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9 一座結草為庵的茅屋,居然會成為一處天下稱奇的古蹟

一座結草為庵的茅屋,居然會成為一處天下稱奇的古蹟

草菴記

你很難相信,一座結草為庵的茅屋,居然會成為一處天下稱奇的古蹟。你也不會想到,這座歷經幾個世紀風風雨雨的草菴,會是我國獨一無二的摩尼教遺蹟,也是世所罕見的摩尼教遺蹟。

一座结草为庵的茅屋,居然会成为一处天下称奇的古迹

草菴,位於晉江市羅山鎮華表山麓。傳說宋紹興十八年(1148),宋室趙紫陽在此修龍泉書院,夜間常見院後石壁五彩光華,文佛現影,蔚為奇觀。於是僧人吉祥募資琢佛容於石壁而建寺,曰摩尼寺。元時改建石亭,稱草菴寺。草菴於明正統十年(1445)、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民國十二年(1923)三度重修,仍稱草菴,延用至今;庵前舊有龍泉書院為清兵所毀,直至近年華僑始捐資重建,改稱大華嚴寺。草菴依山崖而建,石構,單簷歇山頂,崖壁上鑿一圓形佛龕,內雕摩尼佛像高1.52米、寬0.83米。佛像身著寬袖僧衣,結跏趺坐於蓮花座上,面相豐滿,莊嚴肅穆。摩尼佛像依石質不同顏色浮雕而成,臉呈草綠色,手粉紅,身灰白,設色得當,巧奪天工。草菴周圍原有摩尼教咒語摩崖石刻多處,現僅存1方及“萬石梅峰”、“梧澗”等處。

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約216-276),於公元三世紀創立的一種宗教,它糅合佛教、基督教、襖教(拜火教)三種教義而成。其教義崇尚光明,反對黑暗,故亦稱明教。

摩尼教於公元七世紀末,唐高宗年間傳入中國,至唐開元中已傳至泉州。摩尼教在中國曾經風靡一時,但是,至明代初年,因其“明教”教名上逼大明國號而為朱元璋所不容,下令禁止,拆毀寺廟,驅逐僧侶,從此一蹶不振。草菴得以倖存,至今是個謎。須知草菴第一次重修,恰恰是明正統十年。此次修葺,規模未詳。但見庵旁有摩崖石刻;“勸念,清淨光明,大力智慧,無上至真,摩尼光佛,正統乙丑年九月。”乙丑年即明英宗正統十年。這一年不僅重修草蓆,而且將摩尼教《寧萬經》偈語勒石題記,公然宣揚摩尼教崇尚光明的思想,可謂光明正大,無所畏懼。這就不難推論,即便是在視“明教”為異端的明代,此地的摩尼教依然如日中天,信道者眾。

一座结草为庵的茅屋,居然会成为一处天下称奇的古迹

1979年在草菴附近,發掘出一塊標有“明教會”的黑釉碗和60多塊黑釉碗片,其中13塊可見“明”、“教”、“會”宇樣。)982年、1984年在磁灶大樹威古窯址又相繼發現明教會黑釉殘片,與草菴出土之黑釉碗一模一樣。可見草菴的黑釉碗系出自磁灶古磁窯。明教會統一燒製食具,說明人多勢眾,組織嚴密,宗教活動頻繁。草菴作為明教會的活動中心,確是曾經一度鼎盛和輝煌。 其後,草蓆屢有廢興。然而,摩尼教早已消亡,草菴也就成了佛教僧侶掛錫的寺廟。正是因為有了他們對青燈黃卷的廝守,草菴才得以很好的保護。1923年,草菴第三次重修,就是瑞意、廣空二位法師所倡導的。後人為紀念二位法師的功德,在草菴東側增建一幢僧房,名“意空樓”。弘一法師三十年代在閩南弘法期間,曾三顧草菴,“每次掩留累月”,都是住在意空樓。法師第一次來草菴,系1933年冬,應草菴寺主之請,自廈門來庵過冬。法師為草菴親撰二聯:

其一:

草績不除,時覺眼前春意滿;

庵門常掩,毋忘世上苦人多。

聯嵌“草菴”二字於句首,表達佛門濟世之願心。

其二:

石壁光明,相傳為文佛現影;

史乘載記,於此有名賢讀書。

“有名賢讀書”指明代在此讀書的十八碩儒,其中較著名的有莊用賓、王慎中、莊用晦、賴存謹、賴存業等人。除夕,法師登座,為弟子宣講《靈峰大師祭顓愚大師發衣缽塔文》。正月初一,又講《含注戒本》。二月,離庵往廈。1935年12月初,法師自惠安弘法返泉州,因病歸臥草菴。大病中曾書遺囑一紙交與隨侍傳貫,書曰:“命終前,請在帳外助唸佛號。但也不必常常念。命終後,即以隨身所著之衣外裹破夾被,卷好,送往樓後之山凹中,歷三日,有虎食之則善;否則三日後,即就地焚化。焚化後再通知他位。不可早通知。餘之命終前後,諸事極為簡單。必須依行。否則,是逆子也。演音啟。”一日,弘一法師另一弟子廣洽來庵探望。法師說:“你不要問我病好沒有,你要問我有唸佛沒有唸佛,這是南山律師的警策。向後當拒絕一切,閉戶編述南山律書,以至成功。”正月,弘一法師由廣洽隨侍,往廈門南普陀寺,每日到留日醫學博士黃丙丁醫寓就診。歷時百餘日,乃漸痊癒。法師此次大病,“九死一生,為生嚴所未經歷”。五月,法師移居鼓浪嶼日光巖,大病初癒,即提筆撰寫《重興草菴記》:“草菴肇建,蓋惟宋代。逮及明初,輪奐盡美。有龍泉巖,其地幽勝。爾時十八碩儒,讀書其間,後悉進登,位躋貴顯。殿供石佛,昔為巖壁,常現金容。因依其形,雕造佛像。餘題句雲:‘石壁光明,相傳為文佛現影;史乘載記,於此有名賢讀書。’蓋記其事也。勝清御宇,寢以零落。昔日金剎,鞠為茂草。中華建業十二載,瑞意廣空上人,傷其廢圮,發意重興。綿歷歲時,營治堂宇,壬申十月,復建意空樓三楹。雖未恢復舊觀,亦可粗具規範。餘於癸內之際,歲暮春首,輒居意空,淹留累月。夙緣有在,蓋非偶然。乃為述記,垂示來焉……”弘一法師第三次來草菴,是1937年歲末,自廈來庵度歲。時抗戰爆發,國難當頭。法師在庵講《華嚴經善賢行願品》。離庵以後,又於二三月間在泉州承天寺、清塵堂,反覆宣講之,“並切囑緇素弟子讀誦行願品十萬遍,以此功德迴向國難消除、民眾安樂。”法師的愛國情懷可見一斑。

一座结草为庵的茅屋,居然会成为一处天下称奇的古迹

弘一大師晚年三住草菴,或度歲,或養病,其“夙緣有在”,確非偶然。草蓆的環境確是非常適合於他“養痾習靜”。而弘一法師在此留下的足跡,使草菴的宗教文化氛圍更加濃郁。現在,已將意空樓弘一法師臥室復原,對外開放,供遊人參觀;弘一法師撰寫的楹聯以及《重興草菴記》,或鐫於堂柱,或勒石刻碑,引入矚目,是瞭解草蓆歷史的重要文物。

1978年8月,國際摩尼教學術會議在瑞典隆德大學舉行首屆會議,世界各國學者一致認為草菴是世界現存唯一摩尼教寺廟遺址。會議以草菴之摩尼光佛雕像作為吉祥圖案,世界摩尼教研究會也以此作為會徽。

一座结草为庵的茅屋,居然会成为一处天下称奇的古迹

1991年2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到草菴考察,看到保存完好的摩尼光佛雕像,欣喜異常,他們認為這是海上絲綢之路考察活動的最大發現,最大成就。這一發現具有世界性和歷史性的意義。草菴於1961年列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國務院批准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洪群

福建晉江人,曾任福建電影製片廠文學部主任。

文章選自洪群《草菴記》

一座结草为庵的茅屋,居然会成为一处天下称奇的古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