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法國人為何痴迷中國文化?

gdhycgs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這就導致很多人盲目自大,導致很多人以為只有中國的文化好,其他的文化都是垃圾,你們對中國文化都只有跪舔的份。

這種想法是導致中國落後根本原因。

法國人痴迷中國文化?其實不然,一種文化的滲透是無聲息的,不知不覺的同化你,等到大肆宣揚的時候,不過是流於表面,來得快去的也快。

其實每個國家都有專門針對中國的研究,很多的大學裡面都有漢學的機構。很多的漢學家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比我們要深刻。看過孔飛力叫魂的人就知道,做學問研究中國不只是靠著最新的文件,在故紙堆裡面有很多的值得注意和研究的事情。

中國自古以來是沒有漢語拼音的,拼音的引入也是近代的事情,但是不會因為拼音的熟悉,我們就會說中國人痴迷於“羅馬”文化。

中國的法律體系都是引入歐陸法的體系,僅過了本土化而已。這說明我們不能排斥外來文化,歐洲也好,只要是好的文化我們都要吸收。

牟宗三,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按理說對中國文化的瞭解程度比很多人都強,他自己翻譯了康德的三大批判,難道他的辨認能力比不過一般人?

錢穆一輩子都在為故國招魂,當大家都在打倒傳統文化的時候,他幾乎是自己在維護。可是他在老年努力的學習外語,學習外國文化,想要打通中西方文化之間的隔閡。

錢鍾書,最著名的學者。他的著作管錐編,裡面不僅有文言文,還有德文、拉丁文、法文等等語言,以錢老的學識,好壞還是可以分清的。

總有一些反智主義,自以為是,說點他國的好處就是崇媚洋外,說一點中國的壞處,就是不愛國。

真正的熱愛中國文化,不會捧殺中國文化,而是讓文化延續下去,虛心接受他國的優點。


詩書君


也就十八世紀啟蒙運動時期有一股中國熱,帶動貴族精英們對遠東(主要是中國日本)的熱情,之前和之後都是小眾愛好。不過十八十九世紀歐洲人好奇心旺盛精力過剩,不光有過中國熱,也有過埃及熱、中東熱、希臘熱、極地探險熱等等。說法國人全體痴迷中國文化,那是吹牛逼。


加密貨幣百曉生


中華文化,亦稱華夏文化,漢文化,指以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為基礎不斷演化、發展而成的中國特有文化。其特徵是以中華文化的諸子百家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與天朝思想為其骨幹而發展。

中華文化發展於華夏文明,華夏文明的源頭有兩個,即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中華文明是經歷千年以上的時間歷史演變,中國各大古代文明長期相互影響融合。從小我們都知道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當時屬於社會主義陣營的各國在外交上給予承讓,在自由資本主義國家中,法國是較早承認中國人民共和國國際主體地位的。法國對傳統中國文化的認同還是很大的。歷史上,通過傳教士和海上貿易,法國王室收藏大量中國瓷器、絲綢、繪畫等藝術品。

維克多.謝閣蘭,法國著名漢學家、考古學家、作家和詩人,同時也是一名醫生。他對中國的悠久文明和獨特文化有深入的研究,並以此為靈感創作出大量的詩歌、散文、小說。如《古今碑錄》、《歷代圖畫》、《華中探勝》等,都寫餘中國。他被稱為“法國的中國詩人”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使世界各地不同不同背景的人們可以共同共享相同的食物,造就了為所有人共享的國際文化。

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習俗都具有獨特性,正是這種文化習俗的獨特性,才構成了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加強不同文化間的溝通與交流是必要的。優秀的文化大家都在學習傳承。圖片中也可以看出來很多法國人都在學習中國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