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心“跳”的感覺——說說房顫那些事兒

房顫”是“心房顫動”的簡稱,是心臟的傳導系統出了故障的結果。這裡,我們先解釋一下心臟的傳導系統。如果把心臟比作一套房子,以前講過的冠狀動脈就是上下水系統,如果水管發生了堵塞,就得了我們最熟悉的冠心病。而傳導系統就好像房子的電路系統,電線會隱藏在牆壁中(傳導系統走行在心肌中),其主要作用是把心肌收縮的命令,從傳導系統的總司令部(竇房結)傳達到每一個心肌,讓所有的心肌都按照一定的節奏收縮,心臟才能有規律地跳動,把心腔中的血液送到全身(下圖) 。如果傳導系統沒有把命令傳達下去,或者傳達了錯誤的命令,心臟就不能按照正常的節奏、速度跳動,出現了心跳特別快、特別慢或者不協調的現象,統稱為心律失常,心房顫動就是心律失常中的一種。

心“跳”的感覺——說說房顫那些事兒

心“跳”的感覺——說說房顫那些事兒

心“跳”的感覺——說說房顫那些事兒

具體來講什麼是心房顫動呢?當心髒傳導系統的總司令部(竇房結)發出每分鐘跳60-100次的命令,第一個拿到命令的傳令官就是心房,他本來應該把命令直接送到下一站(房室結);不過心房生了重病,以每分鐘600次左右且完全不規則的節奏打起擺子來。這樣,房室結接到的命令就變成了不規律地每分鐘跳600次。這個命令,房室結完全做不到啊,於是房室結只能秉承能做多少做多少的敬業態度,把它接受到的命令再傳向下一站。於是,房室結傳出的命令就忽快忽慢,完全沒有規則。所以,“心房顫動”這種心律失常最大的特點就是,心跳時快時慢,完全沒有規則;患者往往描述為“心裡跳得亂極了”。

“心律失常的爺爺”

國外學者把房顫趣稱為“the grandfather of arrhythmias”(心律失常的爺爺),表明醫學界發現及研究房顫的時間較其他心律失常更早、歷史更悠久。早在1611年,47歲的莎士比亞寫到,“我的身體在顫抖,我的心在瘋狂地舞動著,但這並沒有引起我的快樂”,這段話被醫學史認定是對房顫最早的描述。5 年後,年僅52歲的莎翁溘然謝世。17年後,英國著名生理學家、解剖學家威廉·哈維(William Harvey)首次在動物體上直視了房顫的發生,他寫到,“受試動物的右心房發生了一種極不規律的特殊運動,此時心房已喪失了規律收縮,變成一種蠕動”,Harvey這一形象而逼真的記錄距今已380餘年。

直到1906年,荷蘭學者艾因特霍芬(Einthoven)首次記錄到房顫的心電圖。房顫漫長而悠久的研究史,使其無愧於“the grandfather of arrhythmias”之稱號。

心“跳”的感覺——說說房顫那些事兒

“爺爺的心律失常 ”

針對房顫發生率的研究表明,與上世紀70年代相比,上世紀90年代房顫發生率驟升2倍。深入研究發現,房顫發生率驟升的原因之一是社會人口的老齡化。無論男性還是女性,在60歲後房顫發生率均陡然上升,65歲以上老年人,房顫的發生率在10%左右;80歲以上的老年人,發生率超過1/3,且年齡每增長1歲,房顫發生率升高2%,因此當今房顫又被譽為“爺爺的心律失常”(the atrial arrhythmias of grandfather)。

研究證實,隨著年齡增長,人的心臟將發生生理性退行性改變,心房肌纖維化進行性加重,片狀的纖維化使正常心房肌大量喪失,進而形成房顫發生的病理學基礎。因此,在某種意義上,房顫可被視為一種高齡者的退行性病變。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一種心律失常,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逐漸增高。對於對於房顫發生的原因,現代醫學還沒有辦法解釋清楚;目前的經驗表明,房顫與高血壓、心力衰竭、引起心房結構改變的疾病、內分泌代謝等疾病有關。

心“跳”的感覺——說說房顫那些事兒

房顫的難兄難弟

房性心動過速(房速)、心房撲動(房撲)與房顫屬於同一類型的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三者發作時的心房率各異,分別為150~250次/分、250~350次 /分及350~650 次/分。除心房率不同外,三者的發生機制也不同。臨床上同一患者可能同時兼有3種心律失常,且三者常互相轉換,互為因果。因此,三者常被視為難兄難弟,能用相同的抗心律失常藥物及射頻術治療。

房顫有什麼危害

1. 增加腦卒中風險

房顫帶來的最大危害是腦卒中,房顫患者發生腦卒中的風險是沒有房顫的人群的5倍。這是因為當心髒處於房顫狀態時,左心房內的血液流動緩慢或停滯。當血流緩慢或者停滯時,就可能形成血栓。一旦形成的血栓脫落,就能隨著心臟泵出的血流到達腦部,從而阻塞腦部動脈。腦部動脈一旦被阻塞,腦組織就會死亡,導致腦卒中。這種風險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而且與房顫有關的卒中往往是致命的,那些倖存下來的患者常常伴有殘疾,且與其他原因導致的卒中相比更易復發。

對於沒有症狀的房顫患者,仍然有發生腦卒中的風險,不能因為沒有明顯的房顫症狀就停止服用治療藥物。

2. 增加心衰發病率

心衰與房顫有共同的危險因素及複雜的內在關係,這兩種疾病過程常同時存在,相互促進,互為因果。房顫是心衰強烈的獨立危險因素。有報道顯示,15.6%~24.0%的初診房顫患者隨後會被診斷為心衰,房顫可使罹患心衰的風險增加3倍。

3. 增加死亡率

房顫患者病死率約為健康人群的2倍,目前抗凝治療被證實可降低房顫相關的死亡率。

4. 增加痴呆風險

房顫患者的痴呆風險較無房顫人群增加2倍,包括血管性痴呆。

5. 降低生活質量

與健康人群相比,房顫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受損並下降。主要包括患者擔心房顫有可能隨時發生、擔心房顫對健康造成長遠的不良影響,以及擔心治療中抗凝藥的不良反應等6項。這些與患者的心理健康聯繫密切。

房顫有哪些臨床症狀

房顫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失常,大部分患者並不知道自己患有這種疾病,因為他們沒有症狀,或只有陣發性心慌,沒引起重視。房顫的症狀可表現為心臟跳動紊亂、心跳加快、疲勞、頭暈眼花、暈倒,更有的患者會表現為胸部疼痛、壓迫、呼吸困難等。心臟本來是有規律的跳動的,現在變成雜亂無章的心房跳動,它的次數超過100次甚至130、150,跳動不規律。心臟亂了,心臟的功能會減退,從而就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

怎樣發現自己是否患有房顫?

最簡單的方法是學會摸脈搏,如果脈搏不整齊或者過快就要儘快做心電圖檢查了;或者你經常覺得自己心慌、胸悶、心臟亂跳,也需要去醫院做一次心電圖檢查。

心“跳”的感覺——說說房顫那些事兒

對於中老年人群,建議應每1-2年行常規心電圖檢查,對有疑似陣發性房顫患者,可行動態心電圖檢查,有助於發現陣發性房顫和無症狀性房顫。

對於腦梗塞患者,也應積極查找是否存在房顫,應常規行心電圖或動態心電圖檢查。

房顫患者預防卒中 抗凝是關鍵

目前治療房顫的方法主要有內科或外科射頻消融、藥物、電覆律等。在所有治療手段中,最關鍵的就是抗凝治療,其目的在於預防腦卒中的發生。

心“跳”的感覺——說說房顫那些事兒

抗凝治療貫穿房顫治療的始終。對於已經發生過卒中、發作時症狀比較明顯、相對比較年輕或者因為房顫導致心臟功能障礙的患者,還可以考慮射頻消融手術,爭取根治房顫。

房顫可以預防麼?

雖然目前房顫的發生機制研究尚不明朗,但是積極治療高血壓、高血糖,戒菸戒酒,減輕體重,有呼吸睡眠暫停綜合徵的患者接受氧療,可以很大程度上預防房顫。

得了房顫不可怕,治療房顫也不麻煩,關鍵是要充分認識到房顫危害性,獲得及時、規範、正確的心血管專科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