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反思與展望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曾發表過一篇題為“成長的煩惱——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挑戰”的主題演講。他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議題,就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來臨了,它會給人類帶來哪些煩惱和挑戰?我們又要如何應對?

我們都知道,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蒸汽機的廣泛使用,第二次是電氣時代,第三次是半導體信息時代,薛瀾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目前已能看到雛形。前面幾次工業革命,因為歷史原因,中國都沒能真正參與。但今天,中國有機會能像美國等發達國家一樣,參與到第四次工業革命形成過程中了。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反思與展望

薛瀾提出,我們應該注意的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給中國帶來新的機遇,但同時也帶來新的挑戰,這個挑戰,具體有四個方面。

首先是對經濟活動和經濟增長的影響。工業革命和經濟發展中間,其實存在兩個悖論。首先是生產率悖論,就是說新技術的進步並沒有給我們帶來預期的生產率的增長。以美國為例,美國勞動生產率的年增長在1947到1983以及2000到2007年,兩個時段裡,分別是2.8%和2.6%左右,但是從2007年到2014年,也就是科技大幅改變我們生活的這段時間,勞動生產率的年平均增長率只有1.3%左右,這要怎麼解釋?薛瀾認為,這主要是因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很多技術是平臺型技術,它們創造的價值是免費的,並沒有通過市場交易反映出來。

其次還有創新悖論。政治經濟學家熊彼得提出過一個概念叫“創造性毀滅”,是指有新的技術創新帶來更大的社會收益,但同時會讓舊產業消亡,通過這種毀滅,使社會不斷進步。例如,電力機車代替蒸汽機車、數碼相機代替膠捲相機,都是創造性毀滅。

但荷蘭學者盧克索特近來提出“毀滅性的創造”這麼一種可能,就是指一些創新僅僅對少數企業有利,對整個社會是不利的。比如,金融領域放鬆監管會導致很多創新只對少數金融企業有很大利益,但可能會給整個金融世界帶來危害,甚至帶來金融危機。比如現在的社交媒體讓人們長期沉溺於手機和電子遊戲,很難進入到深度思考,長此以往,是否會對人類社會進步產生影響等等。

而不管是生產率悖論,還是創新悖論,其實都可以看做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給人類經濟活動和經濟增長帶來的挑戰。

第二個挑戰是對未來工作的顛覆。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美國2010年的各項職業中,將近一半的工作在今後十年到二十年有可能被機器或人工智能替代。其中很多工作在今天是高級白領在做的,比如律師助手、房地產評估師等等。未來,也許很多人在同時做很多的臨時性工作,傳統意義上的穩定工作將不復存在。

第三個挑戰是對社會公正、倫理道德和社會規範的衝擊。比如說,收入分配差距有可能變大,大量中等技能的工作被替代,社會收入分配將形成兩極化狀態,少數有高技能的工作者收入特別高,大批中等或低技能者則失業。再比如,生物醫學進展會帶來倫理道德問題,基因檢測是否會帶來就業歧視、保險歧視。如果未來出現可定製嬰兒、延長壽命、記憶提取時,是否有一系列倫理道德的困擾出現?又比如,人工智能也可能會帶來社會問題。《紐約時報》曾拿機器人寫的新聞報道和記者寫的新聞報道放一起讓大家去辨認,90%的人都辨認不出來。如果今後機器人可以寫出漂亮的文章、畫出各種風格的畫作,那人類還是否需要去學習? 這些都是我們即將面臨的挑戰。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反思與展望

最後一個挑戰是對公共治理的影響。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政府對市場的監管可能更加困難。政府規章制度的演變非常慢,而技術變化太快,兩者很可能無法同步。其次,政府對社會的有效治理更加困難。社交媒體的普及使個人可以成為公眾媒體,公眾常常比政府獲得信息更快更多;最後,政府對公共安全的保障會更加困難。社會如此依賴網絡和信息,我們的數據安全、網絡安全如何保障?

那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些挑戰?薛瀾提出了幾個思路。首先,要加強社會預見的研究,把社會影響的思考滲入技術選擇。其次,要引入同步設計的原理,從創新源頭注入社會影響。我們在之前的工業系統設計原理是先創新後治理,這導致了諸多問題,如何使得治理的觀念和創新同步,比如將循環經濟理念滲入到工業設計中。再次,要提倡適應性治理,實現創新推進與創新治理的有機平衡。一方面,要通過合理的規制減少創新可能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在規制創新的同時,減少潛在的掣肘,使得創新能夠蓬勃發展。

大數據處理信息服務商金盛網聚WJFabric認為,從歷史經驗來看,每一次的工業革命對於人類社會改造的速度、力度和影響是持續提升的,而第四次工業革命所產生的結果必將是史無前例的。因為其目標不僅在於生產效率的提升,更是對整個社會的一種徹底改變。從實際作業到頂層設計都將接受其“洗禮”。因此,理念的改變應當成為最先接受這一挑戰的“排頭兵”。新理念的直接應用是在社會頂層設計的體現,密切關注新科技動向,適時修正頂層設計內容,更好地付諸於日常管理,進而實現全民的認知升級,由此方可更好地利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成果,而非受制於“工作機會減少”的膚淺困局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