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北京女子圖鑑》黑紅後,《上海女子圖鑑》為何啞火?

作者/ 紅拂女

《北京女子圖鑑》黑紅後,《上海女子圖鑑》為何啞火?

前陣子,一路黑紅黑紅的《北京女子圖鑑》,在關注聲中落了幕。

在劇中陳可曾被來自上海的女人羅海燕搶了單,這枚不甘示弱的川籍狼性女子,瞬間用更狠的手腕,把單子又搶了回來。其實這是官方安排的一大彩蛋,羅海燕是緊接《北圖》播出的《上海女子圖鑑》主人公。

《上海女子圖鑑》於上週三上線。令人意外的是,聲量遠不及姊妹篇。

這似乎再次應驗了國產劇中一直隱約存在的“地域鄙視鏈”。演員馬伊琍曾在電視劇《雙城故事》中飾演一個北京大妞,然而甕聲甕氣的說話方式卻暴露了她的南方人小細嗓;細數其從業十多年來扮演過的都市女性角色,也是北方人居多。

《北京女子圖鑑》黑紅後,《上海女子圖鑑》為何啞火?

為什麼國產劇傾向於展現北京女人多於上海女人?而且劇中的北京女性,清一色的豪邁、大氣、不拘小節,上海女人的臉孔也基本都是刻薄、刁蠻,編導演甚至不惜多用口音上的特色來強化這一刻板印象;

進一步的討論,為什麼明明是滬籍演員,卻紛紛都要演北京人?(包括胡歌、孫儷等),有觀眾甚至調侃說,看了《上海女子圖鑑》才知道,原來袁文康是土生土長上海銀呀!

輪番上陣的《北圖》、《上圖》遭遇的冰火兩重天反響,似乎提醒了我們,要開始認真重視,國產劇中有關地域的種種偏見。

《北京女子圖鑑》黑紅後,《上海女子圖鑑》為何啞火?

《上圖》為啥沒《北圖》火?

1 後播劣勢

後播的確有天然的劣勢,《上海女子圖鑑》就沒落好。《北圖》剛播時的種種爭議和不被看好,現在也“報應”到了姊妹篇身上。

例如,兩劇都是採用“一女多男”這樣的情感關係架構,對於不明就裡的吃瓜群眾來說,如果前作劇作技法不夠好,拍成了“北漂女子集郵記”,那後作不用看也會被蓋章:又一部集郵記。

《北京女子圖鑑》黑紅後,《上海女子圖鑑》為何啞火?

其實,《北圖》和《上圖》,儘管聲量不一,但都屬於改編劇,在這個領域,“十部作品九部砸”的現象仍然存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國情、審查限制等等都會給改編劇本就嚴峻的環境再披上一層霜。

儘管都同屬優酷獨播定製劇,但兩部劇的出品方、攝製公司其實並非同一家:《北圖》的聯合出品方為打造過漫改劇《鎮魂街》的雄孩子傳媒,《上圖》則由《將軍在上》的推手興格傳媒來打造。這些只有行業內人士才瞭解的內情,普通吃瓜群眾自然不知。

2 文藝調調難以接地氣

第二點,我們來對比一下兩版圖鑑前六集的小標題↓

《北京女子圖鑑》黑紅後,《上海女子圖鑑》為何啞火?

左《北圖》右《上圖》

小標題是每集的主題,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從以上截出來的兩版前六集中就能看出,為何《北圖》一開播,就遭遇了極大的輿論反彈。

《北圖》前六集小標題,都極具煽動性和對抗性,“懂得飯局文化才能融入北京圈子”“有慾望的女人不被男人喜歡”“25歲的女人開始面臨保養危機”,這種蓋棺論定的言論,很容易一石激起千層浪,觀眾不管喜歡還是不喜歡,都會忍不住參與到站隊的論戰中;

但《上圖》的前六集小標題,就缺了一點這種煽動性。“甜蜜A貨”、“教室別戀”這種小標題,語焉不詳,難以讓觀眾一下子get到該集主題,對於習慣了直給餵養的國產劇觀眾來說,這種偏文藝調的畫風,很難打開局面。

《北京女子圖鑑》黑紅後,《上海女子圖鑑》為何啞火?

3 高級臉女主不帶量

第三點,我們來聊聊在國產劇中仍有相當存在感的演員問題。

《上圖》的女主人選公佈時,很有趣的,行業內與大眾界,形成了非常割裂的評價。行業內多半都是讚美之聲:“高級臉!”、氣質上乘、不是流量演員、人氣和曝光率沒有透支、還能給觀眾帶來新鮮感……讚譽集中在這幾點;

而這些被行業內人士盛讚的優勢,到了大眾層面,卻似乎都成了劣勢。首先最嚴重的問題就是,這位叫王真兒的演員,究竟是誰?宣推如何去鋪?

《北京女子圖鑑》黑紅後,《上海女子圖鑑》為何啞火?

此前只有過幾部作品經驗的王真兒,在表演領域雖不算新人,也遠遠沒到大眾熟臉,比起早就有了“7哥”大名,在微博也坐擁3700萬粉絲的戚薇,王真兒恐怕相當於一個素人。

這讓娛樂資本論(ID:yulezibnelun)想起一位同行曾透露戚薇在《北圖》中的片酬數字,當問到戚薇身價是如何抬到這一水平時,該同行說:”畢竟也是演過幾部一線衛視熱播劇的,是熟臉,雖然這幾年作品不多,但大眾認知度就在那裡。所以的確值這個價格。”

這其實已經表明了當前電視劇市場的矛盾鐵律之一:新人有新鮮感、綜藝曝光度低、觀眾更容易進入角色,但這樣就無法粗暴地帶量;

《北京女子圖鑑》黑紅後,《上海女子圖鑑》為何啞火?

而如果選用大眾認知度高的藝人,片酬且不說,這樣的藝人很難剝離出其身上的藝能感和“人設感”,再想認真打造一個深入人心的角色,恐怕會難上加難。

其實,早已擼完《北圖》的小娛認為,戚薇在該劇中的表演可圈可點,也因為“雙眼皮貼”等盡心盡力的配合宣傳,不斷炒高了該劇的熱度。算是一個正向的例子。

4 北京是文娛媒體重鎮

一部劇的收效如何,除了劇集製作本身,宣推造勢也相當重要。兩版圖鑑的熱度差異,其實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文娛媒體的關注力度差異。

就像咪蒙把辦公地從待了十年以上的嶺南(其創業前曾是《南都》深圳版編輯之一)搬到北京來一樣,北京,是全國文娛媒體重鎮,不管你對這座城市喜歡還是不喜歡,你想在文娛領域有一番發力,必然要來這座城市。

所以,當《北圖》還在宣傳造勢時,一支又一支預告片引發了很多討論,因為片中拍攝的都是媒體們再熟悉不過的國貿、CBD、工體、三里屯……甚至連劇中展現的“2008年工體一杯雞尾酒才58塊錢”,都會有自媒體大書特書。

正因為展現的是和自己零距離的生活,所以《北圖》“經得住多少詆譭就能擔得起多少讚美”,而上海,又離話語權風暴眼中人的生活太遠了一點。

長期以來,能在大眾層面刷屏的上海印象,永遠都聚焦在老幾樣:外灘看東方明珠、“人民廣場吃炸雞”…巧的是,這首歌演唱者阿肆也為《上圖》創作了一首特別洗腦的片尾曲;

所以當傳神刻畫上海生活的這一版圖鑑上線了,平日裡有相當多表達欲的文娛媒體,一時間都不知道該從哪裡下手。

有趣的是,在檢索兩版圖鑑的相關文章時我們發現,討論《北圖》的,以行業媒體居多,話題聚焦在翻拍是否得宜,甚至是現實題材都市劇的表達尺度邊界等更形而上的問題;

《北京女子圖鑑》黑紅後,《上海女子圖鑑》為何啞火?

而討論《上圖》的則有不少走趣味路線的人文類公號,包括“劇中醃篤鮮就在雁蕩路的小飯店裡”(文旅消費類)、“沒有本地戶口,你在上海婆婆面前什麼都不是”(社會話題類)……

這其實也符合兩城在大眾心中的刻板印象:北京,只適合工作與拼搏,不適合生活;上海,只談工作不談生活,沒有點小資情懷,哪好意思說自己漂在上海?

5 不同社區用戶審美分野

不僅是北京和上海掌握話語權的自媒體差異巨大,在不同社區平臺,兩版圖鑑的關注度也有很明顯的不同。

在知乎上搜“北京女子圖鑑”關鍵詞,相關的回答有110個;而同樣搜上圖,相關回答個數並未減少,甚至還增加了2個。這充分說明了不同社區用戶的分野。

在知乎這種極度扁平、表達門檻相當低、碎片化表達強盛的平臺,更洋氣、更多tag的《上圖》,擁有很多可以發酵話題的空間。日本班底、高級臉女主…都可以炒一波。不過,明明話題度不減,這樣的熱度卻無法直接導流到播放數據上。

再看豆瓣上的劇評數,《北圖》的長劇評共有593篇,短評則有8373條;《上圖》的長劇評是86篇、短評是1342條。這其中當然也有一部已播畢、一部才開播兩週的客觀原因,但肉眼可見的熱度差異仍然不容忽視。

那麼,《上圖》是真的技不如人嗎?還是純吃了後播的虧?我們試圖來剖析一下。

《北京女子圖鑑》黑紅後,《上海女子圖鑑》為何啞火?

《上圖》真的沒《北圖》好嗎?

截止到週日早上11點,《上圖》在豆瓣上的評論人數還沒有突破5000,並非更新日,總播放量比昨日緩慢地增加了1千萬,目前是2.67億。比起《北圖》4天3億、豆瓣評分人數超2萬的彪炳戰績,《上圖》確實差距挺大。

但是,僅從品質上來說,《上圖》真的沒有《北圖》好嗎?兩劇異同點在哪裡?從這兩版圖鑑遭遇的冰火兩重天反響,我們能看到國產劇市場的哪些現狀?

1 日本班底營造的“高級感”

應該還有人記得被《將軍在上》紅藍搭配的恐懼。同樣是請到日本的和田惠美擔任造型設計總監,這部劇和張藝謀的電影《英雄》可能差了有十個《十面埋伏》。

但合適的示範轉眼就來。《上海女子圖鑑》的總製片人與《將軍在上》都是金屹菲,她動用了自身的一些日本製作資源,為《上圖》鋪排了這樣一個班底↓

《北京女子圖鑑》黑紅後,《上海女子圖鑑》為何啞火?

其中,美術總監與《將軍在上》是同一人,為日本美術協會會長小澤秀高,他此前為《失樂園》等多部影片擔任過美術設計;美術指導渡邊由利也來自日本;再加上燈光指導赤津淳一(代表作:日劇《親愛的朋友》)、梳化指導井川成子,在服化道等硬件上的純日本班底,終於使得《上圖》成為皮相最接近原版的一部。

不過,這樣的悉心安排也會過猶不及。

有不少觀眾在彈幕裡發問:強行日劇濾鏡是否真的得當?室內場景暗得都看不清人了,還會暴露演員的皮膚狀態,粗糲感明顯,我們是改編,還是完全照搬?

《北京女子圖鑑》黑紅後,《上海女子圖鑑》為何啞火?

再說了,誰說日劇就一定是陰暗的色調、陰暗的打光呢?同樣是辦公室內景,《東京女子圖鑑》是這樣的↓

《北京女子圖鑑》黑紅後,《上海女子圖鑑》為何啞火?

儘管這種操作手法實際落地後仍有問題,但按著純日本硬件班底打造的《上圖》,光靠賣相還是唬住了一批人,豆瓣打分是比《北圖》高的。

這充分說明了文青對說不清也道不明的所謂“高級感”和“逼格感”的追求。

2 以地標來驅動的上海本幫故事

高級感卻不能當飯吃。至少不能直接導量。

此前該系列主創接受採訪時說過:《北圖》想要打造的是一種亂糟糟、接地氣的感覺,這也符合北京給人的一貫印象;上海本身的洋氣值在那兒。

“我同樣去參加北京和上海的活動,肯定不穿同一套衣服,上海會偏精緻、細緻,北京會更隨意隨性一點”,總製片人馬筱楠曾經身著一身紅衣紅裙參加在京舉辦的優酷春集大會,但若要穿這一身到上海的酒店走一圈,“會有點土吧?”

這也是兩版圖鑑從策劃階段就開始走向的明顯分野。《北圖》中沒有明確以地標作為每一集故事的區隔,因為北京很多地方走出去都沒有明確的高大上與接地氣的區分,從三里屯走出來沒多遠,就可以直接去吃再接地氣不過的髒攤兒;

而《上圖》中,女主羅海燕從剛畢業時,囊中羞澀,只能住城市外圍的郊區,到稍有經濟實力後便卯足了勁兒往城市中心鑽,都交代得很清楚。

為什麼要這樣拍?《上圖》特意用一集的篇幅告訴觀眾:住在梧桐樹下才是上海。

《北京女子圖鑑》黑紅後,《上海女子圖鑑》為何啞火?

其實,要說搶眼的噱頭、話題,《上圖》一點也不比《北圖》少,不僅有梧桐樹下找房子,還有長樂路定製西服、雁蕩路吃醃篤鮮…編劇本就是上海人的《上圖》,對這座城市的種種行為範式,捕捉得可算精準。

《北京女子圖鑑》黑紅後,《上海女子圖鑑》為何啞火?

長樂路的定製西服店

《北京女子圖鑑》黑紅後,《上海女子圖鑑》為何啞火?

小娛有話說

去年《我的前半生》熱播時,娛(ID:yulezibnelun)留意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彈幕提問:馬伊琍居然是上海人?

如果不是在40歲之齡又回頭演上海囡囡,恐怕很多人都不會想起,她明明就是標準的滬籍演員。畢竟,大部分觀眾熟識她,在2007年的《奮鬥》,一部並未明確說地點的都市劇,但所有人都操著一口標準的京味普通話;

之後,馬伊琍又夥同朱亞文出演了《北上廣不相信眼淚》,已經明確把“北京爺們”、“上海姑娘”打到話題點,觀眾記住的仍然是這對北京上海雜交的夫妻在廣州漂的事實,上海的標籤,又一次被淡化;

《北京女子圖鑑》黑紅後,《上海女子圖鑑》為何啞火?

再後來,馬伊琍與陳建斌主演了《中國式關係》,一部由男性角色主導的都市劇,說的仍然是純正的北方普通話。在國產都市劇的語境中,北京,是顯性文化,如果沒有特別強調,基本都默認故事發生地在北京(或北方)。

同樣是在《我的前半生》中,飾演馬伊琍母親的許娣,是出品方新麗傳媒長期合作的演員,她來自北京,這回卻硬凹上陣演了一位上海媽媽,其在表演時刻意在每句話結尾都加一個“~的呀”來強行上海腔調,此舉曾引發上海觀眾的不適,

“個麼,阿拉上海銀不會這樣~的呀~太假了的呀~”

為什麼國產劇總傾向於展現北京人?僅僅只是因為南方人的“不爭不搶很矜持”?還是因為北漂的煙火氣、草莽生長更能囊括當下整個中國都市的精神面貌?也許,這就需要另起一篇文章來好好說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