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呷哺呷哺挑戰中高端火鍋市場,能夠成功嗎?

呷哺呷哺挑戰中高端火鍋市場,能夠成功嗎?

港股解碼,香港財華社王牌專欄,20年專注港股,金融名家齊聚,做最有深度的原創財經號。看完記得訂閱、評論、點贊哦。

隨著海底撈即將在港上市,火鍋界掀起一片譁然。呷哺呷哺(00520-HK)身為“全國火鍋連鎖第一股”自然而然的被市場拿來與海底撈做比較。面對海底撈的強勢來襲,呷哺呷哺又會採取怎樣的發展戰略?

業績雖好,仍難掩蓋發展漏洞

呷哺呷哺自1999年成立以來至今已有19年的歷史,最初帶有閩南特色的呷哺呷哺發展並不順利。慘淡的經營狀態持續到2003年以後出現了轉機,2003年非典的爆發,讓“一人一鍋,安全衛生”理念走紅,呷哺呷哺順勢開設多家分店,至此小火鍋市場在全國徹底打開。

根據年報顯示,呷哺呷哺的業績自2014年上市至今一直處於穩定增長的狀態。2014年到2017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2.02億元(人民幣,下同),24.25億元,27.58億元,36.64億元;同時實現股東應占利潤1.41億元,2.63億元,3.68億元和4.2億元。

呷哺呷哺挑戰中高端火鍋市場,能夠成功嗎?

(圖片來自:港交所)

可喜的是,自從呷哺呷哺上市至今,營業收入年增長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2017年再創新高,營業收入年增長高達約32.8%。

除此以外,在股價方面,呷哺呷哺從剛上市4.70港元的發行價到如今最高17.50港元的價格,上漲了近3倍。

呷哺呷哺挑戰中高端火鍋市場,能夠成功嗎?

(圖片來自:東方財富)

雖然業績穩中有增,但依舊難以掩蓋呷哺呷哺的發展缺陷。從經營網點佈局上看,甲哺甲哺主要集中在北方,截至2017年底,共有748家門店,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及東北地區的門店共有553家,佔比高達73%。江淮以南地區,佈局稀少。

出品“湊湊”,挑戰海底撈

呷哺呷哺以吧檯小火鍋的形式滿足消費者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但隨著生活質量和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更注重的是享受一頓飯的感覺。

這就不得不提海底撈,海底撈以其“變態”的服務深討消費者的歡心。當你在海底撈排隊用餐時,可以享受免費美甲服務;坐定點餐時,圍裙、熱毛巾一一送上,服務員還會細心的為長髮女生提供皮筋和髮夾;餐後,還會遞上一片口香糖。

面對中高端人群定位的海底撈如此火爆,讓一直秉承著“廉價快捷”理念的呷哺呷哺倍感壓力。同時,這也是“湊湊”誕生的原因,彌補呷哺呷哺在中高端市場的空白。

就目前來看,市場上主流的火鍋品牌呷哺呷哺人均消費在50元左右,海底撈在100元左右。由於海底撈的強大,導致整個火鍋行業人均消費水平最高也是在90元到100元之間浮動,幾乎沒有哪家火鍋品牌敢於挑戰強大的海底撈,而湊湊約為130元左右的單價定位,填補中高端的市場空白,勇氣可嘉,挑戰也大。

轉型策略能否成功

面臨“消費升級”的問題,呷哺呷哺推出“湊湊”品牌的同時進軍調料市場進行轉型,然而此次轉型一直被外界詬病,普遍認為其火鍋底料的定位與自身發展和品牌不符。與海底撈相比,呷哺呷哺不僅要彌合新產品與原定位之間的落差,而且需付出時間成本和資源成本的匹配和支撐。

海底撈作為川味火鍋,無疑是現在發展最火的。但是自從“老鼠門”事件,給海底撈的食品質量安全敲響了警鐘。此外也曝露出企業管理缺失、內部控制制度混亂,嚴重影響了海底撈的商業信譽和持續盈利能力。這給呷哺呷哺衝擊中高端市場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湊湊打破了傳統火鍋,也打破了傳統中式餐飲的模式,巧妙而和諧地打造了中餐難以突破複合業態經營,使餐飲經營的空間、時間得到延伸。截止2017年底,全國範圍內湊湊已經有21家店,包括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武漢等地區。

湊湊的創立使得呷哺呷哺的客戶從人均消費40元擴大到人均消費200元左右的消費群體,使其營收由2016年的27.58億元提升32.8%至2017年的36.64億元。

呷哺呷哺最初靠其獨特的商業模式和產品口味打入市場,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品牌從區域範圍內到全國範圍內的過渡,企業的很多標籤逐漸被弱化,例如火鍋的口味和餐廳的裝修。

此時,呷哺呷哺選擇挑戰中高端市進行轉型,相信只要保持其品牌最終的特性、亮點,提供最具品牌特色的服務,未來呷哺成功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同時這也是未來更多消費者選擇來呷哺呷哺吃火鍋的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