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德國進攻蘇聯的理由是什麼?

任性的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二戰時德國入侵蘇聯,沒有任何理由,有些史料上說德國進攻蘇聯之前兩國有摩擦或者有歷史遺留問題,有些是為了進攻蘇聯德國營造對自己有利的國際態勢,挑撥離間的各種手段,所以都不足以夠成這場龐大戰爭的理由,德國是以突然襲擊的方式來開始這場戰場的。

德軍入侵蘇聯戰爭代號“巴巴羅薩行動”圖中帶著防毒面具的德國士兵很好辨認。

1941年6月22日4時30分,法西斯德國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未經宣戰就向蘇聯發動了全面的進攻。5時30分,當大批的德軍已侵入蘇聯國境後,德國駐蘇聯大使舒倫堡才向蘇聯遞交宣戰書,同時希特勒在精心準備這場大戰之前想方設想拉了些小盟友,於是同一時間意大利、匈牙利、斯洛伐克、芬蘭也追隨希特勒德國,相繼對蘇聯宣戰。

1941年7月,德軍士兵正在戰壕裡觀察蘇聯陣地。

也在同一天,蘇聯政府發表廣播演說,號召蘇聯軍隊和各族人民奮起反擊德國侵略者;當晚,英國首相丘吉爾也發表聲明,支持蘇聯對德作戰;美國國務卿奈爾也發明了支持蘇的聲明;6月23日,我國也發佈了《反法西斯的國際統一戰線》。

圖為蘇聯炮手正在操作一輛203毫米榴彈炮。

早在1925年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一書中就將征服蘇聯作為德國的國策,德國在佔領歐各國時不斷擴充軍隊,加強軍事經濟力量並大力改進武器裝備,到了1941年6月,德國武裝力量超過750萬人,其中陸軍500萬,光空軍人數就有180萬,飛機一萬多架,德國總部認為此時的戰略態勢、軍事經濟和軍隊實力上來說,已經具備了向蘇聯發動進攻的有利條件,有信心用8個星期將蘇聯從地圖上抹掉。

德國黨衛軍頭子希姆萊正在視察蘇軍戰俘營。

所以戰鬥的第一天德國就以大量的空軍對蘇聯進行轟炸,包括重要的城市、交通樞紐,軍事基地等,並以空降傘兵佔領要地,蘇聯也在第一天就損失了超過1200架飛機,德軍也在第一天前進了60公里。


圖文繪歷史


復聯裡星雲曾經這樣評價滅霸:我父親作惡多端,但他從來不撒謊。其實這句話也完全可以套到希特勒的身上。元首絕對稱得上一位“坦坦蕩蕩”的侵略者。

1924年,希特勒在蹲監獄期間,寫了“我的奮鬥”。他在書中明確的寫了:我出去以後,要當上德國的元首,然後我要消滅猶太人,然後我要打法國,打完了法國我再打英國,打完英國我再打蘇聯,這一片全打完了,我再跨海打美國......1925年,寫完了,我的奮鬥公開出版。

在我的奮鬥公開出版以後的十幾年裡,希特勒是嚴格的執行了書裡面自己制定的計劃,一步一步的來,真的沒藏著掖著。所以這件事在歷史上就顯得很詭異,希特勒出書,公開了自己的野心,說的很詳細,但當時的歐洲各國就是視而不見,屢次被希特勒打個措手不及。

而為什麼要打蘇聯,這在我的奮鬥裡也說的明白:為日耳曼人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

希特勒說了,我們日耳曼人是這個世界上最優秀的種族,但是,我們的地盤太小了,施展不開才華。剛好,隔壁東歐不錯,我相中了。等我當了元首就帶領大家把它搶過來。東歐這一片現在住的是斯拉夫人,他們是低等民族,不配擁有這麼廣闊的土地。斯拉夫人連給日耳曼人當奴隸的資格都沒有,直接全滅絕就好了。

希特勒相中的東歐就是波蘭、烏克蘭、白俄羅斯和蘇聯在歐洲這片土地。而想奪取這些土地,他就得:先打波蘭,再滅蘇聯,大德意志帝國,一統江湖。

所以說德國進攻蘇聯,可以說有理由,也可以說壓根就沒理由:我就是相中你家的房子了,然後我決定進你家把你殺了,把你的房子佔為己有。這算理由嗎?

從根本上看,希特勒是一定要打蘇聯的,這是他的大政方針。至於什麼時候打,那就得看情況再說。

而二戰初期,德國閃擊法國,擊敗了英法聯軍,法國投降,英軍撤回老家。但是,英國雖然撤走了,但並沒有屈服,依舊是跟德國糾纏,沒完沒了。希特勒是希望英國能接受他的“和平協議”,承認他的戰果,然後停戰。結果英國是死活不同意,就是打。由於歐洲大陸和英國隔著海峽,英國皇家海軍掌握著制海權,德國軍隊過不去,於是英德就一直這麼僵持。

這麼一僵持,德國打蘇聯的機緣就成熟了。

希特勒認為英國之所以還再跟他堅持,是因為它還有希望:蘇聯。希特勒判斷英國是希望蘇聯能在背後捅德國一刀,而當時蘇聯在這方面也確實不斷的有小動作。

德軍的精銳全在法國海岸附近集結,準備隨時登陸英國,所以背後極為空虛。這給了蘇聯一個極好的機會。蘇聯也在不斷的拉攏南斯拉夫這些國家,把勢力範圍擴大到了德國東部邊境。如果德國依舊和英國糾纏,蘇聯組織500萬部隊從東邊殺過來,德國直接就亡了。這麼大的風險,以希特勒的敏銳是不可能看不見。

所以,主觀上,希特勒很早就有打蘇聯的意願,相中蘇聯的地盤十幾二十年了,一直有這個打算。在形勢上,一方面他認為摧毀蘇聯以後,英國會失去“希望”,從而停戰,他拿著贏來的天量籌碼,安全的離開賭桌。另一方面也是要消滅背後這個致命的威脅。這些因素加一起,也就必打了。


銳度何老師


很多人認為,德國在二戰時進攻蘇聯,是他們最大的戰略失誤。但其實呢,以當時德國所處的環境,它除了進攻蘇聯,已經別無選擇。

因為,最初德國是計劃征服英國,但經過幾番交戰後,德國很快發現,他們想要徹底征服英國,那至少需要把上百個師的兵力、成千上萬的坦克、大炮送到英國本土,這樣才可能摧毀英國陸軍。

但問題是,面對強大的英國海軍,面對一海相隔的英國,德國怎麼可能把這樣大的軍事力量,一下投入英國戰場呢?如果德國只投入少部分軍隊到英國本土作戰,那這些軍隊就不是去打仗,而是自殺。而且,德國對英國進行了幾輪空中打擊,也是損失慘重。



在這種背景下,德國高層很快明白,他們想征服英國,那就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至少在當時的情況下。那麼,既然英國已經無法征服,那下一步德國該做什麼呢?按照沒有永遠的朋友和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來看,雖然蘇聯和德國簽訂有友好條約,但這種紙面上的東西是隨時都可能會被撕毀。

更重要的是,基於德國的角度去看,英國、美國、蘇聯面對共同的利益,隨時有可能實現的聯合。如果等他們實現了聯合,德國再去行動,那肯定是必敗無疑的。

很多人認為德國不應該進攻蘇聯,通常總是建立在這樣的前提上,那就是隻要德國不打蘇聯,蘇聯就不會與德國作戰。同樣,只要日本不攻打美國,美國就不會捲入世界大戰。

但真實的情形,顯然沒有這樣簡單。因為,基於美國和蘇聯的利益,它們都不會坐視德國強大。而且,美國和蘇聯捲入戰爭是遲早的。因為,隨著利害關係加重,美國和蘇聯即使不派軍隊,也會把經濟手段用得越來越露骨。



比如,日本打美國的主要原因,就是美國對日本實行了禁運。到了這一步,日本不打美國,就只有投降了。不要說別的問題,就是石油的問題,也會讓日本很快喪失戰鬥力。

同樣,在歐洲戰場,美國雖然沒有直接捲入。但是,美國不斷加大對英國的經濟支持,並不斷在經濟上限制德國,還各種支持法國國內的反對力量,那德國又如何鞏固已取得的利益?

這樣不斷髮展下去,德國的處境只會更加不利,到時蘇聯如果趁火打劫,希望修定蘇德的某些條約,那德國又該怎麼辦呢?

從這層意義上看,希特勒進攻蘇聯的主要原因,大約就是:與其坐等英、美、蘇實現聯合,自己坐等失敗;還不如趁他們三方沒有準備好之前,迅速打破其中一環,到時就算美國捲入戰爭,也對德國無可奈何。


我是趙帥鍋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當天的5時30分,也就是德軍發動進攻的2個半小時後,德國駐蘇聯大使舒倫堡召見蘇聯外長莫洛托夫並遞交了宣戰國書。聲明德軍發動軍事行動的理由是蘇聯在波羅的海至黑海一線的蘇德邊境線部署重兵,並對德國進行破壞、恐怖、間諜活動,違反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中蘇聯該承擔的義務。德國政府對蘇聯這一行徑表示極為不滿,決定動用以武裝力量為主的一切力量對付蘇聯。

兩個中間隔著東歐許多個國家的敵對國家如何能有了共同邊境線?又如何能結成同盟?這不得不從當時的國際環境及雙方戰略說起。

蘇德戰爭既是布爾什維克黨和納粹黨的矛盾所致,也是斯拉夫民族和日耳曼民族傳統的矛盾所致。雖說雙方開戰是必然的,但在當時國際局勢風雲變幻的情形下,還是經歷了很多曲折的過程。

早在十月革命前,布爾什維克領袖列寧在流亡德國時就受到過德皇威廉二世以及德國陸軍的支持。德國人的本意是支持俄國革命達到迫使俄國退出戰爭的目的,結果適得其反,曾經得到德皇幫助的列寧又派人去德國煽動反對德皇的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蘇聯建國,出於現實需要,蘇德雙方開始了軍事經濟合作。蘇聯為德國重整軍備提供秘密基地,德國則為蘇聯建軍提供理論學說支持。但是因為傳統的矛盾,許多到過蘇聯的軍官如古德里安等,都有著傳統的心理。

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上臺後,改變了德國舊有的爭奪海外殖民地的戰略,重新制定了在大陸尋找生存空間的戰略。具體來說就以疆域遼闊、資源豐富的俄國為總目標,向東方擴張。納粹黨認為,蘇聯信奉的馬克思主義是西方文明的頭號敵人,你不消滅他,他就要消滅你。為了保衛西方文明,唯一的辦法就是先下手為強。

但是一想到德國的西面還有宿敵英法,在東面和蘇聯之間又夾在著不少由英法扶植起來的小國,先進攻蘇聯必然重蹈一戰時期的兩線作戰的覆轍。

權衡再三,納粹德國決定還是先打垮英法及其在東歐的盟國,再回過頭來收拾蘇聯。於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蘇德這兩個日後不共戴天的死敵出人意料的結成了軍事同盟。

蘇德同盟的第一個成果就是先瓜分了英法在東歐最大的盟國——波蘭,然後,納粹德軍掉頭向西,攻打英法等北歐、西歐諸國。蘇聯也沒閒著,斯大林明白眼下的蘇德結盟只不過是為將來更大規模廝殺做準備。因此,在戰爭到來之前,蘇聯有必要在國境線以外建立牢固的支撐點。於是,趁著德軍西去,蘇聯先是兼併了原屬沙皇俄國領土、十月革命後獨立出去的波羅的海三國,同時又以武力從北面的芬蘭手裡奪取了掩護北方重鎮列寧格勒的漢科半島,進而又以傳統的領土糾紛為由向南面的羅馬尼亞索取比薩拉比亞油田。

正在英吉利海峽與英國人殺得難解難分的納粹德國對蘇聯在東方的擴張所震驚,在1940年11月希特勒與莫洛托夫會談時,希特勒感到蘇聯人似乎並不滿足。莫洛托夫提出要求德國人完全退出羅馬尼亞、芬蘭,同時承認保加利亞為蘇聯勢力範圍,並且允許蘇聯向南染指土耳其。

對此,希特勒有必要擔心,英國人有美國人支持斷然不會輕易降服。西線戰爭一旦陷入僵局,蘇聯如果從背後襲擊,那對於德國則是災難性的。而恰在此時,蘇芬戰爭暴露出蘇軍空有龐大身軀卻脈絡不暢的劣勢。希特勒於是萌生了先以一次快速打擊把蘇聯放倒、再回過頭來收拾英國的想法。而蘇聯人則完全沒想到希特勒居然敢不顧大國決策的基本原理,而德國的戰爭機器則火力全開,呼嘯著向東方衝去。


大將軍威武K


第一、希特勒幾乎兵不血刃就輕易打敗了波蘭和法國,這兩個國家都是一戰中的戰勝國,同時,也是歐洲的強國。成功來的太突然了,這些戰績使希特勒已經飄飄然了。

第二、打敗波蘭後,蘇、德已成鄰國。德國面臨兩線作戰的窘境,這讓希特勒如芒在背。總擔心蘇聯在背後捅刀子,而且蘇聯的存在牽制了德軍大量的兵力。

第三、蘇聯已對德國加強防備,蘇聯通過蘇芬戰爭,加強了列寧格勒的防禦縱深,希特勒擔心再拖下去,入侵蘇聯會更困難。

第四、希特勒錯誤地估計了蘇聯的實力,他認為蘇聯是一座搖搖欲墜的破屋子,只要在門上踹上一腳,屋子自己就會垮掉。還有,蘇聯紅軍在蘇芬戰爭中的糟糕表現,也增強了希特勒的信心。

第五、希特勒已無路可退,英國明確表示決不媾和,而希特勒又無力佔領英國。一但英國恢復原氣,對德國進攻。根據蘇聯的一貫作法,必定背後捅刀。你不打別人,別人就會打你。元首想起了中國的一句古話,事到萬難須放膽,先下手為強。

總之,希特勒進攻蘇聯,一個原因是形勢所迫。另一個原因就是賭博,存在僥倖心理。期望輕易擊敗蘇聯。


孤獨不孤單在抽菸


德國進攻蘇聯的時間表是德國的情報部門根椐各方面的情報彙總給希特勒,最後希特勒根據參謀部大本營制定巴巴羅剎計劃閃電襲擊了蘇聯,斯大林也一直在加緊軍備,但希特勒的準備更充分和更早些,其實當時從兩國的綜合國力來比德國遠比蘇聯弱的多,蘇聯並不是希特勒想的那麼的脆弱,以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為理論的蘇聯聯邦體系的蘇聯人民在斯大林的號召下,全民皆兵英勇無比,越戰越團結,越戰戰鬥力越強,再加上雅爾塔會議後和中美英法的加強合作,反觀以納粹主義為信仰的德國在希特勒法西斯的統治下,越戰越離心,內部分化,多數高級將領越來越不相信希特勒,甚至發動刺殺希特勒的事變,美國的加入斷了希特勒的後路,美國給德國最後致命的一擊,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也從來不怕外族的入侵,拿破崙打沙俄不能成功,希特勒沒能更準確的認識到經過幾個五年社會主義計劃的蘇聯的強大和斯大林的偉大統帥能力,法西斯的暴行是不得人心的,在全世界各地人民都堅決地展開反法西斯鬥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的空前災難,損失是難以計算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教訓是深刻的,戰爭是殘酷的,戰爭是不可能強暴而屈服英勇的人民,希特勒的下場是必然的,言戰者必戰敗,發動一切不正義的戰爭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和平發展才是當今世界人民大團結的真正的需要。


手機用戶路子思


德國進攻蘇聯的理由是什麼?

1941年6月22日,德國發起“巴巴羅薩”行動。550萬德軍在7000多門大炮、4000多輛坦克的掩護下,拉開了全面進攻蘇聯的序幕。當日4時30分,德軍北方、中央和南方3個集團軍群共152個師和3個旅,以裝甲摩托化部隊為先導,在空降部隊配合下,從波羅的海—喀爾巴阡山—線約1500千米寬的正面上,分北、中、南三路向蘇聯發動全線進攻。眼看著即將攻下蘇聯首都,卻迎來了最冷天氣。

那麼,希特勒為什麼要進攻蘇聯呢?

一,1941年,德國已經在歐洲、北非取得決定性勝利,勢力範圍和軍事力量達到了帝國的頂峰。西線的壓力基本解除,這時可以騰出手來撕毀蘇德條約,消滅蘇聯這個宿敵。

二,蘇聯進攻芬蘭已經分散和消耗掉了一部分實力。並且,在蘇芬戰爭中,蘇聯軍隊的無能、軍事的弱點、戰鬥力的低下暴露無遺。使希特勒看到進攻蘇聯有機可乘,勝利只是決心而已。

三,佔領英國的艱辛和損耗,令德國急於取得一場勝利來提高人氣。物資儲備和戰略資源日趨緊張。蘇聯廣闊的後方和豐富的物質資源,令希特勒心馳神往。戰爭需要大量的補給和掠奪。

四,勝利衝昏了頭腦。德國在歐洲的節節勝利,以及日本在亞洲的所向披靡,讓希特勒錯誤的認為,瓜分世界的時機已經成熟,如果動手晚的話,蘇聯有被日本佔領的可能。所以有必要先下手為強。

五,歐亞大陸唯一的敵人只是蘇聯。放眼天下,除了中立的美國,整個歐亞大陸盡在掌握,只剩下蘇聯如鯁在喉。雖然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但雙方都知道那是權宜之計,決戰是遲早的事。閃電戰就像女神賜予的禮物,無往不勝,現在時機已經準備就緒。日耳曼民族需要更大的生存空間。

六,彼此摩擦矛盾不斷。從蘇聯在波蘭戰役及其後的吞併波羅地海各國、芬蘇戰爭來看,蘇聯的胃口不亞於德國。蘇聯對北歐、東歐、波羅的海的進攻和擴張侵犯了第三帝國的利益,威脅德國的安全。事實上已經成為第三帝國潛在的敵人。

七,最為關鍵,也是希特勒最為擔心的事情就是美蘇聯合夾擊德國,兩線作戰,對德國來說那將是一場第三帝國的噩夢。所以想在美蘇連盟之前,首先要消滅蘇聯,把這種可能的聯盟消滅在萌芽狀態乃是上上籤。

八,英美的陰謀和挑唆。這主要來自對共產主義的恐懼。

綜上,1941年6月22日,德國以蘇聯在德國邊境集結大量軍隊、侵犯德國領空為由進行自衛反擊,出兵蘇聯,直指莫斯科。這當然是德國的藉口。

.

(圖片選自網絡)


中囯觀察家


一般情況下,發動大規模戰爭都是有藉口的。至少希特勒為自己人準備了藉口。

下面是1941年6月22日凌晨希特勒對全國的講話中文翻譯,這應該就是希特勒對自己人所說的進攻蘇聯的藉口。














總得來說,就是蘇聯在德國進攻波蘭的時候蘇聯從另一側也攻入了波蘭,強行與德軍瓜分了波蘭。後來蘇聯又進攻芬蘭,取得慘勝。俄國有22個師進入波羅的海等國威脅德國西線戰場,再加上莫須有的160個俄國師在邊境待命,俄國飛行員踐踏德國的領空等等。總而言之,“為了全人類的解放”,希特勒決定進攻蘇聯。


始祖鳥的哥哥


20世紀開始,國際規則已經趨於成熟,此時,發動侵略戰爭也需是要理由支撐的。比如日本侵略中國,就打著建立大東亞共榮的名義,號稱要把東亞、東南亞人民從西方列強的統治下解救出來,亞洲人來解放亞洲人。

再看德國,雖然是侵略行徑,但打響第一槍也需要理由。比如39年9月入侵波蘭前,還找了一幫子死囚,穿著波蘭軍服被德軍打死在邊境線上,作為德國主權領土被侵犯的理由,德國宣稱要自衛和報復,之後宣戰波蘭,“閃電戰”開始。

波蘭戰役持續了一個多月,39年10月,蘇聯和德國和平瓜分了波蘭——德國佔領波蘭西部,蘇聯佔領波蘭東部及立陶宛。下圖,蘇德兩軍代表在波蘭地圖上劃分佔領區域。


1940年,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被強行併入蘇聯。6月,羅馬尼亞一些區域也被脅迫著加入蘇聯。兩年間,蘇聯共增加領土46萬多平方公里,人口2200多萬,西部邊界向西推進約300—400公里。形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縱深極其廣闊的戰略緩衝帶。

另外,22個蘇聯師進駐了波羅的海各國,共有100多個師環繞兩國漫長的邊境線,蘇德兩國從隔著千山萬水,變成了“鄰國”(下圖)。蘇聯的各種舉措,顯然被視作針對德國的武力炫耀和咄咄逼人的挑釁。

加之,在一年多前的蘇芬戰爭中,蘇聯付出了巨大代價取得了勝利,算是慘勝,國家元氣大傷的同時,國際聲譽也壞到了極點,是西方社會一致聲討的對象。在反共的大國際環境中,種種劣跡加上意識形態的差異,國際話語權甚至不如侵略者德國。

但是,受制於1939年8月《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德國是不能隨意發動對蘇聯佔領區的武裝進攻的。

所以,德國的巴巴羅薩計劃,必須找個理由,這個理由就是蘇聯單方面沒有履行《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具體可以參見《希特勒1941年6月22日凌晨對全國的講話》,裡面數次提及蘇聯這一年多來在西部邊境的擴張,布爾什維克軍團已經逼近了德意志人東部聚集區,實屬對德意志民族的武力炫耀,嚴重威脅了德國控制區域的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而且強調,情況萬分危急,目前,蘇聯集結了大量軍隊,隨時有可能對德國發動攻擊,在6月17-18日已經出現了數次蘇軍“越界”行為,並已經侵犯了德國領空,所以德國要自衛(先發制人)。

事實上,人家蘇聯根據蘇德之間的貿易協定,巴巴羅薩計劃執行前的幾個小時,1941年6月21日晚,還老老實實的以包郵的形式往德國控制區運送戰略物資,幾年如一日的按時交貨。另外,這種行為還有所謂的理論支撐,就是希特勒鼓吹的種族主義,雅利安人至上論,同時融入了當時非常盛行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人種之間存在明顯的優劣之分,需要優勝劣汰。鼓吹日耳曼人是最純正、高貴的雅利安人,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而廣袤的蘇聯境內主要是低劣的斯拉夫人和猶太裔的布爾什維克,所以這些劣等民族要為優秀的日耳曼人騰出生存空間,——然而,騰地方肯定不能靠嘴皮子,當然得武力解決。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本身德國採取的就是遠交近攻的政策,與蘇聯簽訂秘密協議《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然後安心向東打。德國進攻蘇聯的是遲早的事,如果非要找理由的話,也就能捏一個“資源”出來做做文章。

可是蘇聯並沒有像戰國時期的“燕齊”那樣老老實實的等待秦國坐大,然後來滅自己,而是自己偷偷摸摸的學習秦國打“韓趙”那樣,攻打“魏楚”。

敦刻爾克大撤退,雖然英軍保住了30萬有生力量,但是其武器裝備幾乎損毀殆盡。英倫三島陸軍幾乎喪失戰鬥力。

隨後爆發的英吉利海峽和不列顛空戰,英國皇家空軍也被打殘了,但是制空權仍然沒有被德國掌握。

連希特勒也公開聲稱“要給英國最後一擊”,可接下來就掉轉頭放棄進攻英國本土,調頭攻打蘇聯去了。

其實從德國閃擊波蘭開始,蘇聯就開始對其本土東邊的小國進行一步步的蠶食,先出兵波蘭,跑去從德國口中搶了一口,侵佔了波蘭一大片領土,也傷了波蘭人的心。

為了打敗英法,雖然波蘭被蘇聯強行啃了一口,但也只能按下不表,將大軍往西邊調。

在德國在西邊打的如火如荼的時候,蘇聯對“芬蘭”下手,1939年冬,蘇聯發動了對芬蘭的侵略。

雖然蘇聯紅軍損傷嚴重,但是實力懸殊太大,芬蘭不得已向蘇聯割讓土地求和。

1940年7-8月間蘇聯又相繼佔領波羅的海沿岸的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立陶宛三國,並將其併入蘇聯版圖。接著,紅軍又佔領羅馬利亞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可維納地區,逼近羅馬利亞境內的普洛耶什蒂和巴克烏油田。

這就涉及到資源的威脅了,當時中東石油控制權在英國人手裡,到不了德國,當時歐洲大陸的最大石油供應國就是羅馬尼亞,如果蘇聯真的控制了羅馬尼亞的油田,就等於蘇聯掐住了德國的脖子,德國就進退維谷。

希特勒坐不住了,1940年7月31日,希特勒提出了“消滅俄國,而且要儘快”的決策,除少數人擔憂德國此舉陷入“東西夾擊”的困境,大多數人持贊成意見,同年12月18日,巴巴羅薩計劃出臺,進攻蘇聯進入籌備狀態。

次年6月22日凌晨4點30分,德國正式開始進攻蘇聯,打了對方一個措手不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