佛教大事問黃梅,黃梅縣境內有佛教四祖寺、五祖寺,黃梅也是佛教勝地。黃梅縣有黃梅戲、黃梅挑花、黃梅禪宗祖師傳說、黃梅岳家拳,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名錄。2001年,黃梅縣被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為“全國武術之鄉”

請仔細閱讀文中和下圖中的文字,再認真評論!謝謝!拒絕無知評論,再次謝謝!這些文字很多是來自一位幾代人都是研究黃梅戲的專家的手中,一個黃梅戲愛好者,傳播正確知識!











專治棒子病


黃梅戲不是安徽的,是湖北的!

死懟皖人:

湖北黃梅戲!黃梅戲從來都是湖北的,只不過在安徽省有傳唱!黃梅戲起源是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黃梅縣是唯一的全國黃梅戲之鄉,也得到了國務院的認可!1995年國務院文化部授予湖北省黃梅縣唯一的"全國黃梅戲之鄉”,國務院文化部是主管文化藝術的最高政府部門,具有絕對權威性!安徽省也授予安慶黃梅戲之鄉,是自吹自嗨,國務院文化部並沒有批准!

安徽安慶,懷寧腔,懷寧戲,安徽徽劇、廬劇、泗州戲!湖北黃梅調、黃梅戲!湖北楚劇,浙江越劇、北京京劇、四川川劇、河南豫劇、廣東粵劇!安徽懷寧縣懷寧戲,湖北黃梅縣黃梅戲。別告我因黃梅山、黃梅村、黃梅雨季得名!安慶天柱山更有名,為何不叫天柱山劇?徽劇為何不叫石牌村劇?中國沒有雨水劇,黃梅戲也不是隻能黃梅雨季才能唱的,為何不叫雷雨劇!中國很多戲曲都是縣、州、府、省命名的,安徽懷寧戲以懷寧縣為名!湖北黃梅戲以黃梅縣為名,這是符合戲曲命名規則的。

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黃梅縣不僅是國務院文化部批准的全國唯一的黃梅戲之鄉,也是挑花之鄉,佛教大事問黃梅,黃梅縣也是佛教聖地(境內有佛教四祖寺、五祖寺),佛教四祖、五祖、六祖都在黃梅縣生活過,五祖六祖都是黃梅縣人。黃梅挑花在中國挑花史上占主導地位,黃梅挑花與黃梅戲合二為一,黃梅戲早期劇本源自黃梅挑花 黃梅戲優秀劇目《天仙配》、《小辭店》、《女附馬》等劇中的地名和人都是來自湖北,與安徽相鄰的省份有好幾個,黃梅戲劇本中為何記載的都是湖北的故事,因為黃梅戲從湖北傳到相鄰的贛、皖、豫,再走向全國!

中國國內最早的黃梅戲大戲臺是乾隆年間的,在湖北黃梅縣境內,這是黃梅戲在黃梅縣形成的佐證。1920年版的安徽省(安慶)宿松縣志記載:黃梅戲是湖北的,縣誌也是地方史,具有權威性!共和國時期安徽人民出版社和安徽省文化局編印的《安徽戲曲選集》記載:黃梅戲從湖北省黃梅縣傳入安慶!1995年國務院文化部授予黃梅縣為唯一的全國黃梅戲之鄉,而安徽沒有被批准!國務院文化部是主管全國文化藝術的最高政府部門,具有權威性!

綜上所述:黃梅戲是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起源的,所以叫黃梅戲!黃梅縣是黃岡市轄縣,黃岡市是一個了不起的地方,可以去了解一下!











黃梅戲又名黃梅調


作為安慶的一個老百姓,我一直認為黃梅戲是屬於安慶的。因為安慶是中國黃梅戲之鄉,而黃梅戲,又成長於安慶、興盛於安慶。大家都知道,安慶人嚴鳳英、王少舫表演的《天仙配》,自改編電影后,一播放,就把黃梅戲推向全國。而且在央視舞臺上,不論是歌唱家還是各種演員都要唱上一句,什麼“樹上的鳥兒叫喳喳”,“夫妻雙雙把家還”……安慶還出現黃梅戲三代黃梅戲領軍人物:一是嚴鳳英,她是安慶市宜秀區羅嶺鎮人;二是馬蘭,她是安慶市太湖縣人;三是韓再芬,她是安慶市潛山縣人。如今韓再芬仍然活躍在黃梅戲舞臺上,同時還在繼續努力,培養黃梅戲新秀。

在安慶市菱湖公園裡,還有“黃梅閣”,裡面有“嚴鳳英紀念館”,還有嚴鳳英飾演七仙女的雕像,而在雕像下面底座裡,安放著嚴鳳英的骨灰。
安慶人的黃梅情結是與生俱來的,對黃梅戲有一種不可替代的情感依賴和原鄉情結。一直以來,城裡鄉間,搭臺唱戲,安慶市菱湖風景區、市民廣場、科技廣場,安慶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黃梅戲的身影,也構成了安慶一道獨有的文化風景線。安慶人愛聽黃梅戲,愛唱黃梅戲,較之北京人愛京劇,有過之而無不及,黃梅戲已真正成為安慶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黃梅戲就這樣深深融入安慶人的生活,婉轉悠揚、閒適、甜而不膩,已經滲透到這個小城的每個角落,甚至連安慶的大街小巷似乎也像黃梅小調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