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果中子星與黑洞相撞,會怎樣呢?

qzuser203243628


當中子星與黑洞相撞會怎麼樣?

無論是中子星相撞還是黑洞相撞,又或者是中子星與黑洞相撞,都將是宇宙尺度上的能量釋放事件,全球引力檢測的科學家估計就會像過節一樣開心,因為他們又能出一批科研成果了,搞不好下一個諾貝爾就輪到某個大神級科學家身上。

中子星合併示意圖

黑洞合併示意圖

兩者有區別的是,中子星合併可能形成一個新的中子星或者形成黑洞,因為中子星的下限是1.44個太陽質量,上限3.2個太陽質量,因此中子星合併後會有兩個結果。當然也會伴隨著質量拋灑,黃金的重元素也會在中子星合併時生成。

黑洞與黑洞合併,那不用說,肯定一個新的黑洞。

中子星與黑洞合併,幾乎不用解釋,黑洞打瞌睡,中子星送枕頭來了,毋庸置疑,也是一個新的黑洞。

當然這幾種合併也會伴隨著宇宙中最強大的天文事件:伽瑪射線暴,這個級別的釋放出來的能量相當於太陽在整個生涯中發出的能量還要巨大。相關機構認為,銀河系內的伽瑪射線暴或許是地球歷史上生命大滅絕的罪魁禍首之一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中子星和黑洞都是宇宙中引力極強的天體,當兩者相遇的時候,通常只有一種結果,那就是成為一個黑洞。


通常認為中子星是質量在太陽的8到30倍之間的恆星死亡後的產物,黑洞則是30倍以上的恆星死亡之後的產物,中子星的質量範圍在太陽的1.44到3倍之間,但是黑洞的質量範圍目前還沒有發現,而恆星形成的黑洞的質量至少在太陽質量的3倍以上,有些超級黑洞的質量甚至相當於太陽的幾百億倍,這樣的黑洞通常都是星系中心黑洞或者類星體。


中子星的直徑通常只有十公里,但是同質量的黑洞的視界直徑會更小(已知黑洞的質量都比中子星更大),當中子星遇到不同的黑洞的時候,發生的現象是不一樣的,如果中子星遇到的是恆星級黑洞,且黑洞的質量在太陽的一百倍之內,那麼當兩者靠近的時候,首先會發生急速的旋轉情況,接著中子星會被拉扁進而被撕裂,這樣這個中子星就已經不存在了,它的一部分物質會因為勢能和爆炸力被甩到太空中漂流,產生一部分黃金,鉑金等重元素,但是它的大部分物質都會迅速鋪展成黑洞的吸積盤。


在這整個過程中,會有伽馬射線暴發生,黑洞的周圍都會發出極其明亮的光,光度甚至會超過超新星爆發的光度,而且會產生引力波,但是光等射線以及引力波持續的時間都會很短,最長也不會超過一個小時,最短甚至只有幾毫秒。比如在2005年時,天文學家曾發現一起持續僅幾毫秒的特殊伽馬射線暴事件——GRB 050724,通過接收到的各種射線和無線電波推論認為就是由一顆中子星和一個黑洞合併所產生的。

而如果中子星靠近的是一顆巨型的星系級黑洞,那麼它的消失過程將是悄無聲息的,我們在外面看的話,會發現中子星在無限的靠近黑洞,狀態就好像永遠停留在了那裡,然而,其實它早已經穿過黑洞的視界範圍,進入了黑洞的核心,通常認為黑洞的核心會有一個奇點,在奇點的附近,中子星也會被拉扁撕裂成為吸積盤,最終歸入到奇點之中,發生的情況和恆星級黑洞的情況差不多,但不會有任何物質被甩到太空中。



所以,雖然中子星很強大,但當它遇到了黑洞,最終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被吃掉後成為黑洞的一部分。


科普大世界


在宇宙中,中子星與黑洞的碰撞是完全有可能會發生的。這兩種天體均是質量較大恆星的殘骸,如果在一個雙星系統中,兩顆恆星的質量合適,它們最終將會演化為中子星-黑洞系統。中子星的前身恆星的質量在太陽的8到20倍之間,這些恆星最終會坍縮為質量為太陽的1.4到3倍之間的中子星,它們的半徑大約為10到20千米。黑洞的前身恆星的質量大於太陽的20倍,這些恆星最終會坍縮為質量至少為太陽3倍的黑洞,它們的半徑至少為9千米。

根據2005年《自然》(Nature)刊載的一項研究,天文學家發現了一起持續僅幾毫秒的特殊伽馬射線暴事件——GRB 050724,隨後又接收到了X射線、可見光、紅外線和無線電波等一系列餘輝。天文學家推測,這起特殊的事件是由一顆中子星和一個黑洞合併所產生的。

理論上,隨著中子星和黑洞的互相繞轉,將會不斷釋放出越來越強的引力波,兩者的軌道半徑將會隨之縮小。當中子星足夠靠近黑洞事件視界範圍時,黑洞對中子星施加的強大潮汐作用,將會把中子星拉扁,並最終撕碎中子星。大部分的中子星碎片將會被黑洞吞噬,由此可以產生各種強烈的電磁輻射。還有一些中子星碎片可能會被驅逐到太空中,結果產生諸如金、鉑等重元素。最終,中子星的大部分將會增加黑洞的質量,進而增加黑洞的事件範圍。目前,天文學家已經探測到雙黑洞和雙中子星碰撞產生的引力波,但還沒有發現中子星和黑洞合併產生引力波的情況。

此外,如果中子星與質量在太陽10萬倍以上的超大質量黑洞相撞,結果將會很不一樣。由於超大質量黑洞的視界範圍之外的潮汐作用較弱,中子星可以完好地穿過黑洞。但當中子星足夠靠近奇點時,最終也會面臨被撕碎的命運,這同樣也會增加超大質量黑洞的質量和視界範圍,儘管是微不足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