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蘇聯的航炮怎麼做到這樣輕的?

用戶4474646264


GSh-301型航空機關炮是典型的蘇俄設計風格的現代化航空機關炮,專門配備於蘇-27、蘇-30和米格-29系列第三代戰鬥機,用於殺傷和殲滅空中、地面和水面目標,射速高達1800發/分,初速為860米/秒,全炮質量僅有50公斤,具有147.9千焦的炮口動能和4400千瓦的炮口功率。在單管、管退式航空機關炮型號中,GSh-301型航空機關炮的各項性能和殺傷威力都佔據領先地位。

GSh-301型航空機關炮是GSh-23型航空機關炮(射速低、單發命中率低、口徑過小等)的後繼者,主要是因為在現代空戰中,敵我雙方都在進行高速飛行,並且在大機動中尋找戰機,開火的機會非常有限,航空機關炮的開火條件也很複雜,口徑也不能太大,因此需要儘可能的提高航空機關炮的射速,以便滿足目標稍縱即逝的情況,可以確保一定數量的射彈可以覆蓋目標的概略方位,並且保證一定的殺傷概率。

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GSh-301型航空機關炮調整了航炮彈丸與裝藥質量的比值,彈丸質量為396克,裝藥量117克,以保證擁有394兆帕的最大膛壓和860米/秒的彈丸初速,並且能夠為自動機提供足夠的工作動力。

此外,GSh-301型航空機關炮採用了小質量垂直運動機心,縮小了機心機匣尺寸;採用活動部件暴露布局,取消了傳統的炮箱部件;使用質量僅3克的輔助點火器代替了3公斤的冷氣復裝彈裝置;採用線路接觸式擊發方式取代電磁機構的擊發方式(減重1-2公斤)等。

另外,GSh-301型航空機關炮打破了傳統的設計觀念,很好的將兩種不同工作方式的閉鎖機構結合在一起,當炮身後坐帶動鎖膛臂運動時,由於接觸器的限制,鎖膛臂逆時針旋轉,其尾部向上,帶動鎖膛機向上開膛,使得整個運動行程更短,炮身結構更加緊湊,質量更輕。而且其進彈機構也採用了槓桿原理,當送彈板向進彈機構拉動第1發彈時,第1發彈與擋彈片之間的弧形面抵壓上翹,頂住第2發彈,強制第2發彈不能前移,避免出現“湧彈”形象,提高了供彈和射擊的可靠性,且結構簡單,工作可靠,減重效果顯著。


虹攝庫爾斯克


蘇聯航炮為什麼做到那樣輕,這是源於美蘇不同的設計思路,對於戰鬥機寶貴的重量如何分配,是否將這些重量分配到航炮上,體現出美蘇對航炮不同的理解和工不同的業實力。進入三代機後,由於近距格鬥導彈的性能不斷提高,戰鬥機對航炮的依賴不斷降低。所以在航炮上美蘇兩國走出了完全不一樣的發展模式。

圖為前蘇聯系列SU-27戰鬥機裝備的GSH301航炮

前蘇聯時期設計的GSh-301型航炮,是一種超輕量型單管單膛30毫米口徑機炮,只有 50 KG,是現有航炮中重量最輕的。因結構輕量化、射速高、燒蝕大,所以使用壽命較低。

圖為美國F-16戰鬥機裝備的M61火神航空航炮

反觀美軍戰鬥機裝備的航炮口徑均為20mm。美軍認為小口徑航炮在同等重量下攜彈量大,可增加射擊時間提高命中率。比如F-16備彈515發,F-15備彈940發,F/A-18備彈570發,F-14備彈675發。不過美軍航炮缺陷是轉管炮射速有波動,射擊不穩定、精度差;而前蘇聯單管火炮射擊精度高、彈藥威力大,30毫米口徑的航炮只要命中1發也能致命。俄軍蘇-27/30戰鬥機攜彈均為150發,到蘇-35進一步減少為100發。

同時由於美蘇兩國發動機、機載雷達電子設備、火控系統上發展水平不一樣,美國作為戰鬥機發動機強國不惜在航炮上增加重量提高命中率,而前蘇聯在發動機、機載電子設備能力上均不如美國,勢必在航炮、載彈量上儘可能的減重,依靠取消炮箱、微型火藥、水蒸汽冷卻炮管、提高火炮精度等辦法,提高大口徑航炮的單發威力,以達到與美軍小口徑航炮勢均力敵的效果。


思遠防務


回答這個問題前,首先要說明一點並不是所有蘇聯機載機炮都很輕,具有突出輕量化的有50千克的GSh-301單管30毫米機炮、51千克的GSh-23雙管23毫米炮,以及29千克的NR-23單管23毫米機炮和其後繼型66千克的NR-30單管30毫米機炮。其他攻擊機用的機炮,如Gsh-6-23、GSh-6-30這樣的加特林機炮和蘇-25的GSh-30-2雙管機炮在重量上則與西方同類產品重量相當。

蘇聯戰鬥機機炮在設計上非常注重減重,大多采用火藥燃氣驅動方式,所以沒有西方慣用加特林機炮的外部驅動結構和多炮管,也沒有轉膛炮上沉重的多彈膛,能做得輕量化。

以NR-23/NR-30為例,這兩種機炮屬於管退式單管航空機炮,採用後坐力加火藥燃氣復進,靠射擊時產生的火藥燃氣帶動各活動部件自動完成全部射擊循環,沒有西方航炮複雜的機械結構,在重量上自然佔據優勢。該炮由炮管、進彈機、冷氣裝彈機構、炮箱、機心、電發火機和總裝零件6部分組成、零件數量僅163個,結構非常簡單。

GSh-23雙管炮是一種氣退、滑動機心式雙管航空機炮,利用炮管引出的火藥燃氣帶動各活動部件的後退與復進,自動完成兩根炮管的全部射擊循環。機炮由炮管、電發火機、緩衝器和進彈機這四個組件組成,並列兩根炮管,各配有一套互相聯動的滑板閉鎖機構,而全炮的其它機構則共用一套,整個機炮活動部件質量小,體積緊湊。GSh-23設計非常巧妙,兩個炮管以“蹺蹺板”的方式排列,一根在發射時就驅動另一根上膛,出實現輕量化外,射速還超高,達每分鐘3600發。

GSh-301延續NR-30的基本原理,也是一種管退式單管航空機炮,採用短行程後座式槍機,並不是很多媒體認為的轉膛炮。該炮通過採用更先進的製造工藝和材料使重量進一步下降,具有達到1800發/分的射速,但一般限制在1500發/分以降低炮管的磨損。

蘇聯航炮的輕量化帶來的副作用是炮管壽命不長,加重了維護工作量,但對於每一個減重都非常重要的戰鬥機來說,付出這些代價還是值得的。


DS軍美


航炮的設計思路和使用環境、使用方法密切相關。在空中受空氣阻力與機動搖擺的影響,子彈會成弧度下墜,並不能直線擊中。咬尾射擊時以掃射為主:打出一串弧形彈鏈,擊中飛機,有持續的彈鏈效果更好。美國實戰經驗豐富:在歐洲和太平洋戰場上,依靠航炮槍管多,火力猛全面壓制納粹和日本的飛機。這就是美國飛機喜歡配置20毫米加特林,F15.F16.F18F22都是如此。美軍機載航炮的配置都是依據時代特徵和需求設計的:在越戰時,空射導彈成為格鬥主流新玩法,F4鬼怪就沒有設計航炮。後來在實戰中發現:發射完導彈自己就成了肉雞,眼睜睜看著米格從眼前溜走,追也不敢追,怕反咬一口,迫切需要航炮補射,於是又加裝航炮。到了F35時,隱身時代來了,又沒有設計航炮;咬尾其他飛機都不會被發現,飛行員還想擁有航炮補射,又設計了外掛航炮和內置航炮。







蘇聯設計航炮,是從蘇聯自身環境說起的:美國人經常跑到家門口偵查挑釁,開炮就挑戰不能首先使用;咬尾格鬥時,能補射就補射,不能補射就撞機,甚至同歸於盡,這事都能幹出來。所以蘇聯飛機航炮輕,子彈少,打兩下不行就撞,不囉嗦。你說這還需要航炮配置嗎?


xyz1130


關於航空機炮,大家可能第一時間就想到A-10攻擊機裝備的那門巨大的GAU-8/A型復仇者式機炮,反觀蘇聯的航空機炮,好像就沒有那麼大的,都是比較小而且重量輕的。為什麼蘇聯人的機炮可以做的如此輕便,難道是用了什麼特殊材料嗎?

首先要說明一點並不是所有蘇聯機載機炮都很輕,具有突出輕量化的有50千克的GSh-301單管30毫米機炮、51千克的GSh-23雙管23毫米炮,以及29千克的NR-23單管23毫米機炮和其後繼型66千克的NR-30單管30毫米機炮。其他攻擊機用的機炮,如Gsh-6-23、GSh-6-30這樣的加特林機炮和蘇-25的GSh-30-2雙管機炮在重量上則與西方同類產品重量相當。

蘇聯戰鬥機機炮在設計上非常注重減重,大多采用火藥燃氣驅動方式,所以沒有西方慣用加特林機炮的外部驅動結構和多炮管,也沒有轉膛炮上沉重的多彈膛,能做得輕量化

以NR-23/NR-30為例,這兩種機炮屬於管退式單管航空機炮,採用後坐力加火藥燃氣復進,靠射擊時產生的火藥燃氣帶動各活動部件自動完成全部射擊循環,沒有西方航炮複雜的機械結構,在重量上自然佔據優勢。該炮由炮管、進彈機、冷氣裝彈機構、炮箱、機心、電發火機和總裝零件6部分組成、零件數量僅163個,結構非常簡單。

GSh-23雙管炮是一種氣退、滑動機心式雙管航空機炮,利用炮管引出的火藥燃氣帶動各活動部件的後退與復進,自動完成兩根炮管的全部射擊循環。機炮由炮管、電發火機、緩衝器和進彈機這四個組件組成,並列兩根炮管,各配有一套互相聯動的滑板閉鎖機構,而全炮的其它機構則共用一套,整個機炮活動部件質量小,體積緊湊。GSh-23設計非常巧妙,兩個炮管以“蹺蹺板”的方式排列,一根在發射時就驅動另一根上膛,出實現輕量化外,射速還超高,達每分鐘3600發。


GSh-301延續NR-30的基本原理,也是一種管退式單管航空機炮,採用短行程後座式槍機,並不是很多媒體認為的轉膛炮。該炮通過採用更先進的製造工藝和材料使重量進一步下降,具有達到1800發/分的射速,但一般限制在1500發/分以降低炮管的磨損。

蘇聯航炮的輕量化帶來的副作用是炮管壽命不長,加重了維護工作量,但對於每一個減重都非常重要的戰鬥機來說,付出這些代價還是值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