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8 央視以近8分鐘的新聞專題片聚焦洛陽黎明院李俊賢院士

“最近,一條捐贈新聞讓一位九旬老人走進了我們的視野,他默默投身科研近七十載,是公認的我國火箭推進劑的創始人之一、我國聚氨酯工業的奠基人之一。到了鮐背(指90歲高齡)之年,他捐出積攢下的300萬元,用於設立博士創新基金和困難幫扶基金。他就是我國著名的化工合成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俊賢。”昨日上午,中央電視臺在綜合頻道和新聞頻道並機直播的《朝聞天下》欄目中,用一個長近8分鐘的新聞專題片,報道了李俊賢院士的事蹟。

在李俊賢院士事蹟的報道中,作為報道時間最早、次數最多、跟蹤時間最長的媒體,《洛陽晚報》昨日第一時間聯繫了李俊賢院士所在的黎明化工研究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黎明院)。

央視以近8分鐘的新聞專題片聚焦洛陽黎明院李俊賢院士

感人“尺子”是張塑料卡,卡包是個藥品包裝袋

“提起李俊賢院士,也許很多人並不熟悉,但說到火箭升空、宇宙飛船發射,那是無數國人的驕傲,而李俊賢就是幕後的功臣之一。”央視的新聞專題片先回顧了李俊賢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研製推進劑的故事。

20世紀60年代,在青海的大山溝裡,為了建起中國第一套製備偏二甲肼的裝置,他和同志們住在“乾打壘”裡,吃的是鹽水煮蠶豆、青稞粉。在惡劣的條件下,李俊賢得了嚴重的胃病,時常胃出血,直到現在他還是很瘦。

“那個時候,我們見面一般不談困難,大家只談任務有沒有完成,就想著怎樣把國家急需的東西搞出來,都希望越快越好,為國家爭口氣。”李俊賢院士說。

“為國家爭口氣”,這個樸素的心願讓李俊賢在青海一待就是16年。1984年,他所在的黎明化工廠搬到洛陽,改名為黎明化工院,至今他仍住在單位家屬院一套普通的公寓裡。

就是這樣一位功勳卓著的科學家,在大家的印象裡,李俊賢院士和夫人的生活卻極其儉樸。他習慣看文章時拿著“尺子”劃重點,但他的“尺子”不過是一張帶著“嘉賓證”的塑料卡;他的卡包是一個用過的藥品包裝袋,他說袋子大小剛好能裝下他出入辦公樓的員工卡;他的家則被大家笑稱為“舊傢俱博物館”。“這就是最老的一張床,從青海搬過來的,還有這個縫紉機也是,跟著我用了多年,我現在還在用它。”指著一張藍色的鐵架子床和一臺老式縫紉機,李俊賢的夫人丁大雲說。

央視以近8分鐘的新聞專題片聚焦洛陽黎明院李俊賢院士

評價“一生至樸至簡的老人,為了國家的需要,卻能傾囊而出”

“一生至樸至簡的老人,為了國家的需要,卻能傾囊而出。無論是青春年華,還是生活積蓄,李俊賢院士的選擇成為很多晚輩記憶中的寶貴一刻。”央視的新聞專題片中是這樣評價李俊賢院士義舉的。

“當時我心裡就有一種感觸,科研最重要的可能不是基礎知識,也不是操作工藝,而是日復一日的堅持,還有就是要立志做一些事情,去報效國家、報效人民的這種決心。我覺得這種熱情和堅持才是做科研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我作為一個年輕的科研人員,能從李院士身上學習的東西。”黎明院青年科研工作者夏宇說。

黎明院青年博士薛金強說,李俊賢院士曾經研製的一種燃料是一種危險係數很高的東西,現在都是在防爆實驗室裡做的,但當時沒有這些設施,李俊賢院士就帶頭做。還說“如果國家需要,我們就做”,讓大家很受感動。

1984年,在國家“保軍轉民”的思路下,隨單位來到洛陽的李俊賢迅速轉變思路,把目光轉向當時國家急需的產業。他在研製“萬能塑料”聚氨酯時,這種當時已經廣泛應用於汽車、家電、建築、傢俱等行業的材料主要依靠進口,為了讓關鍵技術不再受制於人,他和團隊開發出了幾十種技術,這為我國聚氨酯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近70年的科研中,李俊賢院士想得最多的就是國家需要。能再為國家做一點兒事,就是他的心願。今年年初,李俊賢院士偕夫人以共產黨員的名義,給黎明院黨委寫信,提出要捐出多年積攢的500萬元。考慮到老人的身體健康和生活所需等情況,黎明院最終決定接受李俊賢院士300萬元的捐贈。

央視以近8分鐘的新聞專題片聚焦洛陽黎明院李俊賢院士

關注面對多家媒體紛紛報道,他最關注的是人才的培養

6月8日,《洛陽晚報》派出記者在李俊賢院士捐贈的當天就對他進行了採訪。作為對這一新聞事件最早報道的紙媒,本報9日就刊發消息《李俊賢院士偕夫人捐出300萬元積蓄成立博士創新基金、困難幫扶基金》(詳見當天A06版),率先報道了李俊賢院士偕夫人捐出大部分積蓄的故事。

13日和15日,本報對李俊賢院士的感人事蹟又進行了深入報道。昨日,記者從黎明院瞭解到,最近多家媒體尤其是央視報道了李俊賢院士的事蹟後,單位職工紛紛在微信朋友圈轉發這些報道,並表示要向李俊賢院士學習,學習這種科技報國的大愛情懷及老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操。

“我最關心的是國家的人才,因為新的時代,現在的任務我感覺要比從前更難,要有緊迫感。”在專題片裡,李俊賢院士說。其實,他一直都在關心科研的發展、人才的培養,以及新時代的新作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