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古代弓箭根本射不穿盔甲,為何兩軍對陣還會拼命放箭?

用戶133916062


有網友問:古代弓箭根本射不穿盔甲,為何兩軍對陣還會拼命放箭?第一種方式是讓開有盔甲防護的地方,我國明朝末年曾經記載過,八旗軍弓騎在9-18米距離內,騎馬射箭,專門射擊沒有鐵甲保護的面部,幾乎百發百中。

另外一個方法就是使用強弓射擊,在鄭成功反攻南京的戰役,鄭成功出動5000鐵人軍,全身披甲,面部也有防護,而且3個人一個戰鬥小組,2個人持盾,一個人持刀。非常兇悍,但是,八旗軍出動了強弓手和速射手。導致鐵人軍還是損失慘重,其中鄭成功手下第一戰將甘輝渾身上下被射中30多箭,很多箭都直接穿透了甘輝的雙層重甲。

但是盔甲對於弓箭沒有用處嗎?也要看具體情況在馬拉松戰役,雅典出動了1萬重甲步兵,他們配備了3米長的長矛,青銅劍,外面包裹著青銅的木盾牌,還有胸甲等防護裝備。

雅典人的中軍是4列重步兵,兩翼則是8列重步兵,波斯人確實通過放箭,阻止住了雅典人的中路,但是時間極短暫,雅典中路的重步兵在波斯人的第一批箭已經落地的時候,加快了衝擊速度,在最短時間衝過了波斯人弓箭100米有效區。

隨後無論是兩翼,還是中路,4-8列重甲步兵都讓波斯人的弓箭手,無防護的戰斧部隊阻擋不住。雖然最後波斯人集中力量在中間突然,但是最後雅典人的兩翼8列重步兵卻對其形成了合圍。在近距離8排長矛攻擊下,波斯人崩潰了。

比如羅馬軍團對陣日耳曼人,高盧人的時候,軍團輔助部隊出動了7000弓箭手首先對日耳曼人進行射擊,壓制住他們,讓他們無法使用遠距離投射武器,也無法移動自己的陣線,當羅馬主力軍團進入戰場以後,在弓箭手的掩護下,開始排列出嚴密的軍團陣列,隨後是一陣重型標槍的投擲下,整個軍團壓向散亂的日耳曼人。

但是羅馬軍團卻敗給了帕提亞人,帕提亞弓騎以散亂的隊形,從四面八方向羅馬軍團射箭。羅馬人排列出了著名的龜甲陣,防護住了絕大部分射來的箭支。

但是羅馬人也無法發動進攻了,只能單獨防禦,羅馬軍團想通過龜甲陣緩慢移動與帕提亞人交戰,但是每次接近他們,這些弓騎就逃跑,隨後再從四面八方圍上來射箭。這種折騰沒完沒了。

最後,筋疲力盡的羅馬人終於看到了即將開始衝鋒的帕提亞重甲槍騎兵,此戰羅馬慘敗,大量士兵被俘,被賣為奴隸。隨後,雖然,羅馬人發現,帕提亞人騎馬轉悠了一天射箭,到了夜晚馬要吃草,是一個薄弱環節。只是很多年以後,蒙古弓騎開始使用幾匹馬作戰。


深度軍事


所謂弓箭射不穿盔甲基本上是胡扯,除非你全身穿上幾十斤重厚厚的盔甲,普通弓箭才射不穿。但是你穿這麼重的盔甲,除非你是大力士,否則累都能累死你。


大漢弓箭手

像歐洲人的近10萬重甲兵,根本就擋不住幾萬蒙古人的弓箭,又沒有機動性,所以變得不堪一擊,幾乎全軍覆沒。歐洲變得惶惶不可終日,幸好蒙古大汗窩闊臺病死,使得拔都等人不得不撤退回去爭奪汗位,歐洲才逃過一劫。

所以所謂弓箭射不穿盔甲的說法根本是不存在的,你有更強的盔甲我就有更強的弓箭,而盔甲的製作成本又遠大於弓箭,所以弓箭永遠是勝利方,盔甲只能用來減少傷亡,而不能杜絕。

至於兩軍對陣拼命放箭,是因為弓箭是遠程攻擊武器,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弓箭的作用。通過弓箭組織的箭雨一方面可以大量殺傷敵人,另外方面可以對敵人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只要箭雨足夠強,可以讓敵人自己就先崩潰了。所以你不先拼命放箭,在接觸戰之前多殺傷敵人,壓制敵人氣勢,等到短兵交接時對方就會有更大的優勢。

正因為古代東方擁有弓箭技術上的優勢,又有大量以弓箭手和以弓箭作為武器的輕騎兵,所以才可以一直壓制西邊的民族,東亞民族可以吊打中亞民族,來自中亞的民族又可以吊打中東和歐洲。比如漢朝時期,我們叫波斯為安息,對它的評價很不屑,就是國大兵弱,不尚武。這顯然是對其有一定了解才這樣說的。可能是經常受中亞民族欺負,因此中亞的民族都看不起它。而這個安息王國就是西方的帕提亞,卻可以和羅馬帝國打的旗鼓相當。


執斧談史說事


世界上最厲害的兩種弓箭,是英國的長弓和滿族的清弓。

明朝為什麼打不過滿洲人是有原因的,清弓110米可以穿破皮甲,75米用重箭可以穿破鎖子甲,50米用重箭可以破板甲。而明朝當時的北方軍隊喜歡用的火器是三眼銃。大部分北方軍隊都是使用三眼銃。三眼銃的射程很短,二十左右才可以破雙層棉甲。

而明朝用鳥銃比較多是南方兵,也就是浙江兵,射程最遠的是魯密銃,射程150,破棉甲要在六十米之內。

清弓是中國歷史上射程和殺傷力最強的弓,比當時明朝輕火器殺傷力還強大,這也是滿人為什麼不發展火器。器,而一直以騎射自傲的原因。清朝唯一重視的輕火器是抬槍,長二米五到三米,一般需要兩個人操作,有限殺傷距離是兩百米。

再說古代的弩,普通的弩破甲距離只有二十米。腳弩稍微遠點,床弩距離很遠,但這個東西太重,不適合單兵作戰。值得一提的是宋朝的神臂弓。神臂弓其實也類似於弩,射程和殺傷力都可以,但還是比不上清弓。

弓箭一般有兩種射法,一種是拋射,一種是直射。而拋棄的話要達到最遠射擊距離,那麼就必須使用45度角拋射,至於能射多遠,那是根據弓箭的張力和個人力氣決定。而中國歷史上射的最遠的人,據說是當初鐵木真時期,有蒙古勇士射程達到六百米的記錄。

而散射有沒有殺傷力?有的,箭頭在高空受重力加速落下,仍然會讓人受傷,甚至帶走士兵的生命,這種射法穿透力一般不是很強,但如果是皮甲的話,仍然有可能被射穿。

而滿人對付明朝軍隊的做法一般是用重箭,然後近距離用直射法猛射明軍,大明野戰打不過滿人,很正常。



圖上的弓箭就是清弓,和其他弓箭不同的是,它兩端是反弓型的,和其他的弓是不同的。而且弦比較長一般在一米五到一米八之間,這麼長的弦給箭支提供了很大的飛行力量。培養一個合格的清弓手是很困難的,最少要三年甚至更長,而培養一個合格的火槍手只要三個月。


一號風手


古時候是冷兵器時代,兩軍對陣,使用的武器大多是箭矛之類,而古裝電視劇中,經常會看到滿天箭雨的打仗場景,一陣箭雨下下去肯定是死傷無數,但這只是為了好看,真實的箭雨沒有那麼絢麗,但威力卻不弱。

所謂弓箭射不穿盔甲基本上是胡扯,除非你全身穿上幾十斤重厚厚的盔甲,普通弓箭才射不穿。但是你穿這麼重的盔甲,除非你是大力士,否則累都能累死你。

盔甲的確能夠在不小程度上抵擋弓箭帶來的傷害,這是其護身功能的一個體現,但一來盔甲並不非常普及,像影視劇中人手一副盔甲那是想多了;二來總有盔甲護不到的地方,如面部;三來弓箭威力不同、盔甲質地不同、距離不同,對盔甲能不能擋住弓箭進攻有很大影響,有些時候盔甲擋不住弓箭,那些士兵就是靶子。

從製造水平來看,弓箭顯然遠早於盔甲,而且在很長時間內領先於盔甲。

常見的盔甲有鐵甲、皮甲和布甲,冶鐵業是比較後才發展起來的,至春秋時期才出現鐵甲。戰國時期,秦國盔甲是用鐵做的,趙國是用銅或鐵和金屬做的,魏國、楚國、齊國都用金屬盔甲,然而韓國和燕國卻是用牛皮和藤條做的,軍隊專配盔甲質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國力不同。

直到蒙古騎兵縱橫歐亞大陸時,弓箭仍然是他們手中的利器,蒙古人西征時對付歐洲重騎兵,一般是先較遠距離射殺,有時還會自己後退拉大距離射箭。畢竟重騎兵近戰強大,但機動力就算了,在蒙古騎兵面前他們就是靶子,逃也逃不掉,追又追不上。

等到用弓箭把敵人殺的差不多了,蒙古人騎兵才會一擁而上,與敵人短兵相接。1241年4月,蒙古騎兵就靠這種戰法在多瑙河畔大破十萬匈牙利大軍,殺敵七萬餘,可謂"血色多瑙河。

所以兩軍對陣拼命放箭,弓箭能夠對敵軍造成殺傷是首要原因,不然拿來看嗎?

第二,漫天箭雨在敵軍看來,不僅不華麗,還很壓抑,這會對敵人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尤其是看到眾多戰友倒地後,這可以促使對方士氣減弱,狹路相逢勇者勝,士氣對戰爭的勝負至關重要。


平沙趣說歷史


在冷兵器時代,弓箭無疑是一中極為重要的遠程打擊武器,而隨著冶鐵工藝的發展,鐵質板甲也成了保護士兵的重要裝備,而一般的鐵質板甲也有非常優秀的防護能力,歐洲極端的重型鎧甲,幾乎將防護髮揮了極限,但即使如此,鎧甲在一些重要的部位,例如:觀察戰況的眼睛位置和胳膊大腿根部,相對防護比較薄弱!



雙方為什麼要以弓箭對射呢?弓箭的作用不一定一定要穿透鐵質板甲,尤其是弓箭手齊射的情況下能夠有一定的概率射中對方陣列中的一員的防護薄弱的部位,若多次齊射無疑會造成對方陣列的一定程度的混亂,而且防守方舉著盾牌挨箭雨也對防守一方的士氣打擊頗深,這已經足夠了!後續的衝擊兵力已經有機會衝破對方方陣!



更多的時候這種鐵質板甲只是少數貴族才有能力裝備的,絕大多數普通士兵能夠裝備鎖子甲或者皮甲已經不錯了,而貴族參戰往往是攜帶好幾個奴僕兵的,他們幾乎沒有任何裝甲,或是輕步兵或補給又或是弓箭手,這是因為鐵質板甲的成本極高,而最基本的布甲也對於他們來說是奢侈品!

例如蒙古軍隊西征時,在東歐與中東歐諸國聯軍的那場決戰就是例子,當時歐洲方面幾乎集中了東中歐所有的重裝騎兵,也無非三五萬的規模,在蒙古軍隊的非接觸作戰中,最終崩潰變成了潰逃!



這是因為雖然重裝騎兵的防護措施極強,但鐵質板甲不僅是昂貴,而且重量也是很大的,一個又這樣的軍團的衝擊力那也是客觀強大的,但核心問題是衝擊速度不行且持久力不足,這也意味著蒙古騎兵不用和他們對沖,而是保持弓箭射程以內,精準的弓箭射擊技術可以打擊板甲下防護脆弱的士兵,蒙古騎兵大多數是輕騎兵,機動性和持久力非常好,而當歐洲聯軍精疲力盡的時候,蒙古一路征服的地區的重裝騎兵糧食碾壓這隻騎兵的絕對存在!



而基於遊獵技巧的戰術更是將雙方戰損拉開,蒙古士兵不會愚蠢到人對人的對換,而是發揮自己的機動性優勢圍獵並切斷補給,等歐洲聯軍精神崩潰的時侯,放一個缺口,當一小股士兵跑出包圍圈的時候,歐洲聯軍幾乎所有的蜂蛹到這個方向,丟盔棄甲只顧逃命,恰恰進入蒙古騎兵設置的屠宰場,兩邊騎兵交叉射擊,最終將這些歐洲貴族組成的重裝騎兵徹底消滅!


涇水書生


弓箭並非都射不穿盔甲,盔甲也不能全覆蓋,所以古代放箭肯定是有用的。

在古代,確實有些打造精良的盔甲,能夠抵禦弓箭的射擊。但即使如此,士兵們還是會拼命放箭,因為放箭並非毫無價值。

(1)打造精良的盔甲能擋住弓箭,但並不能保護全身。

比如多數盔甲是不能保護面部的,腿部防護也不足。有的神箭手能夠專射人的臉面或關節處的薄弱環節。即使不是神箭手,亂箭齊發,也可能碰運氣射進去的。

(2)強弓和勁弩可以射穿盔甲。

弓箭和盔甲就是矛盾關係,更堅固的盔甲可以用更強勁的弓弩來穿透。

(3)近距離的射擊力度更大。

遠距離射不穿的盔甲,在近距離射就能射穿。這個殺傷距離還是比長槍短刀要遠。

(4)並不是每個敵人都有精良的盔甲。

那種弓箭射不穿的盔甲,一般不是每個人都能裝備的。即使部分敵人亂箭不入,也可以射箭殺傷其他輕裝備的敵人。

盔甲比較精良的,如中世紀的封建騎士,那真是全身鐵皮罐頭。但是在英法百年戰爭的克雷西之戰中,法蘭西鐵皮罐頭還是被英格蘭長弓手射翻了。古希臘的重步兵也是全身覆蓋戰甲,正面作戰中,波斯人的弓箭射上去就被彈開。但溫泉關之戰最後,當斯巴達人被波斯人四面包圍後,波斯人在近距離八方亂箭如雨,還是射死了他們。


巴山夜雨涮鍋


古代的弓箭射不穿鎧甲,那除非那些鎧甲是一些特定的開下,比如說歐洲騎兵的全身性鎧甲,或者是個歷朝歷代的明光鎧,還有那些魚鱗甲。但是事實證明,就這些鎧甲,可以說是耗盡的一個工匠一生心血造出來的一副鎧甲,仍然抵擋不住弓箭的射擊,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傑死在冷箭之下。

好吧,言歸正傳,其實說起鎧甲這個東西有造價便宜的有造價比較貴的。但無論如何,鎧甲你除非是拿布頭造的,而且不投造的鎧甲什麼樣的防禦力大家都是知道的。讓我鎧甲最普通的材料,你就算是拿鐵片或者是青銅片就別想了,光那些鐵片的價格就已經夠貴的。鐵片加工成適當的形狀,並把它組裝在一起,一副鎧甲的價格就很有可能就會超過你全身的家當。這種東西能大規模裝備嗎?就算是政府來負擔這些鎧甲的費用,我估計政府也掏不出足夠的銀子給所有的軍人都武裝上了。歷史上那些好的鎧甲,除了給那些精銳部隊以外,還有一部分都是直接給將領的。比如說金朝的時候,隊裡面有3000鐵浮屠,按照歷史的記載,這3000鐵浮屠什麼意思呢?就是3000個重裝騎兵這些騎兵全身上下都披著重型的鎧甲。但是光著照及這3000個鐵浮圖就耗費了金朝一半的軍費,以至於岳飛把這支軍隊給滅殺了之後金朝的最高統帥,差點吐血。歷史上的中國還算是比較富庶的地方在更為黑暗的中世紀歐洲呢?當蒙古大軍用他的騎兵和件數。登上歐洲大陸的時候,除了中世紀歐洲的騎士階層能夠抵擋以外,其他的軍隊可以說是遇到就會潰散為什麼,就是缺少鎧甲的掩護。而且鎧甲防禦力越高,所需要消耗的材料也就越多,鎧甲的重量也會越重宋朝的時候,當時選拔軍人的條件就是把一副鎧甲舉過頭頂,你就算得上是一個合格的軍人了。別以為有多簡單,一副鎧甲,少說100多斤的重量。

除了弓箭,弓箭的威力,我們幾乎可以無限地放大,比如說宋朝的時候的那種床子弩的威力當時來講的話,就是重裝的騎兵衝鋒在前的話,一支弓箭射出去可以穿透三個騎兵。如果你嫌棄這東西太重,你可以把輕弓用在騎兵的身上騎兵,藉助馬的衝擊力度再加上弓箭射出去的時候工件本身的力道就很有可能使弓箭的力量成倍的增加。總之,相較於一支1萬人的軍隊裡面只有幾百人的鎧甲擁有量而言。弓箭對於其他大多數人來說是有殺傷力的。並且工件的造價相對於鎧甲而言還是屬於廉價的。至少能夠大規模的裝備大規模的生產,並且使用完了之後還是可以回收的。弓箭的射程比較遠,這也是他作為裝備獨一無二的優勢,在冷兵器時代。


漩渦鳴人yy


清軍前期衝鋒的士兵最少一層鐵甲一層棉甲,明軍基本要麼鐵甲要麼棉甲,加上當時明軍裝備的火銃破甲力弱,也就50米以內,加上質量不合格,經常炸膛,遠沒有清軍的快馬重箭厚甲有效,加上本身八旗善戰,明軍最好的辦法就是依靠地勢形成綿密防線,堅城火炮優勢兵力防禦作戰。

歷任明軍經略遼東戰術都是建堡推進,堡內各種口徑紅衣大炮及遠,筒是近戰防禦,從當代軍事觀點來看,明軍戰略更為立體沒有問題。滿清沒有工業能力,只靠弓箭是無法討好的。絕不是作者認為弓箭射100碼好像很厲害的樣子。 可惜的是,一是明朝文人當道武人如狗,二是兩國打仗還不禁商,肥了晉商,苦了遼東.

弓箭的力量全靠人的臂力,臂力多大,反作用力多大,現在的奧運會射箭比賽也才70米,已經是用重弓,作者說話不經腦子的嗎,,至於弩的射程20米,我沒查過,到也不是太懷疑,畢竟明軍嘛,啥都乾的出來,但作者說普通的弩,那就有意思了,我只見過諸葛連弩是用手開的,其他所有弩都是腳開的,除了少數民族仿製的結構簡單的原始弩是直接拉的,,明軍雖然腐敗,但那種老式的弩在秦朝就淘汰了,至於後來的神臂弓偏架弩也是不是啥新鮮玩意,具體射程我也不清楚,但比它們小一號的諸葛連弩在cctv10那個民間發明家復原之後,單箭可射100多米,三箭齊發也有7,80米,注意這是弩,不是弓雖然是手開,不過用了槓桿原理,那神臂弓想來更遠。

能防禦蒙古複合弓的甲是有,比如歐洲的重甲騎士,全身的板甲蒙古弓是射不穿的就算用破甲錐也只能堪堪射破傷不到人,問題是重甲騎士是貴族是少數人才能裝備的,而且馬匹是沒有全重甲的,射不了人可以射馬,沒有馬重甲騎士是走不動的徨論戰鬥了。

蒙古騎兵才是真正的游擊戰專家,用輕騎兵對付歐洲的重騎兵,歐洲重騎兵衝擊力大,但耐力不足,追不上蒙古騎兵,蒙古騎兵可在馬上開工,始終與歐洲重騎兵保持一定距離用弓箭射殺,當歐洲重騎兵人困馬乏,跑不動時,再圍而殲之!如果碰上輕騎兵,在馬上集團機動,邊開弓射擊,邊消耗歐洲輕騎兵馬力,如果碰上歐洲步兵集團,就用輕騎兵集團包圍,邊機動,邊向步兵射擊!等到步兵陣型不穩,然後騎兵再衝入陣中,分割包圍,各個殲滅!蒙古騎兵橫掃歐洲,得益於蒙古馬的耐力好,和東方複合弓可以在馬上射擊,及歐洲平原適合騎兵佈陣!


又不是每一箭都正正好好的射在胸口上,面部,手足,大腿附近沒盔甲的地方是最容易受到攻擊的,而且弓箭也不是為了全殲敵人,類似現在的火炮,真正死炮口的有幾個,為了致傷和火力壓制,驚、殺馬,擾亂對面陣型以及打擊對面士氣。傷殘只是對於沒有重盔甲的部隊才用的。就比如說拿著槍打平民,當然一梭子就死透了,但是打擊有防彈衣的部隊還是主要以壓制為主。

歷史深度揭秘


古代的弓箭手,就是現代的狙擊手,古代弓箭射不穿盔用,那是穿盔甲的人不在弓箭的最佳射程內。古代的好盔甲價格昂貴,普通士兵都穿不上,成了戰鬥在第一線的犧牲品,下面我們就說說身著重甲的將軍吧。

從黃帝時期,張揮發明瞭弓箭,在遠距離殺傷敵人時起到了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作用

如不是利用弓箭的殺傷力,黃帝怎能戰勝稱為遠古第一戰神的蚩尤。在古代軍中有句名顏,大將軍不怕長槍就怕寸鐵,指的就是箭頭。

看看歷史上有多少本領高強,身經百戰的大將最後死於弓箭之下。

三國時的北海第一將太史慈,是江東智勇雙全武功高超的大將,在合肥碰到魏將張遼,“張遼”用計誘殺了太史慈,雖然太史慈當時身中數箭被救回,可最後還是因箭傷難治離世。

曹操手下的徐晃可謂是一員虎將,在新城被守將孟達用箭射殺。

三國時期使用弓箭最歷害的人,當屬劉備手下老將黃忠,他的箭術出眾,死在他手下的大將不計其數,誰也沒想到,一代用箭高手,隨劉備討代吳國時,卻被吳國不出名的馬忠射死。

光是三國時期,死在箭下的名將還有象龐統,孫堅,張遼,張頜等等,如果說箭穿透不了盔甲,哪這些將軍都是難以近身的名將,他們的死因作何解釋。


張峰149764346


我們的國情擺在這裡,大家對武器的瞭解基本上都是來自於電影電視劇。在影視劇的影響下,很多人對武器的認識有很大的誤區,而所有誤區之中最大的誤區就是:射程。實戰中武器的射程要比我們印象中近很多。

手槍,其實它替代的是匕首。手槍的使用基本上就是頂在前胸腦門,這是正常的射擊距離。超過3米就不靠譜了。

10米的手槍射擊那得是特種兵。所以有些時候警察處理恐怖分子,一些槓精都會喊為什麼不打腿,為什麼要打死人家。3、5米的距離用手槍能打中人就不錯了,要什麼自行車。首先開槍的,你是人,有血有肉的人,當你舉槍射擊另一個人的時候,不管你是什麼職位,受沒受過訓練,你都會緊張。扣動扳機的那一刻,手抖的可能都是95%。

這距離是比武標兵打靶子,到了實戰打人得把距離縮小70%。

這是中印兩國反恐精英在聯合訓練。

步槍,有效射程是400米,但實際真正可以瞄準射殺對方,比較靠譜的距離也就是20-30米,100米可能擊殺對方的那也得是比武標兵。

就這射擊距離,你也得經過訓練才能達到。

弓箭也是如此。看過張藝謀拍的英雄,大家都會被那漫天箭雨吸引,但大家總是忽略了一件事,秦軍的箭不是弓射出來的,是弩射的。秦軍的弩是需要士兵躺在地上,然後雙腳向上,去蹬弩背,然後才能上箭。這種弩箭的射程確實遠,但很明顯,射速那是太慢了。

弓箭的射擊距離要比大家想象得近,很多。弓箭正常的射擊距離跟手槍是一回事,也就是1米多到2米,3米就又不靠譜了。

在明軍與清軍的戰鬥中有這樣的記載,明軍官兵都是面部中箭,當場斃命。而袁崇煥在北京城外大戰清軍也有這樣的記載,袁崇煥身上嵌的箭像刺蝟一樣。根據這兩個細節我們可以得出3個結論:

1,弓箭是射不透鎧甲的。

2,弓箭主要造成的傷害是射擊沒有防護的面部。

3,弓箭都是近距離使用。不然不可能射得那麼準,專射臉。

歷史上使用弓箭的真實場景是:你拿著刀,或者槍,身穿重甲,我拿著弓箭,就在你前方2米,專射你臉。你追我,隔著2米,我還是回頭射你臉。

所以說弓箭這個東西確實很煩,你能防住它,但你必須全身重甲,代價就是行動遲緩,然後他騎著馬風箏你,職業打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