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1 怎麼才能讓孩子少生病?

孩子動不動就生病是一件讓大家常頭疼的事,今天我們就來聊聊──

怎麼才能讓孩子少生病。

怎麼才能讓孩子少生病?

1 “順其自然”是最好的育兒法寶

有一天,我帶兩個孩子打車去親戚家,司機師傅見我帶著孩子,就跟我聊了起來。

原來,他家也是兩個孩子:老大當年是兒童醫院的常客,幾乎天天跑醫院,跟上班似的。

後來,他們有了老二。

終於,經過帶老大身經百戰的磨鍊,有了老二後,遇到發燒咳嗽什麼的,他們也不去醫院了。

為啥?醫院那幾招基本都學會了:排隊、驗血、開藥、輸液,開的藥不外乎頭孢、蒲地藍、肺熱咳喘口服液……

實在懶得折騰了。

結果沒成想,老二居然養的很瓷實,平時幾乎不怎麼生病,即便偶爾有些小症狀,扛一扛或自己買點藥吃,也就好了。

更讓他們沒想到的是,自從他們開始這樣對待孩子的生病問題後,莫名其妙的,老大的身體也變得越來越好了。

給我講這個故事時,司機師傅自己都好幾次情不自禁笑出聲來──

以前小心翼翼地帶孩子,孩子卻經常生病;現在基本放養不管了,孩子反而越來越好。

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很簡單:對待孩子的態度不一樣了。

以前帶老大,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食物給最好的,奶粉給最好的,甚至零食也給最好的,生怕孩子不健康。

孩子一有點發燒、咳嗽,就整夜守著,一會兒量一次體溫,一會兒量一次體溫,一聽到孩子咳嗽,心頭就一緊,恨不得把這個病換在自己身上。

但有了老二後,發現其實並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

戰戰兢兢並不能解決問題,泰然處之才會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不知不覺,他們的心變大了,也不那麼緊張害怕了。

父母心裡繃緊的那根弦放鬆了,孩子就可以順其自然地按照他們本身的規律去生長,即便生病,也會順其自然地向著好的方向發展。

沒錯,“順其自然”,才是最好的育兒法寶。

那麼,怎麼才能“順其自然”呢?

且聽俺慢慢道來──

怎麼才能讓孩子少生病?

2 別怕,孩子會長高變聰明

大家知道,孩子是按照一定的節奏和規律生長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獨有的特點。

對此,《黃帝內經》裡曾有一段專門的論述──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

女孩兒到了七歲,男孩兒到了八歲,孩子體內的腎氣變得充盛、充實。

充盛、充實後會有什麼表現?

第一個表現,就是換牙。

是的,孩子在換牙前,腎氣還不夠充實,這是一個普遍的生理特點。

雖然不充實,但“腎”還是要發揮它的生理功能──

腎藏精,主生長髮育。

涉及到孩子,“生長髮育”是大家最為關心的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骨骼,二是牙齒,三是頭髮。

除此之外,“髓”,也是由腎來決定的。

我們知道,腎中藏精,而“精”和“髓”的關係,又非常密切──

腎精充足,流注灌溉於骨骼系統,成為“骨髓”,骨髓滋養骨骼,讓孩子長高。

腎精由督脈上行,入注大腦,即是“腦髓”,腦髓滋養大腦,讓孩子變聰明。

那麼問題來了──

怎麼才能讓孩子的骨骼和大腦長得更好呢?

這就不得不涉及到另一個關於“腎”的理論──

腎在志為恐。

“恐”就是恐懼、害怕,直接與“腎”相對應。

中醫認為,

過恐容易傷腎。

一般來說,我們帶孩子過程中不至於有大的恐懼,但如果我們總是害怕帶不好孩子,害怕孩子會生病,害怕孩子生病後治不好,害怕……害怕……

那麼,這種害怕、恐懼的負能量就會傳遞給孩子,從而影響孩子順其自然的生長髮育。

所以,如果我們想讓孩子長得高一些,聰明一些,就應當給他創造一個輕鬆、愉悅、自然而然的成長環境。

在這個環境下,孩子的腎氣會自然而然地充實,骨骼和大腦會自然而然地發育,長高、變聰明那都不是事兒。

這麼一想,大家還有什麼好害怕的呢?

怎麼才能讓孩子少生病?

3 吃對,孩子才能長得壯

孩子長不長個、聰明不聰明歸腎管,那麼,孩子長得壯不壯歸誰管呢?

歸脾胃管。

大家知道,脾和胃是一對關係非常密切的臟腑,其中,胃負責接受、容納和腐熟食物(消),而脾則負責運化吸收食物中的精華(化)。

無論我們吃的是米、面、肉還是菜,都需要經過脾胃的“消”和“化”之後,才能轉化成身體需要的氣血和能量。

這些氣血和能量,是孩子長壯的基礎,也是孩子少生病的前提。

脾胃的“消”和“化”非常重要,基本上我們身體後天所需要的能量全部來源於此。

所以古人說:脾胃為後天之本。

上面我們講的腎是先天之本,腎和脾胃,一個先天,一個後天,共同決定了我們的身體狀況。

回到脾胃上來,怎麼樣才能讓孩子多長點肉,變得壯壯的?

很顯然,這並不取決於我們給孩子吃多少,而是取決於孩子的脾胃消化吸收了多少。

那麼問題來了,哪些食物對孩子來講更容易消化吸收呢?

如你所知,所有食物中,五穀雜糧是最容易被消化吸收的。

其次,是各種當地、當季的蔬菜。

再其次,是一些當地、當季的水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水果多數性味偏涼,如果吃多了,容易損傷孩子脾胃的陽氣,從而影響脾胃的消化。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我們發現孩子的舌苔變得很白,就說明孩子體內已經有寒氣存在了,這時最好就先別吃水果了。

最後,是肉類。

俗話說:吃啥補啥。

那麼,吃肉當真能讓孩子長肉麼?

不一定啊,還是得看脾胃。

相對來說上,燉的又軟又爛的肉,更利於脾胃消化吸收,容易起到吃肉長肉的效果。

還有,最好不要在晚上吃肉。

晚上人體陽氣較弱,脾胃運轉也較慢,吃了很難消化。

如果一定要吃,可以放在早上,7~9點,此時胃經主令,消化能力最旺。

等到9~11點,脾經開始主令,剛好用來吸收轉化,剛剛好。

此外,吃肉的頻率和數量也很重要:一兩週一次,或一月一次,一次兩三口,是比較符合孩子脾胃之氣本就不足的狀況的。

總之,“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是最符合孩子脾胃特性的理論總結。

孩子脾胃消化吸收好了,吃得又對,還愁長不壯、容易生病麼?

怎麼才能讓孩子少生病?

4 穿對,孩子才能不生病

“先天之本”腎和“後天之本”脾胃共同奠定了孩子長高、長壯、少生病的身體基礎。

但是,還不夠。

還需要注意第三個問題,那就是:防寒、避風,保護好孩子的肺。

處理好腎的問題,可以讓孩子遠離恐懼,快樂成長。

處理好脾胃的問題,可以讓孩子不積食,身體更壯。

而防寒、避風,處理好肺的問題,才能讓孩子少感冒、少咳嗽、少生病。

關於“肺”的問題,相對就簡單了。

只要我們打好腎和脾胃這兩個基礎,基本上,孩子就已經擁有了強大的防禦系統,一般不會感冒咳嗽生病。

即便偶爾感冒咳嗽,也很快能好。

如果前兩個基礎沒打好也沒關係:一方面,從現在開始積極做出改變;另一方面,注意防寒、避風,就可以了。

要想防寒、避風,最重要的是要穿對衣服。

摸摸孩子的手腳,如果偏涼,說明穿少了。

再摸摸孩子的後背,如果出汗,說明穿多了。

大體上,孩子手腳溫暖,後背乾爽,說明穿得剛剛好。

總之,穿對衣服,並適時地避開外界的風寒之氣,以及暑、溼、燥、火和各種傳染性邪氣,孩子自然就很少感冒咳嗽生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