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成都六環了,成都真的能吸引這麼多人來嗎?

小灰看電影


1.圈地,一線城市的標準需要達到一定的人口,一定的GDP。只要達到一定的重要性,國家的政策傾斜也不一樣,其實現在走的還是老路子,“先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也可以說“先讓一部分城市先富起來”的模式。

2.打造各種各樣的特色項目,六環也算除北京外成都的特色,例如什麼“美食之都”,“休閒之都”,“美女如雲”等之類的名聲想必大家經常聽到,這樣可以把名氣打出去,便於吸引人才。

3.想必經常在成都跑的都知道,成都出了三環外的主幹道,大部分都是空地爛房子。真的要發展六環,我想也只有南邊真正能發展到六環。

4.自從天府新區成立以後,我想成都政府也沒精力來打造六環了,也僅僅會向南邊,向天府新區傾斜。

5.成都財政並沒有那麼多錢來打造六環,打造天府新區,那麼兩個方法,招商引資(實際成都的招商引資也並不是那麼順利,畢竟純內陸城市的優勢並不那麼明顯)。那麼唯一的出路就是地產經濟了。但我想大部分成都人都不希望成都房價越來越高,人民希望的是安居樂業,休閒的成都。


逸留凡塵只為卿


成都目前已經規劃到六環路,從最初的一環、二環、2.5環(中環)、三環到繞城高速(四環)、規劃建設的五環路以及第二繞城高速(六環)。


圖片來源網絡 成都環路

成都規劃六環路並不像北京這種大城市能夠馬上形成成熟,最主要的作用還是在於對於成都城市發展指明方向,對於生活、醫療、教育、商業、交通等配套合理佈局規劃,用於便民服務,而且也是運用平原城市的優勢。
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請聯繫


而成都究竟能吸引多少人?得益於成都的經濟發展、開放程度和“人才政策”。成都是一個包容性的城市,比如2017年出臺的“人才落戶政策”,當年底就有30多萬人落戶(主要是針對全日制本科學歷以上落戶),而對於人才的妥善安排也很到位。建立人才檔案庫和人才公寓,以及人才公寓可以免費申請租賃和居住,所以這個政策是成功的,真實吸引了許多人來成都發展。
圖片來源網絡 城市拓展方向

成都作為西南地區特大城市,有其自己獨特的優勢,作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之一的地區,對於城市規模的擴容“提前安排”,而規劃到“六環路”也是其中的政策。包括目前大力引進“高端裝備、電子軟件、航空器材、生物科技、汽車能源”發展等,都需要城市環路來區別分配,合理規劃並佈局完善,對於打造“城市造血功能”有很大的幫助。


圖片來源網絡

所以說未來隨著成都的環路發展,人絕對是越來越多。


大內密探達康


成都房通很負責的告訴你:


雖然還沒有這麼多人,但是成都的吸引力還是值得肯定的。


雖然它是一個懶散的城市,但是


俗話說:“少不入川,老不出蜀”。這句話對於以前的成都,是真的試用的。


朝九晚五說的就是這座城市。

每天九點鐘的早晨,街上都是懶懶散散的去上班的人群,

每天中午,都是一群吆喝了三五好友吃大餐的酒店。

每天五點鐘的下午,及時人們準時的下班,太陽公公還要散發一會他的餘熱。照亮一下那些因為下班去打麻將的康莊大道,省的那些人因為太黑而忘了胡牌。


雖然它是一個成長的城市


但是現在,成都已經不是以前的成都了。

因為多年的幸福度排名前列,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資本的進入,成都的發展在這些年已經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了。


高新區的快速發展,天府新區的跨步式建設,讓更多的企業以及年輕人群重新認識了這座城市的強盛的生命力!


雖然城市的發展趕不上房價的發展(越限購越漲這個梗真的難受,不過515之後限購加嚴還是可以的,希望限購更加嚴峻,讓房價回到2016最好!)


但是城市的快速進程卻是止不住的。


但是成都這座城市卻開始不像成都……


再多的第一也挽回不了一座城市的特點


原本的天府之國因為快速的發展與擴張變得不再像自己原來的面貌……


從原來的溫文爾雅,到現在的鋼鐵森林林立。

從原來的慢條斯理,到現在生活節奏加速。

從原來的喝茶享一天的生活到現在的日常奔波……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用自己的年輕和熱血給這座懶散的城市帶來了一個快節奏的生活。


或許不是成都變了,而是湧進來的這些“成都”人在改變著這座城市的模樣……


成都開六環是城市化進程的一部分,作為西部少有的中心城市,重慶和成都都擔任著承擔經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而城市化進程就是社會的一部分。


啊啊啊……六環,你比五環……

已經開了的六環,難道七環還會遠麼?


雙核心城市的提出,給成都帶來了不一樣的機遇,天府新區的建立與發展,更是給這座天府之都帶來了不一樣的地位。


三繞已經開通,天府新區建設也開始了一輪的收尾,獨角獸項目也開始了下一輪的預兆。


相信成都這座城市會在未來的日子裡走出跟往常北上廣一樣的道路……但是成都的樣貌,是否還能繼續保留下去……


成都安家,就問成都房通。


成都房通


成都的六環路跟北京不是一個概念,北京六環路屬於城市建成區,成都六環路全稱是第二繞城高速,建設的目的是緩解現有繞城高速的擁堵狀況,讓部分過境的客貨車從第二繞城高速通道其他高速,保留將現有繞城變更為城市主快速路的空間。

成都的城區中心將基本以四環(繞城)為界,外圍的發展重點是東南方向發展,重點建設天府新區和龍泉山東側新城,其次是發展衛星城。

所以成都未來的城市結果不會是北京的一環套一環的,未來會形成一個以龍泉山為中央公園的啞鈴型結構。

至於成都的吸引力,不說全國,在西部和四川是具有很高首位度,可以想象的成都未來10-20年內會將四川近億人口的20-30%聚集到成都,形成一個類似東京的具有國際影響性的成都版世界都市區。


什葉藏


是的。

成都六環路,原名為成都第二繞城高速公路(編號G4202),位於成都市四環路外側平均10餘公里處,全長223公里,設計時速100公里,連接青白江區、金堂縣、龍泉驛區、雙流區、新津縣、崇州市、溫江區、郫都區、新都區、彭州市、廣漢市、簡陽市等12個區(市)縣。
2017年6月1日,成都市政府批覆了市民政局《關於環路命名事宜的請示》。經研究,市政府原則同意將第二繞城高速命名為六環路的命名方案。

成都,簡稱蓉,四川省省會、副省級市,中國西南地區的科技、商貿、金融中心和交通樞紐,國家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成都位於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境內地勢平坦、河網縱橫、物產豐富、農業發達,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成都下轄11個市轄區、4個縣,代管5個縣級市。截至2016年末,成都總面積1431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591.8萬人;市轄區建成區面積837.3平方公里,全市城鎮化率達70.6%。
成都是中國五大戰區之一的西部戰區司令部駐地,是西部地區設立外國領事館數量、開通國際航線數量最多的城市,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的世界美食之都 。

成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最佳旅遊城市和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十大古都”之一,約在公元前5世紀築城,西漢時已成為中國六大都市之一,三國時期為蜀漢國都。北宋年間成都人聯合發行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官府在成都設立世界最早的管理儲蓄銀行交子務。2600多年的建城史孕育了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遺址等眾多名勝古蹟。

來源三:央視《中國“最具吸引力”10大城市,你的家鄉上榜沒?》

延伸閱讀 來源: 第一財經日報(上海)《“蓉漂”眼中的成都吸引力》

李健大約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作為一位自小生長在中國東北的吉林人,最後會選擇在西南方3000公里外的成都定居。“這是一座能讓人在生活和工作之間找到平衡的城市。”李健這樣告訴《第一財經週刊》,“我雖然不是吃貨,但非常喜歡這裡的美食;而在這樣一個特大中心城市,推窗可見海拔7000米以上的雪山,實在更是難得。”

像李健這樣,從外地來的“新成都人”都有一個名字,叫“蓉漂”。成都提出“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觀,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成都市政府新聞辦7月12日召開新聞發佈會,發佈“產業新政50條”,7月19日發佈“人才新政12條”,連續的新聞發佈透露出成都在加快人才集聚培育方面的決心。成都通過優化人才落戶制度、實施人才安居工程、建立蓉城人才綠卡制度、開展全面技術技能免費培訓等一系列舉措,想盡辦法解決“蓉漂”的後顧之憂,讓他們紮根成都、融入成都。

成都還向全球發出邀請函“成都,許你一個美好未來”,“國際頂尖人才(團隊)來蓉創新創業,給予最高1億元綜合資助”“1.6億元專項資金為市民提供就業創業培訓”“本科及以上青年人才可憑畢業證來蓉落戶”“在成都同一單位工作2年及以上技能人才可申請落戶”“外地本科及以上應屆畢業生來蓉應聘可在青年人才驛站免費住7天”“對各類急需緊缺人才發放‘蓉城人才綠卡’”,這些極具吸引力的人才新政,可謂力度空前。

其中,“蓉漂”計劃青年人才驛站工程非常有特色,結合成都產業佈局和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在成都市22個區(市)縣建設青年人才驛站,配套建設青年人才之家,為外地來蓉應聘的本科及以上學歷應屆畢業生提供7日以內免費住宿,併為來蓉、在蓉高校畢業生提供就業培訓、城市融入、人才交流等公益性、綜合性服務,推動高學歷青年人才在成都匯聚,為廣大青年人才發展提供更多機會和平臺,預計每年可服務2.5萬餘人次。

成都高新區天府軟件園

在“產業新政50條”發佈3天后,青年人才驛站就迎來首批入住的畢業生。他們來自北京、雲南、遼寧、安徽、貴州、河南……從南到北,從東到西,他們從全國各地紛紛奔赴成都的目標幾乎是一致的:在成都找一份滿意的工作,留在這裡生活,成為一名幸福的“蓉漂”。

周翼南就是其中一位,他是一名北京大學工學院的碩士研究生,入住天府新區青年人才驛站,應聘計算機視覺工程師崗位。來自長沙的他,求職首選地是成都,“因為成都高科技產業的環境非常優越,我有不少師兄在成都工作。比起北上廣,這裡的產業環境一點不差,但是生活成本卻要低得多。我是長沙人,成都跟長沙的氣候、飲食也挺相近的,所以我希望能在成都安居樂業!”

同樣想在成都紮下根的還有來自貴州的佟彤,“錦裡、寬窄巷子和熊貓基地,火鍋、小吃都太好吃了!”因為一次旅遊,佟彤從此愛上了成都,計劃著畢業之後就來成都發展。學習美術設計專業的她收到成都一家互聯網設計公司的面試通知後,入住了雙流區青年人才驛站。“簡直是太棒了!我開始以為是住公寓大樓,沒想到是酒店,旁邊就是一個非常舒適的小區。這裡的環境很好,設施齊備。”佟彤已為自己規劃好一個美好的未來,“這裡的環境非常好,現在政策又很好。相比一線城市的高房價,這裡的生活成本相對更低。我們今後可能考慮在這邊買房。現在成都允許本科畢業青年人才憑畢業證直接落戶,對我們來說很方便。”

除了是一名“蓉漂”外,李健的另一重身份是騰訊現象級遊戲《王者榮耀》的3D美術總監。據他所說,開發團隊中6成的人來自四川本地,其他4成則來自五湖四海。不過,如果要像實體產品一樣為這款遊戲標明產地的話,那麼毫無疑問是“100% Made in Chengdu”。

《王者榮耀》的開發團隊隸屬於天美-L1工作室,它的前身是臥龍工作室,一個非常有巴蜀氣息的名字,該團隊曾經開發過《QQ三國》《QQ封神記》等遊戲。

傳統意義上,成都似乎並不是一座遊戲產業發達的城市,北京、上海和廣州都擁有著更深厚的產業基礎與更完備的產業鏈條。然而這款聚集了2億玩家,每年創造近百億元利潤的里程碑式遊戲,卻並沒有誕生在北上廣。在騰訊遊戲內部的論壇中,關於“為什麼《王者榮耀》誕生在成都?”的問題下,有一條這樣寫道,“成都人才濟濟,是一個藏龍臥虎之地。”

在天府軟件園總經理何蕾的記憶裡,騰訊是最早與成都天府軟件園簽約的大公司之一,“當時有些人對成都並不太看好,但騰訊直接就派了一位高管來,在園區裡買下了兩棟辦公樓”。在軟件園“招大引強”加快產業聚集的發展前期,騰訊是產業引領者,當然,這也在冥冥中推動了《王者榮耀》成功。

天府軟件園可以說一路見證了成都遊戲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國內手遊產業最繁榮的時候,軟件園區域曾一度聚集了大大小小近千家手遊工作室,tap4fun、天象互動、風際網絡這些遊戲公司都是在那一波熱潮中乘勢而起發展起來的。

在何蕾看來,人才是其中最核心的要素,當時諾基亞、IBM、賽門鐵克、華為這些大公司都在園區設立了公司,帶來了大批軟件和信息技術相關的人才。隨著大公司的增多,軟件外包公司也相應地生長起來,跨國企業如埃森哲、疊拓都把公司開在了園區。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因為這個領域創業門檻相對較低,很多大中型公司的人開始出來創業。“遊戲是移動互聯網行業盈利模式最清晰的產品,出於發展的需要,一些公司開始轉型做手遊,成都的手遊就是從那時開始爆發的。”何蕾說,“人才的積累非常重要,只有人才積累達到一定程度,產業轉型的窗口期才不會被錯過。”

一個產業的壯大要依靠產業鏈上的企業緊隨市場的需要去不斷創新和迭代,調整自己未來的產業方向。換句話說,當基礎搭建好之後,就需要相信企業家們的嗅覺。何蕾自己也沒有想到,遊戲產業會成為天府軟件園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只能說創業是沒有劇本的,產業的發展也一樣。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人才的聚集和沉澱非常重要,現在成都市出臺的人才政策對人才這個產業核心要素的把握非常精準,這個政策將為成都市未來產業和城市的發展奠定基礎。”

當遊戲產業發展起來後,同時也有了輔助這些企業發展的公司。例如TestBird這樣的手遊自動化雲測試平臺以及遊戲茶館這樣的專注於手遊行業的媒體。何蕾表示,“遊戲的製作、測試、發行、運營團隊的聚集以及產業鏈上相關企業的聚集,讓這個產業更有生命力。”

何蕾認為天府軟件園的職能在於為企業提供一個資源的聚集平臺和連接器。例如當一個公司知名度不高的時候,軟件園會為公司做免費的公關,幫助它們對接媒體,但是當一個公司受到過多關注時,他們又會過濾掉一些採訪,不讓公司被打攪。《王者榮耀》推出前,這個團隊在圈內不太被關注,“不過李旻(遊戲製作人)和他的團隊一直低調務實,最後《王者榮耀》能夠成功也是厚積薄發的緣故”。去年3月,《王者榮耀》上線不久後,何蕾應其他公司的要求,就專門把李旻請出來做了名為《王者榮耀項目反思》的分享演講,這個被稱作CEO聯席會的活動也常常不定期舉行。

成都青年人才驛站可為來蓉應聘的本科及以上應屆畢業生提供7天免費住宿 攝影 陶軻

如果說李健代表了成都“軟”人才的一面,那麼李翔就是成都招來的“硬”人才。李翔在成都郫都區創建了中固維科,該公司目前的主力產品真空高低溫電機結束了國內企業對於進口產品的依賴,2018年即將發射的“嫦娥四號”玉兔探測器上就採用了他們的產品。

在1999年考入四川大學電氣自動化專業以前,李翔從小到大都在新疆生活,他的父母都是陝西到新疆的支邊人員。高中時做班幹部管理寢室是他至今引以為豪的記憶,“當時我們幾十名男生睡大通鋪,在我的管理下,一旦熄燈掉根針在地上都能聽見,”李翔說道,“如果參軍,我肯定是個好兵。”

2003年畢業後,李翔工作簽到了上海,但沒兩年他又回到了成都,後來他進入全球最重要的工程公司之一ABB,負責川渝以及部分華東市場的銷售,上海成都兩邊跑是他那幾年的常態。在外企工作幾年後,李翔最終決定自己創業,“還是想做點自己的東西。”

在選擇創業地點時,李翔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成都。李翔說:“這裡的製造業產業鏈非常完整,就比如我要生產一個軸承,我要加工一個絲槓導軌,我要加工任何非標的東西,出門五百米就可以找到小廠,出門一公里就能找到大廠,電話簿裡面的人一吃飯,一桌子就是一條完備的產業鏈。”

在他看來,製造業的創新比互聯網的創新要緩慢很多,要下一些苦功夫,這需要時間和經驗的積累,以及技術的支持。成都不僅有眾多高校、傳統軍工單位、技術研究所,而且公司運營成本也低。

談到技術支持時,他舉了一個關於黏合劑的例子。這是一種覆蓋在軸承表面用於潤滑隔熱的試劑,最初這種黏合劑都需要去國外採購,國外時間產量上滿足不了後,他們就自己出配方,委託類似杜邦這樣的公司幫助調試和生產。然而,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接觸到成都本地一家老牌化工企業—中藍晨光化工研究設計院,這家公司有很紮實的技術,尤其在黏合劑方向有3個非常資深的工程師。於是李翔最終選擇和這個研究設計院建立聯繫,中固維科提供資金,研究設計院負責產品研發。

“場地不夠了找管委會(成都創新創業示範基地管委會)申請,需要貸款管委會幫忙找銀行,市場上遇到問題,管委會就找專家協助。”自創辦中固維科以來,李翔還沒有在房租和桌椅板凳上花過一分錢,他稱自己是“拎包入住”式的創業。除此之外,管委會還有對專利申請全額補貼的政策,“我們申請了100多項專利,這個費用就要四五十萬元。”

根據7月19日成都市政府新聞辦發佈的消息,成都正在大力實施“蓉漂”計劃,將每年4月最後一週的星期六設為“蓉漂人才日”,通過發佈“蓉漂”雙創指數、舉辦“蓉漂”高峰薈、開展招聘會等各種活動,讓“蓉漂”成為時代風尚,讓每一位來蓉創新創業、投資興業的新成都人,受到社會尊重、得到城市禮遇。

為解決“蓉漂”的安居問題,成都提供了青年人才驛站、人才公寓、產業新城配套租賃住房和用人單位自建倒班房等多種方式,讓各類人才“住得上房,安得了家”。

在成都定居後,李翔沒多久就考了社工證。在他眼裡,所謂本地人,並不是指完全生活在這裡,如果你有一些能力能夠幫助這個城市往好的方向發展,就算你無法改變整個城市的面貌,哪怕只改變一個社區,你都可以說自己是本地人,因為你和他一同在發展。李翔說:“成都是我的未來之城,也是我願意把自己的命運緊緊綁在一起的城市。”


微成都


建六環還那麼開心,北京的例子還不夠嗎,一環二環的繞,市中心不堵死才怪,現在要分擔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了,結果成都還一環一環的建,不學上海的一箇中心四個副中心,學北京的同心圓,嫌不夠堵嗎。


widerspruch242165899


我現在呆的地方是個縣城,國家級貧困縣,達州下面“大漢城”,房價在五千多到七千多左右,成都周邊房價有些還沒有這麼高,即使高個兩三千,也有人去買,所以,只要條件符合有機會,就會有人去買!人不在成都,要麼就租出去!


Sunny159409103


成都呆了7年,開車四年,成都6環對普通百姓沒什麼意義,如果說不收過路費我估計大家都會高興,現在3環4環非常堵(我基本上是避開高峰,地圖還是紅的)。西西門和東門幾條出城的路紅綠燈多,北門就一條高架,基本上的路都被鐵路阻擋。現在地鐵建設非常多,以後會比較方便但是大家是否發現3環外地鐵就很不方便了,比如從犀浦到溫江地鐵要到市區換車。開車就得上4環(或走小路)。希望5環修好點,四環壓力太大了,出城的高速收費站外移,作為快速通道減輕進出城壓力,別10公里坐地鐵都要1.5小時


流浪在成都的石頭


2016年12月

成都追趕上了奧運有了5環

迎來了成都城建的新篇章!

2017年3月17日

又是一個歷史性的日子

追趕首都北京,成都6環要來啦!

成都民政局官方消息擬將

原繞城高速命名為四環路

原成環路命名為五環路

原第二繞城高速命名為六環路

天啦,這哈子安逸了

不是成都人的話怕要搞昏哦

成都到底有幾環啊?

地理君來捋捋...

1、一環

2、二環

3、中環(2.5環)

4、三環

5、四環(一繞)

6、五環(成環路)

7、“六環”(二繞)

8、“七環”(三繞)

六環消息一出,成都人民立刻炸開了鍋


歷史地理儲存站


完全能夠,成都自古就是西部重鎮,輻射西南西北。目前每年來成都定居者四五十萬人,世界五百強企業在成都落戶近三百家,外國領事館入駐數中西部第一。成都是中國西部唯一一個人才集聚之地。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和“一帶一路戰略”深入推進,成都在中國西部領頭羊的地位更加突出,“蓉漂”正在成為時尚。同時成都又是四川省省會,省內城市化過程中有相當部分人口會轉移到成都。目前,成都並不愁有沒有人的問題,而是如何控制城市人口過快增長的問題。成都絕對不能像重慶那樣,在狹小的區域內把人口密度搞得很大,整個山區像個蜂窩一樣,有什麼意義呢?如果那樣,成都的發展就算失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