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嬴政這麼尊崇韓非,為什麼還殺他?

莘海269




秦王以武力奪其才,能像信任李斯這樣信任韓非嗎?李斯出身不過楚郡小吏,不依附於秦根本就沒有發家之地,韓非乃韓王之子,他能不能拋下怨憤之氣和家國之愛來全心投效,是始終紮在秦王心頭的一根刺,這是其一。

其二,韓非的思想是集法術勢於君王一身,依照他的理論,將不再是君王與士共御天下,而是君王獨御所有臣民。雖然對秦王的胃口,但秦王知道不切當時的實際。因為毫無疑問,這將動搖原先依仗的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比如李斯姚賈等縱橫遊士。所以當李斯等以通韓為切入口挑撥之下,一擊即中。處死韓非,無疑是秦王當機立斷的政治表態。韓非起於其高智明思,死於缺乏實際政治經驗與謀略。



一孔之見,聊當參考。😜


老老的月光


所謂陽謀,就是根據現有條件,在不影響別人也不依賴別人的前提下,因勢利導、光明正大地通過改變自己的資源配置,來達成自己的目標。通俗點說就是:立足自身,固本培元。今天我講一個小國試圖試圖耍陰謀來扳倒大國。

富二代韓非,學成畢業以後,回國潛心鑽研學問去了。普通人需要面臨的生存、發展問題,在他那裡是根本不用考慮的。幾年以後,他發表了學術著作《韓非子》,一時間成了著名的國際學者,在法家學術界的地位,甚至可以和李悝、商鞅、慎道這些人比肩。而秦王嬴政也是他的鐵桿粉絲。

一、秦愛惜人才,挖他國“牆角”。

嬴政親政以後,秦吞滅六國的戰略也已經進行到了最後階段。韓非所在的韓國,是六國裡國力最弱的一個,這個國家恰恰又地處戰略要衝。很自然,它成了秦的第一個目標。在備戰的同時,秦廷給韓王下了通牒,要求把韓非送給他,這就和拿著槍出去搶劫一樣,韓自然不敢怠慢。他一到秦,就被奉為上賓,成了高級顧問。

之所以在開戰之前把一個敵國的王族子弟拉過來,可能有兩層考慮。從理想層面說,確實是惜才愛才,把他強行要過來就可以避免在後面的滅國大戰中波及他,而且還不會給他製造道德壓力,因為他是被韓王迫於壓力送過來的,和他本人沒關係。從現實考慮是,當時嬴政身邊確實缺人。蒙恬、蒙毅兄弟雖然和他關係很近,但畢竟都是軍人,不能幹政。廷尉李斯很大程度上其實就是佔了一個先到先得的便宜,當時不用他也沒有更合適的人了。朝堂上一眼望去,基本就是呂不韋留下的老班底,這些人的訴求和呂不韋沒什麼不同,比如像丞相王綰,動不動就想著逼迫改制。

秦孝公有商鞅輔佐,秦惠文王有張儀輔佐,秦昭襄王有范雎,嬴政何嘗不想身邊有一個相才可用。而韓非是商鞅之後的又一個法家大才,處理實際事務的能力不好說,做高級顧問出謀劃策是足夠了。而且他和此前的商鞅、張儀、范雎一樣,都是外國人,和秦內部的各派勢力沒什麼利益瓜葛,可以讓朝堂格局變得對秦王有利,滅韓國,他也無須再揹負道德壓力,所以從理論上說,他確實可以為秦所用。戰國時的文化氛圍,還不存在無條件忠誠於誰的問題,人們普遍崇尚實力,看重實際利益。一個人從一國到另一國,其實和公司人員跳槽的性質差不多。他是韓王室成員,你讓他和他的祖國為敵確實不太可能。 應該說這個考慮是很合理的。假如得以實現,以韓非為相,或許就可以避免統一后王綰幾次三番帶著群臣逼宮,讓秦廷矛盾激化。之後的焚書坑儒、國家投資過熱等一系列悲劇,也可能會改寫。然而歷史終歸是不能假設的。

二、“人才”餿主意不斷,差點毀了秦廷。

韓非到了秦後,很快就履行起高級顧問的職責,開始主動獻策。他力勸先別打韓國,這個倒是還可以理解,畢竟那是他的祖國。可是他力主南下滅楚,這就完全是不懷好意了。後來的情況說明這真的是不懷好意,秦在先後消滅掉韓、趙、燕、魏四國,後方及側翼基本無憂的情況下,以李信率二十萬大軍攻楚都以失敗告終,最後由資歷最高的王翦率軍六十萬軍隊,歷時一年才擺平了楚國。

這麼一個龐然大物,真要是一開始就打它,到時候誰滅誰恐怕都兩說。更要命的是,當時不少秦的大臣真信了他的話,朝堂之上形成了兩派完全相反的意見,導致秦滅六國的準備工作,因此停滯了有兩三年。一個人說了不正確的話也會造成這麼嚴重的後果嗎?答案是:真的有,直到現在也是這樣。一些完全反常識的話,如果是通過某些專家學者的嘴說出來,即便再不合理,很多人也會相信,久而久之,“專家”“學者”在一些場合就乾脆成了貶義詞了。

事情不止如此。他還以私德不檢為理由,力主殺掉負責情報工作的大臣姚賈,這位差不多就相當於現在美國的中情局局長的角色。他的這個提議還真有人跟著應和。秦王慢慢感覺到苗頭不對。其實他入秦,就是一名戰略間諜。這是他的自作主張,還是韓國官方的謀劃,無從得知。如果他僅僅像徐庶入曹營那樣,不獻一策,那多半會一直養著他,可是他所力主的優先攻楚,假如真的做起來,很可能會遭到重創,屆時即便秦能挺得住,在嬴政這一輩上,也基本沒可能再有作為了。

三、再高明的“小聰明”,小國也是扳不倒大國的。

這已經嚴重威脅到了秦的安全,嬴政再愛才,到了這一步,也只能處死他。傳說中李斯因為嫉妒而殺了他,這在現實中是很難做到的。即便你是廷尉,要繞開整個司法體系,去做掉這麼一個備受關注的重要人物,這難度和風險都實在太大。當然,促使秦王下決心殺他,在一旁推波助瀾這種事情,依照李斯追求絕對安全感的個性,倒是真做得出來。

這件事做得對不對,我們還真沒法評價,並不是所有人都會以上帝視角來看這個世界。如果從個人角度來說,我們也不能把“忠誠”看做是一種罪惡,只能說這是他的選擇。回顧戰國曆史我們會發現,這種企圖靠陰謀來扭轉乾坤的事,都是因為國力弱小,沒辦法正面和對手硬槓,歷來都非常看重類似的陰謀,總是想著靠這種奇謀妙算,來一巧破千斤。

韓缺乏硬實力,所以迷信這種近乎“小聰明”的路子,其實也是一種無奈。事實證明,這種思維模式並不能從根本上對秦廷的硬實力有所消耗。公元前230年,秦最終發動了滅韓之戰,因為實力對比懸殊,這一仗打得實在沒有懸念,以至於《史記》關於韓的滅亡,一共就寫了十七個字。

結語

一切陰謀,其中總會存在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從概率上說,這些問題終歸存在爆發的可能。隨著計劃的複雜化,不可控的要素必然會不斷增加,那麼計劃失敗的概率自然也會越來越大,這也是陰謀論並不現實的原因所在。我們說得再直白一點就是,企圖靠隱瞞事實來達成某種目的,這種做法是非常危險的,特別是如今這樣一個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這麼做更加不現實。


白楊樹下談歷史


能在秦王贏政眼裡獲得尊崇說明韓非的確不同一般之人,那韓非是什麼人?他有什麼特殊的才能讓贏政欽佩之極呢?這就有必簡單介紹一下韓非其人。

韓非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韓國人,出身韓國貴族世家,是戰國後期的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他和秦國丞相李斯是同學,是儒學大師荀卿的弟子。韓非雖然身份顯貴,但他天生是個結巴,說話口齒不清,因此常被人嘲笑譏諷,但是他卻是個擅長行文撰書的奇才。他的大作有《五蠹》、《說難》、《孤憤》、《說林》等,可以說每一篇都是不朽的名篇。在這著作裡,他勸戒君王要遵循的治國之道,重用賢能之人,遠離阿諛奉承的小人。

儘管韓非非常有才,但是韓王不信任不重用他,空有一腔熱血抱負,卻無處施展。

後來有人把韓非的書獻給贏政,贏政看過讚歎不已,並說:“唉,我要是能和寫這些書的人交往,死而無憾。”可見書中論述的治國之道非常符合贏政的想法,採納之必能使秦國一統天加快。但是當人告訴他這是韓國人韓非寫的書時,贏政坐立不安了,他準備統一天下,有這麼一個奇才幫韓國可怕了,於是他決定出兵攻打韓國。韓王非常擔心,突然想起了韓非這個才能卓越之人,於是派他出訪秦國以解當前之危難。

平時治國不用韓非,危機時想起他已經晚了,但韓非還是去了,秦王贏政很是欣賞他。這一下麻煩來了,李斯和另一大臣姚賈看在眼裡,嫉恨心中生,便對秦王說:“大王統一天下,韓非肯定會幫韓國抵抗秦國。如果他呆在秦國時間久了,再回韓國,肯定不利於秦國的統一大業。不如加個罪名,處死算了。”贏政很猶豫,感覺到這樣一個奇才死了太可惜!可最後還默許了,其實他心中還不能確定處死他是對是錯,暫時先扣押入獄吧。

事實上希望韓非早死的並非秦王贏政,而是那兩個嫉賢妒能之人李斯與姚賈。韓非的存在威脅到李斯和姚賈的權位,為了避免夜長夢多,李斯馬不停蹄地實施了他的迫害計劃,派人給獄中的韓非送去毒藥,逼他自我了斷。韓非無奈,仰天長嘆服毒自盡。

再說秦王鸁政自從韓非入獄後,總覺著處死不妥,於是下定決心赦免他。當赦免令下傳至牢獄時,韓非已經死了,贏政知道後難過好些日子。由此可以說不是秦王贏政害死了韓非,是貪戀權位,嫉賢妒能的李斯迫害了韓非。當然李斯的下場也不好,大約二十多年後被腰斬於咸陽街頭,可算是天意吧。


任憑風沙吹


首先,秦始皇嬴政尊崇韓非是肯定的。殺了韓非也不是嬴政的本意,後來嬴政也是後悔了。

從韓非的功績看:

一、封建專制,把君臣關係、從屬關係細分,這對嬴政控制百官是極其有利的;

二、中央集權,將地主、奴隸主的領土權利收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也是嬴政畢生所願!

三、依法治國,秦國律法是出名的嚴苛,韓非提出的法學思想是“一切都以君主決策為上”,宣傳法學,讓天下人都知法、懂法、守法。這也是最有利於嬴政進行封建專制的。

那為什麼嬴政要殺韓非?原因有兩點!

一、韓非是韓國愛國志士,說韓非是間諜那幾乎不可能,韓非若是間諜就不會提出這麼多一統天下的專政制度。那韓非為何極力輔佐秦王?因為他想保留韓國,不想韓國王室被滅。

二、李斯的陷害,雖然李斯和韓非是同窗,在秦王想出兵滅韓之前,李斯就知道韓非肯定會詭辯挽留韓國。李斯此人雄才大略,心也是狠。為了秦國的一統大業,先韓非一步向嬴政打報告,陳述利害。以嬴政的為人,韓非進入大牢也是必然。

筆者認為,韓非牢獄中被殺,可能是李斯逼死韓非。其實跟嬴政沒多大關係,正史中也記載了韓非死了,嬴政是十分悲痛的。


溫酒述史


《史記·韓非傳》雲:“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韓非之所著書也。’秦因急功韓。”

講的是在秦朝統一前期,秦始皇攻打其他六國時,偶然間讀到了兩本關於主張變法的書,書中提到的治國之道與秦始皇的想法高度契合,讓秦始皇對此書作者心生嚮往,覺得此人定是一位千年難遇的曠世奇才。

秦王大喜,急忙問身旁大臣,“這本書是誰寫的?我若是有幸與他會上一面,交流治國之策,死都無妨!”僅僅是兩本書,居然能讓秦王說出“死不恨矣”這樣的話,李斯趕緊向秦王推薦,“是韓國公子韓非所著!”秦王聽了,思考著怎樣才能儘快與這位奇才碰面呢?攻韓!

緣,妙不可言

故事中的三位主角:惜才者秦始皇,薦才者李斯,懷才者韓非。誰也未曾想到,此後三人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相愛相殺”,對三位的未來皆產生了重大影響。

韓非是韓國國君之子,他的老師荀卿是當時赫赫有名的儒家學派代表,如今仍有《荀子》留世。儒家學派屬於理想主義,韓非對此根本提不起興趣,反而“喜刑名法術之學”,他專研法學,是當時現實主義的代表,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他的著書《孤憤》、《五蠹》、《說林》、《說難》、《內外儲》共有十餘萬字,全面系統地對法學進行了闡釋。

遺憾的是,韓非生在韓國王室,國君無能,亂世中弱小的韓國如同浮萍一般,韓非迫切地將自己在法學中的研究成果,以法治國之道上奏給韓王,可惜韓王不為所動,對韓非的苦心經營置若罔聞。韓非見韓王鼠目寸光,膽小怕事,氣憤卻又無可奈何,只能在著作中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韓王不識金鑲玉,總歸還會有伯樂的,秦王嬴政就是韓非的伯樂,為了與千里馬見面,加快了攻打韓國的步伐,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秦王終於如願的將韓非招為入幕之賓,伯樂與千里馬相遇,碰撞出能量巨大的火花,兩人論道忘記朝夕、廢寢忘食。

韓非的高見,在長平之戰結束後,秦國對韓的諸次討伐中得到印證:韓桓惠王十七年,秦拔陽城、負黍;二十四年,秦拔城皋、滎陽;二十六年,秦拔上黨;二十九年,秦拔韓十三城。

秦國打得韓王節節敗退,不斷地侵蝕著韓國領土,令諸國只能望洋興嘆,樹立了秦國在群雄中的威望。

韓非對秦始皇的重要影響,除了上述的在攻打六國的謀慮外,還有一個更為深遠的,就是向秦始皇灌輸了法學的思想觀念,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提倡變法革新,強調“法”的重要,一旦制定,不予更改,無人能躲過法的制裁,只有以法治國,嚴懲有據,人民才能順服,社會方可安定,王權才能夠穩定。嬴政深以為然,果真新的階級專制帶來了極大的好處,他的權利得以夯實。

謀臣之間的交鋒

李斯是秦王身邊最倚重的謀臣,韓非的出現讓他感受到了極大的威脅,因為於公於私韓非的存在,都是可怕的。

韓非乃是韓王之子,如今卻在不遺餘力的幫助秦王攻打自己的國家,憑著韓非的智慧與秦王的寵信,取代李斯是遲早的事。

李斯不得不想韓非不留餘力協助秦王的原因,思來想去,李斯看到了韓非的野心和慾望:畢竟韓非出身於韓國,韓國被秦國消滅,意味著韓非內心會多一層仇恨。再怎樣與秦王相投意合也無非是個人恩怨,怎麼可能一心一意幫助秦王坐穩一統六國的位置?看來韓非不過有自己的陰謀罷了。

再者,韓非與李斯師出同門,一個輔佐秦王,一個是韓王之子,兩人分庭抗禮,勢不兩立,如今韓非光明正大與李斯站在同一個朝廷,用意何在?

李斯不但嫉妒於韓非的才華,韓非的存在更讓他極度不安。李斯要剷掉心患,決定構陷之,奏向秦王,曰:韓非,韓之諸公子也。

“韓之諸公子”,韓國的公子之一,刻意警醒秦始皇“可不要忘了韓非本是敵國背景!”接著曰:今欲並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情也。今王不用,又留而歸之,此自遺患也。不如以法誅之——秦王如果把韓非封為諸侯,他一定會為韓國獻力,絕對不是秦國。這明明就是人之常情,無法避免。秦王現在只是把他奉為珍寶留下來,肯定會留下禍患!莫不如按照法律,殺了他。王以為然,下吏治非。

韓非之死

秦王怎麼能這樣不假思索地聽信了李斯的話呢?從秦王招賢納士的細心程度看,不可能如此草率的將最珍貴的人才關進牢獄。看來,這段時間秦王也是有所思慮,李斯的話無非是個契機。

秦王愛惜人才到何程度,想當年高漸離是要刺殺秦王,但秦王惜其才,不顧生死將其攏納身邊;而韓非對他以及秦國都是影響深遠,他個人對韓非的情感是十分真摯的,怎麼能僅憑李斯的諫言就殺了韓非。

事實證明,私人感情的惺惺相惜與政治思想的高度契合,也不代表完全信任,秦王也覺得韓非畢竟是韓國人,終究不能完全效力於秦國帳下,這樣的天下奇才,對於秦國日後的價值仍然為零,留他,徒增憂患,遂忍痛割愛下,以李斯的一句“終不為秦”為藉口,將韓非關進監獄。

然而,秦王的命令僅僅是關進監獄,並沒有明確指出是否要殺他。可是,李斯派人送來了一杯毒酒,斷案了這位英才的性命,到底是李斯的意圖還是秦始皇的命令,尚無定論,不過現在大多人傾向的是李斯的妒忌與陷害殺死了韓非。

韓非因秦王一句話結緣,因李斯一句話喪命。他對於法家的貢獻卓越,著作書籍彌足珍貴,可是這些在權力的爾虞我詐,政治場上居心叵測,官宦之間微妙關係中,竟顯得微不足道,想必韓非在接過毒酒時,到底是誰致他死地,心中早就有了答案。

韓非是一個權力遊戲中的犧牲者,犧牲者的命運,如物,不在自己的手中。一場無限延伸的思緒,一場浮華落空的夢境,宿命的選擇不同,命運自然不同。


史論縱橫


韓非,是韓國貴公子,荀子學生,大秦丞相李斯的同門師兄。韓非是先秦諸子百家中獨樹一幟的人物,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熔於一爐,是法家集大成者。當年還是秦王的嬴政首次讀到韓非的著作時就感慨“如果能見此人,與其同遊談論一番,那就是死也無憾了!”但就是這麼一位被嬴政推崇的大家最後卻死於秦國獄中,為什麼呢?

在史書上對於韓非之死記載的並不多,僅有司馬遷的《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提到韓非進入秦國後遭到李斯、姚賈陷害、毀謗被秦王嬴政下獄,最後韓非被李斯私自毒死於監獄中。秦王不久就後悔將韓非下獄,派人去赦免他,可惜已經晚了。按照司馬遷的說法韓非之死主要是怪李斯和姚賈,李斯是忌憚韓非的才學,姚賈是嫉恨韓非彈劾過自己,但是設身處地的想一下韓非的死最可能是秦王嬴政下的命令。

韓非入秦的時候,正是秦國開啟統一六國戰爭的時候,當時嬴政年富力強、英明神武、掌控秦國的一切。身為臣子的李斯、姚賈要是敢矇騙嬴政,甚至於私自殺害嬴政看重的人那就是作死,絕對會遭到嬴政的事後清算,因此想殺韓非必須嬴政同意。

韓非的死和他的出身很有關係,韓非是韓王的兒子,他的政治立場天然上不能為秦王嬴政所用,而韓非還是有大才的人,按照帝王心術來說,天下英才不能為我所用必殺之。韓非進入秦國後受到嬴政重用,但是在制定當時對於秦國最重要的滅六國整體戰略的時候,韓非為了保護韓國提出的是不利於秦國的方針,妨礙的是秦國統一大計,可以說這件事讓嬴政明白韓非的心不在秦國,只能殺韓非不讓他去輔佐別人。

韓非人雖然死了,但是他的思想主張卻被嬴政發揚光大。秦王嬴政以《韓非子》為秦國治國經要,富國強兵,最終統一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秦朝建立後,秦始皇對於整個國家進行的大改革,如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確立皇帝制度,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等等,都是韓非理論的應用和發展,影響了中國近2400年。


當狗容易做人難


韓非之死,與一起事件有關。

在韓非入秦後,東方四國為了自保,又策劃一次合縱。秦王政召集大臣、賓客六十多人商量對策,這是姚賈站出來,聲稱願出使四國,“必絕其謀,而安其兵。”為了達到目的,他提出一個條件:需要馬車百輛,黃金千斤。秦王政二話沒說,同意了,從國庫裡撥款給了姚賈。

姚賈靠著一張利嘴與千斤黃金,破壞了四國合縱計劃。回到秦國後,秦王政非常高興,把他提拔為上卿,封千戶。這時,韓非跳出來,大肆攻擊姚賈。

韓非雖然留在秦國,可他是韓國公子,我猜他的目的是想離間姚賈與秦王的關係。他攻擊姚賈兩點:第一,姚賈把錢拿去送給諸侯;第二,姚賈出身低賤,是看門人的兒子、魏國的小偷、趙國的逐臣;這是暗示姚賈可能獨吞不少財寶。

面對韓非的攻擊,姚賈自我辯護:第一,送錢給諸侯,是為了拆散他們的合縱聯盟,並不是資敵財物;第二,自己出身低賤又怎麼樣,以前姜太公/管仲/百里奚等名臣不都是出身低賤嗎?明主選擇人才,不看他們過去的汙點,而是看是不是有真才實學。

韓非這次輕率的挑戰,造成很嚴重的後果。

首先是他失去了秦王的信任。韓非攻擊姚賈,無非是想破壞秦國君臣關係。說白了,他終究不為秦國所用。不能成為秦國的朋友,總有一天會成為秦國的敵人。

其次,他得罪了姚賈,附帶還拖進一個人,他的同學李斯。得罪姚賈並不難理解,可是怎麼也得罪了李斯呢?從韓非攻擊姚賈的言辭中,可以看出他對一個人的“出身”看得很重。李斯的出身比起姚賈,並沒有強多少,也是從草根一路奮鬥過來的,付出了艱辛的努力。韓非對出身的偏見,無疑令李斯極為反感,挫傷了他的自尊心。

韓非得罪了秦國三個大人物,他的悲慘下場已是隱約可見了。

善於察言觀色的姚賈、李斯已經看出來,秦王嬴政對韓非的態度已經發生轉變,對秦王說:“韓非是韓國的公子,只是考慮韓國的利益,終究不可能為秦國效力。大王既然沒法用他,時間長了,也是要放他回國,這難免是留下禍患。依我等的看法,最好是把他繩之以法,殺了他以絕後患。”

繩之以法,總要有個罪名。依《戰國策》的記載,韓非之死,與攻擊姚賈有關,因此罪名可能就是“誹謗罪”、“離間秦國君臣”之類的。

於是秦王下令,將韓非逮捕入獄。可是要怎麼處置呢?秦王也猶豫不決,畢竟他十分欣賞韓非的文章與才華,捨不得殺他。

可是李斯並不想讓韓非活命。你不是一直看不起我們這些出身卑微的人嗎?現在你不也身陷囹圄、自身難保麼?李斯見秦王猶豫不決,深怕夜長夢多,索性派人把毒藥送進監獄裡,勒令韓非吞毒自殺。

秦王政惜才之心佔了上風,派人前去監獄,傳令赦免韓非。可是去的人回來後稟報,韓非已經畏罪自殺、服毒自盡了。


君山話史


法家的韓非,他的老師是儒家三聖之一的荀子,同時他也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對於這位仁兄很多人都覺得秦始皇殺了他很虧,至少接下來秦始皇治理秦國的時候,韓非子應該能夠幫助秦國。

但說實話,秦始皇對於韓非之間的問題,在實際上面所有記載,但是卻十分模糊。實際上面說韓菲這個人從小到大口吃,也就是說話不連貫,所以他每一次要勸自己的父親也就是韓王,執行某些政策的時候,就必須寫字寫文章給自己父親看以後,他的父親才會執行某些政策,否則在朝堂之上一個韓王的兒子說話,疙疙瘩瘩的多有失體統。

但是,韓非的這些文章不僅給韓王看了,而且還給秦始皇看到了!所以秦始皇覺得韓非這個人是一個人才要求韓國把韓非送到他這邊來。

胳膊擰不過大腿呀,這個時候韓非自然就來到了秦國,但是令人奇怪的是韓非來到秦國以後並沒有得到秦始皇的重用,曾經不惜以兩國開戰作為條件換過來的人才秦始皇為什麼不上眼呢?

有人說秦始皇想要重用韓非,但考慮到韓國的存在!秦始皇不用他。

秦始皇不傻!對於人才,他是有著敏銳的目光的,比如說尉繚,比如說李斯,比如說王翦父子,就連本來派過來作為間諜的鄭國,他也把它作為重臣使用並且派他修建完鄭國渠,所以說,只要是能夠對秦國有利的東西,秦始皇就算是捏著鼻子也會承認。

但是。一切的前提必須建立在你必須百分之百的幫助秦國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如果說你的思想脫離了秦國統一六國的基本軌跡,那麼秦始皇會不惜一切把你給殺了,就算你是有那麼強大的才能幫助秦國能夠加快這個進程。

秦國此時此刻已經定下了基本的基調,那就是先滅三晉!這個時候最為弱小的韓國就是首當其衝了。但是韓非卻給了一片進諫,說韓國已經弱小的不像話了,再過個幾年,他自己就投降了,您又何必派兵把它給滅了呢?其實這個事情就是造成韓非最後邁向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然,作為他的同學在秦始皇身邊同樣擔任重要職務的李斯也明白自己這個師兄究竟有多大的能耐,但是呢,成為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子只有一個,李斯自然對於自己這個同門師兄弟的到來感到不爽,用現在的一句話來講就是角色重疊了秦始皇要用的話只能用一個人!所以儘可能的落井下石,(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讓這個人消失成了李斯必須要一直做的事情。李斯這個人是有野心的,沒有野心的話是不可能同意沙丘政變裡面內封遺詔的。

當然,這件事情對於李斯來講特別簡單,只需要滿足秦始皇征戰六國的重要步驟,極力的迎合,與此同時,向秦始皇報告自己這個同門師兄弟如何反對現如今的統一六國的計劃,秦始皇自然就會感到厭惡。

秦始皇當然覺得,雖然你韓非的能力比李斯來高一等,但是李斯他聽話,我總不至於身邊養一隻不聽話的狼狗吧,到時候咬我自己咋辦呢?但是人是我從韓國請過來的,我必須得給其他人一個交代!如果我不中用你,那我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了嗎?所以給了李斯一個臉色,既然你想替代他,那你就做出一點兒能夠替代他的樣子。

李斯自然就明白了。


漩渦鳴人yy


嬴政為什麼要殺韓非?版本有三個,個個都是陰謀論。

據史書記載,韓非有口吃的毛病,不善言辭,長於著述。秦王嬴政看到他寫的《孤憤》、《五蠹》後欽佩之至,以至於對身邊人連連感嘆:“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

然而,當公元前234年韓非到秦國後,很快就被秦王送進了監獄,不久即遭到殺害。

未見時念之若渴,既見後卻又置之死地。

秦王嬴政為何要這麼做?

果真是“相愛相殺”嗎?

對此,大概有三個不同的版本說法,都是陰謀論,也都不是無懈可擊。

李斯嫉妒說

持這種看法的認為,李斯和韓非都是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學生,韓非很有才華,李斯“自以為不如非”。特別是當他看到秦王十分器重韓非,對他的文章倍加讚賞時,因為害怕自己的地位受到影響,嫉賢妒能之心隨之而起,於是串通姚賈,對韓非進行誹謗誣陷,最終使韓非身陷囹圄,最後又送來毒藥,伺機逼迫韓非自殺。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說法的出處不是野史,而是司馬遷的《史記》。《史記·韓非列傳》中對此事的經過有明確的記載:“李斯、姚賈害之,毀之曰:‘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並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遺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秦王以為然,下吏治非。李斯遣人遺非藥,使自殺。韓非欲自陳,不得見。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此外,《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也有類似記載。

但反對者認為,司馬遷只說李斯“害之”、“毀之”,並未曾言“妒之”、“忌之”,相反,從司馬遷的文章中倒可看出李斯並無妒賢之心。當秦王感嘆不見韓非其人時,正是李斯向秦王介紹了韓非。況且韓非被囚禁時,秦王並未實際重用他,對李斯來說,根本構不成威脅,又何來妒忌殺心。

還有,秦二世即位之後,李斯即便身陷囹圄,還多次以韓非之言勸二世行申韓之術。

阻礙一統說

持這種看法的認為,韓非之死與當時秦、韓兩國激烈的政治鬥爭有直接關係,並非出於李斯等人的嫉賢妒才。

戰國後期,秦國勢力強大,秦王欲擴張,韓國首當其衝。國危之際,韓王便定下了“弱秦”之計。先是利用秦王好大喜功的弱點,以興修水利來消耗秦國國力,於是派水工鄭國到秦國遊說。

結果,修建的“鄭國渠”非但沒有削弱秦國國力,反而使之更趨強盛。

此計不成後,韓國又派韓非出使秦國,千方百計阻撓、破壞秦王的統一大業。

韓非到秦國後拋出的上秦王書《存韓》就是例證。韓非企圖說服秦王不伐韓,而伐趙,從而破壞李斯之計。

簡單說,持這種看法的認為,韓非就是韓國派向秦國的政治間諜,乾的盡是破壞大計,挑撥君臣關係的陰謀之事。

秦王誅殺韓非,乃鋤奸。

《戰國策》是這種說法的源頭,但因為《戰國策》有龐雜信力不足的缺憾,因此,這種說法總散發著一股陰謀野史的味道。

秦王猜忌說

持這種看法的認為,韓非之死固然與李斯、姚賈有關,但關鍵因素在於秦王的猜忌。

韓非出身韓國貴族,又是韓國使者,入秦前,他就站在韓國的立場,為韓王謀抗強敵,入秦後,又上了一篇怎麼看怎麼覺得是在袒護韓國的《存韓》一書。

秦王為人“少思而虎狼心”,有這些個歷史的、當下的猜忌,足夠他去要韓非的命了。

從李斯送毒藥,逼迫韓非自殺一事上也能看出來,秦王始終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雖然事後有些悔意,但也僅此而已,沒見他給韓非正名,也沒見他去追究李斯的責任。

所以說,殺韓非是秦王的本意。

沒有明確的理由,就是猜忌。

在君王那裡,說不清道不明、揮之又不去的猜忌往往能促成殺心。

但這種看法也有反對的。反對的認為,秦王此前對韓非的讚賞是真的,相愛相殺這事讓人始終想不通。


黑句本


嬴政看到韓非所作《五蠹》和《孤憤》時就對身邊的人說“何時能得與此人遊,死不恨矣”。後聽李斯說,作此書乃是韓國公子韓非,於是秦王嬴政率領十萬大軍逼近韓國“不要城池,不要金帛,只要公子韓非出使秦國!”


這兩件事中足以可見,秦王對韓非才華的肯定,以及對韓非的尊崇。

可是韓非到了秦國之後並沒有得到秦王的重用,反而得罪了秦國姚賈,另一方面,李斯知道韓非之才十倍於自己,所以擔心秦王重用韓非。所以韓非在秦國並不得志。

再者韓非是韓國公子,這一身份束縛著他,讓他沒有辦法拋棄韓國,秦人也就更相信“韓非,韓之諸公子也,終為韓不為秦。”所以韓非在秦國很尷尬。

韓非雖然不是秦王所殺,但是人死在秦國,跟秦王也脫不了干係,既然不能重用,也絕對不能讓別國重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