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烽火張垣」赤城張四溝遭遇戰

「烽火張垣」赤城張四溝遭遇戰

烽 火 張 垣

張家口地處太行山、燕山和陰山山脈交匯處,是華北平原與蒙古高原交界之地,是連接蒙古高原地區與中原的唯一要塞,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張家口這座城市重要的經濟、軍事、文化地位。翻開張家口這座城市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戰爭史,一處處聲名遠揚的昔日戰場,一座座閱盡滄桑的要塞故壘,一段段氣若長虹的長城古垣,訴說著從上古民族融合到解放戰爭最後決戰期間50多場著名的戰事,承載著歷代前賢、愛國將領、仁人志士的豐功偉績。不忘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張垣方誌按公元紀年梳理了曾在張家口地區發生的重要戰事以及相關內容,以饗讀者。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在張家口這塊兵家必爭之地發生了許多重要戰役和事件。今天張垣方誌向大家推送赤城張四溝戰鬥,歡迎您在文章後與我們互動留言。

「烽火张垣」赤城张四沟遭遇战

張四溝戰鬥

1941年春,日本侵略軍糾集偽軍分數路向平北抗日革命根據地進犯。平北抗日軍民採取“敵進我亦進”的戰略,跳出敵包圍圈,尋找戰機打擊敵人。

5月,平北遊擊支隊轉入敵後,在古子房召開反“掃蕩”動員大會,決定分散活動。平北遊擊支隊政委鍾輝琨和大隊長熊尚林帶領二大隊,轉戰赤城北部的馬營、雲州一帶,伺機打擊敵人。為了調動敵人,於5月20日夜佯攻赤城縣城,以誘使日偽軍撤出根據地回援。襲擊縣城後部隊快速轉移,行軍至屯軍堡附近,同根據地“掃蕩”後奔回赤城的日偽軍相遇。二大隊後衛變前衛,迅速搶佔張四溝北山。日軍亦企圖奪佔制高點,二大隊搶得先機,居高臨下打擊敵人。200多名日軍憑藉精良的武器裝備,猛攻二大隊陣地。幾次衝擊,都被手榴彈打退。

「烽火张垣」赤城张四沟遭遇战

張四溝戰鬥

平北軍分區代政委段蘇權率領遊擊支隊一大隊第二、第三中隊,於5月18日攻克獅子溝據點後,轉移至屯軍堡不遠的窯上坡隱蔽休整。在二大隊與敵人爭奪雞冠山時,聽到槍炮聲,也迅速登上雞冠山南側的轎頂山和螞蟻墩梁,通過偵察員和號音聯繫,戰士們知道山樑上都是自己人,戰鬥情緒倍增,協同對敵,並肩戰鬥,敵人受到兩面夾擊,首位不能相顧,始終被壓制在山坡下,沒有攻上山頭。

這次勝利,是在兩個大隊沒有統一部署,不約而同,並肩戰鬥取得的。此次戰鬥擊斃日偽軍50餘人,二大隊也傷亡20餘人。

「烽火张垣」赤城张四沟遭遇战

張四溝戰鬥

相關簡介:熊尚林,江西高安人。大渡河17勇士之突擊隊長。1930年參加紅軍,長征途中任連長。率突擊隊強渡大渡河,成功搶佔渡口,為中央紅軍順利渡河開闢了道路。抗戰時參加了平型關大戰和冀東大暴動。1941年率部挺進平北,歷任七團營長、平北遊擊支隊二大隊隊長。1942年5月,在崇禮縣石嘴子村草場溝不幸遇難,年僅29歲。

平北遊擊支隊:前身為平北遊擊大隊,1940年1月以冀熱察區挺進軍九團八連為主力組成,大隊長鍾輝琨。1940年4月,升編為遊擊支隊,轄一、二兩個大隊,六個中隊,是開闢平北西北部地區的主力部隊。1942年2月,將遊擊支隊和騎兵大隊改編為“晉察冀軍區步兵四十團”。團長鍾輝琨,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王啟剛。1945年參與瞭解放張家口的戰鬥。

(文章摘選自《張家口市志》《赤城縣誌》《赤城英烈》《河北抗日戰爭簡志》《張家口事典》《細說張家口》《張家口軍事志》《張家口歷史文化叢書》《中共張家口地方史》《近代察哈爾軍事問題研究》《張家口革命遺址》等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