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古山窑前遐思

古山窑前遐思

好不容易有机会走入大山深处,能走近那一孔孔古山窑。

见到古山窑不是件易事,它大多深藏僻远幽深的山林,潜于阳洼山凹,倚于山崖土坡,躲于拐角背洼,你大眼一望那是两孔或三孔,当你走近再走近一一察看,是五六孔或八九孔,一溜儿排列,或高低错落有序。不是你的眼睛不好,是有的坍塌虚掩,仅剩一丝小口残喘的;是有的山溜土埋,露着大半截口张望的;是有的裸露着窑口,敞着怀呆立着。每孔窑洞被修造得既深又宽还高大,有带拐窑的,有成套窑的。墙壁被熏得乌黑。顶部或前或后有孔洞与外通透,那是烟囱的出口。窑后掌或一侧建有一盘硕大的土炕,墙壁上有凿坑掏洞挖壕,那是支过案几固定过家什的留存。

尤其是有炕一侧的掏洞,是一个或两个的,格外引起我的关注,那是拴娃桩固定点。拴娃桩,是年轻父母一段艰苦岁月中辛酸生活的见证。

那年月,人们在逃难中偷生,衣不蔽体,肚中饥肠辘辘,总算在这山林能够藏身,采得木耳蘑菇野果,捕得獾猪鸟雀野兔,挖得野菜充饥活命。膝下嗷嗷待哺的小儿幼女又相继降临,张口要吃的。小嘴逼迫着大人白天早早起身在坡洼地里刨挖着春种秋收,几次三番在心里权衡再三,只好抹着眼泪狠下心,用绳子将刚会爬行的孩子缚腰系连在炕墙木桩旁,任孩子在炕上哭叫爬行翻滚尿屎一身,盼着换下的是米谷的收获儿女未受风吹日晒的成长。

古山窑前遐思

每处古山窑前杂草树木丛生,院落下陷塄坎溜垮,窑洞都不见了门窗踪影,因为它向阳避风雨,竟成了鸟兽光顾牛羊留宿的好地方。

行走在几处古山窑间,看似相距遥远,实际在山峁梁腿间都有一条很近的小路相通,一旦发生危难,火速派一人操小路求援,他处的人家会迅疾赶来增援。

古山窑,是乱世年景逃难人寄身活命的避难所,为了躲开刀光剑影的杀戮,为了抵御土匪盗贼的劫掠,就需隐居,就需抱团群居,有了众聚的相互照应,才能够幸运地活下来。也许他们是族亲、血亲或同病相怜的乡亲走在了一起。落脚时暂时以草棚栖身,或先挖一小窑存身,待到农闲或冬月,相互搭帮夜以继日地掘土造屋,安顿一家又一家住下,是过着“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的一代或几代,还是数年后“剑外忽闻收蓟北......涕泪......喜欲狂......好还乡”?是流落他乡客死异地,还是成了土著居民?这古山窑是仅接纳了一茬又一茬苦难的人,还是曾被匪徒盗贼盘踞作恶?

循着窑洞的山脚下河边察看,总会在不远处有一眼泉出现。是的,能让人安居,就要生存,就要吃喝,水是万万不能少的,况且水质是不能差的,否则怎能久居?细细品尝,水质还是蛮不错的——纯天然的无污染水!

再作细察,赖以生存是要耕种的,山脚下有宽阔的沟地,就耕作良田;窑前窑脑平洼斜坡,就垦出梯田;山顶梁峁,就开出大片地块。霜儿落,雁南飞,他们一趟趟从地里收回糜谷豆麦,背回南瓜薯芋,采摘回菜蔬油麻。囤中有粮心不慌,肚儿有吃的,老少终于有了笑声!

是的,在那乱世的日子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凄惨,幸存者四处逃命,能有这古山窑,能将吃喝住安顿下来,能将家的烟火升腾起来,岂不是万幸?

一孔孔古山窑,那是一段艰难困苦中人们要顽强生存下来的生活写照,今日的人们,当下生活中衣暖肚饱任逍遥——共筑幸福梦的路上,好好地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感恩生活,拥抱生活,我们没有理由抱怨生活,迟疑人生,畏缩担当!

古山窑前遐思

作者:杨兴峰,1972年10出生。1999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中《清泉塬上流》被陕西省人民广播电台《文学芳草地》栏目播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