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石達開作戰勇猛,擁兵30萬,為何還打不過只有2萬人的左宗棠?


石達開是太平天國裡極具人格魅力和領袖魅力的領導人,16歲出山,19歲統帥千軍萬馬南征北戰,20歲受封五千歲翼王,橫掃長江中下游,被清軍稱為“匪類中最悍者”,號“石敢當”。在1854年,24歲的石達開與44歲的曾國藩在九江、湖口一帶大戰,大破湘軍,打的曾國藩幾乎要跳水自殺,幸得部下力保才突出重圍。


1856年9月天京事變爆發,太平天國高層領導內部發生重大內訌,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相繼被殺,南王馮雲山和西王蕭朝貴在1853年前就已戰死,至此,太平天國首義五王僅剩下翼王石達開,在眾望所歸下,洪秀全將軍國大事委託給他,但是洪秀全猜忌心理很重,同時又封自己的兩個哥哥為王,在朝廷上牽制石達開。為避免再次出現內訌時間,1857年5月後,石達開避禍離京,前往安慶。

(石達開避禍出走安慶)

天平天國內亂,清軍趁機大量調集兵力,在全線展開反攻,太平天國形勢急趨惡化。洪秀全迫於形勢,在1857年9月再次邀請石達開回京主政,被石達開拒絕,但是他表示會派遣陳玉成、李秀成、韋俊等人回援天京,他本人則帶兵出走南方,以“通軍主將”的身份繼續為太平天國作戰。這樣一來,石達開已經不僅僅是聽調不聽宣,而是自立門戶了。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石達開在太平天國時期,氣勢如虹,勢不可擋,可是在他自立門戶後,卻屢屢失敗。南攻浙江不成,再入福建,後又返回江西,幾經周折,曾國藩都說他“鈍於浙,鈍於贛,再鈍於永,鈍於祁”。

石達開在江西大餘縣休整了一個冬天後,集大兵30萬,分兵數路,充分調動敵軍在各戰場間往來奔突,在1859年5月諸路大軍合兵圍攻寶慶府,劍指長沙。在這裡遇到了左宗棠帶領的2萬湘軍的阻擊。戰事打的極為膠著,石達開在寶慶城的東南西北四面都佈下了壁壘和營寨,斷絕守軍與城外的聯繫後,發起了攻堅戰。此次石達開千里迂迴躍進,打進了湘軍老巢,嚴重影響到了安徽江浙戰場的湘軍士氣,清廷也大為震動,急調圍剿太平天國的各部清軍回援湖南戰場。

(清軍星夜回援湖南戰場)

石達開圍攻寶慶兩個月未下,反而陷入了清軍的反包圍。在寶慶城北面和東面的壁壘已經被清軍突破後,寶慶城已經與城外互通消息,繼續圍困寶慶已經失去了意義。石達開在寶慶會戰中折損了很多兵馬,為避免士氣的進一步蹉跎,他選擇了撤退。於是,在對前出的湘軍李續宜部進行了十多路猛烈的圍攻後,以進為退,快速與清軍脫離了接觸。

從1859年2月至1859年8月,石達開在湖南輾轉作戰將近半年,期間與清軍交戰互有勝負,最終敗退,全軍回到廣西休整。

石達開是太平天國內堪與楊秀清一時瑜亮的軍政全才,他在天平天國早期攻略地方適,組織各地人民登記戶口,選舉基層官吏,又開科舉試,招攬人才,建立起省、郡、縣三級地方行政體系,使太平天國真正具備了國家的規模;與此同時,整肅軍紀,恢復治安,賑濟貧困,慰問疾苦,使士農工商各安其業,並制定稅法,徵收稅賦,為太平天國的政治、軍事活動提供所需物資。同時,石達開作為徵西軍主帥,打造出來一支徵西軍精銳。這支部隊有著後方根據地作為依託,同時軍紀嚴明,屢屢挫敗湘軍,成為湘軍的主要敵手。石達開出走後,他的部將都留在了安徽,交給陳玉成駐節指揮。太平天國後期,陳玉成能夠帶領徵西軍縱橫捭闔江浙戰場,其根基是石達開打下的。

石達開出走,李秀成說“將合朝好文武都帶走了”,然而實際上軍隊主力一直在安徽戰場轉戰,石達開帶走的所謂的精銳老營大約一到二萬人,其餘都是沿途招募的兵勇壯丁。因此,這時的石達開遠征軍的戰鬥力已經不行了,雖然石達開依舊勇猛,但是缺少能征慣戰的兵將,在與訓練精良的湘軍士兵對陣時,戰鬥力是比不過的,這也造成了石達開在浙江、江西等地接連失利。

在後期的石達開已經根據軍隊的特點,制定了批亢搗虛的戰術。所遇到的敵人,大多是擊潰,極少打殲滅戰;所遇到的堅城,大多是繞過,極少攻克堅城。這樣就暴露出來石達開遠征軍作戰的特點:不擅長攻克堅城;不能打陣地戰硬仗;缺少後方基地,戰力不能持久。

孫子兵法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石達開遠征軍在湖南戰場上縱橫數百里,並非是此時的太平軍多麼善戰,而是太平軍將領的素質高。他們打出了很好的配合戰術,使得清軍疲於奔命。

因此,石達開遠征軍看起來聲勢浩大,號稱數十萬人,但是其真正可戰之兵不過十分之一。所以石達開能夠兵圍寶慶府,30萬眾可以會有,但是精銳善戰之軍不過3萬人,這是石達開的看家部隊,這些部隊裡還有廣西天地會的友軍。加上新近招募的兵勇,所得營兵總有6-7萬人。其餘20多萬人都為隨軍家屬,因為石達開遠征軍沒有後方基地,這些家屬也都是隨著大軍輾轉作戰。

所以,很多史書都說石達開集大軍30萬圍攻寶慶,有很多水分,實數沒有那麼多。左宗棠守軍2萬卻是實數。所以,清軍與太平軍在初期兵力上會有差距,但是也絕非10:1那麼誇張。在寶慶會戰後期,清軍匯聚到寶慶城外的已經有7-8萬人,人數已與太平軍相當,在戰事緊急時,太平軍甚至徵發童子軍上陣的記載。

(寶慶會戰)

石達開名聲在外,為清廷眾將所忌,且石達開是太平天國眾多將領中比其他人更能正確地選擇對整個戰局將發生重大影響的戰略進攻目標的為數不多的將領之一。石達開出走後,陳玉成、李秀成等後起之秀帶領太平軍左支右絀打了1年。到1858年9月間,石達開面臨這樣的軍事形勢:在西線,包括九江在內的江西各重鎮在湘軍的攻擊下已經失陷,湘軍乘得勝之勢,開始籌備攻擊安徽在天京上游的最後一道屏障——安慶;在東線,清軍相繼攻佔鎮江、瓜洲,進逼秣陵關,重建了江南大營、江北大營,再度夾擊天京。

1858年底,堅持戰鬥在安徽和天京外圍戰場的李秀成、陳玉成等儘管打垮了江北大營,取得三河大捷,但並沒有根本改善太平天國所處的不利環境,隨後陳玉成就在二郎溪遭到重創。

此時此刻,石達開的每一個行動都會對整個太平天國事業產生巨大影響。時勢也要求他既果敢又審慎。湘軍傾巢東犯安慶,遠離後方,暴露了湘軍在補員、給養方面的困難,也造成了湘軍將士對太平軍突襲湖南畏懼。倘若太平軍避實就虛,迂迴贛南湘南,進攻湖南腹地,從而推向湖北,必將動搖湘軍軍心,迫使湘軍回救湖南。這不僅可解安慶之圍,且太平軍也可再造高屋建瓴之勢。重現1853年2月間沿長江直下,直撲湘軍後背,與陳玉成等西征軍夾擊湘軍。

石達開在湖南轉戰的半年間,調動了太平天國前線的多數清軍往援湖南戰場,使得天京周圍的壓力頓減。這種戰略佈局被更改後,重新再做調整,會大費周章,需要更多時日。這就提供給在天京附近轉戰的陳玉成、李秀成部良好的戰機,使得他們在1860年2月得以集中兵力再次擊破江南大營,斷送清王朝直轄的武裝力量。陳玉成和李秀成趁勢經略蘇南和浙東,打出了太平天國後期的軍事上的輝煌一章。

(石達開犧牲時才不過32歲)

自天京出走,石達開率領所部征戰十五省的發起了一系列戰役,"縱觀翼王遠征之後,歷時七載,所過地域共十五省(蘇,皖,贛,浙,閩,桂,湘,粵,黔,滇,鄂,川,西康,陝,甘),行程約五萬餘里。調動了大量的敵軍圍追堵截,為挽救太平天國的軍事危局做出了貢獻。

然而,石達開所部的攻勢,天京方面卻沒有過多做配合,他們哪怕是在內部爭權奪利(洪仁玕無功受封,引發眾王不滿,洪秀全於是大肆封王,以至於太平天國官制紊亂),也不願意與石達開進行東西線的呼應作戰。石達開所部在優勢敵軍的圍剿下,部隊因故接連發生了三次大的離散,軍紀開始渙散,流寇主義出現,十多萬大軍逐漸走入了敗亡的結局。


而知而行的歷史


寶慶會戰中,號稱30萬大軍的石達開,卻被只有三萬多人的左宗棠等眾打得屁滾尿流、烏七八糟,最後只好帶著餘部突出重圍,退據廣西。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威名遠播的翼王“石敢當”嘗此敗績和屈辱呢?下面我們就來探探究竟。天京事變後,身居權力中心的翼王石達開,為有效的緩解天王的猜忌與排擠,毅然率眾遠征,去開闢一片新天地。

幾年間,一路輾轉征戰江西、浙江、湖南等八省地區,然而,並未取得什麼像樣的勝利。

但,萬幸的是,石達開憑藉天國“義王”的大名,沿途吸納了不少“粉絲”,不過三年的時間,翼王的太平軍已達到三十萬之眾。

咸豐九年5月,石達開與宰輔張遂謀為南路大軍,賴裕新率西路大軍,傅忠信領東路大軍,分兵三路,對寶慶(今湖南邵陽市)形成合圍之勢。

各部都依據險要地形,構建營壘,挖掘壕溝,佈置陷阱,將寶慶城圍得水洩不通。

但由於寶慶湘軍數量較多,早有防備,外加此城地勢險要,城防堅固,石達開大軍久攻不下。

寶慶是湘軍老巢湖南所轄的重鎮,湘軍頭子曾國藩等意識到,如果寶慶丟了,會被世人恥笑連家都守不住,他可丟不起這個老臉。於是,急令左宗棠、胡林翼調兵,圍救寶慶。

本想以閃電戰奪取寶慶,沒想到打成了一場持久戰。

石達開大軍紮寨連營100多里,每日將士伙食所需糧米就需12萬斤,彈藥數千斤,要命的是糧草沒有可持續的增援通道,在這久攻不下的困頓中,太平軍危機重重。

湘軍各路回援,對幾路太平軍內外夾擊,各個突破。

石達開擅長打曠野遊擊戰,出奇兵偷襲包抄是他的專業手法,但對於持久攻堅戰是他的短板。幾十萬人的大軍,在狹小的寶慶城下,根本施展不開。

太平軍雖然人多勢大,但首尾不接,又無援軍接應。此時的石達開,應該強烈的體會到了當年西楚霸王項羽四面楚歌的處境。

石達開部與以左宗棠為代表湘軍,在寶慶城邊展開了兩個多月的持久消耗戰,連連失利,完全陷入被動應戰。原本就軍心不固,加上士氣低落,終於潰敗。

結合上面事件描述,對石達開所率30萬人打不過左宗棠3萬人的內在原因歸結如下:

1、石達開30萬太平軍多為臨時組建,缺乏長期系統的軍事及作戰訓練;而左宗棠的2萬湘軍久經沙場,驍勇善戰,士氣高昂。

2、寶慶民風剽悍,民眾勇猛好戰,拿起鋤頭鐵鍁就是幹;湖南本又是湘軍的發跡地,湘軍們為了保衛家鄉,更是誓死一戰。

3、石達開低估了寶慶城的城防,沒能及時破城,搶佔後方,打通補給。

4、石達開部沒有退守、進援的軍事據點,盲目作戰,沒有及時調整策略,沒有持續的軍備及糧草補給,軍心渙散。

5、石達開部太平軍離開天京後,沒有一個軍事與政治目標,將士們看不到提升希望,只為混口飯吃,竟還吃不飽,士氣低落,一擊即潰。

天時、地利、人和,全部一邊倒的眷顧著湘軍。誰勝誰負,顯而易見了。

石達開像一隻猛虎,左宗棠似一隻怒獅,而石達開所率領的三十萬大軍像是聚在籠子裡的流浪貓狗,左宗棠的三萬湘軍則像是一群兇殘的餓狼。

以猛虎為頭的大隊伍,打不贏以獅子為首的小隊伍,難道是因為老虎打不贏獅子嗎?寶慶會戰的失利,是石達開英雄悲劇的開始。

四年後,石達開兵困大渡河,四萬餘眾苦戰至7000餘人,石達開決心捨命以全三軍,經與清軍談判,太平軍自行遣散5000人,剩餘2000人保留武器,隨石達開進入清營。

石達開被壓往成都後,清軍不守承諾,太平軍2000將士全部戰死。

1863年6月27日,石達開在成都公堂受審,毫無懼色、慷慨陳詞,令主審官理屈詞窮、無言以對。

而後,從容就義。臨刑之際,面對著劊子手的屠刀,義王依然神情坦然。雖身受千刀凌遲酷刑,但至死默然無聲。思及此,餘不禁紅了雙眼,於是,留詩一首,以為尾聲。

男兒當如石達開,

熱血情義抒壯懷。

丹心濟世文武藝,

天國不負翼王才。


南宮尋歡


石達開傭兵何止三十萬人,其兵勢最勝之時,兵力達到五六十萬人!但是,人多並不代表有戰鬥力!

首先,石達開單幹以後,迅速擴兵,來者不拒。採取的還是太平天國那一套,不管你是地痞流氓,還是無業遊民,只要信教參軍就行。

而且,還攜裹大量無辜百姓!比拉壯丁還狠,動不動全家都被捲入軍營,湊人頭!這就是一支“鳥獸”隊伍,出去遊行還行。要是遇到正規軍,很容易就被擊潰。

所以,這樣的隊伍,就是人多。訓練裝備都不行,而且,還不團結。趁勢燒殺搶掠還行,搞攻堅戰,那就等於送死。

石達開部隊的表現確實如此,遇到李續宜、劉長佑率領的湘軍時,往往一觸即潰。三十萬大軍對陣寶慶城外一萬多清軍依然落下風。

其次,石達開沒有了根據地,失去了糧草後勤支撐。這時候的石達開,就是流寇。走哪搶哪,根本不可能在一處久居。


再者,石達開率兵30萬,圍困寶慶時,他的對手是駱秉章和左宗棠!尤其是左宗棠,那是優秀的漢族地主代表。石達開就是一個無業遊民。整體素質跟左宗棠沒法比。

最後,石達開打仗,善於“投機取巧”,不善於打硬仗,攻城戰。在寶慶城下,石達開三十萬人圍困寶慶,就是打不進去!而且,幻想“圍點打援”,結果,三十萬人被打的就剩下幾百人。


總之,不要高估農民起義軍的戰鬥力。打仗,一看軍隊素質,二看將領能力,三看隊伍士氣。

明末時候,明軍經常用幾千人趕著十幾萬農民軍亂跑。但是,明軍遇到滿清,又會被滿清趕著跑。

就算到了近代,也有這種事例。九一八,幾百日軍攻打北大營,七千東北軍精銳就這樣被"擊潰了"(逃跑)。此後,在東三省,三五日軍,都能佔領一個縣城。

唉,隊伍不好帶啊。


勇戰王聊歷史


1856年大內訌之後,石達開回到天京與洪秀全的兩個哥哥共事了一年,然後由天京出走安慶,又在安慶帶著10萬人馬出走江西,打算在贛湘浙閩一帶另創局面。但從1857年10月率兵進入江西,到1859年8月敗走廣西,石達開的作戰總體上是不順的。先是在1857年12月圍攻安遠縣未得手,並在清軍的反擊下遭受重大損失。而後試圖以南安為據點開闢根據地的努力也以失敗告終,於是撤出江西進入湖南,計劃以湖南為跳板入蜀。

不幸的是,當時湖南的實際當家人,並不願意輕易放石達開過路。這個人就是時任湖南巡撫駱秉章的師爺左宗棠,湖南軍政大局全在這位師爺掌管之下。

一直到進入湖南之前,石達開都不具備將兵力從七八萬發展到30萬的條件,首先是沒有穩固的根據地,其次是敗多勝少,軍隊的凝聚力自然會差一些。而且,他從安慶帶走的10萬人馬中,除去隨軍家眷,實際作戰人員不過七八萬人。所謂石達開擁兵30萬的說法是不實的。

所以石達開在與左宗棠交手之前,他帶領的不過是一支沒有後方支援、兵力不過數萬的屢敗之師。反觀左宗棠,他不僅佔據主場優勢以逸待勞,還得到了周邊各省軍力的有力支援,在兵力上甚至是超過石達開的。

那麼石達開在湖南有機會壯大力量嗎?答案是更難。湖南是湘軍的大本營,是當時清廷干將曾國藩、左宗棠等人的家鄉,當地的社會狀況完全不同於太平軍起家的兩廣,不具備支撐石達開起義運動的社會基礎。

石、左兩人的關鍵性較量發生在湖南寶慶(今邵陽市)。石達開率軍進圍寶慶時,寶慶城內有守軍三萬餘人,左宗棠也已早一步指令寶慶城外的百姓和物質遷入城內,並焚燒城外民房,堅壁清野。

與此同時,湖北巡撫胡林翼派李續宜、曾國藩派蕭啟運、駱秉章派田興恕等率軍增援寶慶,圍城的石達開陷入到被援軍反包圍的態勢。於是一場攻城戰,逐漸演變成歷時三個月的拉鋸戰。最終,李續宜、劉長佑等援軍步步逼近,“意將裹賊入圍,成兜剿之局”,石達開在數次出擊失敗後被迫退走廣西。


讀歷見聞


石達開的失敗是無法避免的,當時太平軍的根據地幾乎已經全部丟失,石達開只能是流動作戰,說句不好聽的就是流寇式作戰。一路上石達開大軍只能靠劫掠為生,這樣的軍隊勢必使不受歡迎的,所以處處遭到排擠和打擊,最後在大渡河的時候,曾經有人要石達開快速過河,但是石達開已經是心灰意冷了。

太平天國全盛時期,石達開手下有60萬部隊,是當之無愧的太平軍第一將領,但是由於洪秀全的消極享樂,導致了太平天國一年不如一年。而對比之下的石達開則要更優秀一點,我曾經試想過如果石達開來主導太平天國運動回怎麼樣,最後我認為石達開至少可以達到劃江而治。

而左宗棠為何兩萬可以戰勝30萬,其實這十分正常,拿兩萬精銳去打擊30萬士氣全無,還有一半是壯丁百姓的部隊,肯定是十分輕鬆的。當時石達開這30萬人中,有戰鬥力的不過十分之一,加上流寇式的作戰,幾乎是一群逃兵了,被清軍趕著跑。石達開一失敗,太平天國就永遠成為歷史了。

縱觀太平天國運動,一開始其綱領和指導思想一點問題都沒有,但是壞就壞在洪秀全是打著宗教的旗號,並不是真正想要解救萬民。太平天國的革命性是有的,其造成的影響也是十分巨大的,例如使得漢人大臣成為了清朝的主角,但是太平天國運動也把清政府的財政搞得亂七八糟,為了鎮壓太平天國,清政府直接用海關稅權來向英國貸款,實在可恥!


小司馬遷論史


石達開出走開京時兵力30萬?這個數字來源於民間小說和清政府剿滅太平天國時各地奏報檔案,清軍報太平軍數量時誇大非常嚴重,這是個非常虛構的數字。1857年石達開出走時,太平天國的主要將官,天京和其它地區大多數人均未隨石達開出奔,只有駐紮在江西安徽的直轄部隊跟隨石達開出走,太平天國1854年恢復了通婚家庭制,所以跟著出走的除作戰部隊外,還有大量的家屬,按各方史料記載,起初帶走十餘萬人是有的,但是精銳作戰部隊也就幾萬人。

圖為太平天國的結婚證書。

石達開出走天京達到安慶後,以通軍主將身份指揮全國軍事,但不久洪秀全重新任命了五軍的主將,不但把石達開的通軍主將給撤職,連同石達開自己部隊左軍主將位置也被拿掉了。農民起義有個特點,能同患難不能共富貴,被撤職又不願意背叛太平天國自立門戶的石達開沒多久就面臨了內部分裂,有的將領收到天京的橄欖枝後脫離石達開回到天京,1858年將領李能通投降清朝,特別是1859年石達開寶慶會戰受挫後,何文彪脫離部隊、周春、陳榮等不辭而別迴歸天京。

圖為太平天國時期鑄的錢幣。

1859石達開率部發動寶慶會戰,但奈何寶慶府堅固城牆和有利地勢,城內有外國人援助清政府的開花炮彈,石達開部離開天京後兵力流失和大肆擴軍導致戰鬥力嚴重降低,無糧草無支援的石部久攻寶慶城不下,這時清軍各部和湖南地方武裝團練都圍了上來,左宗棠就是其中一支,以當時的戰況來看,清軍數量最少在8萬以上,遠不止2萬。

圖為太平天國幼天王洪天貴福玉璽。

出走天京的石達開輾轉10幾個省市,被清軍圍的到處跑,早已變成了流寇,部隊也變成了雜牌軍,而受到歐洲列強支持的清軍戰鬥力越來越強,特別是曾國藩1861年攻破安慶後,在此時特立第一座洋務運動單位:安慶軍械所。造的槍炮全被應用於剿滅太平天國的戰鬥中,直到1862年石達開過大渡河時,僅不到一天時間就渡完,那時的部隊僅剩幾千人。


圖文繪歷史


英法聯軍攻陷北京,在北京的一個倉庫裡驚奇的發現了一批武器——槍支,而且這批槍支比他們手上使用的槍支還要先進;但是他們困惑的是這批武器為何在倉庫裡,沒有被使用——答案是:清軍(滿清貴族)人為這東西是淫巧奇技,不配被使用……

看了很多的回答,都有道理;我就講一個大家都忽略了的重要因素:武器裝備——這是一場槍炮對長矛大刀的戰役。清朝末年是戰爭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標誌著熱兵器開始主宰了戰爭,冷兵器退出了戰場上的舞臺。清朝最後的一個鐵帽子王僧格林沁五萬精銳騎兵在8000英法聯軍面前倒下的時候,冷兵器作為主宰已經畫上了句號。

石達開和左宗棠 作戰的時候,左宗棠率領的是湘軍。湘軍曾經被石達開打得大敗,曾國藩幾乎要投江自盡,被屬下攔下救回去後,曾國藩痛定思痛。把指揮交給了九弟曾國荃。英法聯軍大敗僧格林沁對曾國藩有了很大的震動,同時也啟迪了曾國藩。

於是,湘軍的戰法變成了陣地戰,挖戰壕,打呆仗;曾國荃也被人們戲謔為“曾鐵桶”。但是很多人都沒有注意——湘軍引進了大批的西洋武器槍支。曾國藩甚至花錢找人去買西洋人的兵工廠來生產武器。憑藉著武器裝備的優勢,湘軍在戰壕裡打呆仗依然能贏。

最後曾國荃破天京城的時候,足足圍困了天京城一年之久,最後他通過挖隧道到城牆下,埋入數噸炸藥,炸開了天京城牆……

我們看一下雙方武器裝備

左宗棠的湘軍:線膛槍(連發、彈藥充足)、大炮(彈藥充足),輔助是大刀、長矛弓箭。

石達開的太平軍:大刀、長矛……,射程最遠的就是弓箭了。(後期太平軍武器上來了,但是石達開時還沒有,更何況石達開時出走)

戰爭打響了,當太平軍衝向湘軍陣地的時候,湘軍萬槍齊射。太平軍還未衝鋒到半途就已經倒下了(理解了李雲龍說的如果沒有這些家底我敢跟坂田聯隊硬碰硬的幹?)。在槍支的面前,太平軍的衝鋒猶如一塊豆腐碰上了菜刀,陣型迅速被打亂了。戰鬥的結果一邊倒了,經過不斷的戰爭,太平軍越來越少……

這是一場毫無懸念的戰役,但是這種不對稱作戰卻被湘軍的一樣的各地督撫們給隱瞞了:他們在奏章裡面描寫的是自己如何英勇作戰,拿著大刀長矛上陣殺敵,敵人是多麼的彪悍勇猛,自己是如何的艱難不屈,對於自己使用了西洋武器隻字不提。

督撫們為何這麼寫呢?是因為朝廷裡的貴族們不喜歡漢人督撫們,而且滿清貴族們對西洋武器極其厭惡;更為關鍵的是——如果贏的太容易,滿清貴族們會減少他們的軍餉,並且會削弱他們力量。在體制和人的作用下,地方漢人督撫們普遍都是如此寫奏摺。


嘟嘟讀讀


在天京事變後,太平天國的實力實際上已經由盛轉衰。在這種背景下,受到猜忌的石達開才選擇了離京出走。題中說石達開被左宗棠擊敗,應該是指1859年的寶慶之戰,也就是湖南邵陽一帶。



不過,當時石達開的兵力雖然號稱30萬,但實際上應該只有寥寥的數萬人,而清軍的守軍就有4萬之眾,並不是文中提到了2萬人。據記載,1859年5月,石達開率軍從廣西進入湖南境內,一直推進到堅城寶慶,試圖奪下湖南。但左宗棠命令清軍堅壁清野,避免與來勢洶洶的太平軍交戰,並利用火器和城池固守反擊。


石達開圍攻寶慶2個多月都沒有拿下,糧草耗盡,而且還遭湘軍重創,所以被迫往南逃入廣西境內休整。直到2年後,他才從廣西再次北上,並避開湖南,經湖北轉入四川,直至兵敗大渡河被殺。因此,石達開圍攻寶慶時並沒有30萬的兵力,如果他有30萬的軍力,後來根本就不用逃入廣西。

在此戰中,石達開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孤軍深入。當時的他外無援軍、內缺糧餉,而清軍是以逸待勞,恃火器之威打了一場保衛戰。再加上左宗棠的湘軍連日以來多次激烈反撲,所以數十仗下來,太平軍的損失已經非常慘重,而且沒有得到兵源補充和彈藥補給,軍隊士氣大減。


同時,太平軍數萬人的糧食消耗非常嚴重,在糧草耗盡的情況下不得不退兵。因此,左宗棠在此戰中戰勝了石達開。不過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洪秀全發起的“天京事變“削弱了太平天國的總體實力,否則石達開也不會被逼出走,兵敗安慶,更不會有後來的大渡河之敗。


世界人文通史


太平天國可謂席捲晚清的巨大浪潮,一度威名顯赫。在開創這一功績的眾多人物中,翼王石達開可謂太平天國的功臣、一代名將。

在他的統領下,太平軍奪岳陽,佔武漢,擊潰曾國藩。定都金陵後,他斷然拒絕參與腐朽的享樂當中。雖然如此,在後人的閒談中,他出現的頻率遠不及東王楊秀清那般頻繁。但是沒有他,太平天國也不會有這般成就。

從未想過那麼厲害的石達開,曾經帶領30萬人卻輸給了軍力只有2萬人的左宗棠部隊。這是為什麼?原因有幾個:

一.士兵素質及裝備

天京事變過後的石達開離開南京,帶領軍隊途經多地,一路上他為了擴張自己的軍隊,在路上把有意徵人入伍。在這些新兵當中,其中多數是平民百姓,根本沒有任何的戰鬥意志。簡單來說,他們不過是烏合之眾。整支軍隊之後也沒有經過軍事訓練,更沒有進行過嚴格的篩選。能夠正常作戰的也就是石達開原先帶領軍隊的士兵了。

比較與左宗棠手下經過嚴格訓練的湘軍軍隊,他們不管是在戰鬥力、膽識、戰鬥意志上,都遠遜於湘軍。加上左宗棠的軍隊的武器裝備都比石達開的武器裝備優良,勝負就很容易猜到了。

▲湘軍火槍隊舊照

二.缺乏後勤

在石達開跟左宗棠戰鬥的時候,太平軍的根據地幾乎都丟失了,所以說石達開的作戰方式是流動性作戰,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在南京出來時,石達開的軍隊輾轉多地,一路走來戰鬥力也一邊在削弱。沒有根據地的石達開和他的軍隊,每天的生活就是在路途中前進。生活缺少生存物資的他們,就到處搶奪百姓。百姓們對他們的行為感到厭惡並開始遠離他們,消息被傳開後,他們便處處受到排斥。此時的石達開和他的部隊,就是百姓口中的流寇。

加上石達開的戰術比較拘泥、缺乏變通性的戰術變換。在決戰中,石達開選擇固守城池,結果不攻自破,最終石達開輸給了左宗棠。

三.首領的素質

左宗棠被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博覽群書,熟悉兵法,思想觀念都是與時俱進,軍事謀略十分優秀。石達開從小隻是一個貧窮的普通老百姓,在聽到問拜上帝教的名氣後,才加入起義軍。他這一路是從零經驗打過來的,靠得只是經驗。思想上沒有變化,也不懂的如何變通,只是一介武夫,不具有戰略意識。

加之當時的征戰多年和天京事變的分離,彼時的太平軍將士已經無心再戰,而太平天國的名聲也不同往日了。即便他麾下的部眾們還有心思實現天下大同的理想,也沒有餘力與清廷抗衡了。


WarOH協虎


石達開是太平天國中為數不多的悍將之一,一度曾率領六十萬大軍對敵曾國藩的湘軍,但自從天京事變後,石達開的“戰鬥力”大減,竟然三十萬大軍打不過左宗棠的兩萬湘軍,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並不是石達開本人的戰鬥力減了,石達開還是那個石達開,但之前的石達開,是太平天國的石達開,有著強大的後備力量,打仗有底氣,有充足的糧餉供應,有其他友軍支援。天京事變後的石達開是孤軍作戰,沒有根據地,是無根之水,而左宗棠有著強大的清朝廷做後盾,底氣十足。

第二、石達開的三十萬軍隊,並不是身經百戰的部隊,而大多是在路途中招的兵,兵員質量參差不齊,與左宗棠的正規軍差了很多。而且,這三十萬軍隊,有二十多萬是隨軍家屬,因為沒有根據地,所以隨軍家屬只有跟著部隊走,人數雖多,但極大地影響部隊機動作戰。

第三、石達開的軍事指揮短板,是打陣地戰和攻堅戰,但寶慶之戰恰恰打成了陣地戰與攻堅戰,且對手是身經百戰的左宗棠,又不是在湘軍的客場作戰。人家湘軍是保家衛國,誓死作戰,石達開不佔地利優勢。故兩月攻堅不下,失敗。

不平等也算契約精神?為何我國曆史上從來沒有過真正的契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