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青島、煙臺、威海的本地方言為什麼和傳統山東話區別那麼大?

歷來現實


先說說本人的幾個小經歷。

本人濰坊人,從小生活在農村,大學前從沒去過大城市。在學校上學,同學間交流,老師上課都用方言,所以那時候大概以為,全山東的方言應該都差不多吧。

外出上學之後,班裡有個同學是煙臺的,在外省,同為一省的即是老鄉,所以特別親近。在一塊的時候,互相之間當然經常交流方言,我去,我發現,這區別太大了。口音,字詞,都不同。

他說的話,我也就能聽懂70%。從此我知道,原來,雖同為一省,方言區別還是挺大的。

工作去了濟南,同事來自省內各個地方,對方言的感受就更深了。

濟南方言和濰坊方言相對來說,差距不大。口音相似,只是字詞不同。而菏澤的同事,我一直以為是河南人,後來才知道原來是菏澤的。菏澤魯西南一片方言與河南相近。

濰坊臨近青島,其實青島話跟濰坊話也比較相似,去了青島,基本無障礙交流。

山東方言,嚴格來說,分為四個片區

所以總結:

從審題來看:青島、煙臺、威海的本地方言為什麼和傳統山東話區別那麼大?

第一:什麼叫傳統山東話?山東話,沒有傳統不傳統之說,只是分為幾個不同的片區,或者說,山東話有好幾種方言,統稱山東話。

第二:青島,煙臺和威海並非同一方言片區。威海,煙臺位於山東半島最尖端,遠離內陸,保留了較原始的方言系統。所以,可能只有他們才可稱之為膠東話吧。

青島,雖歸於膠東之列,實際位於膠東地理概念的邊沿位置,方言上比較靠近西部,百十年前的青島還只是一個小村而已,文化上與周邊的膠州,高密,諸城、即墨無異。


(歡迎關注七彩濰坊,分享山東資訊知識)


山東味兒


膠東之地自古以來飲食習慣、起居習慣,甚至氣候跟魯中魯西之地都不同,方言不同實屬正常。

現在正宗的山東話其實只是濟南及其周邊局部區域,真正地道山東口音的人,在省內比例並不算高。

魯西一帶四省通衢,尤其與河南河北方言交織廣泛,導致同為山東,方言亦有不同。比如魯西北是冀魯官話,與河南、安徽鄰近一帶是中原官話。而膠東方言被成為膠遼官話,大連與膠東有渤海相隔,口音卻和煙臺一致,而不是東北方言。青島與煙臺之間有大面積山丘阻隔,所以方言雖為膠遼官話,但發音卻別也很明顯,有些部分像濟南口音,有些部分則像煙威一帶。

通常來說兩省交界處的口音都屬於過渡音,結合了兩地方言特色,但發音則偏於一邊。比如聊城菏澤一帶,口音更像河南話,但卻更多使用山東話當中的詞語。一般聊天不仔細聽細節,是根本分不清河南濮陽還是山東聊城的。

那就更不用說膠東了,膠東三面環海,不受任何省份方言的影響,所以魯西魯中口音尚且不同,到膠東之地所能構成的發音影響已經微乎其微。像江南之地十里不同音,青煙威口音不同於傳統山東方言自然也不奇怪。


城市發展報告


青島、煙臺、威海,山東人習慣稱之為膠東地區,這三地的方言屬於膠遼官話,與山東的冀魯官話區、中原官話區的方言確實不同。那麼,同為齊魯大地,為啥會出現這樣的差別呢?

1、古萊國與膠遼官話

古萊國又稱萊夷,在如今山東龍口市東南有萊子城舊址。商周時的東夷古國,是公爵國,地位極高。主要分佈在如今膠東半島的東北部,西起如今的臨朐,東至膠東半島,北至渤海,南到如今的諸城、膠州等地。

關於古萊國的史料不多,後人推測其建國有數千年,全盛時期近500年,認為“南蠻從蟲、北狄從犬、西羌從羊”、只有“東夷從大,大,人也”、“按天大、地大、人亦大。大象人形,而夷篆從大,則與夏不殊。夏者,中國之人也。”

這裡是說“夷”字從大,而“大”字就是伸開雙臂,叉開雙腿的人。因此“夷”就是腰佩弓箭、身材高大的人,因為生活在東方所以稱為“東夷”。“萊夷”則是“東夷”中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古萊國在周朝初期曾與齊國發生過戰爭。當時,姜子牙被封國於齊,建都營丘(今昌樂)。姜子牙到達封國後“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萊國派兵來和姜子牙爭搶營丘。因為齊國的勢力尚無法打敗古萊國,姜子牙不得不遷都薄姑(今淄博)。

2、古萊語與膠遼官話

古萊國與膠遼官話有關係嗎?答案是肯定的。古萊國後來被姜子牙所滅,萊人東遷遠遁,聚集在如今的煙臺、威海等地,人口又以龍口為最多。作為前朝遺民保留了大量萊國方言,因為萊人生活在齊國東部,萊國方言、萊語也被稱為“齊東野語”。

那麼為什麼萊語不同於山東內陸其他地方?這是因為萊人臨海而居,深受商朝人擅長經商的影響,加之姜子牙治齊也鼓勵商業發展,使萊人有更多機會獲取漁鹽之利。經濟生活形態完全不同於內陸的“面朝黃土背朝天”,因此形成獨特的文化體系。

這種文化體系突出的表現之一,就是語言習慣的不同。老一輩龍口人,稱山東中西地區的語言為“西萊子腔”。何為“西萊子腔”?因為龍口人認為自己是“東萊子腔”。從這個民間用語上可知,萊人習慣把龍口當作齊魯大地東、西兩種方言的分界。

古萊語與膠遼官話並非沒有發生交集。《山海經》記載,齊靈公滅萊後,有部分萊人流散到齊魯兩國交界處,萊人到達時,這裡的大片土地和村落荒蕪,萊人將其命名為“萊蕪”。後來齊魯兩國在萊蕪爭戰時,齊國還令萊人組建隊伍打擊魯國。

3、膠遼官話與冀魯官話、中原官話確有區別

山東大地主要分為膠遼官話區、冀魯官話區、中原官話區。膠遼官話以古萊語為母本,長期以來相對獨立,較少受到外來方言的影響,因此一直保持著自己的特色。而且隨著人口的遷移,漂洋過海在遼寧大連一帶形成了新的語言區。

冀魯官話深受北直隸、河北棗強等地區語言的影響,形成了特色語言區,濟南、泰安、聊城等地全是一口的冀魯官話;河南雅言則深刻影響了山東的中原官話區,棗莊、菏澤、臨沂、濟寧等地全是一口的中原官話。

從語言發展的歷史來看,膠遼官話較少有外來語言的加入,頑強地保留著自己的風格;冀魯官話、山東的中原官話是在中原文化薰陶、融合下形成的。因此,青島、煙臺、威海的本地方言,就同講傳統山東話的地區有很大的區別。


指動濟南


這個問題問的不是很符合邏輯,因為青島、煙臺、威海的本地方言也屬於山東方言的一支,傳統的山東方言不但包含有魯西南、魯北地區,也包含有膠東地區,可以說山東話是由三種方言共同組成的。其實膠遼官話是唯一一個最初形成於山東的方言,真要仔細甄別起來,膠遼官話才稱得上傳統山東話,並且膠遼官話後來以山東膠東為基礎,最終影響了遼寧大連、丹東等城市。膠遼官話因為是從古膠東的夷語演變而來,與中原官話源自洛陽雅言,冀魯官話融有東北少數民族語言,本質上有很大區別,中原官話與冀魯官話最初的發源都不在山東省內。
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當中,傳統的山東話主要是指濟南、泰安一帶所說的冀魯官話,因為山東電視臺很多節目都是以濟南話為參照藍本。另外山東外出務工的群體主要是魯南、魯西南、魯北一帶,這部分群體在外代表著山東人的主流方言,所以當很多人在聽到煙臺,青島,威海所說的膠遼官話以後,會感到與之前所聽到的山東話差別非常大。山東的方三種方言體系主要是由歷史上不同朝代劃分所形成的,比如魯西南的中原官話,形成地區主要是在河南,當時河南屬於中原中心,而中原向東輻射基本就是輻射山東的魯西南,所以我們在聽山東魯西南話語之時,與河南話基本上沒有太大區別。而魯北地區的冀魯官話,主要使用地區是在河北,向南輻射山東一部分。
歡迎關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討。

地理有意思


雖然很多人都對山東話很“熟悉”,甚至很自然地認為“山東話”就是《武林外傳》裡“老邢”那個味兒。不過,如果嚴格按照方言學術研究的劃分來說的話,山東百十來個縣市區的方言還是存在很大的不同的。

山東整體上被劃為北方官話區,也就是說,你只要聽得懂普通話,走到山東各地,只要你仔細聽、對方慢慢說,你們基本上不會出現較大的語言溝通障礙。但是,“山東話”本身並不是一個嚴格的學術概念,而從學術角度講,山東大致可以分成三個方言片區。

先說題主提到的青島、煙臺、威海三地,這三個城市及其下屬縣市,都在膠東半島上,屬於膠遼官話片區。遼是哪兒?也就是渤海海峽對面的遼寧半島。也就是說,膠東半島和遼寧半島的方言在學術意義上是有一定的相似性的,比跟山東內陸地區的方言關係更近。

不清楚膠東話什麼概念的朋友,可以聽聽“青島大姨”張海宇的小品,青島人黃曉明也和他一起搭過小品,青島話還是挺有趣的。

再說濟南所在的冀魯官話,這個官話片區覆蓋了山東西部、北部、西北部的多個城市。和河北的部分地區方言有一定的相似性。這裡面大家比較有感的,就是聽聽齊魯臺主持人“小麼哥”的節目,基本是濟南話。

此外就是中原官話片區的魯南、魯西南地區了,主要是濟寧、菏澤、棗莊、臨沂等地。這些地方的方言與河南商丘、江蘇徐州、安徽淮北等地都有相似性。開頭筆者提到的“老邢”範明,他其實是徐州人,但對外稱自己在戲中說的都是山東臨沂話,可見兩者之間差別不是很大。


齊魯壹點


老一輩的方言根本就聽不懂。我是魯中那邊的講泰安口音。在煙臺唸書的時候,去海邊,碰到一個年紀很大的奶奶。我根本就聽不懂嘞。還有宿舍管理員大叔是威海人,在那裡住了一年,我就從來沒聽懂過他說啥子😂


山之東6988438438


聽說過天津衛,威海衛這個稱呼嗎?這就是天津話和周邊北京河北等地方言不一樣的原因,因為這些人是古代從全國各地調過來守衛海防要塞的人的後代,所以現在的語言聽起來就這樣,還有就是南京話和周邊的蘇錫常不一樣,杭州話裡有許多中原地區語言詞彙的歷史原因是一樣的,


SeanLee31583863


膠東地區特別是煙威地區,古代自成一國


一路陽光4054


知乎上流行這麼一句話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山東方言在南北方向上是漸變的,有差距但聽得懂。煙威方言是特例,煙威方言和青島方言以致山東方言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反而和大連很相似,大連方言又和東北地區完全不一樣。


瀟湘夜雨157330305


青煙威說的就是傳統山東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