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8 蘇聯1941年冬季閱兵堪稱奇蹟,背後的悲壯卻超乎人們所想

有個朋友突然告訴筆者,他前段時間去俄羅斯時看到了大名鼎鼎的列寧墓,這個外表看上去紅彤彤的建築就在著名的紅場偏西一側,雖然整體顏色並不光鮮,但卻非常惹眼。列寧作為一位傑出的領導人,帶領布爾什維克們建立並捍衛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逝世後,他的遺體被安放在特質的棺槨中,這讓他見證了歷史,也能夠讓他看到蘇聯的政客與將軍們帶著國家一步步走向興盛。

蘇聯1941年冬季閱兵堪稱奇蹟,背後的悲壯卻超乎人們所想

蘇聯1941年冬季閱兵堪稱奇蹟,背後的悲壯卻超乎人們所想

然而,同樣作為具有巨大影響力的蘇聯領袖斯大林,待遇就差許多了。雖然於1953年逝世後,他也曾被短暫地陳列在專門的紀念館裡,然而,這位富有爭議的領袖最後卻被簡單地埋葬在克里姆林宮紅牆下的一塊空地上。即便如此,仍有不少俄國人自發地緬懷他。

蘇聯1941年冬季閱兵堪稱奇蹟,背後的悲壯卻超乎人們所想

說起斯大林的功績,我們最先想到的便是他帶領蘇聯軍民戰勝了德國入侵者,捍衛了國家主權與民族尊嚴。其實,蘇德戰爭初期蘇軍的潰敗是有原因的,當時的蘇聯同樣也制定了入侵德國的“大雷雨”計劃,甚至日期比1941年6月22日還要早了10天。然而複雜的原因導致蘇軍高層最終放棄了入侵,因此,不少人總是設想如果蘇德戰爭不發生,世界格局會怎樣,實際上,蘇德兩大強國之間必有一戰,只是誰先動手的問題。

1941年10月上旬,德軍的裝甲軍團已經陸續開進至莫斯科城遠郊。10日,德軍突破莫斯科城外最後一道防線莫扎伊斯克防線,莫斯科城暴露在德軍面前,形勢已經非常不樂觀了。別說世界其他國家,恐怕連大部分蘇聯高層都認為莫斯科受不住了,此時城內也是一片大亂,職能部門分散撤離,斯大林也按照計劃準備前往陪都薩馬拉。然而,當斯大林站在專列前,回首望著首都時,在抽了整整數小時的菸斗後,斯大林終於決定不撤退,或存或亡都要陪著首都。領袖的決定無疑極大鼓舞了守衛首都的軍民,在很短的時間內,蘇聯方面就又徵召出一支規模可觀的部隊,他們成為後來拱衛首都的主力。

蘇聯1941年冬季閱兵堪稱奇蹟,背後的悲壯卻超乎人們所想

斯大林對守衛莫斯科的決心有多大呢?我們來看一個細節。斯大林對信任的將領做出的決策很少干預,基輔戰役後,對朱可夫幾乎是言聽計從。然而,當朱可夫要求將自己的指揮部向後撤若干距離時,斯大林是這樣回答的:“如果朱可夫同志執意要後撤,那麼我將去填補他留出的位置。”即便如此,斯大林的決心仍然比我們想象得還要大,他甚至提議要如期舉辦1941年的“十月革命節”閱兵。

要知道,在此之前,德國元首已經兩眼冒火地盯著莫斯科了,還剛剛叫囂要在“十月革命節”前攻佔莫斯科,讓德軍的坦克部隊在蘇聯的紅場上舉辦閱兵。更誇張的是,元首竟然已經找人去訂做將軍們的閱兵禮服了。閱兵是個燒錢的事兒,此時的蘇聯國內情況危急,而斯大林偏偏在此時提出要閱兵,可以說高層之中除了他以外,其他人都覺得這位領袖是瘋了。雖然朱可夫沒有發表明確觀點,恐怕這位什麼大場面都見過的功勳將領,在那一刻也感到非常震驚。既然是領袖執意要舉辦,沒有人敢反對,斯大林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想朱可夫詢問前線的情況,並讓朱可夫報告閱兵的可行性。朱可夫在做了充分的考慮後,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蘇聯1941年冬季閱兵堪稱奇蹟,背後的悲壯卻超乎人們所想

為此,這位蘇聯副統帥,蘇軍的總指揮,下達了蘇軍有史以來最悲壯的命令:集結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為閱兵式的安全保駕護航。為此,莫斯科城內所有可以起飛的蘇軍戰機全部待命,一旦德軍飛機來襲,直接用衝撞的方式阻止。為了防止德軍在當天襲擊,閱兵儀式故意提前了2小時舉行。當時,不少記者甚至都沒來得及趕到,接受檢閱的部隊也是匆匆地走了個過場,便重新奔赴前線了。整個閱兵不到半小時就結束了,隊列也不太整齊,看上去甚至有些狼狽,斯大林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驕傲地抬著頭講出了那句著名的歷史名言:

“……全世界都將我們視為解放者,蘇聯人民承載著偉大的使命。”

有個有趣的小細節:如今流傳的斯大林講話的錄像,實際上是後來在室內補拍的(因為記者沒有到位);雖然當時室內的溫度不足以讓人說話時形成哈氣,但絕大多數觀者都被這次閱兵的氣勢震撼了,極少有人發現這個破綻。而當時真實的情況是,當接受檢閱的坦克剛剛經過主席臺時,突然調頭離開;斯大林困惑地詢問,得知這些部隊要立刻趕回防線時,沒有多說什麼,只是鄭重地點了點頭。

蘇聯1941年冬季閱兵堪稱奇蹟,背後的悲壯卻超乎人們所想

當德國元首從廣播中聽到講話時,肺都要氣炸了。他連忙命令中央集團軍群司令馮·博克元帥派部隊進行進攻,然而,德軍在幾次衝擊都被蘇軍擋回後,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蘇聯閱兵完美收尾。相比之下,蘇聯軍民在偉大領袖以及卓越的將領們的帶領下,抵擋住了德軍的猛攻,成功捍衛了首都與國家的主權。從這個角度來講,這場閱兵也可以被視為蘇德戰爭中的一個偉大轉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