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張作霖回奉天為什麼坐火車而不坐汽車?

一德格天1


張學良當時有建議張作霖乘汽車返回東北,卻被張作霖否決了,因為張作霖自信的認為日本人雖然對他不滿,但還沒有到痛下殺手的地步!(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張作霖入京,代表民國行使主權是1924的事兒,當時趁著第二次直奉戰爭勝利的東風,張作霖終於完成了登上權力巔峰的偉業,擔任陸海軍大元帥一職。

幸福的日子總是短暫的,張作霖苦心孤詣的在陸海軍大元帥的位子上,磕磕絆絆坐了有一年多,北伐戰爭就開始了。

1926年6月至1哦27年6月,北伐戰爭的成果是最顯著的,這期間北伐軍先後在湖北消滅了吳佩孚,在江西、福建等地消滅了孫傳芳。

傳統的北洋軍閥紛紛敗北,隨著吳佩孚、孫傳芳的倒臺,張作霖也就暴露在了北伐軍的刀鋒下。

雖然張作霖手下大將張宗昌,在這期間曾派畢庶澄率軍兩萬,試圖混水摸魚,擴大地盤,不想被上海灘當地流氓大亨杜月笙、黃金榮使計,最後沒能成功。

在北伐軍打下孫傳芳試圖過江進攻華北時,張作霖曾試圖與北伐軍建立聯繫,劃江而治,共分天下,沒想到被正在勢頭上的北伐軍斷然拒絕。

不但如此,北伐軍還試圖攻取山東,雖然在帝國主義干涉下(發動濟南慘案)未能成功,但張作霖已經是如坐針氈,北京斷然是待不下去了。


而且根據軍事情報顯示,北伐軍已經有整軍待攻的跡象,北京城早已是草木皆兵話說回來,第二次直奉戰爭打的驍勇的奉軍,難道就怕了北伐軍不成嗎?

這些老牌的北洋系軍閥,由於長期的內鬥,幾乎都是色厲內荏,就是在自己的傳統地盤上,都有些站不住腳,更別說攻城掠地打來的地盤。

因此,張作霖就計劃著退回東北,保存實力,避北伐軍鋒芒,以圖東山再起。

東北是張作霖的家,也是他的後院,但就是這後院,也不讓張作霖省心,手底下傳來的軍報,關東軍封鎖了南蠻鐵路皇姑屯一帶,對外放風說是演習。

但明顯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要張作霖小心敵方。

張學良拿到情報,曾告訴張作霖日本人狼子野心,不可不防,可乘汽車,輕裝簡從溜回東北。

沒想到張作霖的倔犟勁上來了,本就對北伐軍拒絕與自己合作抱有怨氣的張作霖,現在回家都要提防這個提防那個了,他日本人就是再猖狂,能對我下毒手,再說東北還得我張作霖說了算。

雖然如此,張作霖並不是沒有防備,在自己的回車專列上,全部是子彈上膛,槍口對外,發現不妙立刻還擊。


可千算萬算,張作霖沒有算到日本人會用定時炸彈,謀害張作霖。

因此,張作霖不是不可以坐汽車,而是他更相信自己的專列。


歷史三日談


這個問題的潛臺詞是:如果張作霖坐汽車回東北,就能躲過日本人的暗殺,日軍後來便不敢發動“九一八事變”,歷史可能改寫。

真的嗎?

其實,火車比汽車安全。

坐汽車從北京到奉天要好幾天,還得翻山越嶺,安全性差。您想想:如果想幹掉一個人,對汽車動手容易還是對火車下手容易?張作霖若是坐汽車,日本人要刺殺他選擇更多:既可以埋設炸彈,也可以在車隊必經之路的制高點埋伏狙擊手等。

相比汽車,火車安全多了。火車沿著鐵軌前進,不會顛簸,鐵路沿線大部分地區都有奉軍站崗,唯一不受奉軍控制的區域也有日軍站崗放哨。其次,張作霖的專用火車安全性很高,即便用機槍也未見得能造成多大傷害。再者,火車的車廂多,張作霖可以多帶衛隊,而且誰也不知道張作霖到底在哪個車廂,就算要襲擊,也難以直接找到目標。

顯然,從安全角度來說,火車也遠比汽車好得多。

更重要的是,張作霖認為自己對日本人很有用,對方不會下毒手。1928年5月13日和15日,日本曾屢次逼迫張作霖從北京回東北,履行雙方所謂的“密約”。為逼張作霖回去,5月17日晚,日本大使芳澤會見張作霖,兩人談至深夜。芳澤說:“大勢已經如此,為使戰亂不波及京、津,收拾軍隊撤回滿洲以維持滿洲治安,我想無論對中國國民還是對奉天派都是萬全之策。”張作霖聽後大怒,怒氣衝衝離開了客廳,三個多小時的會談就這樣結束了。張作霖認為,日本還在和自己談,儘管談得不愉快,但畢竟還在談,怎麼也不可能下手。

應該說,張作霖的判斷不無道理。就日本方面而言,關於要不要殺張作霖,國內意見並不統一。日本外務省不主張殺張作霖,日本軍方尤其是關東軍則主張殺之,渾水摸魚取了東北。最終,日方付諸行動,在皇姑屯製造爆炸案,炸死了張大帥。

張作霖坐火車不坐汽車,還有一個因素——火車比汽車舒服得多。張作霖的火車可不是一般的火車,乃是當年慈禧太后的花車,拿到今天來說,那是五星級的豪華車廂。不僅寬敞舒適,而且各類設施齊全,還可以抽大煙,打麻將。再看看汽車,那麼小的空間,連躺都不能躺,對上了年紀的張作霖來說,簡直就是一種折磨。

綜上所述,不能因為張作霖在皇姑屯被炸死了,就說火車不如汽車安全,這種推理不合理。事實上,火車比汽車安全,張作霖的死和交通方式(火車還是汽車)沒半毛錢關係。最根本的問題在於,他低估了日本關東軍要殺他的決心,這才是關鍵。對方決心幹掉張作霖,他坐汽車或選擇其它交通方式,都是一個死字。

張祥斌:《張作霖傳》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你以為張作霖坐汽車回奉天,日本鬼子就沒有辦法了嗎?那你就大錯特錯了,日本鬼子之所以稱之為鬼子,不是因為長得像鬼一樣醜,而是因為他們不大的個子裡藏滿了鬼點子。


以當時的交通條件來看,沒有高速公路,飛機技術也不成熟,火車可以說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了。雖然張作霖的勞斯萊斯具有十分厲害的防彈功能,還是最頂級的特高配,帶大炮,但是它不耐撞,一個拖拉機就能把它幹翻,更何況張作霖的豪車還在老家待命。

而火車,雖然現在看來舒適程度不如飛機汽車,速度也不快,但在當時,已經是非常舒服了,而且火車跑的快,中間不受路況影響,出岔子的幾率很小,除了炸掉,幾乎很難讓它停下來。



汽車就不一樣了,有N種方法可以摧毀它,它不但不如火車笨重結實,還容易受各種因素影響,幾輛車就能把它攔住,一發炮彈就能讓它翻車,當時的路多是土路,這麼遠舒適度也不如帶軌道的鐵路舒服。所以,選擇火車無論是舒適度還是安全度和速度都高於當時的汽車。


歷史密探


這是很顯然的問題啊,以現在北京到瀋陽為例,坐汽車走高速要跑8個小時左右,何況當時並沒有高速公路呢?或許要開上一天一夜都說不準。

那麼就有人問了,當時的火車豈不是也很慢?話雖如此,但火車空間大,裡面的條件也更舒適。像張作霖這種元首級的人物,都是有專列和專屬車廂的,裡面的起居條件可是坐汽車完全不能比擬的。

另外,當時的鐵路都由軍方控制,在安全性上也要超過汽車。只不過百密一疏,最後還是沒能逃過日本人的暗算。


孫博士侃歷史


我是兵說,我來回答!

這裡應該指的是1928年6月張作霖乘坐火車回東北。事實上張作霖進出東北選擇出行的方式,基本上都是火車。張作霖為此還組建了鐵甲車隊,用來保證他的安全。

在當時,東北的鐵路線已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因為東北資源豐富,除了咱們中國自己修鐵路,還吸引了國外眾多國家前來投資修鐵路。在東北乘坐鐵路已經成為了一種很普遍的出行方式。張作霖作為“東北王”,乘坐鐵路支持鐵路運輸事業的發展,屬於很正常也是極具眼光的行為。

作為東北地區的主要領導人,張作霖的安全深深的影響著東北局勢的發展。因此他的每一次出行路線都是經過精心安排。在那時,乘坐火車的安全性遠遠高於汽車。火車發生事故概率很小,波及範圍也小。伏擊車隊還存在可能,但是伏擊火車就很難辦到了。假設日本派遣幾十個精銳特工前去伏擊,很可能會遇到從火車上跳下來的幾百名精銳的東北軍士兵,還攜帶著重武器。這個時候,就不知道是誰伏擊誰呢?

另外火車速度遠快於汽車,很符合張作霖的需求。畢竟主要領導人忙,跑來跑去,當然得選擇較快的出行方式。然而張作霖千算萬算,最後還是死在了自以為安全的鐵路上面。


兵說


1928年,從北京通往奉天的鐵路上,張作霖被日本人的炸彈炸傷,搶救無效死亡。張作霖為何選擇火車而不是汽車?

在日俄戰爭後,張作霖因遼西中立區的關鍵地位,而備受日俄兩軍的關注。張作霖左右逢源,坐享漁翁之利,所擁有的軍隊迅速強大。俄國戰敗,張作霖又“投奔日軍”。

張作霖投奔日軍後,日軍內部有兩種看法。一方認為:要想實現獨佔的目標,必須拉攏張作霖。另一方認為:張作霖是實現目標的阻礙,不能留活口。



日軍早已對張作霖展開追殺,從奉天火車站出來的路上,日軍多次扔出手榴彈,而張作霖憑藉其敏捷的身手得以逃生。他已經察覺到日軍想要殺他滅口,從北京返回奉天時,對交通工具的選擇更是慎重。

其一、火車與汽車相比,速度快。張作霖對家才有安全感,想以最快的速度到達奉天。其次、安全係數相對汽車較高。為了得到保障,選擇的火車是慈禧太后所留,材料堅固又舒適平穩。


除了在出行方式上再三選擇外,乘車時間更是改了又改。原本定於六月一日出發,直到三日凌晨才動身。無論他多麼謹慎,都因內奸的存在功虧一簣。

其實不管張作霖最後選擇火車還是汽車,日本人都不會放過對他的追殺。


史之策


怎麼不問張作霖為什麼不走路回去?他要是坐汽車被炸死就會有人問怎麼沒坐火車,再或者怎麼不坐飛機,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耍了日本人,已經被列為黑名單了,出事是遲早的。



先說說張作霖為什麼要回去?

背景:1926年7月,蔣介石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名義,決定掃滅北洋軍閥,新型組織一開始都是很給力的,北伐軍經過幾次掃滅後氣勢高漲,在驅逐孫傳芳、吳佩孚等人後矛頭直指張作霖。此時的張作霖說不緊張那是假的,他一心認為最後收拾他的會是蔣介石,結果沒想到確實背後一直支持他的日本人。


張作霖主要是依靠日本人的不斷支持才逐漸脫穎而出,都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日本人開始要求張作霖為自己做事了,結果張作霖陽奉陰違,加上骨子裡有血性,認為中國人不可能為日本人做傷天害理的事。日本人一開始還想著自己抓住了一個好傀儡,結果卻被這個“傀儡”耍的團團轉,張作霖自然明白其中原因,其實頂住日本人的壓力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他的軍隊很難頂住蔣介石的北伐軍,最後決定回到關外。

皇姑屯事件

張作霖在做這個決定前,日本人就已經開始對張作霖動手了,日本陸軍士官河本大作認為把張作霖除掉,奉軍必定大亂,利用這個機會重新尋找一位聽話的傀儡,實在不行直接由關東軍佔領。或由關東軍直接佔領。

1928年6月4日凌晨5時23分,張作霖的專列從北京行至皇姑屯路段,張作霖是前一天晚上8點倉皇離開北京的,為了防止意外發生,張作霖在專列前放了一輛壓道車,自己則坐在第8節車廂。 可是河本大作事先讓人在三孔橋中間的那座花崗岩橋墩下埋好炸藥,結果張作霖所在的車廂被炸得一塌糊塗,自己也被炸飛了出去,咽喉被鐵片撕開一道口子,最後搶救無效死亡。



張作霖是誰?精的很,可是被日本人盯上自然下場不會好,其實就算日本人不搞他,蘇聯人也早已經蠢蠢欲動了,甚至解密檔案裡就說是蘇聯人密謀害死的。

既然題主問了為什麼是坐火車,那我就說說自己的看法吧!

首先:張作霖並不認為日本人會除掉自己,最多也就是嚇唬自己,所以在即使自己兒子張學良提醒了自己的情況下,還是決定坐火車,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其次:火車比汽車要快,要知道那時候哪來的高速公路,而且是專列,可以說是張作霖家的私家車。

最後:火車比汽車安全,不但張作霖這麼認為,就如今來看,所有的交通工具裡火車絕對是安全係數最高的,當然如果你說坐馬車沒有交通事故,我只能說如果張作霖坐馬車只會下場更難看。張作霖對自己的專列還是有信心的,他也做了很好的防護措施,但終究逃不過高科技的炸彈。


貓眼觀史


其實從北京到奉天不止是火車、汽車兩種交通方式,還有馬車、驢車,甚至也有更快的飛機,但是張作霖為何執意要做火車,有火車的情況下,誰願意坐這些不靠譜的交通工具。

從瀋陽到北京小編史論縱橫坐過動車,說實話,在山海關時的路段真的不咋地,相比遼寧境內的其它高鐵,根本就是“顛簸”。以當時的條件,火車肯定是首先,而且是最安全最快的交通工具。

張作霖回瀋陽,不是日常性的回去,而是“逃”,當時北伐軍在南方戰場取得節節勝利,先後消滅了吳佩孚和孫傳芳,而西北的馮玉祥和閻錫山也宣佈改旗易幟,加入國民黨的序列,這樣奉系的三十萬多人,根本就獨木難支了,於是在宣佈下野之後,就準備逃回瀋陽。

可是日本人不同意,因為張作霖就是日本扶持起來的,如今你張作霖取得了北洋政府的主導權,卻遲遲不為日本辦事,日本人的利益訴求是謀取東北和蒙古的獨立,從而被日本人所控制,但是張作霖根本就不想替日本辦這些賣國的事。

張作霖的行為徹底惹惱了日本人。但是,張作霖認為,自己和日本人始終都有交往,還打算回東北繼續得到日本的支持,因為當時北伐軍蔣介石加上馮玉祥、閻錫山總兵力也有上百萬,這個時候要來討伐東北,絕對比歷史上任何一次反奉來的更猛烈一些,到那個時候,就是張作霖想跑,日本人也不會同意。所以張作霖當時心裡可以說是有恃無恐,張作霖被炸死後,讓張學良意識到,必須和中央政府一條心,1928年改旗易幟,當時是國民政府巔峰時刻,也就是張學良的改旗易幟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在張作霖退回東北的時候,沒有料到日本人會這麼心急,這麼突然的下手,要是知道日本會在火車上下手,我相信,張作霖什麼車都不帶坐的,早在關內待著了。


史論縱橫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在當年,當時是火車比汽車保險。

第一,火車速度快,汽車速度慢。

當年公路狀況是非常差的,全國交通還比較落後。從北平到關外,一路上都是山地,公路情況較差,花費的時間恐怕是火車的五六倍。

火車則是沿著鐵軌,不受道路狀態的影響,速度更快。

既然日本人要暗算張作霖,自然越早回到關外越安全,不能用緩慢的汽車。


第二,火車更不容易被襲擊,汽車則危險萬分。

火車是非常龐大的東西,車廂又可以使用防彈鋼板加固,一般輕武器甚至小口徑火炮對它是無效的。

對付火車,只有三種方法,一是用大口徑火炮。但你不知道張作霖在哪一個車廂,火炮也不可能把所有車廂轟一遍。一旦你轟錯了。張作霖下車迅速逃走,你就沒辦法。二是用轟炸機,這個倒是很厲害。但轟炸機起飛攻擊動靜太大,難以隱蔽行事,不能用於伏擊。況且,讓轟炸機炸燬一輛列車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三就是使用炸藥,在鐵路橋上引爆,導致火車翻覆,張作霖這才會死。但埋設如此多的炸藥,又要正好列車通過時引爆,絕非簡單的事情,只有專業工兵才能做到。

至於汽車,就算在公路邊埋伏几個人,用輕機槍胡掃,車內的人也是很危險的。其餘幾乎所有的武器,甚至地雷,都可以擊毀汽車。

那麼,張作霖自然要坐火車了。


第三,當年中國人長距離旅行,大多乘坐火車

還是交通事業不發達,當年很少有什麼長途汽車一說。

那個年代,還是城市裡肆虐黃包車的時代,汽車很少,跑長途的汽車就更少。

況且,中國很多地方匪患猖獗,張作霖的地盤東北、河北、河南等地都有大量土匪。

誰腦子壞了才會乘坐汽車長途旅行,除非不想活了。

但打劫火車的則極為罕見,主要是火車攔不住。


凌晨5點30分,張作霖乘坐的專列經過京奉、南滿鐵路交叉處的三洞橋時,火車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炸藥炸燬,張作霖被炸成重傷,送回瀋陽後,於當日死去。但秘不發喪。其子張學良從前線動身,於6月18日趕回瀋陽,穩定了東北局勢,直到張學良21日繼承父親職務後,才正式公開發喪。案發皇姑屯站以東,史稱皇姑屯事件。當時在日本國內,由於沒有公佈兇手,日本政府一直以“滿洲某重大事件”代稱。
1945年,日本投降後,河本大作投靠閻錫山,解放軍攻取太原之後,河本大作作為日本戰犯被捕。經審訊之後,他詳細交代了策劃炸死張作霖的全過程。


薩沙


皇姑屯事件是改變中國歷史的一件大事。在事件發生之前,恐怕沒人能猜想到日本人會如此鋌而走險。

為何選用火車?原因有二:

第一,火車仍然是當時最為安全和方便的選擇之一。況且張作霖的火車身份有些特殊,是當年西太后的花車。晚清歷史上有一段著名的段子,說大清朝的老佛爺慈禧太后驚詫於火車的方便快捷,卻又迷信火車會破壞風水,於是在故宮裡修了一段鐵軌,命小太監拉著火車走。

這段子是真是假不好說,但是西太后乘坐的花車卻留下來了,這節車廂經過特殊材料製作,堅固程度比一般火車要強上很多,後來輾轉落在了張作霖手裡,成為張作霖的出行必備,幾次進進出出山海關全是乘坐這輛“西太后”牌花車。

並且真實的情況當然和傳說略有不同,其實張作霖乘坐的專列共有20節車廂,其中的第十節車廂就是當年慈禧太后乘坐的藍皮花車,編號為80號。

車廂內部也被裝飾一新,富麗堂皇,內有沙發、茶几、麻將桌、座椅等一應設施;此外還特設有臥室一間,窗簾是極為講究的金黃色絲絨。絕對是移動版的豪華賓館,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人老張辦不到。在西太后的藍皮花車之後是餐車,供給全車人員餐食,在前方的兩節則是藍鋼車,整輛列車在安全性上絕對是高標準、嚴要求。

這是火車比起汽車的優勢所在,汽車左右就那麼大點地方,汽車的安全性不見得比火車的安全性更高。況且從九門口沿線返回奉天,一路之上道路顛簸,張作霖此時已經是老人也受不來汽車顛簸的洋罪。再說汽車出行一樣也需要成群結隊的人護送,也是大陣仗,反倒不如坐火車已經有固定範式可以遵循。

第二點原因是,張作霖本人對自己的危險處境完全沒有敏感性。張作霖撤回東北之前北伐軍已經是勢如破竹,眼看著就要打到北京城下了,張作霖見軍隊敗績無可抵抗,才撤回關內。而日本人對張作霖早已失去了耐心,日本對張作霖在東北的統治給與了一定的便利,但是等到要張作霖辦事兒時,張作霖便會開始耍流氓。

雙方之間達成的多項秘密協定,張作霖往往顧左右而言他,或者是拖下來,這最終惹惱了日本人。

日本國內從田中內閣東方會議之後,武力解決滿蒙問題就一直是軍方和強硬派的呼籲,連田中首相也做了兩手準備,若是張作霖不聽話就給他來硬的。

日本關東軍甚至制定了一個計劃,集結兩個旅團的兵力,佔領奉天,進佔錦州,在東北軍出關第一站時就把東北軍全部繳械。鑑於計劃太冒險,這才沒有實施。

日本政府派出使節誘惑張作霖,稱願意動用武力手段阻撓北伐軍繼續進攻。張作霖卻不願領受,他心裡明鏡似的,日本人幫忙的價錢肯定高,還不如回關外過自己的小日子。

與此同時,日本政府的使節們開始出動,從滿鐵總裁山本,到日本駐華公使芳澤,再到張作霖的日籍顧問,都開始遊說張作霖。他們希望張作霖能夠儘快簽署《滿蒙五路條約》,並且希望獲得能夠深入東北的經濟權益。這幾位使節開始對張作霖進行無差別轟炸,無論是張作霖開宴會,接見外賓,處理政務,這幾位使節都堅持不懈的要求面見張作霖。

張作霖被日本人纏的不厭其煩,日本公使芳澤甚至說出了威脅張作霖“未必能回到東北的話”。這倒是惹惱了老張,他曾經隔著一道門就開始怒罵道:“日本人真他媽不夠朋友,在人家危難的時候掐著脖子要好處,我張作霖最討厭這種事兒!東北是我家,祖宗父母的墳墓都在東北,我不能出賣東北,不能做讓子子孫孫都抬不起頭的事兒!我什麼也不怕,大不了我這個臭皮囊不要了。”

這一切的一切都表示日本人可能對張作霖已經失去了耐心,他們對東北的野心已經按捺不住了。

但是張作霖似乎沒覺得日本人會怎麼樣,臨行之前,部下楊宇霆和兒子張學良都曾經提醒,日本人最近有異動,是否換日子啟程。而張大帥則表示:不怕,東北是我的家,我想啥時候回去就啥時候回去。

於是,張作霖堅持坐上了返回關內的火車,走向了他的命運終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