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黨的十九大代表侯正超:瞄準明天 從容應戰

黨的十九大代表侯正超:瞄準明天 從容應戰

十二年前,懵懵懂懂的侯正超離開家鄉,走出只有39戶人家的小山村,帶著全村父老的期望與囑託來到部隊。起初,他從軍的夢想就是想在部隊好好幹,爭取退伍前入個黨,成為他家鄉社裡的第一個黨員,實現家裡三代人的願望。

帶著這個初心夢想,侯正超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經過多年組織的精心培養和自身的努力拼搏,他從一名出色的戰士逐漸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帶兵班長,甚至成為了全武警森林部隊都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模範人物,先後2次榮立二等功,3次三等功,被武警森林指揮部表彰為“十大軍事訓練標兵”,被中央軍委表彰為“全軍優秀共產黨員”,去年更是獲得了第二十屆武警“十大忠誠衛士”提名獎,被評選為黨的十九大代表,也是武警森林部隊唯一的黨的十九大代表。

今天的侯正超早已實現了當初的夢想,但他前進的腳步並沒有因此而停息,面對武警森林部隊轉制改革的歷史背景,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更努力的幹好工作、更出色的完成任務繼續前行,不斷書寫軍旅人生新的輝煌。

穩住心神,幹好本職

党的十九大代表侯正超:瞄准明天 从容应战

古語云:“觀操守在利害時”。意思是說:關鍵的時候,才能看清一個人的政治操守和品行道德。當前,武警森林部隊即將面臨轉制改革,廣大官兵對未來改革動向、部隊發展方向和個人工作去向都高度關注,侯正超也不例外,他雖也關注改革,但心神不因所亂。

當有人問侯正超如何看待轉制改革時,他只用一句簡單但卻充滿著改革擔當的話回答:“不管改革怎麼改,我都要牢記使命任務,以軍人的擔當幹好本職工作。”侯正超不光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身為中隊黨支部成員,侯正超在平時工作中,主動靠前,積極為中隊建設出謀劃策,及時是幫助中隊解決一些如新兵訓練成績如何儘快提高、如何高效使用維護裝備器材和新兵如何順利度過第二適應期等棘手、難點問題。

作為中隊裝備維修保養的專家,侯正超充分發揮自身業務優勢,搞好傳幫帶,採取講做結合、難點細化的方式,為中隊培養了一批“會操作使用、會維護保養、會檢查、會排除一般故障”的裝備維修行家裡手,確保了中隊應急救援裝備時時都在待戰狀態。

党的十九大代表侯正超:瞄准明天 从容应战

同時,身為十九大代表的他還利用業餘時間努力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強軍思想,以言傳身教的方式教育引導中隊戰士面對轉制改革穩住心神,克服觀望思想和鬆懈情緒,努力幹好本職工作,把每一次訓練、站崗和執行任務作為擁護、支持、參與轉制改革的舞臺,把戰士的思想統一到為中隊建設做貢獻上來,充分體現了一個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和良好的思想品質。

戰勝自我,挑戰極限

党的十九大代表侯正超:瞄准明天 从容应战

在中隊,侯正超被戰友們稱為“飛狼”,因為他跑四百米障礙就像離弦的箭一般,每次跑就是一種享受。通過多年來的刻苦訓練,侯正超也成為了參加各級軍事比武的常客,更是收穫了豐碩的個人榮譽,在2015年武警森林部隊軍事大比武中,侯正超榮獲個人全能第六名,被表彰為“十大軍事訓練標兵”,併成為400米障礙新記錄的創造者。

優異的成績、矯健的身姿和健步如飛的速度讓他變成軍事訓練的“高富帥”。可誰又知道,他剛入伍時,五公里都不及格、單槓一練習上不去,經常挨班長批評,為了實現“在部隊建功立業”的理想抱負,不服輸的他就每天自己加練跑步直到衣服全溼,每晚加練俯臥撐直到報紙全溼,下樓的時候只能沿著扶手走,吃飯的時候手拿著筷子一直抖。功夫不負有心人,就是這種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意志讓他的軍事訓練水平迅速提高。

如今,已經年滿三十的他,依然保持著訓練“加餐”的習慣。2017年總隊單兵軍事比武前兩個月,中隊在確定比武人選的時候曾擔心他年齡過大,猶豫讓不讓他參加比武。他在隊務會上說:“隊長,雖然我年齡偏大,體能素質稍有下降,但是未來兩個月一定會通過自己的努力把軍事素質再提升一個水平,我要帶頭參加這次比武。”

党的十九大代表侯正超:瞄准明天 从容应战

隨後的軍事訓練中,他逐步加大訓練量,負重背心、負重綁腿、負重綁手都是“家常便飯”,別人輕裝跑一個五公里,他負重十公里;別人做“三個三百”,他就“三個五百”;別人跑一趟400米障礙,他負重跑兩趟,就這樣,一次次的突破極限,一次次的自我超越,他的身體素質終於觸底反彈,並達到一個新的高峰,在總隊單兵軍事比武中取得個人全能第二的優秀成績,身邊戰友在向他祝賀的同時,開玩笑的說:“侯正超,你這是寶刀不老,風采依舊啊”!

勇於擔當,奮不顧身

党的十九大代表侯正超:瞄准明天 从容应战

侯正超從軍十二年來,參加了130多場森林火災撲救任務,作戰經驗豐富的他練就了一雙觀察火場的“火眼金睛”,以及鐵腳板、活地圖的過硬本領。

2018年2月正值春節期間,甘孜州雅江縣惡古鄉、八角樓鄉相繼發生2起重大森林火災,侯正超所在的武警涼山森林支隊接到總隊命令,出動兵力星夜兼程趕赴火場實施跨區滅火增援任務,剛下汽車高原反應強烈的他就主動請纓,在中隊的指揮下帶領10餘名戰士撲向火魔。

火場上的高溫烘烤就像蒸籠裡的饅頭一樣,侯正超和身邊戰友身上的衣服被汗水打溼又被高溫烤乾;攻打火頭時,整個人身上水分彷彿都被蒸發了一樣,口乾舌燥,濃煙還會導致呼吸困難。面對如此艱難的作戰環境,侯正超發揚黨員模範帶頭作用,率先喊出聽我的、跟我上口號,義無反顧衝鋒在前,與火魔展開殊死較量,在突破火線的時候他在自己左腿被木條劃傷,傷口長度約10釐米,瞬間鮮血橫流,防火服褲子、襪子被血液浸透,而此時大火正不斷往山下蔓延,為實現總隊前指的作戰意圖,他咬緊毛巾,不顧傷痛和危險,讓衛生員簡單處理了傷口後,又毅然奮不顧身帶著突擊隊奔向火場阻擊火魔,通過四晝夜的連續奮戰,大火終被撲滅,回到部隊後他倒在床上昏睡了一晝夜。

党的十九大代表侯正超:瞄准明天 从容应战

至今,那條傷疤還深深印在他的腿上,正是這種不怕困苦、不畏艱險的精神和看我的、跟我上的勇氣,鼓舞著他所帶的戰士攻火頭、打險段,激勵著身邊的戰友樹立勇上一線、敢打必勝的決心信心,他不愧為“時代楷模”“滅火先鋒”。

率先垂範,科學帶兵

党的十九大代表侯正超:瞄准明天 从容应战

打鐵還需自身硬。在侯正超看來,帶兵首帶己、練兵先練我。作為一名任職6年的士官班長,每次訓練,不論什麼科目,他都是自已親自示範,要求戰士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在訓練中敢於叫響“看我的,跟我來”的口號,一些難度較大的科目的訓練,他總是主動示範,靈活採用方法:“先講後做,先做後講,邊講邊做,教練員講示範兵做”,一遍不行做兩遍,兩遍不行做三遍,戰士們在他的細心指導下,訓練成績突飛猛進,真正成為了中隊乃至大隊都拉得出、打得贏的“尖刀”和“拳頭”。

侯正超始終本著科學帶兵、以情帶兵的方式開展工作,不管遇到什麼樣的戰士,他總是想戰士之所想、急戰士之所急、解戰士之所難,既能嚴格大膽管理,又能與全班戰士密切關係。

通過與戰士們同訓練、同學習、同娛樂、做他們的知心朋友,與他們的父母定期做好溝通聯繫,準確的瞭解掌握每個戰士的家庭情況、成長環境和性格特點,有針對性地對每個戰士進行精準幫扶,對戰士挫折中的一次鼓勵,病痛中的一次照料,困難中的一次幫助,生活中的一聲問候,都會溫暖戰士的心,激發他們幹工作的熱情,真正做到了班上每個人都不掉隊,每個人有困難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班長。

2015年入伍的貴州籍戰士任祖濤,性格內向,反應相對較慢,加之身體偏胖、素質較弱,訓練跟不上,屬於“後進戰士”,分到侯正超所帶的班級後,他通過戰友側面瞭解任祖濤是因身體原因缺乏自信,產生自卑心理。

為了及時扭轉這種不良局面,侯正超便主動靠上去找他淡心,先是用身邊戰友如何從一名“胖墩”變成“標兵”的勵志故事,讓他找回信心;然後鼓勵他多在戰友面前多講話,並在看完新聞後推薦由他講評新聞,讀報時在班內戰士面大聲朗讀,調動班內戰士鼓勵他、多與他溝通。

党的十九大代表侯正超:瞄准明天 从容应战

任祖濤逐漸轉變了思想態度,訓練更加吃苦耐勞,無論天氣多麼炎熱都穿著雨衣跑五公里,汗水就是“洗澡水”,堅持一個多月後體重明顯下降,體重降了、跑步快了、器械飛起來了,笑容每天掛在臉上,和戰友們交流也越來越多,併成長為中隊的軍事訓練標兵。

鐵漢柔情,心繫群眾

党的十九大代表侯正超:瞄准明天 从容应战

身為黨的十九大代表,侯正超在回到部隊同戰友們探討交流時說到:“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

我覺得,這不僅僅是國家的事情,更是咱們年輕一代的責任”!貧困家庭出生的侯正超更能深刻感悟到雪中送炭的重要性,所以入伍後,他始終能以雷鋒精神激勵自己,處處以雷鋒為榜樣,從點滴做起,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駐地古城村有一名六十多歲的孤寡老人烏呷,無經濟收入,家庭十分困難,侯正超瞭解情況後,每逢節假日,就到老人家裡洗衣做飯,打掃衛生,陪老人聊天,春節時還為老人備齊年貨,陪老人過節,老人逢人便說“我有一個兵兒子”。

每逢週末,侯正超經常帶領班裡戰士去西鄉鄉敬老院,把他們購買的生活用品和自己種的蔬菜瓜果送給老人們,並幫助老人們搞衛生、洗衣服,老人們的頭髮長了,侯正超主動為他們剪頭髮,陪他們聊家常,侯正超和戰士們離開敬老院時,院長和老人們一路送他們到大門口,依依不捨。

党的十九大代表侯正超:瞄准明天 从容应战

俗話說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侯正超得知駐地貧困女童王茹芳因家庭困難面臨輟學,他主動慷慨解囊,連續6年,每月從有限的工資裡拿出200元資助小茹芳完成了小學學業,並發動其他戰友一起搞好資助“接力”。

侯正超時常感嘆:“我這個大山裡走出的孩子能有今天,是家鄉父老、部隊戰友和駐地群眾多年關懷幫助的結果,我要滿懷感恩之心,繼續用為人民服務的實際行動回饋我所深愛的第二故鄉”。

| 本期監製:楊文嶺 主編:王 雪 陳維奇

|校對:程雪力 莊申林 楊國林 張 傑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