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拍賣場上呼風喚雨

鎂光燈前傳承文化

大院雅室幽藏至珍

……

以上的文字可能是社會上對於

文物收藏家和古董商這個群體

無限風光”的美好想象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遇見心儀之物可傾其所有

為探尋學問每日塵灰相伴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事實上真正的收藏家

並沒有你想象的如明星一樣風光

他們中的有些人甚至謙遜得

都不願以“收藏家”相稱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文成堂張春林

收集、修復的中國古代木器傢俱

已有上萬件

參與主辦了多場國際重量級

中國古傢俱文化專題展

卻不願意說是自己是“收藏家”

而是“非收藏家,也不是生意人的古木器傢俱收集人”

“很多人都說他很生意,但張先生真的不是一個生意人,太不會做生意了。人家來買貨,他跟人家聊藝術。張先生說,‘不懂,賣給他白搭,這是沒有用的,錢你需要多少是個夠啊!’——文成堂潘琳(張春林助手)”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我們的身體語言出了問題

是設計師給張春林發來

關於文成堂新展廳規劃細節的語音

文成堂剛剛遷入新址

現階段的“展廳”

其實是一個

擺滿各種待修復古木器傢俱的庫房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跟張先生聊天沒有從傢俱開始

而是攝影師擺在畫案邊緣的相機

以及他沒有拿出的一套宋元盞杯

張先生很小心地

把相機從畫案邊緣擺放到正中

“自己有套宋元盞杯,之前喝酒,不小心碰了一下,胎挺厚沒啥大礙,但是很心疼。其實這是我們的身體語言出了問題——以前人的舉止都很慢,過去人很小心,不會有這麼大幅度的動作。現在人的坐姿、站姿甚至行走都變了”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變化

是張春林給出的

今天人們對於傳統有明顯隔閡感的關鍵詞

我們一直在向外學習

學西方的科技和生活方式

都學完之後

翻過頭來再回去找傳統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我們說的是中文,受的也是中文教育,但字裡行間,都透著有些西式。學完了西方,我們再翻過來,回去找傳統,像喝茶的方法”

找回傳統的道路也是充滿曲折

就像中式傢俱圈內的

“唯材質論”、“宮廷出身論”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知道黃花梨,知道故宮,這是人們的一種心理,宣傳無形中就藉助這個東西。但很多時候也產生了誤導,摻雜上經濟因素,一傳播,就會出現問題”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對於傳統在以往的破壞和今日的找尋

張春林的觀點是冷靜中而又充滿希望的

他認為“教育與認知不足是傳統遭到破壞的原因

隨著現在傳統文化的復興

大家也越來越懂得愛護傳統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中國人很厲害,每一段都會總結。優秀的東西多,今天你不懂,沒事,你會成長。年輕人比我們老人成長得快”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成為大師之前,總得毀點東西

誰也不是天生的行家

誰也離不開學習與認知

在走上古器物和老傢俱收集與修復之前

張春林曾在出版社工作

和收藏大家馬未都做過同事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因為職業是繪畫的原因

張春林對老物件有自然的親切感

工作之餘,就開始買老器物

除了自己研究

還經常主動向師長請教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我是主動學習,買賣過程,就勤問別人。有的老師回答,有的不回答。老師會根據你問題的水平,來回答你。深入進去後,這個時候繪畫會幫你忙的,你知道需要翻書了。但不是說受過藝術教育的人,都可以買東西,只不過他們更容易能夠接受這些"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古董,老傢俱的買賣

可不是說你問了別人

看了幾本書就能入門的

這個過程充滿艱辛

有時候還要交上高昂的“學費”

打眼,買瞎活

那時的張先生

還親手鏟過一張老桌的大漆層

按他助手潘琳的話講

這也是個學習的過程,成為大師之前,總得毀點東西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那桌子大漆特厚。汗流浹背,幹半截了,旁邊師傅嘀咕:‘你看這人多傻,還學藝術呢。還挺認真的,你看他把桌面都快弄乾淨了。’但我當時自己有執念,就要把這大漆弄了"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從修復中學習

相比瓷雜書畫等文物流傳過程中

在藏家間小心翼翼的反覆易主

“流浪”

是張先生給出的中國老傢俱

流傳狀態的關鍵詞

經歷顛沛流離、時代動盪

很多僥倖“死裡逃生”的老傢俱

也多是傷痕累累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修復,既能使這些老傢俱重煥光彩

也讓那時的張先生

找到了學習中國古代木器傢俱的法門

“修復是學習和了解古人一個特別好的方法。散的和加固的,這個之間是有過渡的:散的形是破舊的感覺,沒有清理,沒有一個準確的形,你不會看到古時的原貌。看不到原貌,只靠藝術欣賞、造型欣賞,是得不到真知的”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一件老傢俱拿來,應該怎麼修?

是“拿釘子膠水,缺什麼補什麼,就完活兒了

”?

還是說通過修

能找回老傢俱原始的狀態與氣息

……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張先生說

中國早年間沒有修復的概念

修復這個詞是從西方傳過來的

那時不懂修復的張先生

也開始“西學東漸”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古人沒辦法告訴我們怎麼修,我只能問近代西方人是怎麼修——他們自己國家的古傢俱,或者他們修中國古代傢俱的方法。他們修自己的傢俱很簡單,但他們是在保護的基礎上修理”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保護意識

是張先生早期學到的關於修復最為重要的理念

自己不懂,就請木工師傅

但要在保護的大前提下拆解和修復這些老傢俱

修復,不是修理

腿彎了可以烤,面壞了可以粘,但你不要輕易地把古人的尺寸、痕跡去掉了。如果你去掉了,比如這個馬蹄接不上,鋸掉吧;這榫頭沒有了,拿釘子釘……這樣就不行。沒有保護意識,就談不到修復,那隻能叫修理”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從最開始收集老傢俱到現在二十多年

經張先生和文成堂過手的老木器傢俱

已有上萬件之多

可真完成修復的,也僅有20%

因為很多待修復的老傢俱破損部位

已經找不到可供參考的參照物

加之知道的越多

做得就越謹慎、越少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遇到沒有參照和可參考資料,就只能等待。我們最長的一件修了十年,現在還有很多解決不了的。也有馬上就能修理的,也許有一天我們突然就知道了,因為找到參照物。所以我們不斷收集”

有的時候

修復真的還需要一些運氣

放在文成堂修復車間的一對來自山西的南官帽椅

拿來的時候,四根聯幫棍便已遺失

按要求,屬於無法修復的範疇

負責修復它的紅旗師傅查了一圈資料

終於在一張照片裡

發現與它造型、漆、做工類似的一對兒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我修這對椅子的時候,正好找到一個參照。按照這個完好的制式,修復殘缺的。沒有參照,就無法修復。憑空想象,也不叫修復”——文成堂陳紅旗師傅

在文成堂,你絲毫感覺不到商業廣告語上那種

“我在哪哪修過傢俱”

“我的修復技藝如何如何高”的浮躁

張先生認為

傢俱才是我們的老師

古人的技術才配得上高超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木工師傅的老師,是傢俱;我的老師,也是傢俱。不是說他的技術好,我的技術好,而是古人的技術好”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有時,通過修傢俱能教會人的

甚至還有古人那種張弛有度的處世之道

以及“放鬆”的造物精神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中國的東西是有結構的。如果一件傢俱修完後特別緊,特別死,那這個東西實際就變形了。你認為挺認真的,其實已經變形。所以要修成一個‘松’的效果。完整地恢復古人,‘鬆動’地加固好,才能看到古人制作時的狀態”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沒有不好的傢俱

這裡就像一個大教堂,永遠有人來懺悔,他就像那個牧師一樣

以上是潘琳對於文成堂、張先生

這些年在朋友、客戶心中形象的一個直觀總結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可能每個走進文成堂之前的人

都會把“這個傢俱什麼木頭?值多少錢?”刻在腦袋裡

張先生也是從那個

家裡擺紅木,思考價值”的階段過來的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外國人會拿著尺子,測量傢俱的尺寸來判斷家裡能否需要。但很多國人並不從實用出發,那時我家裡也擺紅木,我當時也是一個思考價值的人,從不會考慮這個尺寸的櫃子放在家裡哪”

跟供貨商瞭解產地、功能

不管他說的是否準確、清楚

但他比我有知識,然後我就記錄了

觀察外國人買傢俱的用途

向西方人學習,怎麼讓古代的東西進入人們的生活

一買一賣間,讓張先生受益良多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東西來了,你的第一角度,是自己的專業、審美、經驗。但古人幾百年留下了的東西,你怎麼能一下學會,或者僅憑經驗便得出判斷?所以當經驗解決不了問題時,你就需要深入,你不得不研究,買東西越多,求知慾就越強”

今天社會上一提中國古代傢俱

似乎用“紫檀”、“黃花梨”、“明式”、“清式”

簡單幾個詞就可以囊括

然而在浩瀚的中國傢俱史上

這些不過滄海一粟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元代高束腰供桌

“雖然現在大家都知道馬未都先生收藏紫黃,但真正瞭解他收藏的,很多都是軟木傢俱,馬先生知道軟木傢俱的文化和內涵,以及與中國古代傢俱發展有很大關係——文成堂潘琳”

張先生致力於漆木、軟木

及高古傢俱收集

但他對於購買什麼材質、年代、類型的傢俱

始終持開放態度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供桌中標明“元至正”年代的款識

“中國傢俱是豐富的,無論是硬木,還是紫檀,還是漆木傢俱,還是大漆傢俱,各種傢俱都是豐富的……沒有不好的傢俱,都好,在你買的那一刻都是最好的”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對於如何欣賞中國古代傢俱

如何看待傢俱裡的

繁簡之辯

張先生指著他去朋友家串門時

收的帶束腰馬蹄足石方桌

這個石面的桌子,四個腿,多簡潔

因為複雜的地方你看不到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你只看到這四個腿,有人馬蹄都看不到,他們說多一塊這個幹嘛使,囉嗦,應該切平了,放地上還穩當呢。這個面(冰盤沿),平的多好,為什麼還有束腰呢。可能我們的欣賞點不一樣,這一塊石頭,其實比木質傢俱還複雜”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不是簡潔就好

也不是雕刻複雜便佳

他們之間是互通的,簡潔中有複雜

聽張先生講傢俱

不光是聽知識

更重要的是學習方法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熟悉張先生的人都知道他有一個

進出需要拆門框

高度近三米的宋代兩面開門的大經櫃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文成堂收藏宋代大經櫃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送給你,你怎麼放?

如果你跟這個櫃子生活在一起,你要開頂層抽屜,你怎麼上去?

古人肯定有梯子,這梯子的造型、工藝又是怎樣的?

……

張先生介紹傢俱時拋出的問題

不正是我們研究傢俱的終極目的

通過器物,觸摸並瞭解古人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經櫃上起線帶委角的落堂起鼓和禹門開光,意趣高古

“說研究、欣賞也好,三件、一百件、一千件、一萬件,你最後主要的目的,是通過每件東西瞭解當時的背景”

東西沒變,人在變

為什麼要學習?

改變自己、自己的觀點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專一、專注,張先生的驕傲

張先生做老傢俱修復20多年

從不關門、也不拒絕任何人

修復過程大家都可以看

但有些別有目的的東西

張先生絕不修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我這培養二十多年的師傅,給你‘修’兩件傢俱,我這師傅毀了”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文成堂的修復師傅們

是除了這些老傢俱外

能讓張先生無比開心和驕傲的寶貝疙瘩

張先生很看重古人“擇一業,終一生”那般的專一

並完成從專一到專注的昇華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當你專一的時候,分析問題就清晰了。專心、專一,在沉浸十年,就專注了”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張先生專一、也很專注

當年從文成堂離開、早已成老闆的師傅

沒事還經常跑回來向他請教

他的很多員工都在文成堂工作長達一二十年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高良勝(右一),文成堂前員工

蟬聯三屆央視木工大賽明式傢俱現場製作冠軍

別人介紹自己的師傅時,都是如何如何水平高

張先生則拿出了“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方法論

陳師傅

文成堂搬家前的“廠長”

現任“外交官”,負責修復、銷售、發工資

除了開飛機外,什麼都會

“但做飯不靈

放佐料,切肉都不行”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潘師傅

有四十年木作經驗的老匠人

錛鑿斧鋸,劃線開榫,樣樣精通

後修的、民國配的,一眼明

“但切土豆不成,瞎切”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張師傅

漆作匠人,現任“廠長”

修舊到八成的時候,一般人已然看不出

“不餓不吃”

但要是幹活,對不起了,比誰都細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韓師傅

木作匠人,結構修復高手

張先生心中“文成堂第一刀手

“我們師傅日常用的刀

他磨的我特放心”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很少有人看到師傅們的這些介紹。你看的傢俱展覽、圖冊,其實背後都是師傅們在工作。有天我突然發現傢俱其實跟人一樣會生病,這些師傅就像醫生,幫它們療傷——不是修理那種感覺,而是治療活生生的東西”——文成堂張滕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沒事幫著師傅掃掃地上的刨花

搭手抬抬傢俱

看師傅情緒不對,做做心理工作

……

如今的張先生

早就不用操心技術指導的事兒了

按他自己的話講

我現在只負責他們的情緒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我現在對於修復特別自信,是因為有這麼多好師傅”

有很多朋友來文成堂

都會來修復車間看師傅做活

本來不讓抽菸的車間

因為老有朋友給師傅敬菸

還設計了一個專門的水桶

一件老傢俱是有價的

但是真正能夠看到並懂得每件傢俱背後

匠人為之付出的辛苦與努力

這才是無價的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客人是花錢了,但重要的不是花了多少錢,而是他們尊重每個師父,這是我最開心的地方。尊重師傅,等於就是尊重古代器物”

修復是什麼?

以古為師、修舊如舊

人家怎麼幹、咱就怎麼幹

手拿框鋸的潘師傅

說得是如此“有文詞兒,又接地氣兒”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潘師傅,我晚上請你喝酒”

張先生很開心

這比他舉辦多少屆受到無數讚譽的國際大展更為開心

這就是文成堂

這就是中國古木器傢俱“收集人”張春林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他曾是馬未都同事,收集修復古傢俱過萬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