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我國四大典型斑岩型銅(鉬)礦床大起底,有的竟始於唐朝

1. 江西德興銅(鉬)礦田

我國四大典型斑岩型銅(鉬)礦床大起底,有的竟始於唐朝

該礦位於江西省德興市的東北處,由銅廠(超大型)、富家塢(大型)、硃砂紅(大型)三個礦床組成,已探明銅儲量是965.8萬噸,鉬29.6萬噸,且三個礦床都還伴生有金、銀、錸、硒、碲、硫等金屬,利用價值高。

我國四大典型斑岩型銅(鉬)礦床大起底,有的竟始於唐朝

查閱史料可以發現,在唐宋時期,就已經開始開採該礦,到新中國成立後,先後組織三支勘探隊來進行勘探,經研究確認銅廠銅礦為斑岩型銅礦床。

開採至今,年產銅精約5萬噸,是江西銅業公司的最大礦山企業,也是全國特大型礦山企業。

2.西藏玉龍銅(鉬)礦床

我國四大典型斑岩型銅(鉬)礦床大起底,有的竟始於唐朝

該礦是我國超大型銅(鉬)礦床之一,位於西藏東部江達縣青泥洞區以西,海拔在4560km以上,現在已探明儲量是銅662萬噸、鉬15萬噸、鐵659萬噸(礦石量)、硫鐵礦178萬噸、鎢5.98萬噸還有鋅、鉍、金、銀、鈷等均已探獲可觀的儲量。

民間說法是在清朝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在此開礦了,迄今為止還可以看到一些先人採礦的遺址。

1966年西藏第一地質大隊因為牧民說“玉龍溝在天氣晴朗時,山溝石頭五光十色,耀眼奪目”。經過連續幾年的勘探,最終確定這是一個超大型斑岩銅(鉬)礦床。

現在,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與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在籌建玉龍銅礦。

3.黑龍江多寶山銅(鉬)礦田

我國四大典型斑岩型銅(鉬)礦床大起底,有的竟始於唐朝

多寶山銅(鉬)礦在黑龍江省嫩江縣北部,現在已探明儲量是銅244萬噸,平均品位0.47%;鉬8.1萬t,平均品位0.016%,還伴生有金、銀、硒及鉑族金屬等。

多寶山銅礦是在1958年發現的,該礦床的形成與花崗閃長斑岩具有密切的成因聯繫,故普遍將該礦床劃為斑岩型銅(鉬)礦床。

4.內蒙古烏奴格吐山銅(鉬)礦床

我國四大典型斑岩型銅(鉬)礦床大起底,有的竟始於唐朝

烏奴格吐山銅(鉬)礦床位於內蒙古新巴爾虎右旗東北方,該礦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由黑龍江有色地勘局706隊勘探發現,現在已探明儲量銅223.2萬噸,鉬41.2萬噸,伴生錸、銀儲量已達到大中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