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阿富汗在歷史上有什麼成就?為什麼阿富汗會被稱為“帝國墳場”?

爾朱少帥


為什麼人類歷史上各個帝國,比如說英國的日不落帝國,前蘇聯還有美國都希望征服阿富汗呢?

前蘇聯和美國,我們暫且不論,英國入侵阿富汗完全是一種理論所導致的,當時整個世界盛行的是一種陸地中心理論,什麼意思?就是隻有佔領了整個陸地的最中心,你才能夠征服全世界,那麼問題就來了,整個陸地的最中心在哪裡?這個時候有英國的一個少尉提出阿富汗就是世界陸地的最中心,因此帝國要征服他才能夠征服全世界。

好嘛,不就是打一場仗嘛,而且是打的阿富汗這樣一個小國家那個還不容易,對於身經百戰的日不落帝國的士兵而言,征服這樣的國家小case。

因此信心滿滿的,日不落帝國開始出兵了,但是當他們發現他們打敗了當地的最高政府之後,才感受到,什麼叫做補給困難,什麼叫做黨派林立,什麼叫做勢力紛爭。

不喜歡了,導致英國最為擅長的海運運輸補給物資給前線作戰部隊,這一點沒有辦法實現,士兵的補給物資只能通過馬匹和騾子不斷地馱著這些物資進入阿富汗國境線之後才能夠補給到當地的部隊,同時糟糕的地理環境,也使得許多重型裝備,使不上氣,比如說著名的馬克沁重機槍,這種機槍需水量大,而且耗彈量特別快,這樣的話前線武裝部隊在使用這些裝備的時候就必須得小心計算著子彈的數量,並且比較複雜的地形也會被敵人所使用,用來劫殺他們的補給部隊,很多時候,他的武器裝備雖然比敵人更加先進,但是沒有子彈只能夠跟敵人硬碰硬地拼刺刀。

但是對於英國人來講,這點東西應該算不上困難,英國人仍然還是大無畏的向前去征服了當時,阿富汗所謂的最高臨時政府,但是,英國人很快就發現所謂的政府只不過是一個傀儡,真正有實力的還是在那些外放的部落裡面,征服了臨時政府,但是卻沒有辦法征服這些部落,你等於拿到了一個空殼子,所以英國人還是得派自己的部隊進入那些地形複雜的山區去征服一個又一個脾氣倔強,戰鬥力彪悍的部落。

與此同時,英國人對於阿富汗的入侵也使得當時世界上另外一個大國對於這方面的重視,這就是沙皇俄國,沙皇俄國覺得此時此刻如果讓英國佔領阿富汗,將會直接威脅他的中亞腹地,影響他在這個地區的勢力,所以沙皇俄國選擇運輸補給物資給這些當地部落,讓他們抵抗英國人的入侵。

在層層困難之下。英國人終於在這個地方敗退下來,但是萬萬沒有想到,曾經幫助阿富汗的沙皇俄國的繼任者,前蘇聯在幾十年之後會捲土重來,入侵阿富汗。

但是,拜沙皇俄國所賜,此時此刻,阿富汗的抵抗意志,可謂是深入人心,仍然還是地形的因素仍然還是部落的因素。這個時候幫助阿富汗的人,變成了美國人。

可以說,美國人對於阿富汗當地部落的元素,也使得阿富汗能夠一直抵抗著前蘇聯長達十年之久。

最終前蘇聯撤退了,美國人又來了,話說你們這世界上一個接著一個大國什麼意思?

有人說,到這個時候總不可能有人再去幫助阿富汗嗎?還真有。伊斯蘭教或者說直白點就是伊斯蘭世界。

阿富汗的戰爭仍在繼續,但是我們可以預測的是美國人,這一次是失敗了,阿富汗仍然延續著自己不敗的神話。


漩渦鳴人yy


這個三千多字的回答,將會從歷史的角度,來解讀阿富汗為什麼會成為各個時代大帝國的噩夢!
公允的說,阿富汗確實是個“帝國墳場”,而且屬於那種“刀下不死無名之鬼”的類型。

1838年~1842年、1879~1881年、1919年~1921年三次讓大英帝國禿頭灰臉;

1979~1989又用了十年時間,拖垮了紅色蘇聯;

2001~2014不可一世的美國也黯然收場。

大英帝國、蘇聯、美國都是當時世界上最牛逼的存在,但這三個大帝國不約而同的來到阿富汗,又走出了幾乎完全相似曲線,這究竟是什麼原因,今天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

阿富汗為什麼會被列強覬覦,是因為資源豐富嗎?

阿富汗是個極有意思的國家,西邊的伊朗、北邊的中亞五國、甚至就連南邊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都有豐富的油氣資源,唯獨面積接近65萬平方公里的阿富汗是個黑洞一樣的土地。

曾經有個笑話,一個基督徒、一個佛教徒、一個穆斯林在一起討論誰的神最慷慨。最終,三人一致認為是安拉,因為祂賜予子民們最豐富的石油資源。這時上天傳來一個聲音:“你們不知道,我還安排了阿富汗嗎?”

但這麼一塊貧瘠的土地,為什麼三大列強會紛至沓來呢?這就得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解釋了。

和世界上每個人的頭上都貼著標籤兒一樣,這世界上每個國家的腦袋上也都分別貼著不同的標籤兒。

阿富汗是屬於腦袋上比較多的國家之一,它既是個南亞國家、也是個西亞國家、還是個中亞國家。

一個國家腦袋上同時貼著三個地區標籤,是不是看起來有點霸氣側漏?!

但可惜,一般情況下,當我們說到西亞問題的時候,沒有阿富汗什麼事;說到南亞問題的時候,也沒有阿富汗什麼事;說到中亞問題,同樣沒有阿富汗的戲份。

這就是阿富汗這個國家的地緣政治,他是一個繁忙三岔路口上的隱身人。

充滿高山深谷的阿富汗地形

雖然腦袋上貼著三個地區的標籤兒,但是因為距離這三個地區的政治核心太過遙遠,當討論這些地區問題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遺忘了阿富汗的存在。

但再窮的三岔路口,也是三岔路口。雖然阿富汗是一個長期被遺忘的隱身人,但是他畢竟是在三岔路口上,而且是在分別通向三個重要地區的三岔路口。

這就是列強覬覦阿富汗的唯一原因,對於任何一個有志於擴張的大帝國來說,阿富汗都是最好的前進基地和踏腳石。

其實,在我們剛才提到的那三個大帝國之前,敢於踏足阿富汗的,沒有一個不是威名赫赫的強者。

波斯的居魯士大帝、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然後是巴克特里亞王朝(中國稱大夏、吐火羅)、大月氏、貴霜王國、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這些名字對於熟悉歷史的朋友來說,隨便捏一個出來都是“能止兒啼”的狠人。

這些狠人帶給阿富汗的,不光是千年以降的戰火,還把生活在這個地方各部族民眾,鍛造的驍勇善戰、桀驁不馴。

杜蘭尼王朝疆域

1747年,阿富汗普什圖人艾哈邁德沙·杜蘭尼,第一次建立了屬於阿富汗國家——杜蘭尼王朝。

杜蘭尼王朝出現後,就開始爆錘西邊的波斯和東邊莫臥兒帝國。當英國人到達印度次大陸時,杜蘭尼王朝已經吞併了西北印度大片的土地,其中就包括名城白沙瓦(巴基斯坦西北邊省省會)。

當英國人開始經營印度次大陸的時候,曾經強悍一時的莫爾王朝已經成了一捆兒廢柴。它成為廢柴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被阿富汗的杜蘭尼王朝錘的。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大英國帝國應該感謝阿富汗人。

當然了,英國殖民者也表示了他們對阿富汗的謝意,這種謝意的表達方式是,1839年2.1萬英軍侵入並佔領坎大哈,第一次英阿戰爭爆發。4個月後,喀布爾淪陷,英國人舉杯歡慶,以為女皇皇冠又多了一顆叫喀布爾的明珠。

但英國人很快就發現,阿富汗可不是三哥這種祖傳菜瓜,他們很快就陷入了,阿富汗人游擊戰的汪洋大海之中。

3年零8個月以後,損兵折將3萬餘眾的英印軍隊自阿富汗全部撤退。此後80年,英國人又嘗試了兩次,但最終,都淹沒在阿富汗人的游擊戰術裡。

第一次英阿之戰

公允的說,英國人不論是軍隊數量還是裝備的質量都呈現碾壓性的優勢,但卻始終不能在阿富汗行使有效的統治,有以下兩個原因:

首先,英國人希望達成的是一個有限的目標。

英國人入侵阿富汗的目的,是在自己的英屬印度和中亞俄國勢力範疇之間建立一個緩衝區。這個緩衝區能建起來當然最好,如果建不起來影響也不大,因此英國人不會傾其所有的進行戰爭投入。

另外,既然英俄緩衝區。阿富汗獲得毛子的支持,也就不足為奇了。雖然,毛子對盟友歷來都有口惠實不至的傳統,英國人真的打過來時,毛子軍隊都跑的沒影了,但支持點武器還是能做到的。

1879年第二次英阿戰爭期間,英印軍炮兵部隊駐紮在喀布爾老城以南的巴拉·希薩爾高地堡壘周邊

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阿富汗國內的部落山頭。

阿富汗政權的基礎,更像是一個部落聯盟,國王不過是國內眾多部落山頭中勢力最大的一個。

英國人打過來搞倒了國王,並不意味著搞垮了國家,其他部落的老大還沒答應呢。國內山頭林立,各自為政,是阿富汗能夠拖垮大帝國最重要的內在因素。

不過,英國人在阿富汗也不是一無所獲。三次英阿戰爭最大的收穫便是,1893年英國殖民者強迫阿富汗政府簽署了“杜蘭線”協定。

這條由英屬印度外務秘書杜蘭在地圖上設定的邊境線,將阿富汗東部的一大塊領土劃入了英屬印度,而印巴分治時這部分領土又進入巴基斯坦的版圖。

這塊領土就是巴基斯坦的“西北邊境省”,西北邊省的名稱換過好幾次,現在它叫“開伯爾-普赫圖赫瓦省”,而它最初的名字是叫“阿富汗尼亞”。

我曾在《巴基斯坦為什麼那麼亂?》的回答中提到,巴基斯坦西北邊省和阿富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俾路支省的俾路支人鬧分裂時,西北邊省的普什圖人也跟著湊熱鬧。

蘇軍入侵阿富汗時,西北邊省是阿富汗游擊隊的補給基地,美軍入侵阿富汗時,西北邊省是塔利班遊擊隊的藏身地。因為,他們原本就是一個國家,一個種族都是普什圖人,甚至可能曾經是一個部族。

要知道,你問一個阿富汗人,他會先說自己是哪個族、哪個部落的人,然後才是阿富汗人,這就是他們對國家和族群的排序方式。

“杜蘭線”的另外一個副產品是“瓦罕走廊”。

有意思的是當時阿富汗政府,對這根長300公里,最窄處15公里,最寬處75公里的細線根本就不想要,因為它對阿富汗來說沒有任何意義。更何況,這塊領土既不屬於英屬印度,也不屬於阿富汗,而是在清政府的疆域內。

但不要不行,英國按著阿富汗的腦袋接受了這個狹長地帶。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們上文說的,英國的目的是用阿富汗作為緩衝區,隔開自己和俄國的勢力範圍。

之後,1979年的蘇聯和2001年美國踏足阿富汗,不過是帝國擴張謀求在中亞、西亞展現影響力的體現,其在阿富汗的經歷堪稱英國人的翻版,甚至戰爭曲線都一模一樣。

千萬不要,把美國入侵阿富汗簡單看做是為了打擊國際恐怖主義。想想2003年開始的中亞“顏色革命”,你就是能看出美國踏足阿富汗的效果了,這大概是美國在阿富汗戰爭中唯一的收穫。

那這些牛逼掉渣的大帝國,為什麼就始終弄不服小小的阿富汗呢?

原因就是三個字“不划算”,我們之前說過,阿富汗本身並沒有多少資源,其國內的基礎設施也聊勝於無。所以,不管誰來都實現不了以戰養戰,只能是無限度的持續投入。

北約後勤車遇襲

美軍打擊塔利班時,後勤補給只能海運物資到巴基斯坦的港口卡拉奇,然後用重型卡車組成車隊,穿越兩千公里,經過巴基斯坦的西北邊省運到坎大哈和喀布爾。

雖然美國每年都給巴基斯坦上百億美元的“買路錢”,但西北邊省的部落民和塔利班可是本家,襲擊後勤車隊可是家常便飯,甚至曾徹底截斷補給線數週,讓駐阿美軍餓肚子。

所以,從2001年開始,持續了17年的阿富汗戰爭,成了美國財政的黑洞。據五角大樓統計,阿富汗戰爭花費了七千多億美元,同時每年對阿富汗的軍事和經濟援助還需要450億美元,而這個金額已經達到了阿富汗每年GDP的兩倍。

美駐阿軍隊數量圖

十幾萬大軍打了十七年,結果怎樣呢?就是下面這張圖!

2017年初阿富汗領土政府控制地區(紅色)

大片紅色政府控制區裡面夾雜著大小不一的白色斑塊,這些白色區域依舊在塔利班手裡。更搞笑的是,在美軍泰山壓頂之勢的幫助下,卡爾扎伊的政府軍控制區域反而日漸減少,美國政府真是要一口老血吐在地上了。

這是阿富汗政府軍控制區域的比例

其實阿富汗反抗軍並沒有什麼明確的戰術,阿富汗也從來沒有爆發過可歌可泣的大決戰,不論是美國、蘇聯還是英國都沒有。反抗軍的戰術就一條“拖死你”,胖子拖瘦了,瘦子託病了,病的拖死了。

早晚有一天算經濟賬,您會感覺“不划算”,自然會退出阿富汗。您要是不怕花錢,咱就耗著,比窮阿富汗怕過誰?!

歸根結底,阿富汗會成為“帝國墳場”,就是這三個標籤,“三岔路口”、“太邊緣”和“不划算”。

第一個是勾引帝國來墳場的原因,後兩個是埋了帝國的原因。

但歷史上的喀布爾,可不是今天這副斷壁殘垣的模樣,她是絲綢之路上從長安出發最重要的貿易中轉站和樞紐。波斯人塔布利茲·賽義伯曾在長詩《喀布爾》中,充滿感情的描寫她:

“喀布爾的每條街道都令人神往,

埃及來的客商穿過座座市場,

數不清她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明月,

也數不清她的牆壁後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

她早上的笑聲快樂得如鮮花一般盪漾,

她的夜晚閃爍著絲髮的光亮……”

這是1960年喀布爾的照片,你敢相信嗎?繁華程度遠超咱們,撫今追昔,感慨實多!

不知何時,喀布爾能重複往日“燦爛千陽”的榮光?!

看在辛苦碼字的份兒上,各位看官賞個關注唄!也不花您錢!是不是呀!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正是看到這一點,19世紀俄國和英國爭奪阿富汗的戰爭就開始了,當時的日不落帝國財大氣粗,軍事強勁,贏得了優勢;即便如此,英國人也沒有完全控制住阿富汗,他們先後3次派出英駐印度軍進攻這彈丸之地均遭遇到失敗,直到阿富汗獨立,還是沒遍插英國國旗!

阿富汗獨立不易,英國人不甘心失敗,依舊對它虎視眈眈,俄國人從來不示弱,不間斷地推進;在一戰、二戰的時期,處心積慮,拉攏誘惑阿富汗當權派,好在,阿富汗人也會借力打力,巧妙地斡旋,讓阿富依然屹立不倒。

1979年,前蘇聯派兵入侵阿富汗,此後長達9年的時間裡,蘇聯紅軍在阿富汗的山嶺、溝壑、谷地中渫血,綿延起伏的群山讓蘇聯不可一世的機械化部隊失去優勢,無休無止地陷入戰爭的泥潭,幾乎無力自拔。

此後,廣為人知,2001年“911事件”後,美國藉口阿富汗“包庇基地組織”,私藏本.拉登,出兵阿富汗:前前後後、忙忙碌碌、辛辛苦苦、輾轉折騰了18年,塔利班政權依然存在,顛撲不破!除葬送了財力,也一無所獲!

作為一個內陸國,讓曾經或者現在依然強大的英國、蘇聯、美國這樣的頭號帝國都粉墨登場,並無一例外地勞民傷財,空耗國力,結局是折戟沉沙,這“帝國墳墓”的稱號並非空穴來風!


希望星晨58298869


說起阿富汗,我們都知道,他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這個國家的支柱產業還處於農業,但是耕地面積卻還沒有可用農業總面積2/3,還要養活著全國近3000萬的人口。阿富汗作為一個內陸國,農業對灌溉的要求十分重要,但是阿富汗全年的降水卻僅僅有240毫米,這個國家大部分地區都位於伊朗高原上,大部分地區都是山脈地段,而且當地人過度放牧導致土地退化,再加上大片的荒漠,阿富汗就像一個被上天忘記,被大陸鎖住的國家。但是這樣一個國家卻扼住了亞歐的咽喉,成為連接亞歐大陸和印度洋的樞紐,或許上帝為你關閉了一扇門,又為你打開了一扇窗。



阿富汗的環境似乎就營造了一種墳場般的氣息,所以接連三個時代的帝國都在這裡折戟成沙。三次英阿戰爭,當初的日不落帝國在伊朗高原的西山沉落。美蘇爭霸的處於優勢階段的蘇聯,也在阿富汗戰爭的泥沼中越陷越深,最後灰頭土臉的撤退。911事件後,怒髮衝冠的超級大國美國迅速佔領了阿富汗全境,卻在接下來的十幾年中進退兩難,進去容易,出來難。阿富汗被稱為帝國墳場的原因就在這裡,三個所處時代的最強國都在這裡吃了虧。


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首先阿富汗實力落後所以很容易就佔領了,但是佔領以後,不管哪個帝國,他們都面臨當地人民的反擊反抗。比如說蘇聯在入侵阿富汗以後,阿富汗大大小小的起義組織,迅速如乳後春筍般建立起來。蘇聯的軍隊陷入了無休止的游擊戰泥沼中,即使蘇聯的飛機,大炮,坦克的狂轟濫炸,也沒有打擊到游擊隊的士氣和力量,反而使得阿富汗游擊隊從短短的幾萬人壯大到了十幾萬人。各分散的游擊隊組織,甚至組成戰線聯盟,相互策應,協同作戰。


第二個我們來說一說,為什麼阿富汗的游擊戰爭如此成功?阿富汗多山地貌,平原地區極少,這就為阿富汗人民進行遊擊戰爭提供了諸多的便利。就像當初美國入侵越南一樣,越南多雨林地貌,就為當地人進行遊擊戰提供了先天條件。崎嶇的地貌許多重型武器便失去了用場,重型坦克,運輸車基本上都難以通行,新式的武器配上牛馬拉車這樣格格不入氛圍,成為帝國軍隊在阿富汗真實的寫照。阿富汗崎嶇的地貌不僅為自己的游擊隊提供了便利,更為帝國的先進武器設置了天然的屏障和阻礙。

第三,我們再來說說阿富汗這樣一個土地貧瘠的地方,讓大國“以戰養戰”的計劃落空。阿富汗這樣一個地方根本沒有辦法以戰養戰,本來他們的耕地就少,再加上地區不發達,所以軍隊所需要的物資必須從遙遠的本土國運過來。蘇聯相對雖然相對好一些,但是來回的運輸費用和物資就需要花大量的金錢,人力和物力。如此大量的花費就是一個只有付出,沒有產出的無底洞,還要遭受到輿論的各種譴責。所以基本上入侵阿富汗的帝國都無一例外的陷入了戰爭的泥沼。

第四,我們來說一下複雜的國際關係。英國佔領阿富汗的時候就和俄國因為阿富汗的領土發生了爭奪。所以當時俄國就支持當時的阿富汗,來反抗英國,尤其在二戰期間,蘇聯和英國就因為阿富汗領土發生了多次的爭執。蘇聯運送武器給阿富汗來反抗英國,後來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時候,阿富汗就拿著當初很多蘇聯送給自己的禮物來打蘇聯。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時候,西方國家又在暗地裡支持阿富汗。後來阿富汗又拿著當時西方國家送來的裝備來面對新的入侵者美國。所以複雜的國際關係,對於阿富汗的存亡和“帝國墳場”的名字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謂兵家必爭之地,必然不會讓一方得勢。


阿富汗這個亞洲命運的十字路口,像一把十字架架在了入侵他的帝國的頭上,也豎在了自己的身上。戰爭是可怕的入侵者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最終卻毫無收穫,受侵者數百萬人流離失所,失去的家園,土地損毀,家園破壞,陷入貧窮,生活困苦。我們希望和平存在在世界上的每一個地方,遠離戰爭,一片祥和。


紅雨說歷史


阿富汗又被譽為“帝國的折翅之鷹”,在蘇聯和美國入侵阿富汗之前,阿富汗還曾經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遭到過英帝國的入侵。英阿之間進行過三次大規模的戰役,第一次英阿戰爭發生於1839-1842年,在印度站穩腳跟的英國意欲染指阿富汗,最後鎩羽而歸,阿富汗也因此保持了此後30多年的獨立;第二次英阿戰爭發生於1879-1881年,戰爭結果以阿富汗淪為英國的附屬國而告終,雙方簽定了《甘達馬克條約》;第三次英阿戰爭發生於1919年-1921年,全世界民族主義運動的高漲給予了阿富汗民眾極大的信心,最終在印阿邊境少數民族起義軍的支持下,戰勝了英軍,並於1921年宣佈獨立,擺脫了英國的外交控制。

1979年9月,阿富汗的阿明發動政變,試圖擺脫蘇聯的控制,正處於歷史巔峰的蘇聯立即出兵阿富汗,挽回對阿富汗的控制。蘇軍雖然很快以鋼鐵洪流佔領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但卻很快陷入了以阿富汗游擊隊為主要對手的阿富汗人民戰爭中去了。阿富汗多山,非常適合游擊隊的活動。蘇軍陷入了曠日持久的被動之中,並付出了慘痛的代價,1988年蘇聯戈爾巴喬夫當局在新思維的影響下,宣佈接受日內瓦會議的決議,陸續撤出在阿富汗的蘇軍。蘇軍入侵阿富汗,不僅消耗了蘇聯大量的人力、物力,還大大降低了蘇聯的國際形象,成為蘇聯最終解體的原因之一。蘇聯撤出阿富汗後,阿富汗國內政治與社會持續動盪,這也直接導致了塔利班武裝和基地組織在阿富汗的興起。

2001年“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美國發動了阿富汗戰爭,推翻了塔利班政權。美軍隨後在阿富汗也積極組建新政權,但美軍和阿富汗新政府一直被暴力恐怖襲擊籠罩著,反恐變成“越反越恐”,在多年軍事行動沒有收到預期成效且美軍付出了近萬億美元的軍費和數千人傷亡的情況下,美國奧巴馬政府決定自2014年開始撤出駐阿美軍。美國忽略了從根本上消除阿富汗恐怖主義之源,最好的方法應是促進阿富汗的經濟社會發展,縮小貧富差距,因而美軍在阿富汗的反恐戰爭註定是要無果而終的。


青年史學家


阿富汗的帝國墳場的稱號,如果我們不考慮古代史,只考慮現代世界歷史的話,那是因為大英帝國、蘇聯和美國三個超級大國先後在阿富汗大打出手,但最終三個超級大國幾乎都深陷阿富汗這一泥潭而不可自拔,尤其是前兩個超級大國,大英帝國和蘇聯,都在阿富汗栽了個大跟頭,其中大英帝國在阿富汗栽跟頭之後,霸權出現頹勢,而蘇聯則在撤出阿富汗後不久就四分五裂了。正是因為如此,阿富汗才被稱為帝國墳場。而之所以阿富汗能夠成為帝國墳場,這與阿富汗在地緣、民族和部族以及各方勢力博弈的複雜性緊密相連。


三次英國-阿富汗戰爭


1842年第一次英阿戰爭中阿富汗軍隊襲擊撤退中的英軍


英國在實現了對印度的實際控制後,開始將目光轉向阿富汗,想要將阿富汗納入到英國的殖民體系之中。而在同一時期,俄國已經完成對中亞地區的吞併,也開始將進一步擴張的目光投向了阿富汗。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控制阿富汗,以將沙俄的影響力擋在印度之外,英屬印度先後與阿富汗之間進行了三次戰爭,雖然英國總是能佔領阿富汗,但是卻無法實現對阿富汗的統治,並且在阿富汗損失慘重,只能無奈撤出阿富汗。


1880年第二次英阿戰爭中的坎大哈戰役後坎大哈的英軍及其盟軍


其中第一次英阿戰爭(First Anglo-Afghan War,在英國又被稱為Disaster in Afghanistan)在1839年爆發,1842年結束。在這場戰爭中,雖然英國軍隊起初進展順利,但在阿富汗人的反抗下最終失敗,甚至在撤軍過程中,英國軍隊損失了約4500名士兵和12000隨軍家屬,只有一名歐洲人(助理外科醫生威廉·布萊登)和部分印度人回到英軍在印度的基地賈拉拉巴德。而第二次英阿戰爭(Second Anglo-Afghan War)發生在1878年至1880年,英國通過與阿富汗簽訂的《甘達馬克條約(Treaty of Gandamak)》獲得了對阿富汗的外交的控制。第三次英阿戰爭(Third Anglo-Afghan War)發生在1919年,最終英國與阿富汗簽訂《拉瓦爾品第條約》(Anglo-Afghan Treaty of 1919,Treaty of Rawalpindi),阿富汗重新奪回了外交控制權,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


蘇聯阿富汗戰爭


蘇聯入侵阿富汗形勢圖


1978年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發動政變,建立親蘇政府,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Nur Muhammad Taraki)成為阿富汗革命委員會主席,但1979年9月哈菲佐拉·阿明(Hafizullah Amin)發動政變,塔拉基被暗殺。蘇聯對阿明政府並不滿意,所以1979年12月24-26日,蘇軍開始通過空運向阿富汗增兵,12月27日蘇軍開始進駐喀布爾,處決了阿明,並以蘇聯支持的阿富汗領導人巴布拉克·卡爾邁勒(Babrak Karmal)發佈請求蘇聯援助的聲明。12月28日起,蘇軍6個師進入阿富汗,一週之內控制了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接著從1980年2月開始,蘇軍的軍事行動開始指向了阿富汗抵抗力量,但是卻一直未能真正控制阿富汗。曠日持久的阿富汗戰爭使蘇聯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到1986年2月,蘇聯開始同意以政治方式解決阿富汗問題。1988年,蘇聯、美國、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達成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的協議,蘇軍從1988年5月15日開始撤軍,並在1989年2月15日全部撤出阿富汗。就在從阿富汗撤出軍隊兩年多以後,蘇聯於1991年12月25日解體。


美國阿富汗戰爭


阿富汗形勢圖(截止2019年1月23日)

(粉紅色:阿富汗政府軍控制的地區;白色:包括塔利班在內的叛亂者控制的地區)


美國阿富汗戰爭是以美軍為首的多國部隊從2001年10月7日開始對控制了阿富汗大部分地區的塔利班政權和基地組織的戰爭,這是美國對911恐怖襲擊的報復,也是美國反恐戰爭的開始。美國阿富汗戰爭的目的是與恐怖主義分子作戰並懲罰塔利班對恐怖主義分子的支持。雖然美國在2011年擊斃了基地組織領導人本拉登,奧巴馬也在2014年12月29日宣佈阿富汗阿富汗的戰爭正式結束,但是仍然還有不少以美國軍隊為主的多國部隊駐紮在阿富汗,塔利班也仍然是最大的反阿富汗政府和外國軍隊的集團,事實上阿富汗戰爭迄今為止還遠遠沒有真正結束。某種意義上,這場戰爭已經成為美國曆史上時間最長的戰爭,從2001年10月到現在已經進行了17年零5個月,並且雖然特朗普也宣佈過要從阿富汗撤軍,甚至為此還與塔利班進行了談判,但是還有大量的多國部隊駐紮在阿富汗,美國也仍然要保留在阿富汗的部分基地。從這個角度來說,美國的阿富汗戰爭遠沒有結束,仍然還在繼續。而部署一名美軍士兵每年的費用就超過了100萬美元,某種意義上,使得阿富汗戰爭成為了美國的一個負擔。


阿富汗成為帝國墳場的原因


阿富汗在地球上的位置


而阿富汗之所以能夠有帝國墳場的稱呼,這與阿富汗錯綜複雜的形勢是有著密切的關係的。這種錯綜複雜的形勢具體來說包括了崎嶇多變的地形地貌、複雜的民族與部族形勢以及大國之間的博弈。


阿富汗的地形地貌


首先,從地緣角度來說,阿富汗基本上處於歐亞大陸的“中心”位置,其地理位置就決定了阿富汗在戰略上是兵家必爭之地,各種勢力犬牙交錯,互相牽制。除此之外,阿富汗地形崎嶇,地勢險峻,這使得即使是先進的現代化武器,也會在阿富汗無用武之地。再加上覆雜的地形地貌,山谷、峭壁和巖洞縱橫交錯,即使是超級大國也很難真正征服阿富汗。這使得大英帝國、蘇聯以及美國等超級強國,可以輕易的佔領阿富汗,但由於阿富汗的這種地緣政治結構,這些強國可以將力量滲透進阿富汗,但卻不能真正控制阿富汗。



美國中央情報局繪製的阿富汗族群分佈圖(2005)


其次,阿富汗民族與部族形勢也極其複雜,普什圖族、塔吉克族、哈拉扎族、烏茲別克族等沒有任何一個民族能夠壓倒其他民族,而且基於阿富汗的重要戰略地位,使得阿富汗的這些民族養成了彪悍的民風,各個部族幾乎就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即使阿富汗實現名義上的統一,“中央政府”也很難控制所有部族。而且,這些部族雖然很難真正統一,但長期的歷史使得阿富汗這些部族一旦面對外敵入侵,卻又能團結一致對外。除此之外,雖然阿富汗各個部族在正面作戰中,的確抵抗不住強國的軍隊,但是阿富汗的複雜地形,使得阿富汗各個部族學會了使用靈活多變的游擊戰術來對付入侵阿富汗的超級強國。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大英帝國、蘇聯和美國,都已經擊敗了控制了阿富汗“中央政府”的政權,佔領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但卻無法消除阿富汗各地的抵抗,最終在阿富汗這一吞金獸面前堅持不下去,只能狼狽撤退的原因之一。


阿富汗的地緣位置


其三,作為亞歐大陸的“中心”,阿富汗是國際政治與大國博弈的焦點,這就造成了阿富汗各種勢力犬牙交錯,錯綜複雜,在長期的博弈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種奇特的“平衡”,任何大國想要完全控制阿富汗,打破這種“平衡”,必然會被其他大國或明或暗的拖後腿。英國三次對阿富汗的戰爭,除了第三次阿富汗戰爭是在俄國內戰期間進行的,都面臨這俄國這一世紀大角逐的對手的牽制與對阿富汗的支持。而蘇聯對阿富汗的支持,這面臨著中美的牽制與通過巴基斯坦對阿富汗的支持。而美國的阿富汗戰爭,攜反恐戰爭的大義而來,可以說是干擾最少的一次阿富汗戰爭,但這場戰爭,美國仍然打的非常艱難,甚至到了今天仍然還在繼續。


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阿富汗每月死亡的人數統計:2002.1-2015.7


因此,作為帝國墳場的阿富汗,之所以能夠讓如此多的超級大國紛紛栽了,原因就在於阿富汗的複雜——地緣上的、民族與部族上的以及大國博弈上的複雜。


hording



阿富汗,這是一個偉大的國家,試問,這個世界上有哪個國家能以一己之力,將當年的超級大國——蘇聯拖死與此,又有哪個國家,能夠讓美國幾十年陷入反恐泥潭。

就憑這兩件事,帝國墳場,非阿富汗莫屬。


帝國墳場:

遠的不說,我們就說近代的。原來的阿富汗在70年代之前是很富有的,有著“中亞瑞士”之稱,在那時,到處都是一片繁華,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國民安居樂業,似乎,戰爭是那麼的遙遠。

但是阿富汗的魔咒終究還是要到來。

蘇聯:起初蘇聯的想法很簡單,無非就是建立一個親蘇的阿富汗政權(關於戰爭起因大家可以去百度一下,在這我就不多講了)。但是蘇聯他太低估了“人民的力量”(帝國墳場的力量)。

你(蘇聯)有米系列的直升機,我(阿富汗)有美國捐贈的毒刺導彈;你(蘇聯)有裝甲旅,我(阿富汗)有百元不到的RPG和地雷(兔子:不是我賣的,不是我賣的);你有鋼鐵洪流的衝鋒,阿富汗:不好意思,我們這裡是山區,路邊打個埋伏都能炸幾輛坦克;你(蘇聯)控制了大城市,我(阿富汗)充分運用了(兔子的)絕學,化整為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九年之後:阿富汗有130多萬人喪生,500多萬人流亡國外淪為難民;蘇聯先後有150多萬官兵在阿富汗作戰,累計傷亡5萬餘人,耗資450億盧布,削弱了國力,從而被迫改變其全球戰略,對國際戰略格局影響深遠。

當蘇聯離開阿富汗時,不經覺得自己時日不久,眼神呆滯的望著天空:我只想建立一個親蘇的阿富汗政權,為什麼......



有了蘇聯的前車之鑑,美國表示:阿富汗這個墳場打屎我都不會碰。

的確,美國確實沒有碰阿富汗,但阿富汗卻自己找上門來了(美國很無奈啊)。

“911”事件震驚了全美國,阿富汗恐怖組織開飛機炸醒了美國,阿富汗的魔咒,不是你想不要就不要的。

於是,13年的反恐(戰爭)在阿富汗拉開了序幕。

13年裡,美國深有體會感受到了蘇聯當初的感受,也深刻意識到人民的戰爭是一片汪洋大海。

你(美國)有阿帕奇,我(塔利班)有RPG;你(美國)有M1A2,我(塔利班)還是有RPG,什麼?一發不夠?不要緊,那就來兩發,沒有什麼不是RPG不能解決的。

據統計,在13年裡,美國在阿富汗傷亡過萬,耗資3萬億美元,而且還在不斷增加(目前還有部分美軍駐紮在阿富汗),當美國撤出時,看了一眼大毛,無奈的吐了口氣,對天上的毛熊表示哀悼。

阿富汗是一個神奇的國度,它用它帝國墳場的實力拖住兩個超級大國的國力,為一個國家的發展和崛起爭取了時間(我兔邪魅一笑)。


科技軍武


首先,阿富汗位於亞洲內陸,山地眾多氣候乾旱,沒有特別豐富的資源,並非是個兵家必爭之地,相反是多個帝國擴張的極限。其實阿富汗在誰手裡並不直接影響全球秩序。

其次,阿富汗社會破碎,沒有形成任何一個帝國的中心,曾經有過希臘化的城邦但也僅此而已。因此阿富汗社會組織始終沒有突破部族層面,分散、凋敝、缺乏統一的認同和被規訓的政治文化,這些一直存在,並且也導致中央政府的普遍弱勢。

再次,帝國墳場的稱呼源於英國和俄國對阿富汗的軍事行動,但是前者目標是鞏固英屬印度的安全,防止俄國自北向南的擴張威脅英屬印度。而後者則是向南尋求進入伊朗和印度洋的通道,或者保證中亞地區的安全。兩者的目標都是有限的。

最後,阿富汗自己對於各個帝國並無特別的吸引力和控制價值,阿富汗本身分散、碎片化的社會則也加劇了控制成本,因此各個帝國也不願意投入巨量的資源對阿富汗實現控制。所以相關的、較為有限的軍事行動在遇到較大阻力時往往會誘發各個帝國的退卻,從而造成了“阿富汗戰勝了侵略者”的印象。

嚴格地說阿富汗並沒有真正拖垮哪個帝國,即便是蘇聯,也是死在自身無藥可救的制度性低效率與資源錯配上,阿富汗戰爭只是個表象。


怪蜀黍老囧曾


阿富汗曾被20多個世界頂尖軍事國家所試圖征服,但所有的國家都僅僅是在那統治了那麼一小會,便再無進展。無論是著名的亞歷山大大帝還是橫掃亞歐大陸的成吉思汗,亦或者是近代以來的軍事實力強大的蘇聯和美國,都討不到任何好處。

阿富汗的地理位置位於南亞與中亞和西亞的交通核心點,可以說是自古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但阿富汗也是由於地形十分複雜,各種巖洞和峭壁縱橫交錯,縱然是如今衛星偵察技術最為先進的美國也沒有關於阿富汗內部最為詳細的地圖。

阿富汗人口約2600萬,上百萬的民族主要有普什圖族、塔吉克族、哈扎拉族、烏茲別克族等,其他較小民族有俾路支、努里斯坦、土庫曼等民族.。這些民族幾乎都是伊朗語族,而且幾乎都是部落制的跨界民族。他們曾經在中亞叱吒風雲,征服過伊朗、印度等國,驍勇善戰,民風極為彪悍。

這樣強悍的民族以及伊斯蘭聖戰的力量,加上本身就是跨界民族,外來支援渠道眾多。阿富汗地形又極其複雜,非常適合游擊戰。只要外界提供足夠的武器支持,徹底征服阿富汗極為困難。

英國兩次全軍覆沒,蘇聯也是損兵折將,美國出兵佔領喀布爾周邊地區外,對塔利班控制區也是一籌莫展。當然這也離不開大國博弈。英國阿富汗戰爭期間,阿富汗王國背後有俄羅斯帝國的影子。蘇聯入侵阿富汗,游擊隊背後是美國的支持。現在塔利班後面有基地組織。


傑說123


阿富汗被稱為“帝國墳場”,還要從蘇聯和美國進兵阿富汗的事件說起,這兩個世界超級大國一前一後大軍派入阿富汗,但都鎩羽而歸。

為何一個小小的阿富汗,讓兩個大國都在這裡吃癟,紅塵為大家做個簡單的分析:

我們首先了解下阿富汗這個國家,阿富汗全國面積大約六十五萬平方公里,國民人口三千萬。阿富汗全境多山且極端乾旱,山地和高原佔據國土八成,唯一兩個邊緣地帶還是低地平原地貌還差不多全是荒漠,基本沒有可以利用的價值。

阿富汗自然條件極差,生產力又低,加上沒有出海口,四周山脈、荒漠、高原的地緣阻斷,國家封閉度又高。但話說回來,儘管國家貧瘠,不過阿富汗的地緣區位卻是十分的關鍵。阿富汗位於東亞、中亞、西亞、南亞四大地緣板塊中樞交匯,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只要把這個地區征服就可以以此為基地,向四周地區進行滲透,改變舊有亞洲地緣局勢。

蘇版阿富汗戰爭(蘇聯的墳場)

上個世紀七十年,處於文明巔峰的蘇聯想放手一搏進軍阿富汗,企圖拿下這個內亞中樞,想以此為基地,顛覆亞洲舊有地緣格局。

本來以蘇聯的軍事力量,對付阿富汗是搓搓有餘的,但他們在消滅了政府武裝後卻在消化方面出現了問題。蘇聯在對阿富汗的消化中無法利用常規的經濟與文化融合的手段,只能用政治、軍事來壓制。但阿富汗的國家地貌,嚴重阻礙了蘇聯對該國的征服,崎嶇複雜的山地,很大的抵消了蘇聯在武力的優勢,為阿富汗反蘇聯武裝提供了有利的戰略空間。當然,如果僅是這些的話,蘇聯只要咬咬牙浪費點時間就可以解決。

但是,在這個世界上,並不是只有當地的勢力不想阿富汗落入蘇聯的手中,還有美國與整個伊斯蘭世界,因為每個勢力都有自身的利益考慮。於是,由美國帶頭,巴基斯坦、伊朗等各個國家勢力加入阿富汗的陣營中,為了自身利益這些國家出奇的互相配合。大量的資金和武器從各種渠道送到阿富汗的反蘇聯武裝中,還有一些伊斯蘭極端力量,在聖戰的煽動下加入反蘇武裝,後來震驚世界的拉登也是在這個時候加入的。

在這場戰爭中,蘇聯雖然是超級大國,但是經不起各國對阿富汗的援助,蘇聯在阿富汗的戰場上消耗了太多的資源,導致財政瀕臨破產,卻還未在阿富汗站住腳,無奈直接只能草草撤兵。


蘇聯對阿富汗的戰爭證明了一個事實,阿富汗的閉塞和極端貧瘠的環境,讓外來的勢力很難站住腳跟,無論誰進來,阿富汗當地武裝都會把入侵者拖入這個泥潭。

蘇聯退出後,阿富汗原來的反蘇武裝沒事做了,就開始想對國家政權分蛋糕。經過混戰後,塔利班勝出,控制了阿富汗的大部分國土,並建立政權。而跟塔利班瓜葛較深的拉登,也創立了“基地”組織,並於911事件中一戰成名,由此引發美國的強烈返場。於是,在蘇聯撤兵十年後,美國再次進入阿富汗,至此美版的阿富汗戰爭開始。

美版阿富汗戰爭(美國的墳場)

美國進入阿富汗赫然以反恐的名義,但世界人民都明白他們此行的動機並不純,可在當時沒有人敢跟美國作對。在排除外力干擾下,美國獨立的經營阿富汗這個戰略空間。然而,即便如此,美國的這場戰爭也是打的無比艱難,在十幾年的戰鬥中除了擊斃拉登外,美國硬是沒撈到什麼好處,只能在2014年草草撤兵。

不過,在奧巴馬宣佈阿富汗戰爭結束還沒到三年,情況又再次變化,特朗普宣佈,將重新派遣四千名美軍重返阿富汗。特朗普的此次決定出人意外,畢竟先前的戰爭消耗了美國萬億的美金,美國好不容易爬出這個坑,為何不到三年特朗普又要重返阿富汗?

其實這也是美國的無奈,他們並非不知道阿富汗這個大泥潭,只不過當前的形式下如果美國不重返,未來的國家安全或許會受到更大的威脅,有可能會再次遭遇以前那樣的恐怖襲擊,兩害相權取其輕,美國明知道阿富汗是個坑,但也只能往下跳了。

作為內亞中樞的阿富汗,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不管誰有心思動他,都不會有別的勢力袖手旁觀,也正因如此,阿富汗才成為“帝國戰場”。

阿富汗有那麼多武器和資金,誰提供的,大家都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