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雲南石林記


雲南石林世界地質公園位於雲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境內,佔地總面積400平方公里,特級保護區44.96平方公里,一級保護區62.10平方公里,二級保護區107.21平方公里,三級保護區135.73平方公里。

海拔1500米—1900米之間,距省會昆明78千米,素有“天下第一奇觀”、“石林博物館”的美譽。

石林因其發育演化的古老性、複雜性、多期性和珍稀性以及景觀形態的多樣性,成為世界上反映此類喀斯特地質地貌遺蹟的典型範例和“石林”二字的起源地,並具有很高的旅遊地學科普價值。

雲南石林保存和展現了最多樣化的喀斯特形態,高大的劍狀、柱狀、蘑菇狀、塔狀等石灰岩柱是石林的典型代表,此外還有溶丘、窪地、漏斗、暗河、溶洞、石芽、鍾乳、溶蝕湖、天生橋、斷崖瀑布、錐狀山峰等,幾乎世界上所有的喀斯特形態都集中在這裡,構成了一幅喀斯特地質地貌全景圖。

雲南石林世界地質公園也是首批中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國家地質公園、世界地質公園,與北京故宮、西安兵馬俑、桂林山水齊名。

石林於1982年被命名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1年被命名為首批國家地質公園,2008年被命名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07年6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3年石林被雲南省政府授予“雲南省科普教育基地”,2011年成為國土資源部 “國土資源科普基地”。

雲南石林世界地質公園位於北緯24°38′~24°58′; 東經103°11′~103°29′之間;在雲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境內,距雲南省首府昆明市中心78千米,海拔1600米~2203米。

石林縣碳酸鹽巖分佈面積達900千米,其中石林喀斯特面積超過400千米,集中於石林縣中部,北起乃古石林北、南至蓑衣山,長30餘千米,寬約10千米的南北向條帶。

雲南石林世界地質公園屬亞熱帶低緯度高原山地氣候,年平均溫度約16℃,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的特點。

雲南石林世界地質公園主要地質遺蹟類型為岩溶地質地貌,是以石林地貌景觀為主的岩溶地質公園。

石林可分佈於溶丘、窪地、湖泊、河流、瀑布、洞穴內等喀斯特地形,這豐富了石林的類型和科學意義。石林與分佈地形的組合稱為石林組合地貌。

主要分佈類型有:石林窪地、石林谷地、石林嶺脊、石林坡地、石林盆地、石林溶丘、尖峰溶痕城堡等。

表面溶蝕形態有30種以上的表面溶蝕形態,主要是各種溶溝、溶盤、溶紋、溶窩、土下溶蝕面、溶蝕邊槽、井狀溶槽、溶蝕貝紋、尖峰溶痕、暗河管道殘餘、紅色藻痕、重力崩塌溝痕等,裝飾點綴石柱。

不僅豐富了石林的觀賞性,也提供了研究石林形成演化的科學依據。

這裡有典型的喀斯特半溼潤常綠闊葉林,具有部分珍稀瀕危物種,豐富了石林景觀。

公園有國家級保護植物近10種,省級保護植物20餘種,近百種公園、昆明、雲南省特有和珍稀植物,國家二級保護獸類7種、鳥類8種,特有的洞穴魚類。

石林是地球演化的傑作,經歷了近三億年滄桑鉅變。

最初的石灰岩形成於大海之中,後因地殼變動,海洋變陸地,平地變高山,石灰岩也匪夷所思的被塑造成了石林地貌。

這期間石林還被熾熱的火山熔岩烘烤過,也被廣闊的湖水淹沒過,石林的形成是一部真正的地質傳奇。

石林的形成是在有利的地質、氣候和水文條件下,可溶性岩石——碳酸鹽巖被兩組以上垂直裂隙切割,又經水、生物等沿裂隙溶蝕,隨著溶溝的加深加寬,石柱被分隔出來而成為形態萬千的石林奇觀。

石林的形成經歷了漫長而複雜的地質演化過程。在2.7億年前的早二疊紀時代,石林地區為海洋環境,海底沉積形成了數百米厚的石灰岩,後經地殼抬升,石林地區處於溼熱古海岸邊緣,溶蝕形成了最早期的石林。緊隨其後的火山熔岩噴溢,使石林被厚厚的玄武岩覆蓋。

漫長的中生代至新生代早期,石林地區一直處於剝蝕夷平狀態。約六千萬年前的早喜馬拉雅運動,使石林地區掀斜抬升,轉為內陸山間湖泊環境。

第三世紀以來,石林地區繼續抬升,向現代高原河谷環境演進。

在持續的抬升過程和不同的地理、氣候條件下,石林地貌也處在繼承、更替和疊置的演變中,老的石林逐漸消失,新的石林不斷形成。

雲南石林以石多似林而聞名,景區範圍廣闊,景點眾多,有大小石林景區、黑松巖風景區、飛龍瀑風景區、長湖風景區、月湖風景區、芝雲洞風景區、奇風洞風景區、圭山國家森林公園等。

其中已開發為遊覽區的是:月湖風景區、石林風景區、黑松巖風景區、飛龍瀑風景區、長湖風景區。

大石林面積約8平方公里,為主要遊覽區。在石林入口處,有石林湖,湖中一尊石峰突出水面,故稱“出水觀音”。在石門右側石峰上鐫刻著“石林”兩個隸書大字,與拔地而起的石柱、石峰交相輝映,引人入勝。

遊人至此,美景目不暇接,那差錯密佈的灰褐色怪石奇峰,平地拔起,衝入雲霄,許多石峰恰似各種動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