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5 干货分享演讲技巧—声音、表情、目光、手势运用

演讲是一种艺术,它具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性的品格。但纯自然性,也并非是演讲。演讲的语言,是在自然语言的基础上有所加工,但又有别于舞台语言;演讲的态势语言,既能增强表现力,又能造成视觉形象,但又有别于舞台上的表演;演讲还要善于临场应变,从应变中表现出超常的机智美,但又有别于油滑。如此等等,一切都取决于各种娴熟的技巧运用,没有技巧,就无法建构出演讲的艺术。

口语表达技巧

演讲主要依靠口语表达,它要求嗓音宏亮圆润吐字清晰有力,节奏分明适度,感情充沛真挚。这一切都取决于口语发送能力。口语的发送能力又取决于语音造型。语音造型中主要有“形”和“神”两个要素。

形,是指演讲者运用各种发音器官发出各种声音,作用于听众的听觉器官,通过联想,使语音产生形象感。譬如一场绘声绘色的口头描写、一两声摹拟等。

神,是指演讲者调动各种语音技巧,把演讲的思想情感进行物质外化,使之具有潜化的慑服力和语境的感化力。《乐记》中说:“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正因为如此,演讲者如果能借助语音把各种复杂的情感表达出来,听众才能同样凭借语音领悟演讲的神韵。

发声技巧

气乃声之源。韩愈在《答李诩书》中早就把呼吸与发声的关系说得十分清楚,他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宜。”因此,语音的质量高低,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呼吸技巧的运用。

  • 呼吸 根据演讲实际,介绍几种常用的呼吸方法。

1.口腔呼吸

双唇微张,软腭抬起,舌根降低,喉结和声带下移,深吸气,储于腹内,用腹肌支持。这种方法吸气量大,气息长,以口腔共鸣为主,常用于快说。但气流不强,不适宜高音。

2.鼻腔呼吸

张开鼻翼,用上鼻逆吸气,眼眉上挑,像闻花香似的。双唇闭拢,舌尖抵住上齿龈,气息储在胸腔,口腔肌肉放松。鼻腔吸的气,具有一定的湿度和温度,能够滋润喉咙,保护声带,均匀地进行吸气,掩饰了语音修饰的痕迹,但量小,频率低。

3.口鼻呼吸

打开口腔和鼻腔,肌肉放松,自然挺胸,两肋张开,收小腹,提气于腰,快速吸气,让气流在腰部后两侧找到支点,小腹提气,形成三角支撑的感觉。呼气时,气流有节制地缓缓吐出,形成内外对抗。这样呼吸,吸气深,吸气足,而且有利于控制气息,有利于用气发声,表现力强。下面的口诀有利于掌握这种呼吸要领: 吸气切记要放松,气沉丹田稳如钟。 胸腹张作圆筒状,气柱生根筒底中。 呼气徐徐如抽丝,丹田紧拉要硬功。

  • 补气 补气也叫“偷气”。演讲达到高潮,通常需要大量气流加强语势,每当这时,语速较快,不允许有大的停顿来换气,怎么办呢?只好边说边吸气,在刹那间同时用口与鼻吸入少量气流作补充。这就是“偷气”。偷气的要领是不让听众觉察。因此,在“偷”的时候,速度要快,还要避免带摩擦音。

  • 共鸣 气息是发声的原动力,也是共鸣的基础。气流从肺部上升到喉头冲击声带发出的声音是很微弱的,只有经过喉腔、咽腔、口腔、鼻腔的共鸣,才能扩大声音量,美化音色,才能获得宏亮、圆润、悦耳的声音。要获得理想的声音质量,就必须使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共同协调工作。喉腔,是人体的第一个共鸣器官,如果被挤扁,声音就会“横”出来:如果喉部束紧,声音就会“拔高”、“单薄”。

  • 喉腔的形状变化,对声音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1. 咽腔,容积比较大,对于扩大音量和美化音色起着重要的作用。

  2. 口腔,这是声音的制造场,也是人体最主要的最灵活多变的共鸣体。口腔开合、舌头的伸缩、软腭的升降都可能改变口腔的形状,对共鸣有重要的影响。

  3. 鼻腔,它的共鸣作用是由于腔内空气振动和骨骼的传导产生的,它对高音的共鸣作用很大。

  4. 胸腔,随着声音的高低的变化,胸部会感到有一个较为集中的响点。这一“胸腔响点”沿着胸骨的上下移动产生胸腔的振动,由这种振动造成的共鸣可以使音量扩大,声音浑厚有力。

演讲中,人们主要运用的是以口腔为主,中、低、高三腔共鸣的方式。中音共鸣区是口腔共鸣,它是硬腭、软腭以下,胸腔以上的各共鸣体。低音共鸣区主要是胸腔共鸣。高音共鸣区主要是鼻腔共鸣,它是硬腭、软腭以上的共鸣体。

演讲是以口腔共鸣为主,以胸腔共鸣为基础,略带一点鼻腔共鸣。用这样的共鸣方式发出的声音,既丰满圆润,宏亮浑厚,又朴实自然,清晰真切。演讲对于共鸣的要求不及艺术语言工作者那么高。

  • 吐字 吐字亦称吐字归音。吐字归音是我国传统说唱艺术理论中在咬字方法上运用的一个术语。它把一个音节的发音过程分成出字、立字和归音三个阶段。出字是指声母和韵头(介音)的发音过程,立字是指韵腹(主要元音)的发音过程,归音是指音带发音的收尾(韵尾)过程。也就是要控制发声器官的位置和肌肉的松紧,使每个字音的字头、字腹、字尾都发得清楚完整。

每个音节都由字头、字腹、字尾三个部分组成。

  1. 字头,是指音节的声母或者声母与介音“j、u、ü)”(如果有介音1、u、ü)的结合所组成的开头部分。例如“讲”,它的字头就是“j i”。

  2. 字腹,就是一个音节中的主要元音,“讲”的字腹就是“a”。

  3. 字尾,就是一个音节中的韵尾,“讲”的字尾就是“n g”。使字音饱满的要领是“咬紧字头,延长字腹,收准字尾”。

    “咬紧字头”,是发音的第一关。就是在发音时调动发音部位的肌肉,形成气流的封闭状态。由于肌肉紧张度增加,也就造成了气流压力的增大,这时再突然放开封闭,使气流喷涌而出,即可形成很有分量的字头。

  4. “延长字腹”,是指在整个音节的发音过程中字腹的时值最大。字腹是由主要元音担任的,是最响亮的部分。也就是说,要尽可能缩短字头、字尾这些不太响亮部分所占的时值比例,使最响亮的部分尽可能多占时间,这样,整个音节的响亮程度自然就提高了。

  5. “收准字尾”,这是音准的需要,例如“讲”的字尾是“n g”,如果不收,“讲”就变成了“假”,故不收不行,宇尾往往不响亮,收长了影响字音的响亮,故收尾时应尽可能缩短些。

干货分享演讲技巧—声音、表情、目光、手势运用

节奏技巧

节奏是语音中音节排列组合后体现出来的一种均衡和谐的美。 构成节奏的要素有重音、停顿、速度和抑扬等。

  • 重音 在演说中,将有的字、词说成重音,以便更真切地传达思想,抒发情感,加强听众的听觉印象。演说中的重音可归纳为两大类:语法重音和感情重音,亦称结构重音和强调重音。语法重音是指按照语法结构自然重说的音节。语法重音的位置是有规律的,旨在说明主语“怎么样了?”的谓语,要说得重些。

例如: 李先生看见了。句中有宾语,宾语重说

例如: 李先生看见他了。句中有修饰语,修饰语重说

例如: 隔壁的李先生看见他了。疑问句、疑问代词重说

例如: 谁看见他了?转折连词重说

例如: 隔壁的李先生看见他了,但他不肯作证。

象声词重说,例如: 无数颗子弹嗖嗖地从同胞们的胸膛穿过,又有多少失去父母的孩子在哇哇地哭喊着。

数量词重说,例如: 日本日立公司电机厂,五千五百人,年产一千二百万千瓦;咱们厂,八千九百人,年产一百二十万千瓦。这说明了什么?要求我们干什么? 语法重音与非重音相比较,反差并不大。

演说中一旦强调某种感情,或者需要表达某种心情,语法重音就立即让位给感情重音。

例如“李先生看见他了”,“他”是语法重音,但如果作为“谁看见他了?”的回答,重音就是“李先生”。

感情重音的表达技巧是多种多样的:

  • 一是加重音量。唇舌用力,提高音量,把需要

    突出的字词说得重一些,响亮一些。加重音量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即由弱到强,音量渐起;再由强到弱,音量渐低。音量的前后变化,层次分明,以弱显强,以强比弱,在对比中表现重音效果。加重音量需要掌握下列法则:

  1. 音高要有节,高而不喊;

  2. 音低要有力,低而不散;

  3. 音高要声轻,轻而不浮;

  4. 音低要字沉,沉而不浊;

  5. 音量加大时,气要足而劲不拙;

  6. 音量减少时,声要虚而口用力。

  • 二是拖长音节。就是把重音词语的字音,加上空拍,相对拖长。

例如: “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民的光——荣!”’三是一字一顿。用时间停顿的方式突出重音。运用这种技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音节间停顿的时间要均匀,每个音节的音量要大致相当。

例如: 正方:“我们说利必然出现,并没有说弊必然出现。” 反方:“弊是客一观一现一实。”一字一顿,既从容不迫,又生动突出,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反转。即用快速转为慢速、由实声转虚声的方式表达重音。

例如: “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 前两句用轻飘的音调快说;后两句语速转慢,一句比一句慢,一句比一句重。充分表达了闻一多先生极端的鄙夷与愤怒。

  • 停顿 停顿,既是生理需要,演说要换气,更是表达的必然要求,是口头的标点,也是演说者情感神韵的传导。

停顿包括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感情停顿和回味停顿四种。

1.语法停顿。是根据标点符号所做的长短适度的停顿。句号、问号、感叹号停顿的时间稍长;分号、破折号、冒号停顿的时间稍短;逗号、顿号停顿的时间更短。句与句之间的停顿长些,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更长。成分复杂的长句,通常在主语之后略作停顿。继续往下说,也要注意句子成分之间的语意停顿。

例如:“难道他们/不想将母亲/从敌人手里救出来,/把母亲也装扮起来/成为世界上/一个最出色/最美丽/最令人尊敬的母亲吗?”只有一个修饰成分的句子,一般可以不停顿,修饰成分多的,离中心词远的可作停顿,连着中心词的成分可以不停顿。

2.逻辑停顿。是为显示语意,突出停顿前后的词语,而不受标点约束的停顿。

例如: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前两句是原因,后一句是结果,在表达这种因果之间的关系时,就需要一个较大的停顿。

3.感情停顿。这是依据演讲者的心理和情绪所作的一种特别的停顿。它是为了渲染某种思想情绪,或者使情绪转化自然,有意识地、突然地作停顿处理。例如: “平时我总是教育他们要了解社会,熟悉社会,面对眼前的事实,真正不了解社会,不熟悉社会的不是他们,而是我自己!” 最后一句,如果连着讲:“而是我自己”,就显得很平淡,为了突出演讲者此时的羞愧感,就要在“而是”后面作一个停顿处理,而且要把“我自己”作重音处理。

4.回味停顿。在句尾或段末所作的特意停顿,’为回味停顿,目的在于留给听众一个思考、体味、揣摩的余地。例如: “朋友,如果让您选择一个您最喜欢的词,您选择哪一个呢?您可能会选择幸福,也可能选择生活或者是爱……但是如果让我来选择,那我一定选择责任。” 在“选择”之后作一个较大的停顿,然后再说出“责任”。因为这种停顿能引起听众的揣摩,因而也增强了演讲中的交流感。这种技巧运用得恰当,还常常可以调动听众的情绪,起到控场的作用,据说林肯在演说时,常常在说出重要的话之前,为了给听众打下烙印,突然收住话音,看大家一会儿,然后再把话说出来。这是演讲中一种特别的技巧。

干货分享演讲技巧—声音、表情、目光、手势运用


  • 速度 速度指演讲中的语速。演讲的快慢对于表情达意是十分重要的。凡是兴奋、激动时,语速加快;而沉思、平静时,语速就变慢。演讲的语速是介乎播音与报告之间,每分钟发出200个左右的音节。在这个基础上再根据不同的演讲风格酌情增减。此外,每篇演讲的开头、高潮、结尾等各部分语速也应有所不同,否则就会呆板而缺乏变化。

  • 抑扬 抑扬是指句子高低升降的变化,这种升降变化能表达不同的语气。

演讲中常用的语调有三种:

1.上扬调。声音由低而高,一般用来表示惊讶、反问、号召、鼓动,或意犹未尽等,以此来引起人们的注意。例如: “我们现在提出知识化、专业化的更高要求,难道不是完全正确的和必要的、完全符合历史发展的吗?” 这是反问句,用上扬调,增强语势,产生一种无可置辩的效果。 “马克思主义是永存的。让马克思伟大真理的光芒,永远照耀我们前进!,’用上扬调,表示号召和鼓动。

2.下扬调。声音由高至低渐次下降,一般用来表示自然、肯定、祈使和话语结束等。例如: “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坚定的信心,在下抑的语调中获得了充分的表达。

3.平直调。声音从头到尾比较平稳,变化不大。一般用来叙述、说明、解释,表达庄重、严肃、悲痛、冷漠等情绪。例如: “列宁同志和我们永别时嘱咐我们要珍重党员这个伟大称号,并保持这个伟大称号的纯洁性。列宁同志,我们谨向您宣誓:我们一定要光荣地执行您的这个遗嘱!→”这段话语调平稳,变化不明显,平稳中却表达了斯大林当时的庄重肃穆的神情。 这些语调的运用,必须以自己的真实感情为依托,而且还必须交替使用,才能显示演讲的抑扬顿挫,生动感人。千万不可矫揉造作,缺乏变化。

  • 节奏类型因为重音、停顿、速度和抑扬的排列组合不同,演讲中便出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节奏。

1.明快型:感情脉络平稳,语调变化小,语气平和,中速或稍慢,重音和停顿较少,多用于叙述一件事,说明一个理。

例如: “有一位朋友对我说:玲玲,我有时觉得心里很空虚。我就请他和我一起学习。我说:我们要是学了知识,就会感到生活充实了。从此,这位朋友就一直坚持学习。1 979年他参了军,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在战场上他写来这样一封信,说:玲玲,我现在在战场上给你写信,这儿硝烟弥漫,战友们都冲上去了,也有的战友倒下了。玲玲,我现在想的很多很多,我想我自己要是牺牲了没什么,可是要被打残废了怎么办呢?他说:你知道吗?这个时候我想起你。我觉得你虽然腿残废了,但是你还是坚持工作和学习,我要像你那样生活下去。结果,他在战场上勇猛作战,入了党,并且和他的战友们一起荣立了集体三等功,胜利地返回了祖国。”(摘引自张海迪《在困难面前要做胜利者》) 这是一段典型的明快型。这是叙述一段往事,虽然不能激动人心,但对张海迪来说,却能使她感到十分欣慰。因而在节奏的处理上,就只采用语调变化不大,无明显的重音、停顿和中速的方式来恰当地表现。

2.凝重型:抒发沉思、悲伤、激愤的情感所使用的一种节奏,多用于抒情性演讲。

例如,当张海迪在讲到她曾经因失望而自杀的时候,她就是用这种方式处理的,她说:“有一次,我趁爸爸妈妈上班的时候,收捡好东西,给爸爸妈妈写了一封遗书。我在遗书中说:‘亲爱的爸爸、妈妈,女儿就要离开你们了。当我就要离开你们的时候,我心里是多么的难过。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姑娘,活着是多么的好。可是疾病使我失去了创造美好生活的权利。虽然我有病,但是,我不愿做这沸腾生活的旁观者。我愿像别人一样,做一个社会主义建设者。爸爸、妈妈,请你们原谅我,原谅我。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跟你们生活的那些岁月。我吞服了大量的安眠药,并且还给自己打了冬眠灵。我躺在床上,静静地等待离开这个世界。~’ 这是一段催人泪下的诉说。因而节奏缓慢,语气厚实,音调低沉,语速较慢,停顿和重音较多。非此,既不能充分表达张海迪彼时彼刻的心情,又不能激发听众的情感。

3.激昂型:抒发激昂、喜悦、愤怒、紧张等多种感情时所使用的一种节奏。语调高扬,大起大落,语速快,节奏流畅,音色明亮,重音与停顿较多。

例如,《高山下的花环》中雷军长的战地讲话,就是极好的范例。 “我们的大炮就要万炮轰鸣,我们的装甲车就要隆隆开进!我们的千军万马就要杀敌!就要去拼命!就要去流血!可刚才,有那么个神通广大的贵妇人,她竟有本事从几千里之外,把电话要到我这前沿指挥所。她来电话干啥?她来电话要给她儿子开后门,让我关照关照她儿子!奶奶娘!走后门,她竟敢走到我这流血牺牲的战场上!我在电话里把她臭骂了一顿!我雷某不管她是天老爷的夫人,还是地老爷的太太。走后门,谁敢把后门走到我流血牺牲的战场上,没二话,我雷某要让她儿子第一个扛上炸药包,去炸碉堡!去炸碉堡!” 义正词严,掷地有声。前面几句,急骤、强音,有雷霆万钧之力。接着叙述事态,中速、低音,再加上停顿,表现激情。从“奶奶娘”起到“还是地老爷的太太”,由低而高,由慢而快,愤怒至极。“走后门”之后几句,停顿,由低而高,渐次提高,斩钉截铁,怒不可遏,一泻无余。轻重、快慢、高低交错有致,在极强的节奏中,完整地表现了当代军人的气质与气魄。

这三种类型的节奏,既可作为整篇演讲的基调,又可交替使用,灵活多变,但必须以演讲者的情感为依托。


变音技巧

演讲中,为了加强语音的表现力,造成形象感感染听众,演讲者常常使用某些特殊的发声技巧。因为声音发生变化,便称之为变音。 演讲中常用的变音有拟声、拖腔、气音、喷口、颤音等。

  • 拟声 因为表达的需要,演讲者有时需要转述别人的说话,有时还需要模拟各种声音,如风声、雷声、海涛声、狗叫声等。这是一种声色的变形。

例如,蔡朝东的《理解之歌》演讲辞,有这样一段话: “由于初上战场,没有经验,还在埋头看书,突然听到一位战士叫了起来:‘炮弹!’随即一把将我往战壕里推,我们稀里哗啦就进了壕沟,当时是跳下来还是滚下来的,我也记不清了,只知道趴在战壕里不敢动。就听到一阵空气撕裂的声音‘唰一咣’,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紧接着整个阵地都在摇晃,大概一两秒钟以后,噼里啪啦的,石块泥巴打到了身上,等身上挨了几下后,才反应过来应该进洞啊!” 为了加强逼真感,上述这些加点的词都需要模拟,否则演讲就显得苍白,缺乏表现力。

拟声的直接作用,就在于通过各种类型的声音帮助听众推想声源,进而产生形象感。运用这个原理,演讲中只要降低舌位,放松肌肉,使声音变得苍老,就可以使听众知道这是模拟老人讲话;将发音器官的肌肉绷紧,舌位推前升高,从发出的明亮的声音中,使人想到这是模拟小孩说话。

拟声不是表演,它并不求逼真,只求会意。譬如,演讲中要转述这样几句话: “步话机里团首长命令的话音刚落,连长便喊了起来,小王,中锋号!同志们冲啊!” 战场上,这种情景当然是十分壮观的,连长喊出的这句话的音量是很大的。但作为演讲,演讲者如果在台上同样按连长当时情景声嘶力竭地大声吼叫,不仅会破坏演讲的整体效果,甚至还会使听众觉得滑稽可笑。正确的处理方法应是适当压抑,用略带夸张的声音表现当时的情景就行了。

因此,保持演讲者语音的本色,这是演讲中模拟声音要特别注意的,否则就破坏了语音语调的协调统一。

  • 拖腔 拖腔是字尾的一种超长发音。为了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不强调字头而强调字尾,让字尾延长一定的时间,就形成了拖腔。

请注意下列三例:

1.“他为什么总那么说,我琢磨来琢磨去,难道——这话中还有话?”

2.“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的人,已于2月7日夜或8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身上中了10弹。 原来如此!……” 3.“他把自己的力量投入了美好的事业——教育。”

第一例,在“难道”处用拖腔,表现说话者进入一种沉思状态,他在细细琢磨;

第二例,“原来如此”,应该用拖腔处理,因为这四个字贮满了鲁迅先生的愤激之情;

第三例,“教育”也是用拖腔处理的,不仅起到了书面语的破折号的作用,而且也留给听众回味的余地。 总之,演讲中恰当地使用拖腔,可以渲染缠绵的感情、沉思的状态,也可以表现深沉的内心矛盾。但不可乱用,更不可故意拖腔拖调,以此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来教训别人。

  • 气音 气音,是控制声门的发音方法。用这种方法发出来的声音类似耳语,语音中央带着呼吸音。使用气音,可以控制描绘耳语,可以表现软弱无力,或者特别激动、特别劳累、特别紧张的情景。

例如: “在小曹地区的战斗中,一位战友身上连中三弹,昏倒在地。当他醒来时仍坚持战斗,不料飞来一颗手榴弹,把他的小腹炸开,肠子“哗”地流出来,落了一地,这时他随手捡来敌人的烂钢盔,用右手抓起沾满泥和血的肠子塞进肚子里,用钢盔卡住,用子弹袋扎紧,一米、二米、三米……他继续向前爬了1 0米远,打出最后30发子弹。” 这个事迹曾经感动过许多人,除了英雄的举动感人之外,与演说者恰当的表达很有关系,其中就使用了气音。这种气音的使用,不仅表达了演讲者对英雄无可抑制的崇敬的感情,同时也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英雄顽强拼搏的毅力。 气音不可滥用。为此,演讲时话筒不可靠得太近,带有呼吸声的语音,声音发虚,使人感到虚假。

  • 喷口

    喷口,这种发音技巧来源于戏剧,发音时把字头(即声母)发得特别有力,声音是突然喷发出来的。 运用喷口,可以使字音响亮有力,传送很远,更主要的是可以渲染愤怒、激昂的情绪,加强气势。在声母是塞音送气的,如p、t、k喷口尤为明显。

例如: “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贪,是万恶之源!” “看你横行到几时!” 上述带着重点的字词,用喷口发音,产生的效果都会特别强烈。

  • 颤音 颤音,是由声门的开放与阻塞急速交替而造成语音的不稳定性的一种变音技巧。这种表达技巧,通常是在演讲者异常激动或者十分悲痛时使用。

例如: “看看我们脚下这片大地吧!这才是我们自己的土地!她给予我们的是太多太多,而我们给予她的却是太少太少,她的贫乏是我的不是、你的不是、他的不是……当我们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扑倒在她的怀里,深情地喊一声“妈妈”,又怎舍得离开她呢?” 带着重点的词语,演讲者都用了颤音,从而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一片深情,加强了感染力。

干货分享演讲技巧—声音、表情、目光、手势运用

在这一章里,我们既说了发声中的一些技巧,同时也讲了一些特殊技巧。两者虽然相辅相成,但侧重点还在于基本技巧的熟练掌握与运用。俗话说,“熟能生巧”,连发声的基本技巧都不掌握,就更谈不上掌握特殊技巧了。熟练地掌握了发声的基本技巧,一些特殊的发声技巧的掌握也不是难事了。

态势表达技巧演讲不仅需要言词声音,同时还需要辅以动作表情。这种通过面部表情、体态、手势进行思想感情交流和信息传播的手段,便称之为态势语言,亦称体态语、无声语言。

态势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提出一个公式: 冲击力1-0.07×言辞+0.38×声音+0.55×面部表情

演讲的态势语言是经过加工提炼过的,既符合言语交际的规范,又具有一定的审美性。人的各种态势语,仔细研究起来

有的是遗传的,具有生物学意义,保留着人类远祖进化过程中的痕迹,譬如,愤怒时咬牙切齿,磨拳擦掌;

有的则出于心理本能,譬如,难过时捶胸顿足、揪头发;

有的则是因为人的行为定势,无意识地做出来了,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这一切都是自然状态的态势语言,并非演讲的态势语言。演讲的态势语言是在自然状态的态势语言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成的,这种态势语言既能表情达意,又具有很高的审美性。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无须根据天性本身的原则来训练演员的声音和身体。这需要做一番艰苦的、有系统的和长期的工作,我号召你们从今天就开始来做。要不这样做做,我们的体现器就会显得过于粗糙,不能胜任指定给它的那种细致工作。”这虽然是对演员讲的,同样也适用于演讲者。 朱光潜先生说:“人生本来就是一种广义的艺术。”演讲者的态势,既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段,同时也是听众的审美对象。

演讲的态势语言辅助有声语言完满地表达内容,充分地抒发感情,态势语言可以看作是对重要的词语、句子进行加重或强化处理,具有强调功能。 “言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就是说,态势语言可以把有声语言不便说、说不出的意思表达出来,或者帮助表达未尽之意,它具有取代和补充功能。

有声语言有声而无形,诉诸听觉;态势语言无声而有形,诉诸视觉。两者结合,彼此补充,相得益彰,具有优化功能。 演讲的态势语言是一个系统,它由头部语言、面部语言、眉目语言、手势语言和体态语言几个部分构成,各个部分协调合作,互相配合,具有很强的技巧性。

头部语言头部是演讲者形象的主体,是听众目光的焦点。头要正,目光亲切自然,发声方向略高于视平线,这是对演讲者头部的最基本的需求。但是在不同的语境和情境中,演讲者的头部便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常见的大体有四种形态。

  • 正位 面部正对听众,不频繁晃动,目光落在会场中部的听众脸上。这种形态多用于陈述性演讲,表达比较平稳的感情,显得庄重严肃。这是演讲中的一种最基本的造型,也是变化其他位型的基点。

  • 侧位 侧位的最佳角度是满侧,即由正面向左或右满侧35。左右。这样,既能让侧面的听众看到脸部的正面,又能使其他方位的听众看到脸部的大半部分。 侧位打破了正位的严肃、单调的造型,给听众一种优雅感。 询问性、怀疑性的语言和表情多配合侧位动作。

  • 仰位 头部向上仰起,可微仰、可昂仰,亦可偏仰,但所表示的意义各不相同。一般说来,微仰表示思考和停顿,昂仰表示情绪激动,偏仰表示呼唤与憧憬。 恰当的仰头,也可以给听众一种生动感。

  • 垂位 垂下头,垂下的程度不同所表示的意义也是有区别的。浅垂位一般表示谦虚、停顿和思索;深垂位表示悲伤、伤感和难过。

演讲中演讲者的头部不是僵直的,而是各种位型交替变化,时而正位,时而侧位,时而点头,时而摇头,时而抬头,时而低头,并配合各种手势和身姿,既有表现力,又生动多姿。

总结演讲者的各种姿态,研究者们指出,演讲者的头部和两肩构成了三点,这三点最好不要同时正对听众,这样做,演讲者的姿势可能会更优雅动人些。

面部语言俗语说,出门观天色,进门观脸色。观颜察色,看脸色行事。

这就是说,人的面部是可以反映出内心变化和情绪的。如气愤时,血管收缩,脸色苍白;激动时血管扩张,脸色涨红;高兴时笑逐颜开;得意时容光焕发;失意时满脸阴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心灵的每一个活动都表现在他的脸上,刻画得很清晰、很明显。

因此,演讲者在演讲时面部应该表情丰富,通过积极的调节、控制和支配,使表情准确地、自然地、恰当地体现自己的丰富感情,使听众便于领会。

面部语言,可以是抒情性,即将演讲者各种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外化为面部的肌肉活动和神色的变化

例如,口角向上,脸色和悦红润,纹路顺当,这是高兴;口角向下,嘴唇或紧闭或张大,脸色或阴郁或苍白,纹路只是协调,这是悲痛或厌恶;咬住下唇,这是忍耐;咬牙切齿,这是仇恨;如此等等。除抒情性语言之外,还有示意性语言,即面部肌肉均衡运动,动作协调,表现出微笑、庄重的神情。譬如,当听众鼓掌和发出善意的笑声时,演讲者微笑颔首;明白了听众的要求时,嘴角两边肌肉均匀拉开,溢出笑意;向主持点头、挥手,以示谢意,等等。

在面部语言中,笑是一种特别值得提倡的语言。这是一种特别有效的交流与交际工具。不管演讲者的心情如何、态度怎样、情绪好坏、有何倾向,只要他笑,不管他是怎样笑、是何种笑,听众便立即可以读懂这种语言,并且受到感染;笑是愉快的,是获得友谊、取得信任、融洽关系、化解窘态的重要手段;笑也是一种武器,它可以“把屠夫的凶残化为一笑”,对胆大妄为的人也是一种制裁。

笑是千姿百态的,有微笑、大笑、狂笑、欢笑、苦笑、嘲笑、冷笑、狞笑、奸笑、真笑、假笑、嘻皮笑、皮笑肉不笑等等。 不同的笑,显示着不同的思想态度,情感心态,也产生不同的影响。有人曾对笑的情态作出这样的归类与评价:

最愉快的笑是有说有笑;

最高兴的笑是开怀大笑;

最幽默的笑是别人笑而自己不笑;

最痴呆的笑是莫名其妙地跟别人笑;

最自豪的笑是哈哈大笑;

最美丽的笑是微微一笑;

最有情味的笑是回头一笑;

最遗憾的笑是边哭边笑;

最委屈的笑是苦中痴笑;

最没意思的笑是不笑装笑;

最难为情的笑是掩面而笑;

最使人不高兴的笑是嘲笑;

最使人摸不透的笑是假笑;

最阴险的笑是皮笑肉不笑;

最可怕的笑是奸笑和狞笑;

最难听的笑是狂笑;

最残酷的笑是冷笑;

演讲者在演讲中一般应面带微笑。微笑是美好感情的自然流露,真诚的微笑,不仅表明自己有教养、有信心,同时也表明对听众的友善与信赖。除此之外,还要在演讲中不失时机的制造笑的语境。最能引人发笑的是讽刺。讽刺本身就是笑的艺术。讽刺之所以能引发笑,是因为演讲者把社会生活中的不协调的、矛盾的、反常的、违反常规常理的现象加以集中,并通过谐趣手段加以表现,从而使听众产生了心理扑空,因为心理扑空,便产生心理刺激,因为心理刺激,于是笑声勃起。这种笑是最彻底的,在使听众获得极大的愉快感的同时,对社会生活的丑、恶、假的现象的否定也是最彻底的。

与笑相反,哭也是一种语言。俗话说,人不伤心泪不流。讲到悲伤处、凄惨处,演讲者不仅常常从痛苦的面部表情表现出来,而且还从声音中传导出来,有时还流泪流涕,泣不成声,台下的听众也同样潸然泪下,抽抽泣泣,或泪如雨下。 笑与哭,这两种语言是最明确的,效果也是显然的。

在演讲中若使用这两种语言

第一,感情要真实,不能做作,否则将弄巧成拙;

第二,要把握好语境,并且要善于渲染;

第三,要善于控制。

譬如笑,演讲者觉得好笑,听众还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自己就笑起来;或者事先就宣称如何如何好笑,这样做,听众往往笑不起来。哭也是一样,演讲者在台上痛哭流涕,虽然有时也能获得台下听众某种同情,但震撼力和穿透力是不强的,而且形象也不美。

正确的做法应是:

含泪不掉泪, 能哭不出声;

有笑不大笑, 可笑反不笑。

眉目语言人体用来发射信息的所有部分中,眉眼是最重要的部分,可以传递最细致的感情。达·芬奇说:“眼睛叫做心灵的窗户。”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对这点说得更精辟更具体,他说:“存乎仁者,莫良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焉。”(《孟子》)罗真人在《冰鉴浅注·神骨章》中写道:“一身精神,具乎两目。”据现代科学统计,利用目光,人类就能交换几千种信息。

由此可见,一方面眼睛具有反映深层次信息的功能,另一方面,透过眼睛又能窥视人的内心世界。因此,演说者恰当地使用眉目语言,不仅有助于思想感情的表达,同时也有利于相互理解与合作。 眉目语言运用得好,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思想感情的交流便息息相通,成为最有效的视觉通讯工具;运用得不好,就会成为演说者的累赘物,看也不是,不看也不是。例如,初次上台的演讲者,往台下一看,黑压压的一片,于是害卟白了,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低着头念稿子,有的则抬头望着天花板背台词。像这样不善于运用眉目语言的演讲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 上台演讲,两眼应该向下平视,目光自然、亲切、专注。 巧妙地使用眉目语言,这是一种艺术。演讲中,演讲者随意自然,有时盯着某处看,似乎专门说给一个人听;有时一会儿冲左边微笑,一会儿冲右边点头,一会儿朝后边示意,一会儿朝前面挥手,目光流盼,使全场每一个听众都感觉到演讲者是在看着自己说话,造成了一种极为亲切的交流氛围。

干货分享演讲技巧—声音、表情、目光、手势运用

有经验的演讲者是怎样具体运用眉目语言的呢?

  • 环视 环视,即演讲者有意识地环顾全场的每个听众,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从听众的各种神态中了解和掌握现场的情况与情绪。 这种方法既使用在演讲的开头,也不断地使用在演讲的过程中。开头的环视,即演讲者一走上讲台,站定之后,就立即环视全场,戏剧中叫“亮相”。

这种环视的作用有三:

其一,向听众打招呼,是尊重听众的一种表现;

其二,体验听众情绪和现场情况,便于把握好演讲的方式与重点;

其三,帮助静场。

演讲中的环视,即每讲完一个内容或一个层次,尤其讲完某些重要内容或某个重要观点,演讲者常常需要环视全场,甚至还作短暂的停顿。这种环视,实际上是一种短暂的现场调查,目的在于检验演讲的效果,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演讲方式与演讲内容。如果听众点头,面带赞许的微笑,甚至鼓掌,这是一种认同,是一种鼓励;如果听众摇头,甚至还发出唏嘘声,这是不赞成,是反对,需要演讲者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或者更正,或者说明,或者改变一种说法:如果听众情绪呆滞,甚至木然,这是没听懂,不理解,需要进一步说清楚,需要采取更通俗的方式表达;如果听众无精打采,交头接耳,注意力溃散,这是对演讲内容和方式都不感兴趣,不愿听,需要改变话题和演讲的方式。如此等等,环视都是十分必要的。

  • 点视 点视,即把目光集中投向某一角落、某一部分,或者个别听众,并配合某种手势或表情。这是一种最有实效、最有内涵的眉目语言。

譬如有的听众,面带微笑,频频点头,甚至情不自禁地鼓掌喝彩,演讲者投去一丝亲切的目光,这是表示赞许、感谢;有的听众轻轻摇头,甚至还在嘀咕着什么,演讲者在作了某种调整以后,再盯着看一眼,这是表示征询、探讨;有时会场的某一角、某一部分听众发出议论声,甚至有骚动,演讲者立即把目光投过去,这是表示调整和制止。

  • 虚视 虚视,即虚眼。演讲者的目光在全场不断扫视,好像是看着每个听众的面孔,实际上谁也没看,只是为了造成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一种交流感,弥补因为环视和专注而可能使部分听众感觉受冷落的缺陷。

在演讲的过程中,演讲者总是把实眼与虚眼交替使用。

环视法与专注法是使用的实眼,即看得很实在,看清楚了;

虚眼,即虚视法是似看非看,甚至什么也没看,只是一种神态。

虽然这两种眼神都可以造成交流感,但实眼更具体、更真切、更能表现为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直接交流,而虚眼只是给听众造成一种感觉,好像演讲者是在看着自己说话,其实是演讲者的一种掩饰,或掩饰胆怯,或掩饰紧张的思维。使用实眼要短暂,尤其是使用专注法,老是盯着人看,容易使被看的人感到不好意思。

除了以上示意性的眉目语言之外,还有一类表情性的眉目语言。前者在于沟通,即沟通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心理,形成息息相通的情感交流;后者重在表现,即表现演讲者的思想感情,情绪态度,加强表现力。演讲者讲到兴奋处,神采飞扬,目光炯炯有神;讲到哀伤处,眼皮下垂,眼神呆滞;讲到激愤之处,两眼圆睁,双眉倒竖;表达鄙夷之情时,则眉毛下挂,眼光斜视,等等。这些眉目语言还常常与其他的态势语言配合使用,一旦配合,表现力就更加强烈了,而且视觉形象也更加鲜明。

例如,“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说这几句话时,闻一多先生不仅昂头斜视,显示出一种极为蔑视的神情,而且还重重地捶击桌子,表示了极大的愤慨,由此而铸造了一尊大气凛然的形象。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论述的那样:“不但是身体的形状、面容、姿态和姿势,就是行动和事迹,语言和声音以及它们在不同生活中的千变万化,全部可以由艺术化成眼睛。人们从眼睛里可以认识到无限自由的心灵。”

除了演讲之外,社交活动中眉目语言同样显得重要。与人谈话,视线应该接触对方的面部,接触的时间应占全部谈话时间的30%—60%。超过这个平均值的,就表现对听话者本人比谈话内容更感兴趣;低于这个平均值的,则表明对谈话内容和谈话者本人都不怎么感兴趣。

根据视线停留的不同区域,目光分为亲密注视、社交注视和严肃注视三种类型。

  • 亲密注视:视线停留在对方两眼与胸部之间的倒三角形区域,叫近亲密注视i视线停留在对方两眼与裆部之间的倒三角形区域,叫远亲密注视。这两种注视都表明对对方很亲热,很有兴趣。

  • 社交注视:视线停留在对方两眼与嘴之间的倒三角形区域,这是社交场所最常见的视线交流的位置。

  • 严肃注视:视线停留在对方前额的一个假定的倒三角形区域。这种注视方式能造成严肃气氛,使对方觉得有正经事要说,并使自己保持主动。

社交谈话中,巧妙地运用眉目语言常常可以收到一些特殊的效果,这既是社交手段,也是社交艺术。

与人谈话,可以看对方,也可以不看对方,看与不看,什么时候看,可根据谈话内容、谈话的环境与气氛而定。

有时有意避开对方的目光滔滔不绝地说下去,这是为了不让对方打断话题,需要充分地把自己的意见表达清楚;

有时抬起头来正视对方一下,这是希望对方表明态度,做出反映;

有时谈话停顿了,但不看对方,这表明说话的思路还没断,暂时思考一下还要继续往下说。

如果再配合一定的手势,常常可以起到控制对方的作用。手势语言人的手是很能说话的,手的动作灵活,开合自然。人们在说话时,常常做出各种手势。手势都有一定的心理依据,正如法国心理学家格·吉毕什和莫·弗尔维尔格指出的:“手势是人体中枢调节器官的某次调节动作过程的‘反映’……同时还是这次调节动作过程的‘外衣’。”

《演讲与艺术》动于衷,形于外,手势是能表达心理活动,表达思想感情,传导信息的。

据某位研究演讲艺术的学者统计,手势与表情结合,可以传导演讲信息的40%。

罗丹说过:“没有灵敏的手,最强烈的感情也是瘫痪的。”几乎是所有的演讲都有自己独特的手势语言。据林肯的朋友赫思登说,林肯对听众演讲时,那瘦长的右手指自然地充满着动人的力量,一定的思想情绪完全关注在那里。为了表现欢乐情绪,他把手臂举成50度的角,手掌向上,好像已抓住了他渴望的喜悦。

他讲到痛心处,如痛斥奴隶制时,便紧握双拳,在空中挥动。而列宁演讲手势却是另外一种情绪了:“他时而踮起脚来,把一只手臂有力地伸向前方;时而俯视面对他的万千群众,有力地向下摊开双手;时而猛然抓起帽子,时而有力地紧握拳头……”从这些手势中,不仅表现了演讲者的个性,更为重要的是把他们的思想情绪、情绪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手势语言,虽然是表情达意、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虽然也能像语言文字一样富有很强的表现力,但它毕竟是一种“无声语言”,是一种非语言信息,手势只有在人类活动和生活中使用语言、进行语言交际的基础上才能被理解,它只能是口语表达的辅助手段。

手势只能是在说话人说出某句话,而这句话需要增强表现力的一瞬间才做出来的

  • 如描摹性的象形动作,说“鸡蛋是圆的”,便将拇指与食指弯成一个圆形并举起,说桌子是“方的”,便平行伸出两手,横一下,纵一下做出方的形状,等等,增强直接性;

  • 如表现情绪的动作,激动时挥拳,痛苦时揪胸,等等,增强感情色彩;

  • 如指示性的动作,当说出“我今天讲三个问题”时,演讲者便竖起三根指头,讲到紧要处,指头还要在讲台上重重地点几下,等等,这是为了引起听众的特别注意;

  • 如象征性的动作,挥手,象征号召前进,举起食指和中指象征胜利,等等,用这些手势补充和解释台词中未含之意。

手势是指从肩部到指尖的各种活动,包括手臂、肘、腕、掌、指的各种协调动作。手势所表达的意义,是由手势活动的范围、方向、幅度、形状几方面来决定的。

  • 手势活动的范围

手势的活动范围不同,所表达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手势活动的范围,大体分三个区间,肩部以上为上区手势,表示积极向上或激昂

例如,讲到激动处时,演讲者常常双手向上举甚至挥动拳头;肩部到腹部间为中区手势,表示客观冷静

例如,叙述一件事,分析一个理,演讲者的手势常常在胸前出现;腹部以下为下区手势,表示鄙夷、厌恶、决裂

例如,当讲到:“我们需与一切没落的、腐朽的,甚至是反动的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彻底决裂!演讲者会做出一个往下劈的手势。

  • 手势活动的方向

手势运动的方向不同,意义也大相径庭,一般说来,向内、向上的手势,意味着肯定、赞同、号召、鼓励、希望、充满信心,是积极的手势:向外、向下的手势,意味着否定、拒绝、制止、终止、摒斥、冷漠,是消极的手势。

例如,同样是搓手,朝上搓,可能是摩拳擦掌,急不可待;往下搓,则可能局促不安,不好意思。

同样是举起两个手掌,掌心向内,往内缩这是表示向我靠拢、注意我;

掌心向下,往外推,则是意味着拒绝、回避。

  • 手势活动的幅度

幅度的大小与演讲者的感情、语势有很大的关系。

幅度大,表示强烈,幅度小表示平和。

手动臂不动,是小幅度;

手臂挥动,甚至还带动全身,双手挥舞,这是大幅度。

一般说来,演讲者大幅度的手势不宜过多,只能偶尔使用;

太多,“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像个疯子,会破坏协调美,甚至还会引人发笑。

  • 手势活动的形状

由手指和手掌构成各种不同的手形,即手势活动的形状。演讲中,更精细、更确定的定义,常常是通过各种手形来表现的。俗话说,“十指连心”,在手的动作中,手指和手掌是最敏锐、最灵活的部分,从而表意性最强。

演讲中常见的手形有以下几类:

  • 一是指法,由手指构成不同形状。

食指点:伸直食指。向上或向下,起强调作用,即强调话题所涉及的人和物;向前指,指听众的某个人,挑明话题,表明说话的针对性,常有一定的威胁性。

拇指翘:翘起拇指。表示和好,赞许。向鼻前翘,是称道自我;向前或向后翘,是夸奖别人。

啄指:互相啄紧,构成两种手势,一是五指接触,啄成一团,向内,表示反复强调重点;二是指尖不接触,尖锐地对着听众,表明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有某种针对性。

叉指:手指伸直叉开。可叉两指,也可叉三指或四指,一般都是表示数字,有时也表示摒斥。

抓指:五指僵硬地弯曲,呈抓状,表示力图控制全场,吸引听众。

  • 二是掌法,由手掌运动的不同方向所构成的不同形状。

①伸掌:五指合拢,手掌平伸。掌心向上,表示征求意见;掌心向下,表示要抑制和安定听众的情绪,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掌心向前,表示回避;掌心向内,并向胸前缩拢或向外推,这是一种表示慰抚性的手势;掌心向上侧向外,即摊开双手,表示希望听众理解。

②劈掌:手掌挺直展开,像一把斧子嗖嗖劈下,这是一种很果断的手势,表明要果断地下决心解决急于解决的问题。

③合掌:双手慢慢合拢,一只手搭在另一只手上,表明有必胜的把握。

  • 三是拳法,这是由拳头运动的方式所构成的手势。

拳头向上摆动,这表明说话者的心情不允许听众持有怀疑态度,以此抓住听众的注意力;

拳头向上举,这是一种挑衅性的动作,能给持不同观点的人以打击性的印象。

手势并没有什么统一的规定,也无须做专门的训练,只不过是人们在语言交流中,在大体相同的心理基础上所产生大体相同的手的动作。

手势也绝不止这么多,而且与其他部位的协调动作,所表现的意义就更为广泛,更为丰富了。

手势不在于多,而在于简练,在于有表现力。简练是艺术的规律。

手势是直接作用于听众的视觉的,反复出现,很容易失去吸引力。

一个人具有表现力的手势,也不会有很多,何况手势本身也只能是有声语言的辅助手段,手势再多也不能取代语言的表现力。

因此,作为一个优秀的演讲者,既要注意培养和加强手势这种非语词的表现力,又要适当控制这种表现力。 手势还需要自然协调。符合演讲内容的需要,符合听众的文化心理需要,符合演讲者的身份和性格特征,恰如其分,和谐得体就是自然。与演讲者的表情配合,与有声语言同步,与其他动作一致,不生硬、不粗俗、不琐屑,这就是协调。自然协调是一种美。

体态语言

体态是由多种人体动作组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身体形态,同样可以传导信息,表达思想感情,各种体态都有特定的含义,因而是无声的态势语言。

干货分享演讲技巧—声音、表情、目光、手势运用

今天的分享结束啦~对演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留言板上留言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