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桐子葉做的“非遺”名點歷經五代 帶你回味鄉愁

江津日報微信公眾號消息,還記得兒時最愛的麥粑嗎?又糯又香,清醇可口

桐子葉做的“非遺”名點歷經五代 帶你回味鄉愁

如今,嘗過的美食千千萬

記憶中那份味覺的鄉愁

何處可尋?

桐子葉做的“非遺”名點歷經五代 帶你回味鄉愁

△兒時記憶中的美味

早上八點,江津區李市鎮八字橋,彭天智桐子葉麥粑館,食客絡繹不絕。

桐子葉做的“非遺”名點歷經五代 帶你回味鄉愁

這裡的桐子葉麥粑遠近聞名,前來購買麥粑的顧客中,有的買上一兩個邊走邊吃,有的則選擇一個麥粑一碗麵,坐在館子裡細細品嚐,還有的,一次性購買50斤用車拖走……

鄉村裡走出來的“非遺”名點

麥粑館的老闆彭天智和妻子周夕書做麥粑已經21年了。據彭天智說,彭家做“桐子葉麥粑”的歷史由來已久,這門手藝傳到彭天智,已歷時五代。

桐子葉做的“非遺”名點歷經五代 帶你回味鄉愁

(上世紀)90年代起,夫妻倆繼承祖業,在老家洞塘村賣起了桐子葉麥粑。2006年,夫妻倆在人流量大的李市汽車站開起了麵館。從這時起,店裡的麥粑開始“走俏”。很多食客慕名而來,並親切地將夫妻倆出售的麥粑喚作“彭麥粑”。

桐子葉做的“非遺”名點歷經五代 帶你回味鄉愁

市場的積極反應觸動了彭天智、周夕書。本以為“誰都可以做”的麥粑,裡面的門道卻大有不同。這時,他們開始重新審視自家的麥粑,提取出一套獨有的工藝製作流程,併成功註冊了“彭天智桐子葉麥粑”商標。

桐子葉做的“非遺”名點歷經五代 帶你回味鄉愁

桐子葉做的“非遺”名點歷經五代 帶你回味鄉愁

如今,“彭天智桐子葉麥粑”已被列入江津區第五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獲得“江津富硒名點非物質文化傳承特別獎”,麥粑的名頭越來越響,市場也越做越大。

桐子葉做的“非遺”名點歷經五代 帶你回味鄉愁

“現在麥粑供不應求,一天能賣出3000多個,批量購買的需要提前半月訂購。”周夕書笑著說道。

工藝:一葉一麥親自把關

“彭麥粑”之所以“走俏”,與其選料精良、工藝嚴格必不可分。在自家的廚房內,彭天智、周夕書首次公開了麥粑製作工藝的“神秘面紗”。

桐子葉做的“非遺”名點歷經五代 帶你回味鄉愁

“彭麥粑”製作流程

第一步:選料

精選山區麩皮含量高的“富硒”小麥,晾曬後備用。

桐子葉做的“非遺”名點歷經五代 帶你回味鄉愁

桐子葉做的“非遺”名點歷經五代 帶你回味鄉愁

桐子葉做的“非遺”名點歷經五代 帶你回味鄉愁

第二步:加工

將麥子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用石磨碾磨成粗麥粉,用民間工藝製成酵頭。

一部分用機器將麥子打成全麥粉,並輔以為黃豆、糙米。

桐子葉做的“非遺”名點歷經五代 帶你回味鄉愁

桐子葉做的“非遺”名點歷經五代 帶你回味鄉愁

第三步:攪拌

將製作好的酵頭與全麥粉混合,加水攪拌後待以發酵。

4小時後,重新加水攪拌,製成麥粑,工藝標準為“手拉麥粑像掀起一面旗子,而旗子不斷”。

桐子葉做的“非遺”名點歷經五代 帶你回味鄉愁

桐子葉做的“非遺”名點歷經五代 帶你回味鄉愁

第四步:包葉

精選寬大完整的桐子葉清洗後待用。

桐子葉做的“非遺”名點歷經五代 帶你回味鄉愁

將桐子葉彎成“圓錐”狀,取適量麥粑放入幷包好。

桐子葉做的“非遺”名點歷經五代 帶你回味鄉愁

桐子葉做的“非遺”名點歷經五代 帶你回味鄉愁

第五步:蒸制

將包好的麥粑放入蒸籠,大火蒸制1小時左右即可出籠。

桐子葉做的“非遺”名點歷經五代 帶你回味鄉愁

在工藝製作上,周夕書成為“質量關”的把關人,一葉一麥都親力親為。特別是桐子葉的選用,由於新鮮桐子葉只產於5月至10月,她專門打造了凍庫,用於冷藏真空包裝後的桐子葉。

傳承:打造最親民的麥粑品牌

這麼好吃的麥粑,以後還能吃得到嗎?夫妻倆下決心將這份“家鄉美味”傳承下去。同時,兒子也從外面打工歸來,共同加入到經營麥粑品牌的工作中來。

現在,彭天智桐子葉麥粑館已研發出桐子葉麥粑、全汗蔬菜面、桐子葉包穀粑、蔬菜活水豆花等系列綠色產品。

桐子葉做的“非遺”名點歷經五代 帶你回味鄉愁

如今,一家人分工明確:彭天智負責採集桐子葉和麥粑製作;妻子把關麥粑質量和銷售;兒子則負責打理店面,搞好電子商務,拓寬麥粑銷售渠道。

桐子葉做的“非遺”名點歷經五代 帶你回味鄉愁

雖然麥粑的銷量持續走高,價格卻始終如一,1.5元/個的售價已經賣了5年。

彭天智說:“我們在李市起家,無論以後麥粑走得多遠,希望大家都能以最親民的價格品嚐到家鄉美食。”

原標題:曝光!李巿這個用桐子葉做的食物,每天幾千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