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老當益壯!中國工程院院士,84歲仍奮戰一線,曾用科學扭轉我國國際形象!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美國戰略研究所所長布朗先生連篇累牘發表《誰來養活中國》《中國對美國和地球的挑戰》等文章,

對中國的吃飯問題指手畫腳,給中國的國際形象造成負面影響,後來又發表《中國的水資源短缺將動搖世界的糧食安全》,提出推論:中國缺水→缺水就會缺糧→缺糧就會向國外購買→向國外購買就會動搖世界的糧食安全。

對於這種“把動搖世界糧食安全的罪責強加在中國頭上”的錯誤觀點,西安的一位科學家實在看不下去,撰寫《中國能夠解決自己的水資源和糧食問題——與萊斯特·R·布朗先生商榷》進行批駁:“布朗先生對中國未來需水量的計算,其差值達到2694億立方米,按布文的基數,誤差25%;在這種錯誤的基礎上得出的推論,當然是難以置信的。”這篇論文證據充分,論述有理,廓清謠言,布朗先生未敢回應。他,就是李佩成院士

老當益壯!中國工程院院士,84歲仍奮戰一線,曾用科學扭轉我國國際形象!

李佩成,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先進師德個人,現任長安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乾旱半乾旱地區水資源與環境研究培訓中心(中德合作)主任。長期從事農田水利、水資源與環境及國土整治等教學、科研與工程實踐工作。主持重大項目十多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省部級以上獎11項,出版專著、著作以及全國統編教材12部,發表論文百餘篇。

老當益壯的“113553工程”

2003年,69歲高齡的李佩成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在這一年為自己制定了一個十年規劃,即“113553規劃”:計劃在當選院士以後的十年時間內,從2004年開始爭取頭腦再清醒10年,向國家提出10條重大建議,再完成3個較大的科研項目,在已經出版10本專著的基礎上再編著5本著作,培養50名研究生,再發表30篇論文。

截止到2013年,李佩成院士向國家、省、市提出“關於正確對待氣候問題的建議”等22條重要建議;主持了“中國西北不同生態地域山川秀美試驗示範區建設與重大科技難題研究”等6項重大科研項目;編著出版了《水科學: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等6部著作;培養研究生68名,其中博士後14名,博士19名,碩士35名;公開發表《水文生態學的建立及其歷史使命》等32篇高水平論文,超額完成了他當初提出的目標。

對於搞科研的人來說,院士是很多人終生追求的“最高榮譽”;而對於李佩成院士來說,這只是他工作的一個新起點,“113553”是他為自己制定的又一個工作計劃,為了這個計劃,他依然保持著幾十年不變的旺盛精力,忘我地工作著。

時至今日,84歲高齡的李佩成院士“踏遍青山人未老”,依然授課講座、指導學生、進行科研,依然參加重要會議和社會公益事業,甚至

到野外進行實地考察,在科學的道路上,他從未停止腳步。

老當益壯!中國工程院院士,84歲仍奮戰一線,曾用科學扭轉我國國際形象!

健康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一次莫名的“跌倒”讓李佩成意識到了健康的重要性,2007年8月,73歲高齡的李佩成院士冒著酷暑到庫布其沙漠連續考察三天,之後連夜返校,又開夜車整理材料,準備第二天一早出差,結果在當天晚上跌倒了。他早上把這件事告訴家人,剛好家裡住了個醫生親戚,他警惕地問:“是怎樣跌倒了?絆了、滑了還是?”李院士說不知道為什麼。親戚摸了他的脈搏,發現他心臟跳得太慢,每分鐘只有38次,推斷他的跌倒屬於昏厥,於是立即送到醫院檢查。經醫生會診,決定為他安裝心臟起搏器。自此,李佩成院士意識到:健康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是事業的載體。

李佩成院士的生活方式非常健康,不抽菸、不喝酒,當初唯一令他不甚滿意的地方就是喜歡“開夜車”,晚上工作到一兩點是很平常的事。後來他發現,開夜車容易造成大腦疲勞性興奮,對健康無益,就有意識地早睡,“開夜車”變成了“開早車”,每天四點起床工作。現在他也漸漸改變著這個習慣,晚上十一點多就睡覺,早上六點起來,這時候的頭腦最清醒,他用這段時間來思考一些重要問題,八點半到辦公室,開始常規工作。

這些年來他始終把“保持在10年內身體健康,頭腦清醒”這一目標牢牢放在心裡,告訴自己“身體健康才能更好地工作”。如今,84歲高齡的李佩成院士身體狀況依然良好,且思維活躍,談吐不凡。

老當益壯!中國工程院院士,84歲仍奮戰一線,曾用科學扭轉我國國際形象!

為國家建言獻策

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責任之一,是向國家提出重要的諮詢建議,發揮智庫作用。

李佩成院士以專業知識為基礎,針對國家發展建設中的一些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全面的思考,提出了頗具指導性和前瞻性的觀點,在行業內引起很大關注。截止到2013年11月,李佩成院士提出的重要建議有22條,這些建議有的呈送中央,有的呈送省上或有關部門,有的還獲得上級批示和轉發或者被寫為內參,供決策參考。

21世紀初,氣候問題成為世界各國廣泛關注的熱門話題,“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簡稱IPCC)認為由於二氧化碳的排放導致氣候變暖,從而引發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災害,影射排放量較多的中國應承擔主要後果,引起了相當的思想混亂,影響國家的正確決策。李佩成院士經過縝密思考、嚴謹推斷,提出了“關於氣候變化的哲學思考”,探討了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他認為:全球氣候一直在變化;氣候變化的動力主要在天在地而不在人;當今的氣候變化可能只是氣候變化總過程中的一個波動階段而非永遠的趨勢;且其變幅並未超出歷史上氣候變化的範疇。因此,不能斷言全球氣候是因人為排放二氧化碳而日趨變暖。基於上述認識,他認為對於不同時空條件下的氣候變化應當具體矛盾具體分析、具體解決,進而

提出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對策建議,引起了廣泛反響。2010年中共陝西省委科技工委發文,將“氣候變化的哲學思考”一文作為送閱件“請領導參閱”。

201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了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強調“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要求儘快扭轉水利建設滯後局面。就此,李佩成院士提出了“關於更好貫徹落實中共2011年一號文件的幾點建議”,在建議中提出要深刻認識水利工程的兩面性,增利防害,首次提出了要重視水利工程建設的消極面。該建議於2011年5月呈送給中國工程院,中國工程院政策研究室以“工程院院士建議”的形式編髮成文件,報送中共中央、國務院等部門。

我們所有的研究工作都是為國家發展和人民富裕而服務的。”李佩成院士認為,廣泛關注有關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利用自己所從事的專業研究知識、為國家和行業提供有價值的建議,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不可推卸的責任。

老當益壯!中國工程院院士,84歲仍奮戰一線,曾用科學扭轉我國國際形象!

科研與人才培養兩手抓

李佩成院士的主要研究對象是水,著名水文地質學家、國務院參事王秉忱這樣評價李佩成院士:“佩成在水文地質學和水資源、水環境領域的學術造詣很深,且博學廣識……他十分關切我國水資源緊缺的嚴峻形勢,併為水問題的解決殫精竭慮。”60年的專業研究,讓李佩成院士創造出了豐碩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為解決農田水利、水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方面重大問題做出了突出貢獻,也讓他越來越認識到尊重自然、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

2004年以來,李佩成院士在原有研究的基礎上,主持進行了6個重大項目的科研工作:中國西北不同生態地域山川秀美試驗示範區建設與重大科技難題研究、阿拉善盟腰壩綠洲地下水資源承載力及可持續利用研究、乾旱半乾旱地區水文生態及水安全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建設、提高大型灌區水資源利用效益、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試驗與示範、防旱抗旱確保糧食及農村供水安全戰略研究、擴大“八水繞長安”規模化功能研究。在這些項目取得重大實踐成果的時候,李佩成院士在個人思想理念上也完成了一次次的革新與突破。很多理論創新點從實踐中跳脫出來,進入他的思想。

在開展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同時,有一批又一批中青年科研力量得以成長壯大。尤其在“乾旱半乾旱地區水文生態與水安全學科創新引智基地”項目實施過程中,產學研合作規模不斷擴大。教學、科研、生產的緊密結合,大大提高了科學研究為生產服務的效率,也讓一批又一批的科研人才在實踐中迅速成長起來。據統計,2003年至今,李佩成院士的科研團隊共培養研究生68人,其中博士後14人、博士20人、碩士34人。博士中已有9人成為教授

李佩成院士每年出遠差不下20次,僅2013年不到一年,就到新疆去了三次。他說:“我十分熱愛祖國,熱愛祖國的大西北,只要身體允許,我願意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既豐富自己的知識,又把知識傳播到祖國大地。今年八月,我還帶著一群青年教師到新疆去進行野外考察,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青年教師最好的成長途徑。”在實踐中成長,是李佩成院士多年科研工作的經驗之談,也是他一直貫徹始終的人才培養途徑。

老當益壯!中國工程院院士,84歲仍奮戰一線,曾用科學扭轉我國國際形象!

李佩成院士是長安大學師資儲備的一個縮影長安大學直屬國家教育部,是教育部和交通運輸部、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陝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高校,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學校現有專任教師2027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長江學者6人,教授、副教授1100餘人,博士生導師166人,碩士生導師755人;有省部級有突出貢獻專家5位,80餘人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和教育部、交通運輸部、陝西省等各類高層次人才計劃。雄厚的師資儲備為我國人才培養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現已為國家培養各類畢業生25萬餘人

注:文章部分素材來自長安大學官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