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手機處理器是不是性能越好,發熱也越嚴重?什麼型號的手機處理好?

卡卡卡卡q


其實手機處理器的製程是處理器性能好壞的關鍵,工藝製程在進步,從最初的90nm到後來的45nm,32nm,再到後來的最常見的28nm工藝,又逐步提升到14nm,直到現在最先進的驍龍845的10nm工藝,隨著工藝的提升,發熱逐漸被控制。所以手機處理器性能性能越好,發熱越少,功耗也更低。

我們在這裡說一下手機制程的含義,CPU製造工藝又叫做CPU製程,它的先進與否決定了CPU的性能優劣。CPU的設計極為複雜,特別是生產工藝,看中國目前的CPU發展就知道。好了,言歸正傳,作為手機CPU,是手機的最核心的元器件,手機作為便攜性移動設備,意味著手機的體積必須有所控制,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十幾年來,手機的外形和體積由小屏變大屏,由“磚頭”變成了“手抄本”,但是手機CPU的尺寸卻一直沒有怎麼變過。雖然CPU沒有像手機一樣越做越小,但是手機CPU內的晶體管相比十年前已經是成倍的增長,也就是說手機的性能也在成倍的增長。

發熱的方面,發熱不僅和手機制程有關係,和CPU的架構也有很大的關係,每一款CPU在研發完畢時其內核架構就已經固定了,後期並不能對核心邏輯再作過大的修改。因此,隨著頻率的提升,它所產生的熱量也隨之提高,而更先進的蝕刻技術另一個重要優點就是可以減小晶體管間電阻,讓CPU所需的電壓降低,從而使驅動它們所需要的功率也大幅度減小。所以我們看到每一款新CPU核心,其電壓較前一代產品都有相應降低,綜合一些因素總的來說,發熱量確實下降了,但是減少的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大。

從目前的市場上看來,驍龍845的性能無疑是最強,10nm的刻蝕工藝,4+4的核心設計,2.8GHz的最高主頻,安德魯630的GPU,另外驍龍845採用的是自家研發的kyro架構,發熱的控制更好,從用戶的使用感受來看,845不管是性能、功耗、發熱,都做到了行業內的頂尖水準。

芯智訊——青鋒


芯智訊


題主的說法當然是錯誤的,按此選購手機,百分百入坑(文後有實例警示)。實際上手機處理器性能越好,功耗反而越低,發熱越不嚴重,這是芯片發展趨勢。

性能好的手機處理器必定發熱嚴重?按這買手機,百分百掉坑裡。

我們以蘋果為例。蘋果A12芯片中的處理器(CPU)比第一代iPhone的處理器快了至少240倍,第一代iPhone的電池容量為1030mAh,而配備A12芯片的iPhone XS Max電池容量為3174mAh。

粗略估計,功耗不變的情況下,iPhone的處理器性能增加了80倍左右。

或者說,性能不變的情況下,iPhone處理器功耗降低了80倍。

俗話說“要想馬兒跑,就得讓馬兒吃飽”,馬兒要跑得越快,應該吃得越多,那為什麼處理器性能越好(馬兒跑得越快),功耗/發熱反而越低(馬兒吃得越少)呢?

答案就是,生產芯片的製程工藝越先進,驅動芯片的電壓越低,結果是功耗/發熱也越低。芯片電壓和芯片製程工藝大致的反比關係見下圖(僅作示意用,芯片用途不同,製程工藝和驅動電壓也不同)。

世界上第一個CPU是1971年英特爾製造的4004處理器,採用10000nm製造工藝,晶體管數量2250個,驅動電壓15V。就是下圖中的小黃條。

而現今英特爾比較高端的處理器酷睿i9-9900k採用14nm工藝,驅動電壓不到1.3V,相比4004降低了11倍多的電壓。

為何處理器(CPU)製造工藝越先進,需要的驅動電壓越低呢?

答案是,處理器(CPU)內部包含了晶體管、電阻器、以及電容器等微小元件,這些元件之間是有間距的,製程工藝越先進,間距越小,排布在芯片上的元件就越多,晶體管之間的電壓也會越低,開關頻率越高(即速度越快)。由於晶體管開關時的動態功率消耗與電壓成正比,因此,它們才可以在速度更快的同時,做到更加省電。

不過,製程工藝越先進,芯片的生產成本越大,價格相應越高,因此最先進的製程工藝往往都是應用到旗艦芯片上。

講到這裡,相信大家心裡都有數了,想買到好的手機處理器,看製程工藝一般錯不了,越先進的越好。至於型號,真不是最重要的參考標準,那是廠家給自己家的“娃”取的名字。

在芯片行業,名不副實的情況比比皆是,比如濃眉大眼的高通家的驍龍810,名字很喜氣,旗艦處理器,卻動不動就過熱、降頻,當年坑苦小米、LG、索尼、夏普,被網友戲稱為“火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