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蔣百里在日本士官學校得了第一名,日本人為什麼能夠做到公正到不顧顏面?

lotea


因為涉及所謂天皇御賜軍刀的事情,所以我們冷兵器研究所就偶爾跨下界,說說蔣百里那個所謂日本士官學校得了第一名的事情。

先說士官學校的問題,

在舊日本陸軍體系中,“士官”是指軍官,也就是將、校、尉,而我國的士官概念(例如上中下士),在日語裡歸在“下士官”一類,而准尉(特務曹長)歸在準士官一類,至於“幹部”一詞,伍長以上的都是幹部,並不特指軍官。所以陸軍士官學校其實就是日本軍官學校。

可是,中國留學生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就讀,和日本人就讀的陸軍士官學校教育完全不同。日本人就讀的陸軍士官學校學制為:先讀完2年陸軍士官學校預科,然後開始分兵科,以少尉候補生身份(佩戴上等兵軍銜)進入部隊實習5個月(戰時縮短為3個月),然後晉升為軍曹軍銜進入陸軍士官學校本科或者陸軍航空士官學校再學習1年10個月(戰時縮短為1年半),畢業後以見習士官身份(佩戴曹長軍銜的見習軍官)回原部隊實習數個月,只要不出大差錯,就會得到現役少尉的任命書,和平年代日本一個16歲的舊制中學4年級畢業生,從陸軍士官學校入校到獲得少尉軍銜至少需要5年左右。

當時的中國留學生,要先進入振武學校(東京振武學校相當於一個高考前的一個民辦補習班。),教官為日本軍人,學制開始為1年3個月,後延長至3年(含半年部隊實習)。畢業的話,可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就讀,學期1年。

所以,中國留學生在陸軍士官學校大多數只就讀了1年,且不和日本學生同班授課,而是單獨開的班,畢業後也沒有軍籍,不會有天皇或者皇族參加的畢業典禮,更沒有什麼御賜的銀懷錶(軍刀是陸軍大學的獎勵)。所以有人說蔣百里等人拿了士官學校前三名,獲得了天皇贈刀等禮物之類的統統都是無稽之談。


冷兵器研究所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種說法其實是一種誤解。

蔣百里是一個軍事理論大師和軍事教育大師,他一生從沒有帶兵打過仗,但開創了中國軍事理論的新篇章,也培養了大量軍事人才。

這才是他的定位,並不是說他是一個非常厲害的作戰將領。

可以這麼說,蔣百里雖寫了《國防論》,寫的非常好。但不代表你讓蔣百里按照自己寫的書,部署具體作戰,他能打贏。

至於所謂陸軍士官學校第一名,其實也是一種誤傳。

首先,陸軍士官學校並不算是什麼高等軍事院校,而是培養低級軍官的學校。

日軍所有的軍官,都必須進入陸軍士官學校學習,畢業以後給予准尉軍銜進入部隊。

如果表現出色,將來就會繼續進入陸軍大學學習,畢業以後才可以成為高級軍官。

換句話說,陸軍士官學校是入門的學校。

自然,從這裡畢業和獲得很好的成績並不容易。

其次,陸軍士官學校中,中日學生就分別上課。

開始不是這樣,但蔣百里時期就是這樣。

這主要是中日關係不好,日本怕中國學生學習了他們的最高軍事,所以給予分別教育。

中國人學習的東西相對較老,比較先進的東西不交給中國人。

考試自然也是分開的,所以蔣百里的成績恐怕是同一期20多箇中國人的第一,而不是中日學生的第一。

還有,蔣百里畢業的時候,陸軍士官學校沒有頒發佩刀。

所謂的軍刀組,是陸軍大學成績最為優秀的學生,可以得到天皇御賜的軍刀,不是士官學校。

所以,蔣百里自然不可能得到軍刀。

其實追究這些有什麼意義?

真想了解蔣百里就好好看看他的作品。薩沙個人認為,蔣百里是一個極有才華的軍事理論大師,遠比同一時代的日本軍人要厲害的多。


薩沙


此問錯得一塌糊塗。

蔣百里上日本陸士第三期,畢業可能是第一名,但僅限於中國留學生內的第一名,而非與日本同班同學相比的第一名。

蔣百里不可能與日本軍官一個課堂上課的,因為:

中國、印度、朝鮮的留學生上日本陸士,與日本人上陸士全然不同,中國是清政府選派留學生,不需要考試就能來日本上學。

程序是:①先上1年多的預科班教育,學些語言文化等基礎課的基礎課;②到基層聯隊實習半年以上;③進入陸士,學習一兩年;④再回原聯隊實習半年,⑤畢業。

而日本的程序是:從陸軍幼年學校畢業(相當於專科),到基層聯隊實戰半年,然後選拔考試,成績合格者,50%的比例來錄取,之後學制、實習、畢業。

蔣百里們與日本士官上學,錄取程序不同、配套學制不同、語言和文化程度不同,最最關鍵的,核心教材不同,涉軍事機密的核心技術活兒,日本是不會與中國留學生共享的。

最簡單的,日本士官學校培養的是為天皇效忠、獻身的皇軍精神,可能教給中國人嗎?即便教了,蔣百里們會學這東西嗎?

所以,蔣百里不僅不可能與日本士官同一課堂,即便畢業典禮也是有差別的。

此問的背景是,“蔣百里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了日本天皇的軍刀”。

此句出自陶菊隱在1940年代蔣百里逝世幾年後,為蔣百里寫的傳記。後來曹聚仁拿來引用,再後來別的作者又引用曹聚仁的《蔣百里評傳》。

現一些學者通過日本檔案已查明,天皇贈軍刀,僅限於日本陸軍大學。而蔣百里從來沒有上過日本陸軍大學。

(上日本陸大程序也有一套,在此限於篇幅不再展開。蔣百里陸士畢業後就回國了。)

即便在陸士,前6名成績的畢業生,獲贈的是天皇的銀懷錶。但蔣百里也不可能與日本士官共享此譽的。

不是沒有這個能力,而是沒有這個現實。我以前專門寫過蔣百里的這一訛傳,查過幾本留學日本的書。

此問之錯,在於以訛傳訛,其背後,是國人學習能力自信心的爆表、一廂情願的自我滿足。

其錯之荒謬,類似“麥克阿瑟質問裕仁天皇:你為啥不剖腹?”這是個充滿一廂情願的虛假幻覺,麥克阿瑟從來不會這樣問,他們只有和諧的配合和相互利用。

此問雖錯,但不影響蔣百里先生民國軍事理論第一人的稱號,不影響他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

此問之重點,在於後半句:為啥日本能公正而不顧顏面。

如果想論證日本人公正、嚴謹,而不論私情、顏面,完全可以找個其他例子,比如:

石原莞爾在策劃“偽滿洲國”時,曾跑的一個大學歷史教授那裡,問能否從歷史上找個根據,說滿洲原本是日本天皇的地盤?大學教授堅定地說:這個真的沒有。

(蔣百里,1882-1938)

對日本人做學問的嚴謹、認真,我通過讀幾本日本人寫的書,略有認同,日本近年來諾貝爾物理獎不斷產出,也刺激國人反思我們的教育和論文抄襲等頑疾。

不可否認日本在教育上確實有他們的可取之處,這與日本民族憂患意識有關,但不能據此就說他們“公正”,實際上從歷史上看,日本是最不公正的民族。

這樣解答滿意否?


飛春讀傳


因為實際上根本不存在這回事,蔣百里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得了第一名被日本天皇賜軍刀只是一個流傳很廣的謠言。

實際上,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中國留學生和日本學生是成績是分開計算的,蔣百里不可能得到總的第一名,頂多是中國留學生第一名。日軍陸軍士官學校的前六名(日本學生)會被賜予懷錶,而不是軍刀。

日軍陸軍士官學校是一所初級軍官軍校,類似於今天面向高中生招生的本科軍校,畢業後會被授予少尉軍銜。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日本學生和外國留學生,學制完全不同,課程也差別很大。普通日本學生經過5年左右學習和部隊實習最終畢業獲得少尉軍銜。

中國留學生要先進入振武學校(日語語言學習班加大學預科班)學習,在振武學校畢業後可以進入陸軍士官學校學習。振武學校最初的學制是1年半,後來延長到3年(有半年的部隊實習)。振武學校畢業後進入陸軍士官學校的學習期限只有一年,和日本學生差別很大,中國留學生畢業後也沒有軍籍。

蔣介石就是隻在振武學校學習而沒有最終進入陸軍士官學校的典型案例,蔣介石在振武學校學習兩年後,部隊實習階段入日本陸軍第十三師團第十九聯隊為士官候補生,主要工作是餵馬。之後辛亥革命爆發,蔣介石回國參加革命,沒有繼續進行學業。

從學制就可以看出,針對中國留學生的教學,和日本學生差別很大,中國留學生的課程類似於現在的成教之類,質量比正規的日本學生要差很多。中國留學生是單獨教學,有些課程處於軍事保密的需要也不對中國留學生開設。差異甚大的教學情況下,肯定不存在統一的成績排名。蔣百里獲得陸軍士官學校總體的第一名顯然不可能,頂多也就是中國留學生的第一名。

(蔣百里)

日本天皇賜予軍刀的待遇,針對的是中級軍官學校日本陸軍大學校。日本陸軍大學校畢業的前六名會被日本天皇賜予軍刀,在日本陸軍內陸軍大學校的前六名被稱為軍刀組,晉升方面優勢很大,出過很多高級軍官,對中國人來說比較熟悉的有石原莞爾 、辻政信、山下奉文、梅津美治郎 、南京大屠殺的劊子手鬆井石根和谷壽夫等。日本陸軍大學校並不招收中國留學生,在陸大學習過的中國學生只有溥儀的弟弟溥傑,這是日本人對作為傀儡的偽滿洲國皇帝溥儀的特別優待。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前六名,會被賜予懷錶。


仁勇校尉


在中國近代的軍事歷史上,出現了蔣百里這個人。無論是他的軍事素養,還是他的接受教育的水平,以及他個人的修養方面都被稱為神話,這可能是因為那個時候,我國軍事教育的水平整體都比較低,所以能夠出來一個像他這樣和西方人物坐在一起談笑風生的軍人,就顯得非常不容易。

有人覺得蔣百里所接受的軍事教育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懷疑的事情。因為他當年參加的是清國留學生隊,而瞭解歷史的人都知道,這個隊伍的學習時間只有大概12個月,基本上屬於完完全全的速成教育了。我們也可以想象到,在教學內容上會有多麼嚴重的縮水現象,很有可能大部分教學任務都側重於實踐方面而忽略了軍事素養以及理論知識。

用這種辦法培養出來的學員,在那個時代,只能算是一個合格的步兵。這樣的教學水平很難想象能夠教育出一箇中隊指揮員的水平來。而為什麼蔣百里能在當時的考試中獲得第一名呢?即便當時日本的教育水平是如此低下,但是蔣百里在接受教育回國之後,就直接去了一個教導團做了團長,這充分暴露出當時我國的軍事水平比日本低的多。

但是也可以想象到蔣百里這個團長是不好當的。因為按照他的學習內容來看,他只能被稱作一個合格的步兵。一個合格的步兵一回來就被賦予團長的職位。可以想象會有多少人對他表示不服氣。幸運的是,只過了幾個月蔣百里就被送到德國進行深造,否則難以想象他還會出多大的么蛾子。

也有人說,實際上根本就沒有這回事。蔣百里在日本學校獲得第一名,並且日本天皇把軍刀賜給他,這件事只是一個流傳了很久的謠言而已。因為在當時的日本,中國留學生以及日本本地的學生,他們的成績是被分開來計算的。即便蔣百里得到了第一名,那麼他也只是中國留學生隊裡的第一名,不可能是總成績的第一名。也有人說,當時學校裡成績靠前的六位學生會被賜予懷錶,並不是謠言中所說的軍刀。


利刃號


如果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分析一下蔣百里將軍寫的《國防論》,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蔣百里發出了“中國還是有辦法的”這一句話,在其《國防論》中,用經濟、社會、歷史文化等方面,向中國軍人闡述了一個觀點,那就是“侵略者不可怕,中國有辦法”。在當時那種情況下,那本書可以剖析的如此深刻詳細,確實可以印證蔣百里將軍有超人的軍事理論能力。超過了同時期的大部分日本軍官。


但是說當年蔣百里在日本士官學院拿第一名,其實是出自於一本日本人寫的關於士官學院的著作,具體叫什麼我忘記了。這就說明這件事情是沒有得到日本官方考證的,至於所謂獲得天皇御賜軍刀,更是無稽之談,因為天皇御賜軍刀只會頒發給天皇家族的軍人成員,連山本五十六這樣的軍官都無權獲得。如果可以佩戴天皇的御賜軍刀,那麼此人一定是天皇皇室成員,而且還要有一個像模像樣的戰功。

不過對於蔣百里將軍,其在中國軍事史上的地位還是很高的,如果仔細拜讀《國防論》這本書,我們會發現其和《論持久戰》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但是《國防論》卻是從多方面剖析,與《論持久戰》追求的通俗易懂不大一樣。對於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影響力較大的國防著作,在當時信息閉塞的情況下,蔣百里可以寫出,無疑證明了其確實有很高的軍事理論成就。



而且蔣百里當年還是著名的保定軍校校長,曾經因為沒有拿到經費,認為愧對學生,在學生面前開槍自殺,幸好搶救及時。而保定軍校出過多少名將?蔣介石就在哪裡深造過。可以說蔣百里在當時,沒有幾個軍官的軍事理論成就可以超過他。論戰略眼光,蔣百里更是甩當時的日本大部分軍官幾條街。


小司馬遷論史


雖然不能百分百肯定是杜撰,但這個說法確實有諸多存疑之處。

蔣百里在陸軍士官學校以當期第一名身份畢業,並因此獲得天皇賜刀。依據可以查到的資料,這個說法的完全形態據說是出自日本人寫的《陸軍士官學校関係者》一書。

這本書沒有找到過原文,但薩蘇在2007年出版的《國破山河在》一書中有過相關摘錄。詳見下圖所示

這段話讀起來確實很提氣,但細節完全經不起推敲,

至少四個地方可以肯定跟實際情況不相符。先簡要羅列出來,後面會有詳細說明。

——即使蔣百里獲得了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生的第一名,也不太可能獲得天皇賜刀。

——蔣百里應該是1905年從陸軍士官學校畢業,而不可能是1906年。因為1906年陸軍士官學校根本沒有學生畢業。

——蔣百里很大可能是陸軍士官學校第17期畢業生(有一定可能是第18期),但絕無可能是第9期(第9期於1897年畢業)。

——日本人絕無可能為了找回面子,而用真崎甚三郎、荒木貞夫,來頂替更優秀的中國畢業生。蔣百里也絕無可能在畢業時力壓松井石根、本莊繁等人,因為他們壓根不是一屆的。

日本天皇確實有給軍校優秀畢業生“賜刀”的傳統,但在當時日本的軍校系統中,享有這一殊榮的只有陸軍大學。通常是陸軍大學畢業生前六名,可以獲得天皇賜刀。

這些優秀畢業生一般被稱為“軍刀組”,或者稱為“恩賜組”。日軍的高級將領並非全部出自“軍刀組”,但只要是“軍刀組”,除非是死的早,基本都混到中將以上。

蔣百里1905年從陸軍士官學校畢業,而不可能是文中所說的1906年。因為日俄戰爭的緣故,1905年3月和11月,陸軍士官學校分別畢業了兩期學生,即17期和18期。

1906年陸軍士官學校沒有畢業生,另外就是在1880年和1884年,陸軍士官學校也同樣沒有當年畢業的學生。從可以查到的資料來看,蔣百里很大可能是1905年3月份畢業的第17期。

But!不管是17期,還是18期,陸軍士官學校優秀畢業生的獎勵都不是天皇賜刀,這個是有檔案記錄可以查的。

根據檔案《士官學校生徒卒業優等者賞品下賜件》(明治38年/1905年3月2日、11月12日)的記載,17期和18期的優秀畢業生賞賜品都是銀懷錶。詳見下圖所示

換言之,即使蔣百里在同期畢業生中獨佔鰲頭,也不太可能獲得了天皇的賜刀。

按照檔案記錄,陸軍士官學校第17期第一名是筱冢義男(陸大23期“軍刀組”),曾任日軍第10師團師團長,參加過“武漢會戰”,並於1937年和1941年兩次出任陸軍士官學校校長一職。

文中提到,小日本為了找回面子,而用真崎甚三郎、荒木貞夫頂替了排名更靠前的中國學生,這件事也絕無可能。倒不是日本人有多大氣,而是這個操作“臣妾做不到”。

真崎甚三郎和荒木貞夫均是1897年從陸軍士官學校畢業(陸軍士官學校第9期),這一年蔣百里才15歲。真崎甚三郎和荒木貞夫隨後升入陸軍大學19期。其中,荒木貞夫以第19期第一名的成績畢業,真崎甚三郎以優等成績畢業。

蔣百里也不可能在畢業時力壓松井石根、本莊繁、阿部信行、小磯國昭等人。不是蔣百里不夠優秀,而是這個操作同樣是“臣妾做不到”。

松井石根、本莊繁、阿部信行與真崎甚三郎、荒木貞夫同樣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第9期,也就是1897年畢業。小磯國昭靠後一點,陸軍士官學校第12期,那也是在1900年就畢業了。

事實上,留學生和日本學生在陸軍士官學校的培養體系完全不同,兩者其實不太有可對比性,拿留學生和日本學生的畢業成績進行比較,並且放到一起來排名,這種操作的可能性應該是微乎其微。

日本學生在陸軍士官學校的學制為,先完成2年士官學校預科,再以少尉候補生身份入部隊實習5個月,後晉升軍曹軍銜進入士官學校學習1年10個月,最後以見習士官身份回原部隊實習幾個月。只要不出大差錯,一般都會得到現役少尉的任命。在非戰爭狀態下,從陸軍士官學校入校到畢業獲得少尉軍銜至少需要5年時間。

而中國留學生在陸軍士官學校大多數就只讀了1年,且不和日本學生同班授課,畢業以後沒有軍籍,畢業典禮不會有天皇或者皇族代表參加,更沒有什麼優秀畢業生的御賜獎勵。所以所謂蔣百里等人拿了士官學校前三名,還獲得了天皇贈刀等禮物之類的,很大可能性是無稽之談。

需要說明一下,這件事情存疑,不等於百分百否定“蔣百里有可能是以第一名身份從陸軍士官學校畢業”,更不等於否定蔣百里的軍事理論和戰略才能。

說起抗戰,現在很多人都在談蔣百里,因為他最先提到“持久戰”。喜歡錦上添花是我們的毛病,推崇蔣的戰略眼光,肯定他的軍事能力,不等於非得編個故事來貼金。


月下沒有花


陸軍大學畢業步科、騎科、炮科前兩名,總計六人才有日本天皇賜的軍刀。而日本陸軍大學總計辦過60期,只有第59期開始,為了拉攏滿洲國,才准許溥傑等一批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生與陸軍大學學習,學制一年,蔣百里等沒有上陸軍大學,因此絕無可能獲取軍刀。

當時的時代是“軍事上學東洋,科技上學西洋“,因此很多愛國志士都去日本留學,總計大概有中國人3000多名,包括蔡鍔、閻錫山、何應欽、陳誠等著名人物,蔣介石也留學日本學習軍事,但不是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只是在一個民辦的軍事學校畢業。

蔣介石回到國內之後,參考日本士官學校的建制,創建了黃埔軍校。而當時滿洲國在日本人的扶持下,在長春創立了新京士官學校,就是現在的解放軍裝甲兵學院,這個學校當時培育出2800名中國人,還有48個韓國人,其中就包括朴正熙。

後來日本人為了籠絡滿洲國,就破例讓溥傑等一批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並在新京士官學校做教官的大概十來名中國人去陸軍大學深造,我爺爺就是其中一名,學習騎科,當時就算是特種部隊,本有機會獲得軍刀,但畢業前夕在北海道拉練時參與鬥毆,被處分,錯失軍刀,但同期軍刀第一名依然是中國人獲得。

我爺爺在世的時候,我也問過他這個問題,在日本一起學習會受到歧視嗎?他說這一點日本軍校很公正都是一視同仁。


單數001


因為這是一個流傳甚廣的謠言……

“蔣百里在日本的陸軍士官學校得了第一名,還獲天皇御賜軍刀”云云——這是至少早在1940年代就開始流傳的謠言,流傳至今已經是細節豐富,言之鑿鑿了。然而稍有舊日本軍事教育相關常識的人就能看出其中的破綻巨大,我試舉兩點如下:

一、“御賜軍刀”問題。

舊日本軍事院校,對成績名列前茅的畢業生“恩賜”物品一事,大約始於明治十一年(1878年)。該年,明治天皇向陸軍士官學校的前兩名畢業生分別“御賜”了歐式軍刀。然而到有中國(清國)留學生留學的年代時,日本對成績名列前茅的畢業生賜物的此類制度已經規範化了——陸軍大學校賜給軍刀(早期陸大曾經賜給過雙眼望遠鏡),陸軍騎兵實施學校(陸軍騎兵學校)和陸軍炮工學校賜給指揮刀,海軍兵學校賜給短劍,海軍大學校賜給長劍,陸軍士官學校和陸軍中央幼年學校(陸軍幼年學校)賜給銀懷錶。

也就是說,蔣百里(蔣方震)就算能夠獲得賜物,他拿到的也只會是銀懷錶,而不可能是軍刀。

二、“第一名”問題。

進入陸軍士官學校就讀的外國學生,是各自單獨排期數(年級)、單獨授課、單獨計算成績的。這其實很好理解——

比如,外國留學生入學陸士一般只需要遞交申請獲批,而無需經過入學考試,然則以朝鮮(當時為“大韓帝國”)、中國(清國)、泰國(暹羅)等外國留學生的學力基礎與日語水平來說,恐怕是不適合同經過嚴酷考試選拔出的日本學生一起同堂學習的。

又比如,外國留學生的學習年限不定,與日本學生的學年也就難以配合。

再比如,有些科目、課程,作為日本本國的軍事機密,是不能傳授給外國學生的……

因以上諸般原因,除了在偶然情況下共同舉行一些典禮儀式之外,陸士外國留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基本上是不會同日本學生在一起的,而“蔣百里在陸軍士官學校搶了日本學生的第一名”之類就更是無從談起了【1】。

1:其實,甚至日本學生之間也不是全然一致的。這是因為日本學生中還區分了“普通學生”以及“皇族、王公族學生”,而皇族、王公族學生是不參加普通學生成績排名的。


肇英


蔣百里“獲畢業首席,奪天皇賜刀”令國人談論的津津熱道,但真實情況並非如此。

首先,在日本軍校系統中,確實有天皇賜刀,但僅存在於日本陸軍大學,而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日本陸軍大學畢業生前六名獲得天皇賜刀,稱為“軍刀組”,直接進入參謀本部任職。而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的優秀畢業生獲得望遠鏡、銀懷錶等賜物,而非軍刀。

其次,關於蔣百里第一名畢業的說法分為兩種,其一“試第一”,其二“步兵科第一名畢業”。“試第一”不可能,因此按照不同軍種分別列出優秀畢業生。“步兵科第一名畢業”不得而知,在1904-1908年的畢業生名單上,沒有蔣百里的名字,是否是日本有意抹去,則不得而知。

最後,中國留學生與日本學生分開授課,並非是如人們所說,擔心中國學生再次奪冠,而是因為軍校的特殊性,日本從軍事機密的角度出發考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