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3 開啟新時代實踐育人新徵程── 我市深入推進高校實踐育人共同體

  今年3月,天津工業大學2016級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專業研究生谷源,前往西青區張家窩鎮張家窩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在基層工作中,瞭解到該村黨組織管理人員年齡較大、人手較少、對於信息系統不太熟悉,谷源便把自己的專業優勢與具體實踐相結合,與村幹部一起整理全村的黨員信息,梳理黨員材料,把全村的黨員信息錄入到系統當中,進行“智慧黨建”的研究探索建設。


  谷源的“走馬上任”,源於我市正在積極推行的“高校實踐育人共同體”項目。現如今,在我市高校,像谷源這樣通過高校實踐育人共同體這個平臺,走進機關企業、科研院所,走進中小學校、事業單位,走進基層社區、田間地頭……既發揮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奉獻著自己的青春,更從實踐中積累經驗、提升自我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重要途徑。當前,我市正在加快實施‘大思政’改革。高校實踐育人共同體的構建,將進一步推動一二課堂融合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養成,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生成長成才全過程,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入腦入心,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副主任楊清海說。

  區校聯手形成合力

  打通實踐育人“最後一公里”

  長期以來,高校思政工作一直面臨著一個發展瓶頸:不能有效解決理論內容和思維轉化之間的關係,不能有效解決內容與形式統一的關係,不能有效解決理論辨識與行為內化的關係。“不可否認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往往不容易突破‘最後一公里’。因此新形勢下,我們需要打破慣例,走出一條適合實踐育人的創新之路。”楊清海說。

  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去年9月,我市啟動高校實踐育人共同體建設,構建學生全員參與、教師全程指導、崗位全面覆蓋的實踐育人區校協同體系,形成強大合力。隨後,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組織高校黨委和各區委、區政府簽署共建協議,集中投入600萬元支持高校共同體建設。

  今年3月,天津工業大學在全市率先舉行“天津市高校實踐育人共同體”啟動儀式,之後該校2017級近6000名學生陸續分批赴各街鎮開展實踐活動,逐步實現全體在校學生滾動式全員參與目標,建立固定化、長效化、可持續的實踐服務機制,促進區校雙方的深度融合。啟動儀式現場,還為首批赴西青區各基層黨支部擔任支部書記助理的大學生骨幹頒發了聘書。“未來,學校每年都將選派優秀大學生黨員到西青區擔任基層黨支部書記助理,協助黨支部書記開展工作,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和實踐能力。”天津工業大學黨委副書記劉亞男說。

  目前,天津大學、天津工業大學、天津師範大學、天津科技大學、天津外國語大學分別與津南區、西青區、南開區、濱海新區、河西區建立了“1+1”的區校共同體。全市首批5個高校實踐育人共同體正式掛牌。

  實踐育人共同體打破了學校和社會之間“無形的牆”,建立了學生固定化到社會中體驗學習的“綠色通道”,打通了在實踐中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最後一公里”。

  推出定點常態融入化體系

  打造體驗式育人新模式

  在區校聯手的同時,我市積極發揮高校的知識優勢和地方政府的資源優勢,通過社區幫扶、志願服務、技能訓練、科技下鄉、就業創業、文化建設等形式,形成了定點化、常態化、融入化的實踐育人資源協同體系。

  今年3月初,天津外國語大學馬場道校區8個學院與河西區14個街道共同打造“語露工程”項目。“該項目不是去社區做衛生、走過場,而是一屆屆學生接力在固定社區開展實踐,為社區提供外語輔導、人員培訓、義務翻譯等志願服務,以釘釘子的精神長期堅持,構建長期化、固定化的實踐育人創新機制,也有力提升了社區工作水平。”天津外國語大學校團委書記馮鵬說。

  其實,“語露工程”項目在該校已經有16年的歷史,並已形成了專業化、社會化、常態化、雙向化和國際化的項目特點。截至目前,通過“語露工程”參加義務服務的學生已累計達到2000餘人次,服務時長1680小時,受益群眾達6000餘人。“根據市教育兩委的部署安排,此次區校共建‘知·行’實踐育人共同體,特別得到了河西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全力支持,雙方要在過去‘語露工程’的基礎上,發揮河西區‘首善之區’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突出天津外國語大學國際化辦學特色,在國際化街區建設、涉外賽會服務和‘一帶一路’倡議推進等方面為學生構建長期化、多崗位、體驗式的實踐育人工作新平臺,共同打造‘實踐天外’的工作品牌。”天津外國語大學校長陳法春說。

  在高校實踐育人共同體的基礎上,我市統籌推進班級街道、校內校外等平臺一體化共建。構建“一班一村”實踐育人平臺,建立班級(社團)和共建單位的街道農村、機關部門、企事業單位等“一對一”定點實踐機制。每個班級(社團)學生在學期間連續4年定點服務、接續傳遞,形成固定化、長效化、可持續的實踐服務機制。制定《關於建立大學生思想教育實踐學分制度的意見》,在全市高校全面設立思想教育實踐學分,將課外實踐活動列入教學計劃,明確學分、設定時長、規範要求、全員參與,實踐結果和學生畢業資格、就業推薦相掛鉤,學生必須在學期間完成“三個一”的實踐任務方可畢業:進行1次深度社會調查,形成高質量調查報告;開展1次服務週期不低於15天的公益志願服務活動,提升社會責任感;參加1次不低於1個月的政企或社區實崗掛職,增強社會閱歷。

  實施項目全過程管理

  讓“思政課”入腦入心

  實踐育人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為了保證高校實踐育人共同體項目的長效性,我市積極構建了從立項、認證,到考核、激勵,再到與分享相結合的實踐育人全程項目管理機制。

  近日,一堂特殊的思政課在新華中學舉行。剛一開場,一段很潮的MV《馬克思是個“90後”》便抓住了學生們的注意力。原來,這是天津師範大學“樹人”宣講團正在進行“理論自信──聽‘90後’講講馬克思”基層宣講活動。宣講團以馬克思這個“最熟悉的陌生人”為切入點,通過對馬克思主義三大組成部分、為什麼信仰馬克思主義、十九大報告與《共產黨宣言》的一脈相承等內容進行闡述,讓臺下的中學生們對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多了一份不一樣的理解和認識。

  據瞭解,在積極推進實踐育人共同體建設中,天津師範大學成立 “樹人”宣講團,面向全市中小學開展“學習路上手拉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基層宣講活動,發揮朋輩教育作用,上好一堂堂“行走的思政課”。活動中,宣講團通過生動鮮活的視頻、幽默風趣的內容、通俗易懂的語言、熱烈互動的問答,將“大道理”轉化為“小故事”,創造性設計一批形式新穎、內容充實、青年喜愛的創新實踐課。目前,“樹人”宣講團已完成了包含30餘門課程在內的課程體系構建,並先後赴微山路中學、北京師範大學天津附中、電子計算機職專、新華中學等地開展宣講活動。

  “在實踐育人的過程中,朋輩之間開展教育意義重大。為此,我們建立了全程分享機制。在實踐活動結束後,組織全體學生在班級、學院、學校逐級分享實踐成果和感悟,併發揮朋輩教育作用。深入開展實踐育人工作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每年舉辦5場市級實踐育人工作研討會,分享經驗成果。”市教委德育處副處長楊明介紹說。

  此外,我市還建立了全程指導機制。每個實踐團隊都有專人指導,指導教師要全程參與。同時建立了全程考評機制。依託天津市“易班—超級校園”思政APP平臺實時動態認證學生實踐時長、記錄學生實踐學分、查詢學生實踐效果。定期對優秀實踐單位、實踐團體和個人、優秀實踐指導教師等進行表彰獎勵,積極選樹實踐活動和志願服務中湧現的典型人物。(記者 張雯婧 姜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