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資本家為何寧願將牛奶倒入河中也不願意免費分發給群眾?

資本家為何寧願將牛奶倒入河中也不願意免費分發給群眾?

20世紀20年代,隨著技術的進步,美國的乳製品行業的產量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在1929年,美國共生產了110.52億美國加侖牛奶。當大蕭條拉開序幕時,乳製品行業的產量嚴重過剩的情況不可避免地被暴露出來。大蕭條時期,產量嚴重過剩的牛奶價格大大壓低。1930-1933年,每100磅牛奶售價為3.48美元,而且從奶農手中收購的價格更低。根據記錄,在紐約州3.5%乳脂含量牛奶平均收購價,1933年4月為每100磅0.99美元。1934年1月,伊利諾伊州芝加哥上千走投無路的奶農封鎖了公路,傾倒了超過10萬磅的牛奶。加利福尼亞在同一時期發生了類似倒奶事件。

人們普遍的論調認為這就是資本主義的原罪,一邊是資本家佔有大量的資源,擁有著數不清的牛奶,一邊是廣大的窮苦百姓吃不起飯、穿不起衣,然而資本家確依然將牛奶倒入河中而不分發給百姓,這簡直就是犯罪。乍一看好像有些道理,但是這個道理卻經不起推敲。

還有的人認為是因為當時美國的產能過剩,覺得由於產能過剩,供大於求,導致產品積壓無法賣出。其實這個是表面的原因,並不是根本原因,根本的原因在於經濟大蕭條。有人認為,是由於產能過剩而導致了經濟大蕭條,其實是因為經濟大蕭條才導致了產能過剩,起碼在牛奶上是這樣的。

資本家為何寧願將牛奶倒入河中也不願意免費分發給群眾?

當時,美國國內的經濟已經進入了蕭條期,通貨緊縮嚴重,而奶農成產的牛奶產量確並沒有減少,有數據顯示,當時奶農每100磅的成產成本要1美元,奶農幾乎是以稍微虧本的價格再出售自己的牛奶,但是就算這樣,依然沒有多少奶商上門收購。沒有奶商上門收購的原因是由於城市的多數群體——工人群體由於經濟大蕭條的衝擊,收入減少,被迫降低非生活必需品的採購,而牛奶,恰恰就屬於非生活必須品。由於成本的限制,奶商在奶農處採購了牛奶之後需要運輸到城市裡才能進行銷售,但是城市對牛奶的需求量減少,導致奶商的採購量減少,畢竟採購多了之後銷售不完自己就會有虧損,而誰都不願意做虧損的生意。這個時候,如果想要賣出大量的牛奶,就只能繼續降低價格,但是奶農已經以成本價的價格來銷售牛奶了,沒有降價的空間了,而牛奶又是不易儲存的商品,所以最後奶農只能將牛奶傾倒入河中。

在這時,奶農將牛奶傾倒入河中是無奈之舉,如果真的有消費者直接找上門要求以成本價來購買牛奶,他們是非常高興的,甚至一高興送一你桶就可以,當然,你需要自帶桶,畢竟倒入河中也需要花費人力物力。

資本家為何寧願將牛奶倒入河中也不願意免費分發給群眾?

需要注意的是,這次的奶農傾倒事件和哄抬物價是有很大的區別的。這個時候由於市場需求是固定的,而產能是極度過剩的,所以奶農只能以將超出需求的部分傾倒入河中,畢竟沒有地方來儲存多餘的牛奶,屬於被迫去產能。這個情況和由於產能過剩所導致的企業利潤下滑,而企業為了保證利潤來大幅降低產能以達到提高價格的去產能的目的是不一樣的。

事實上,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時期,這種被迫去產能的事件時有發生。羅斯福新政之後,這種局面逐步改善,但美國的經濟危機並沒有得到解決。這場由於經濟動盪導致的經濟蕭條、由於經濟蕭條導致的產能過剩、由於產能過剩導致的經濟無法復甦的局面直到1941年,美國捲入二戰,過剩產能圍繞著戰時經濟,進行了超大規模的產能釋放,才徹底擺脫了這場經濟危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