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又見“5·30”大跌,歷史不會再重演

紅刊財經 百戰股魂​

對於股齡超過11年的投資者來說,2007年的“5·30”是驚心動魄的一天,當時為了抑制股市持續大幅上漲,管理層在半夜公佈提高股票印花稅,造成當年5月30日A股大幅回調,上證指數單日大跌6.50%,5個交易日最大跌幅超過20%,連續4個甚至5個跌停的個股不在少數。雖然當時經過兩波調整之後,上證指數很快又創出新高,但不少個股尤其是投機炒作性質濃烈的題材股,“5·30”大跌就意味著屬於它們的牛市終結,其中大部分股票直至2015年的牛市才超越當時的高點。因此,對於親身經歷過那場股市風暴的投資者來說,“5·30”意味著大震盪、大波動,正如2015年新入市的投資者對當年6月見頂大跌的深刻記憶一樣。

又見“5·30”大跌,歷史不會再重演

兩次“5·30”形似神不似

而在本週,“5·30”時隔11年又再度出現了,本週的“5·30”同樣出現了跳空低開大跌的走勢,上證指數全天大跌2.53%,創出2018年內收盤新低。滬深兩市跌停家數接近200家,漲跌比接近1:10,多空力量對比嚴重失衡。除了股指大跌、個股慘綠相似之外,本週和11年前的“5·30”一樣,都是在週三;更巧的是,本次“5·30”大跌和2007年一樣,都是半夜出利空,這次和美國重燃中美貿易戰戰火、意大利政局動盪導致歐洲股市大跌不無關係。受利空影響,股指直接炸出向下跳空缺口,這是兩次“5·30”相似的地方。但如果仔細對比,二者只是形似而非神似,如果說2007年的“5·30”是大部分個股牛市的終點,今年的“5·30”則是加速趕底的里程碑。

二者最顯著的不同在於點位的差異。除了2018年“5·30”上證指數只有3000點出頭,而2007年“5·30”前夕已經上摸4000點,二者的絕對點位相差千點之外,相對位置的差異更關鍵。2007年“5·30”之前,上證指數在一年內大漲163%,而且大部分時間是單邊上漲,幾乎沒有像樣的連續調整,累積了巨大的獲利盤,一旦有風吹草動,這些獲利盤很容易選擇賣出兌現浮盈,帶來沉重的賣壓。而今年則不同,“5·30”之前上證指數一年內走出倒“V”型,過山車走勢之後僅僅微漲0.32%,“5·30”大跌之後更直接將這一微小的漲幅悉數抹去。因此,2018年的“5·30”更多是割肉盤恐慌殺出,殺跌力度遠遠不能和2007年相比,這點從指數的跌幅、個股殺跌的程度都可以看出(見圖1)。

又見“5·30”大跌,歷史不會再重演

從估值的差異更可以看出二者的差別。以滬市為例,2007年“5·30”時平均市盈率為53倍左右、平均市淨率為5倍左右,泡沫明顯;而2018年“5·30”時平均市盈率下降到15.4倍左右、平均市淨率為1.6倍左右,下降明顯(見圖2,圖3)。即使是以估值較高的深市比較,2007年平均市盈率54倍左右,2018年下降將近一半來到28倍左右;市淨率也從2007年的5.8倍下降到2.8倍附近。從中不難看出,2018年“5·30”時的A股,相比2007年不僅絕對點位和相對點位更低,估值也更有投資價值。

又見“5·30”大跌,歷史不會再重演

又見“5·30”大跌,歷史不會再重演

“5·30”大跌砸出“黃金坑”

如果和全球主要股市對比,無論是從金融危機前的高點還是金融危機後的最低點算起,A股的表現都明顯落後。目前,上證指數比2007年的最高點下跌一半,而同期美國三大股指取得70%~150%不等的漲幅,歐洲的德國、英國也明顯超過金融危機前的高點,只有深陷債務危機的意大利股市跌幅和上證指數接近。上證指數固然有中國石油等大盤指標股拖累的因素,但深圳成指、滬深300等指數表現也同樣落後全球其他主要指數。在美股已經超出2007年高點70%以上的時候,上證指數比當年的高點還下跌50%,這決定了A股在全球股市的座標中屬於比較低的位置,長期來看這個點位具有比較強的抗跌性(見附表)。

又見“5·30”大跌,歷史不會再重演

就在“5·30”大跌過後兩天,A股正式“入摩”。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外資在A股的比重只會增加、不會減少,目前股指在較低點位的情況下出現調整,極有可能再次給外資創造了抄底的“黃金坑”。當然,這樣的“黃金坑”只屬於優質股,對於那些估值極高、市場前景不明、行業競爭力有限的公司來說,這個“黃金坑”沒有黃金只有坑。因此,精選個股是把握這次“5·30”大跌砸出 “黃金坑”的關鍵選擇。

從長遠來看,MSCI成分股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精選的股票池,在這次大跌中逢低參與相關的公募基金,或採用定投的方式分批買進,都是分享A股中長期行情比較好的方法。而對於MSCI成分股中一些估值合理、漲幅不大的板塊,如文化傳媒板塊中的中文傳媒、中國電影,電力板塊中的國投電力、川投能源等,也可以從長線投資的角度作為重點觀察的對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