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氣候變暖又將帶來災難性後果:本世紀末多個玉米產區或因此減產

氣候變暖又將帶來災難性後果:本世紀末多個玉米產區或因此減產

圖說:圖中顯示了基於未來溫室氣體排放導致全球變暖,氣溫平均上升攝氏2度和4度時,各地玉米年均產量下降的情況。研究中還探討了氣候變化對不同作物以及整個國際市場的影響。Michelle Tigchelaar,華盛頓大學

玉米是世界上種植最廣泛的作物,它可用於食物、榨油、食品加工、牲畜飼料,甚至能加工成汽車燃料,一句話,窮人和富人都需要它。

一項由美國華盛頓大學牽頭的氣候研究試圖探討全球氣候變化對國際玉米產量的影響。其結果顯示,本世紀末將出現的氣候變暖會對全球玉米產量造成不良影響,進一步證明了早先的研究結果。但此次研究還顯示,氣候變暖同時會導致全世界玉米年產量更為波動,且更可能出現多個玉米主要產區同時減產的狀況,從而導致糧食價格飆升以及食品短缺。該研究結果發表在6月11日的《美國科學院院刊》雜誌上。

“過去的研究往往著重於氣候和種植業本身。而我們關注的是氣候變化、糧食和國際市場。”第一作者、華大博士後研究生米歇爾・迪赫奇勒爾(Michelle Tigchelaar)說,“我們發現,隨著地球變暖,更有可能發生多國同時歉收的情況,從而對糧食價格和食品安全都將產生巨大影響。”

大米以滿足內需為主,而玉米則在國際貿易中十分活躍。世界上四大主要玉米生產國(美國、巴西、阿根廷和烏克蘭)的總計出口量佔到全球的87%(中國以內需為主)。在今天,四大出口國同時減產10%的概率幾乎為零。但研究表明,如果溫室氣體排放問題得到解決,預計全球氣溫上升2攝氏度,到那時四國同時減產10%的風險上升為7%;如果到本世紀末溫室氣體排放維持目前速率,預計全球氣溫將升高4攝氏度,屆時四大玉米出口國同時出現災年的風險將為86%。

換言之,如果再出現類似2003年的西歐酷熱造成農作物災害的狀況,其他地區也更有可能同時遭遇減產。“作物產量波動對世界糧食市場價格影響很大,而受其影響就會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和食品匱乏。”

華大的研究將全球氣候變化的預測結合玉米生長模式進行分析,證明了之前的結論:氣候變暖將不利於作物生產。氣候變暖容易令人聯想到乾旱缺水,但是,極高溫本身也影響到從開花期到灌漿結實期的作物生長各個階段。研究表明,較暖氣候將影響美國東南部、歐洲東部和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導致那裡的年均玉米產量銳減,還將增大美國和其他國出口量的變化。

即便我們樂觀地估計氣體減排,研究結果表明,到本世紀中,美國曆年玉米產量變化幅度將翻一番,原因在於各季節平均氣溫的上升。”聯合作者、華大大氣科學教授戴維・巴迪斯蒂( David Battisti)說,“其他主要玉米出口國情況類似。氣候變化將造成國內外玉米價格出現前所未有的波動。”

由於預測的難度,這次研究沒包括降水變化的因素,因為研究人員認為氣候變暖導致的降水變量與自然界的降水量逐年變化比較起來並不顯著。此外,研究假設氣溫將延續現在模式,儘管其他模型預測,在氣候變化條件下的氣溫波動更大。

這項研究積極主張促進推進農業新科技,以保證為地球人口的增長提供安全食品。作者指出,這次研究結果“進一步強調了投資培育耐熱作物品種的緊迫性”。

來源:https://phys.org/news/2018-06-warmer-climate-volatility-global-corn.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