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有时候,你最讨厌的,其实是最像你自己的人

有人问我,从心理学角度,如何理解“你最讨厌的人,一定最像你自己”?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一定”的事情,那么它一定是要小心论断中的“一定”。

这虽然听起来像一句玩笑,但其内核是严肃的。很多言之凿凿的道理其实都有它的相对性,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

如果我们盲目地相信那些“一定”而不去理解其背后的本质,并将它们套用到生活里,就有可能给生活带来混乱与麻烦。

比如题目中的这个论断:你最讨厌的人,一定最像你自己。这个“一定”就不一定能成立。

要剖析这一点,我们就要先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逻辑:我讨厌的事物与我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有时候,你最讨厌的,其实是最像你自己的人

我们每个人的爱与恨都不是无缘无故的。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因着我们遇见的那些人,因着我们经历的那些事,我们渐渐形成了自己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我的爱,源于我对生活的某种期待,而我的恨,则根植于曾经的那些痛苦与失望。

爱与恨会改变人们的行为表现。

当我爱一个人,我会想要向他趋同,爱着他的爱,梦着他的梦。当我恨一个人,我会想要表现得和他相反,绝不做和他类似的人。

最深的爱与恨,一般会产生在与我们利害关系最密切,或者相处时间最长久的人身上,比如我们的父母。我在咨询中经常听到来访者说:“我发誓,自己绝不能成为像我爸/妈那样的人!”

有时候,你最讨厌的,其实是最像你自己的人

然而,虽然我们的理性和感性都强烈地希望自己不要成为那样的人,但长久以来的相处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我们。

绝不能忽视的一个事实就是:我们的行为模式有着过往经历的深深烙印。就像骑自行车的动作一样,有些行为已经成为了一种下意识反应,这不是意识能够严格控制的。

所以,很多人往往会在情绪失控,本能发作的那一瞬间,发现自己的神态、动作、想法都与那个曾经与自身有着深深连结的人有着惊心动魄的相似。

有时候,你最讨厌的,其实是最像你自己的人

也许这些人正如上文所说的,是他们非常想要逃离的存在,因此当他们意识到这一点时,内心也就格外地绝望,所以才会产生这个说法:你最讨厌的人,一定最像你自己。

但其实,理解了上述本质后,我们还能够发展出其他的说法:“你最喜欢的人,一定最像你心中的梦想。”“你最讨厌的人,一定最像曾经那个伤你至深的人。”也许这样的说法,会让我们更接近事实,更接近自己。

作者简介: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实践超千小时,主擅领域包括婚恋情感、人际交往、两性心理、人生规划、家庭关系等。自2011年开通新浪微博以来,粉丝六万多人,坚持定期回复私信,无私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咨询,咨询解答超千万字。《婚姻与家庭》杂志特邀专家,多家媒体签约撰稿人。

微信公众号:心理咨询师曹怀宁(caohuaining)。

新浪微博、知乎、头条号:心理咨询师曹怀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