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印度土地只有中國的1/3,為什麼能養活12億人?

小莊兄1900


事實上,印度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國,擁有多達1.43億公頃的耕地面積,佔世界10%的可耕地;印度80%的人口都是農民,人均佔有耕地為0.16公頃,約為我國的兩倍。目前,印度是僅次於中國的世界第二大小麥和大米生產國,是僅次於美國、中國和巴西的世界第四大粗糧生產國,在過去10年中,農業年均增長速度為2%。

1、優越自然條件有利於印度發展農業

從自然條件來說,印度的地形、地勢沒有我國複雜,平原面積佔國土面積的43%,可耕地面積大。印度的恆河流域屬季風型亞熱帶森林氣候,半島多屬季風型熱帶草原氣候,光熱、水資源條件比較有利。而且,境內土壤肥沃,平原分佈有大面積的衝擊土和熱帶黑土。

2、印度主要種植糧食作物

另外,印度農業生產結構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又以糧食作物為主。種植業內部結構是:糧食產值佔種植業總產值的48.3%,能有這樣的結果取決於印度推行了農業全面發展的政策,1977年,印度政府提出了優先發展農業、小工業和農村工業的發展方針,推行農村綜合發展計劃。

3、印度政府大力發展農業

1990年代以後,印度加快了經濟改革的步伐,加強了農業基礎產業地位。1999 ~2000年糧食產量增加到2. 4億噸,畜牧業、林業、漁業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印度極其重視農業還可以從它補貼農業的政策看出。

4、印度不僅補貼農業,而且還控制價格

價格補貼是支撐印度農業生產的基點,糧食價格補貼主要是經營補貼和緩衝庫存補貼。價格補貼的對象主要是小麥、大米、玉米等糧食作物,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實現糧食基本自給之後,價格補貼的對象逐漸擴大到黃麻、大豆、油料等20多種農產品。

印度每年還根據生產成本、市場價格趨勢、供求關係等因素,確定最低支持價格。印度糧食公司負責收購糧食,並且根據“低於貧困線”和“高於貧困線”這2類人的數量情況將糧食分配給各個邦,確保貧民能夠吃上糧食。

5、印度對農業實施保護

除對農業提供財政支持外,印度還對農業實施全面控制,保護國內農業不受國際競爭的影響,從而大大促使農業發展迅速,並且保持了較高的糧食自給率。20世紀80年代,印度開始基本實現食用糧食自給,農業政策還催生了“綠色革命”,使得水稻單產增加了2倍,小麥單產增加了3倍。

儘管農業在印度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由於耕地更多集中在高種姓人群手裡,即大農和富農,67%的農民持有的農田不到1公頃,致使印度的農業發展潛力有限,只能滿足國內的基本需求,而不能做到像中國一樣實施農業市場化。

2018年再度連任的普京能否挽救俄羅斯經濟?幾百萬印度女犯人為何與男子關在一起?關注“金十數據”,我們給您提供更多更專業的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