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古代“秀才”的含金量有多高?相當於今天的什麼?

用戶59725205727


秀才,是我國封建時代 的官員選拔的產物,早在兩漢時期,秀才就已經存在,全靠舉薦,並不需要考試。不過後來隨著官員選拔制度科舉制的不斷完善,秀才也需要考試。


在明清時期,官員選拔的流程大概經過如下幾個步驟:童試、院士、鄉試、會試、殿試。

讀書人們首先得參加縣和府舉行的初級童試,通過之後成為童生,才能參加下一級考試。

成為童生之後,便可以參加在縣裡和府裡的第二級童試,也稱為院試,通過之後便是秀才。


成為秀才之後,便可以參加省城舉辦的鄉試,通過之後便是舉人。不過鄉試可不是每年都會舉辦的,每三年才舉辦一次,一旦失敗,只能三年之後再來。

成為舉人之後,便可以參加在京城舉辦的會試,通過之後便是貢士。會試已經是國家級的考試了,也是三年舉辦一次。

成為貢士之後,便可以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殿試,也就科舉考試的最後終極關卡了,分為三甲,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皆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生。



通過以上流程可以看出,秀才在科舉考試中算是比較初級的,秀才和舉人之間有一道鴻溝,雖是一個級別的差距,卻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很多秀才一輩子都無法成為舉人。成為舉人,也就意味著有資格做官了,當然是候補。想想范進成為舉人之後,那瘋狂的樣子,就可以知道舉人的含金量了。

至於秀才,如果考不上舉人,那就是隻能被人稱作“落第秀才”、“窮酸秀才”,含金量有多少,可想而知。

如果類比到今天,童生大概就相當於現在的高中生吧,秀才大概就相當於現在本科生這個級別吧。當然,這個類比並不準確,秀才屬於科舉制度下的產物,屬於官員選拔體系;而本科則是則是一種學歷。


小鎮月明


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分朝代來看。

秀才在中唐之前的地位極高,到後來就越來越低,甚至一度變成了讀書人的泛稱。

這就像我們現在濫大街的“美女“一詞,一開始是真指美女,而現在,美女似乎只代指性別,大街上叫一聲美女,十有八九前面的人都會轉頭。

但總體來說,古代秀才與如今社會的讀書人比起來,含金量依然不低。聽我一一道來。

秀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漢,那時選拔人才的機制以察舉製為主,漢武帝詔令民間各地舉薦人才,秀才因而得名,非常直白,就是才能秀異之人;後在光武帝時期避諱,改為茂才,到三國時期又複名為秀才。

到隋朝,隋文帝推行科舉制,設立秀才科。秀才是博識、強學和策問都最為優秀的俊選者.因其標準太高,隋代舉秀才不過十人,其地位及稀少程度可見一斑。

隋滅,唐朝沿用科舉制。唐初,秀才科為貢舉科目之最,其聲望高於進士科,所定的標準高,錄取的人數很少,很多讀書人因而畏而不敢求試,由此造成了秀才科並沒有推行多久便被廢棄,主流還是進士科與明經科。

在唐玄宗之後,凡稱作秀才的,一般都是進士科,甚至慢慢開始被泛指為讀書人。

到了明清,又稍有不同,讀書人參加童生試,通過縣試稱士子,繼續通過府試稱為童生,院試錄取者便稱為秀才。

之後才可以進行鄉試,通過者稱為舉人,最後才有資格參加會試及殿試,後者便是真正的功名星光大道。

有人認為明清時期的秀才可算是如今的大專級別,我覺得欠妥。如今九年義務制教育讓絕大多數人都獲得了受教育的權利,然而在物質和教育不甚發達的古代,整個社會的文盲率是極高的,讀書人非常稀少。秀才通過的雖然是最基礎的童生試,但遠遠比如今的大學生少得多,因此縱向比較,秀才含金量遠在如今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之上。況且秀才還有免稅、見官不跪之類的特權,從這個角度如今的博士恐怕是要羨慕的:)

而唐玄宗之前的秀才,我可以負責任地說,一定是真正出類拔萃的人才,用鳳毛麟角形容並不為過。其仕途不可限量,地位跟之後的秀才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在如今,我似乎無法找到與其對等的,國家傑出青年?高考狀元?諾獎獲得者?長江學者?院士?似乎都不恰當。


經史通義


古代的秀才,相當於現在的大學生,並比現在大學士生地位要高多了,享有一定的特權待遇!


古時的讀書人,須先經過縣級的考試,成為“童生”,才可以參加求取功名考試,在未考取生員(秀才)以上功名之前的童生,俗稱白衣;

你看,《水滸傳》中,梁山第一任寨主王倫,綽號白衣秀士,就是一個沒有功名的文化人;既使八十歲白髮老翁讀書人,未考取生員(秀才)取得功名,也是童生。



童生取得生員(秀才)功名須參加縣試、府試、院試(省學政主持的考試),錄取者稱為生員,俗稱秀才,始獲得功名。

生員取得入縣學、府學學習,相當於今日大學生,以及向上層次考試的資格。

生員分為廩生、增生、附生。

廩生可獲得政府膳食供給待遇,相當於現在的大學公費生。

增加錄取名額的增生、附加錄取的附生則沒有這個待遇,相當於現在大學擴招的自費生。

生員中選拔出優秀者,可以入最高學府國子監學習者稱為貢生,為貢生中的優貢,相當於現在大學生保研。


秀才只是取得政府膳食供給,入學、拔貢及向上層次考試的資格,不能出仕為官。

秀才還有一定的特權,可以免除差徭,見縣官不跪拜,訴狀不經縣吏,直接呈送縣官。

秀才向上考試不第,可以給文臣武將做幕僚、進府縣為吏、富豪府第管家賬房、搞教育辦私塾、代寫書信訴狀修譜等謀生,基本上沒有從事體力勞動的。

讀書人,考個秀才,享受點特權待遇,也是可以聊慰十年寒窗苦!



z山海


讀書,是當時能走上仕途的唯一途徑。古代秀才的含金量很高,這是因為古代只有讀書一個出路。讀書人的功名分為秀才,舉人,進士,進士的前三名又叫狀元,榜眼,探花。

讀書人的功名劃分來自於中國古代古老的人才選拔機制,科舉制。與現在的學位相比較,秀才可以說是優越現在的博士的,與其相比社會地位更高,因為當時的科舉制是在難考,一個秀才,需要經過縣試,府試,院試三關,並且每三年才考試兩次全國每次錄取不過兩萬人,跟現在的人考清華北大差不多,當時大部分人一生的時間都用在了科舉制上,這種制度是統治階級束縛人們思想的一種方式。

當時的人如果考上秀才,其社會地位就會發生質的變化,可以處處享受到國家給予的特權。

首先,秀才可以免役,當時的徭役是很重的,一旦考上秀才,家裡不僅自己可以免役,還允許再多一名男丁免除徭役,而且還不用交公糧,全家不用交,如此,全家的生活便一下子可以到達富裕的狀態。

再者,秀才家裡可以用奴婢。穿戴上也有特權,可以穿沒有功名的老百姓嚴禁穿戴的盤領長衫,可頭戴方巾,腳蹬長靴,所到之處還受到無數人的尊重。

地位上,更是高了不少,平民百姓見了管爺必須下跪,但是秀才不然,他有特權不用下跪,並且可以直接去見縣太爺,那些囂張至極的衙役們都不敢怠慢的秀才。

最牛叉的,秀才可以免刑。如果秀才犯法不能隨便抓來審問,更不能用刑,即便是殺人罪,也不能隨便抓來審問,而是必須等到把秀才的功名取消以後才可以處罰判刑。

秀才雖然算學歷比較低,但是拿到現在完全不同。因為,現在學生是數理化語文英語等諸多學科,培養綜合素質,這是古代秀才不能比的。但是,古代秀才的國學文化可以秒殺現在的除中文大學漢語專業的所有研究生博士生,因為他們要通讀四書五經,什麼周易這些。可以把他們理解成為,現在中文系研究生水平,那麼秀才就是相當於八九十年代以前的中專,大學畢業生。比現在研究生還牛。

總的來說,古代的秀才的含金量,與當今相比確實很高,而當今能與之匹配的或許得是個縣人大代表了。

個人愚見,歡迎在評論區討論。


校海飛


說到古代秀才的含金量有多高,那就得從科舉制度來說了,因為科舉制度在明清時代最為成熟,所以我們主要說明清時代的情況。

那我們先來說,怎麼樣才能成為秀才,而秀才之後叫舉人,舉人之做進士,那麼秀才之前又叫什麼呢?秀才之前叫童生。其實科舉考試總共可以分為四場考試,童試,鄉試,會試,殿試,那我們一一來說明。

童試,就是童生參加成為生員的考試,這裡面的生員就是我們俗稱的秀才。而童試一共分為三場,分別是縣試,府試,院試,其中縣府由知縣主持,每年二月考一次,府試由知府來主持,每年四月考一次,通過了府試叫做童生。

院試是每三年考兩次,是由各省學政主持,這兩次考試一次叫歲試,一次叫科試,而通過了這次院試就能成秀才了。而秀才也分成三等,分別是一等是廩生,由公家每月發給糧食,二等是增生,沒有給糧食,三等是附生,也就是新進來的秀才。

秀才還有其他的一些特權,比如不需要交賦稅,不用服徭役,見到縣令級別的官員不需要下跪,還有就是可以當私塾先生了。有一些人,活到七八十歲,也只是個童生,成不了秀才。

那每次能考中生員,也就是成為秀才的有多少人呢?不同時期數量不一,但平均下來,每個縣差不多一次也就二十名左右,如果按院試是三年考兩次,也就是說一年只有十三名左右。

那我們可以對比一下,每年的高考,縣裡面的文理科前七名,應該能被什麼樣的學校錄取呢?第一名很有可能被清華,北大錄取,而其他人呢,能夠被排名較前的985大學錄取。

那麼答案就出來了,古代的秀才的含金量是相當的高,相當於名次比較前面的985大學的畢業生相比較。

那舉人呢,每三年一次鄉試,每次鄉試每省大約會產生一至兩百名左右的舉人,我們按一百五十人來算,那麼也就是說每年每省會產生五十個舉人,那就是相當於高考省文理科前二十五名。

那進士呢,每三年一次會試與殿試,就是鄉試的第二年舉行,平均每次會產生兩百多人,算下來,全國每年也只有七八十名左右的進士,這個就可以相當於每年的高考各省的文理科狀元了。那狀元,榜眼,探花更不用說了,三年才各出一個。


歷史簡單說


這幾年秀才在古代,雖然算學歷比較低的,但是拿到現在完全不同。 因為,現在學生是數理化語文英語等多學科。培養的是綜合素質。這是古代秀才無法比的。 但是,古代秀才的國學文化可以秒殺現在的除中文大學漢語專業的所有研究生博士生。 因為他們要通讀四書五經。什麼周易這些。 可以把他們理解成為,現在中文系研究生水平。那麼秀才就是相當於八九十年代以前的中專、大學畢業生,包分配的那種。比現在的研究生還牛。


政治待遇高。秀才到了縣衙就有坐位的。有人告秀才,秀才是不能隨便上刑的。秀才家裡作買賣,不用交稅,城管不能管。現在作小買賣的,孩子考上大學的多了,城管照樣抄你。以前的秀才不是現在的學生可以比擬的,漢語言文學,四書五經爛熟於胸,儒道之道授之身心,修心,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脈,如果放棄儒家文化,何為始終?

如果說舉人見到縣令可以有座位的話,按照這個地位排序,只有博士或者博士後這樣的人才才能有這個地位。那類比下來,碩士跟秀才差不多,進士跟青年長江學者、長江學者差不多。狀元只怕比院士還要厲害,狀元三年一個,院士可是不止增選一個。科舉制崇尚的是八股文丶學的是單一的國學:現代教育是分文理及自然|多學科人才○兩者沒有可此性就拿秀才國文本科也不能比,比國學,國文本科多數難及秀才,但t比任何一樣科技知識,秀才不及國文本科甚至不及初高中畢業生:



公職考試一點通


秀才是古代對讀書人的稱呼之一,古代在封建制度下,士農工商是最具代表性的等級分別,讀書人的地位之高可想而知,但是“窮酸秀才”卻又是一個貶義詞,武林外傳中的呂輕侯就是明朝一個落魄的秀才,那麼問題來了,到底秀才的含金量有多高呢?

實際上,秀才的含義在中國古代的不同朝代是不同的。“秀才”一詞最早見於春秋戰國時的著作《管子 君匡小匡》:“是故農之子常為農,樸野而不慝,其秀才之能為士者,則足賴也”。在這裡指才之秀者,也就是很有才能的人,含金量並不高。而後世的秀才則是和取士制度結合在一起的。

漢代——察舉制下出秀才

西漢始創察舉制,秀才與孝廉,察廉,光祿並列為察舉取士的科目。到了東漢,為了避光武帝劉秀的諱,秀才改稱茂才。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一年內的茂才僅有20 人,漢代秀才多為現任的地方官員(縣令之類),明顯高於普通的讀書人,人數之少,地位之高,可見當時秀才的含金量是很高的。到了南北朝時,雖然取士之法變成了舉薦,但是當時最看重的就是秀才,《晉令》中說“策秀才,必五策皆通,拜為郎中”,五策皆通的秀才可以直接授官,可見,南北朝時的秀才含金量也是很高的。

唐宋——苦讀應試稱秀才

初唐時,秀才和進士,明經都是科舉是的科目,但是不久秀才科被停廢,從此之後,唐宋科舉考試的應試者都可以稱為秀才,而唐宋時期的科舉制又十分成熟,應試者遍佈五湖四海,可見能夠稱為秀才的人應該是很多的。筆者認為,古代的科舉制相當於今天的公務員考試,應試者多如牛毛,公務員考試的基本要求是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含大專),可見唐宋時期的秀才僅僅相當於今天具有大專及大專以上文憑的人。

明清——考核進學為秀才

明清時期,科舉制度更加制度化,從地方到中央的考試依次為童生試(府,州,縣一級的考試),鄉試(在省城舉行,俗稱“秋闈”),會試(在京城舉行,俗稱“春闈”),殿試(皇帝親自主持)。童生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通過院試者可稱為秀才(又稱“生員”),就可以進入府、州、縣學學習了。筆者認為,童生試相當於今天的高考,明清的秀才也不過相當於今天高中畢業的準大學生。與唐宋時期相比,秀才的含金量無疑降低了。

綜上所述,秀才一次在不同的朝代含義是不同的,而且古代秀才的含金量是呈下降趨勢的。

歡迎大家的批評,我是鴻都進士,別忘了關注我哦!


鴻都進士


想知道古代秀才含金量有多高,首先咱們得把這個問題細化一下——請問你說的哪個朝代的秀才?

要知道,漢朝就有秀才,唐朝也有秀才,明清兩朝更有秀才,這不同朝代的秀才含金量,相差何止十萬八千里!

在唐朝,秀才如鳳毛麟角,考取非常難,地位非常高,甚至比進士的地位還要高得多得多得多得多得多。唐朝科考,進士可以搞出來幾百名,秀才最多搞出一兩名,有時候乾脆就沒有。換句話說,很可能所有人都當不上秀才,你只有當進士的資格,而沒有當秀才的資格。

打個比方,如果說唐朝的秀才是吳彥祖,是林志玲,是劉亦菲,是埃及豔后,而唐朝的進士則只能是三線藝人、九流明星、海天盛宴的外圍模特。

可是到了明清兩朝呢?呼啦一下子完全顛倒過來了。所有人都知道,明清兩朝的秀才只是科舉考試的初段,考中了秀才之後,還要再考舉人和進士。進士第一,舉人第二,秀才只能屈居第三,被壓在科舉金字塔的最底層。

假如各位想知道唐朝秀才的含金量究竟有多高,我舉個例子就清楚了:

唐憲宗在位的時候,有一年科舉考試,大約39000名考生參加了州縣一級的初級選拔,1200名考生得以通過,成為地方官府保送到中央的“舉人”;這1200考生到了京城,其中170名考中了進士。

可是那一年有多少人成為秀才呢?答案是:只有一個人。

為啥只有一個人成為秀才?因為那時候的秀才是必須得到皇帝御筆親點的全才!既要精通詩詞歌賦,又要精通文韜武略,同時還要在道德層面出類拔萃!

秀才在唐朝的含金量,大約相當於現在的中科院院士+社科院院士+諾獎得主。

可是到了明清兩朝呢?秀才的含金量驟然下降。如果說進士是院士級別,則秀才只能是普通本科生的級別。


開周說宋


秀才這個詞,今天看來或許不值錢,因為在現在看來秀才=窮酸。不知道有沒有人同意!

首先要看一看大環境,在古代,如果你識字,就是一件很高大上的事情,相信大家都應該知道,現在有許多老人還是不識字的,在古代,有一句話叫做“百無一用是書生”,但同時,你要知道,“士農工商”這四個字,“士”是排在第一位的,什麼算是“士”?首先你要有文化,光識字是不夠的,你要通過考試,古代的考試是很嚴格的,不光要讀書多,還要寫字好,在古代,寫字好會加很多分的。

回到主題,古代的秀才見了官不用下跪行禮,所謂刑不上士大夫,這是非常高的待遇了。在小村鎮,許多大戶每當宴請的時候,都會邀請一些文人,來彰顯自己的身份,就是所謂的附庸風雅,如果邀請到一位秀才,也算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

那麼,在今天,什麼學位能等同於古代的秀才呢?

要我說,沒有可比性!畢竟那時候不用說秀才,就算是識字的人都不多,而今天,起碼都是初中畢業,大多數的字都認識,能進行簡單的算數,能上網,能使用很多古代沒有的工具!

在那時,成為秀才,四書五經是根本,滿腹經綸很平常,琴棋書畫都略懂,出口成章不算難!只要不是那種讀書讀傻了的人,找個不錯的工作也不全是難事,要是在聰明點,做個師爺,當個主簿並沒有什麼太大的難度。那時候的十年寒窗苦可不是鬧著玩的,只要能夠認清現實都能混的不錯,這一點在今天也是一樣!

現在開始比,在我看來,古代的秀才是稀缺的,現在的大學生並不稀缺,起碼要是研究生,或者博士。現在的研究生和博士,找個好工作不算難,古代的秀才找個工作也不算難(前提是他願意去工作),現在的大學生,勉強也能算是古代的秀才,畢竟,就算是大學生也分三六九等,重點大學和普通大學也不一樣!

這樣比較也許很多人會說我在胡說,那是因為大環境的差異,大家想一想,30年前的大學生,和現在的大學生就能明白一點,畢竟含金量不一樣,我並不是在諷刺或者嘲笑大學生,還是大環境所致,三十年前,文化素質普遍低,大學生屬於鶴立雞群,現在的文化素質普遍提高,顯得大學生的地位沒有那麼珍貴了。

這樣子說,大家差不多應該明白了吧!

準確的說沒有可比性,古代的秀才在今天,起碼是重點大學畢業,資質好的,繼續考研更上一層樓也不是難事!


翼本正經


秀才這兩字隨著時代的發展是不斷變化的,他的含金量在不同的朝代是不一樣的。下面我們簡單地分析下。

首先秀才兩個字出現在《管子·小匡》,指的是才之秀者。他和《禮記》中的命鄉論秀士的秀士都是同一個意思即德才優異的人。

漢代的察舉制中秀才就是被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他是由地方官員考察,選拔優秀的人才推薦給上級和中央。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賢良文學、秀才等。 後來,東漢光武帝劉秀即位後,為了避違就改名為茂才。魏晉漢北朝時期,察舉制依然是選拔人才的主要制度,不過這個時候的察舉制度逐漸衰落了,秀才等察舉制比不上高門大族的族人。西晉初年王朝定製,秀才科須進行對策,五策皆通才能拜為郎中。可見這時候的秀才要進行考試了。

隋唐時期科舉制度取代了察舉制度,在初唐以前秀才是常科考試的一種,但是秀才是不被重視的,那時候重視的是進士科。盛唐直到宋元,只要是經過府試的讀書人都可以被稱為秀才。只要是沒有進士及第的都被稱為秀才。

明清時期的秀才是指凡經過本省各級考試進入府、州、縣學的,通稱生員,俗稱秀才。這個秀才的含金量就有點大了。只要你成為了秀才就代表著你一腳跨入了官場的最低門檻。而且這時候的秀才有各種的福利待遇。其中有見到縣知府不用下跪,免除差徭,不能隨便用刑等等。不過秀才如果不進一步,只能是在最底層的士階層混。秀才是不能做官的,種田和做買賣都會被歧視,嚴重的會被剝奪秀才的資格。他們只能回鄉以教書為生,經濟上是不富裕,這就是窮秀才。雖然地位上提高了但是生活上卻沒有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