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雍正帝賜給弘曆一塊白水煮成的肥肉吃,後者吃完後為何被立為太子?

文史磚家


雍正皇帝當然不會是因為弘曆吃了白水煮肥肉就立他為太子,否則這當上太子也太容易了,史書上也就沒有了那麼多為奪嫡而生出的刀光劍影和血流成河。

中國古代對於皇位繼承有著嚴格的制度,長幼嫡庶尊卑都是不可逾越的界線。但同時對於權利的渴望又讓皇室成員們前赴後繼不論生死,成王敗寇都是你情我願的事。雍正皇帝自己也是經歷過九子奪嫡的殊死博弈洗禮的人,他當然懂得地位之爭的權謀。

其實,雍正皇帝無非是看弘曆吃肉的過程所變,表現出的信息來做出判斷,但無論如何這塊肥肉的作用都不會大到讓雍正可以通過它來決定弘曆能否做太子。

其實弘曆之所以被雍正皇帝另眼相待,是因為雍正皇帝能夠順利即位與弘曆存在著很大的關係。

當初為得皇位,雍正與康熙第八子胤祀角逐激烈,但直到最後關頭,康熙皇帝的態度仍然不是十分明朗。直到弘曆引起了康熙的注意,弘曆十二歲時才第一次見到康熙,面對這個至親至疏九五之尊的祖父,弘曆並沒有表現出怯懦之態,對於康熙問出的學問也對答如流。

康熙皇帝對這個從容穩重的少年很是喜愛,甚至問弘曆的生辰八字,並且決定帶回皇宮由自己親自教導。

還有一次,康熙帶著弘曆打獵,對於猛然間衝到面前的黑熊弘曆臨危不亂的神態,更使康熙對他格外欣賞。因為是康熙親自教導,弘曆有許多接觸朝政的機會,對於政務小小年紀的他,更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所以愛屋及烏,弘曆成了雍正繼位的一大助力。

雍正繼位後並沒有立刻封弘曆為太子,而是對他進行了各種考驗。這個吃白水煮肥肉就是雍正的考驗之一。

雍正繼位的第一年,在舉行過盛大的祭祀活動以後,雍正照例給弘曆訓話,在在這之後雍正賜給了弘曆一塊白水煮的胙肉。這肉十分油膩,而且不放任何酌料,吃起來與美味毫不沾邊,一個成年人都吃不下更何況當時只有13歲的弘曆。但弘曆就是硬生生將這毫無滋味的肥肉全部吃下。

胙肉是祭祀用的祭品,也是權位的象徵。雍正讓弘曆吃胙肉也是有意將江山相托。顯然弘曆是知道了雍正的用意,少年早熟沉穩內斂的弘曆最終通過了雍正最後的考驗,成了太子。


實說歷史


首先,就弘曆皇帝的登基來說,並沒有那麼的簡單,因為一個皇帝的兒子,從皇子慢慢長成為皇太子再到儲君,是需要經過多種程度的鍛鍊,以及磨練的。所以,我們不能認為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只是吃下了雍正賞賜的一塊水煮白肉,就是他繼承王位的原因。

白水煮肉

據說,這種白水豬肉非常的難吃,因為這種肉是一種祭祀用肉,而且可能是出於某種迷信和規矩,所以在製作這塊肉的時候,只是用清水煮熟,不加任何的調味料便撈上來,放在供奉祖先的桌子上。在祭祀完祖先後,皇帝通常會將這些肉分發給在場的大臣,這樣的做法其實和現代的一種習俗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個習俗便是將供奉給“先人”的供物(例如核桃酥、小餅乾等吃食),在祭奠完畢後,再將它發放給自己的孩童,以此來取得平安和好彩頭。

就規矩來說,皇帝也是需要將那塊肉吃掉的,可能因為皇帝深知這樣的肉不好吃,所以才會以“賜福”為名,將這些白水煮肉分給重臣,一方面使得自己免遭這樣的“痛苦”,而另一方面也讓大臣們知道皇帝的無私。其實,能夠吃得上這樣肉食的大臣,大都是品級較高的人,如果說是皇帝的心腹是一點都不過分的;雖然是皇帝的賞賜,但是這些大臣們卻叫苦不迭,原因便是這樣的肉實在是太難吃了。

這種肉只是放在清水煮熟,不加入其他的調味料,所以吃起來會很不好吃,很多大臣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他們便在“吃肉”的時候,將一些特製的調味包放在自己的袖中,在皇帝賞賜該肉類的時候,便偷偷的抹在肉上,然後吃下。

在電視劇上,一些大臣在受到了乾隆如此“殊榮”的賞賜後(電視劇中是皇帝讓他們帶回家吃),他們可一點都不煩惱,這是因為紀曉嵐特別愛吃,於是在每次皇帝賞賜的時候,他們便將這些“白水煮肉”放在紀曉嵐的轎子中。由此我們便可以看出這樣的肉食究竟是有多難吃了。

為什麼只是吃了一塊肉,雍正便覺得乾隆可以做皇帝?

其實乾隆當上皇帝,可不僅僅是因為吃下了一塊無味道的肉,而是因為他後期的努力,以及才學。之所以民間會流傳這樣的傳言,這是因為白水煮肉在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是對列祖列宗的尊敬。雖然味道難吃,但雍正皇帝就曾經將此作為一大考驗來試探乾隆。據說當時的乾隆帝不過十歲,為了測試這個皇子有沒有被富貴的生活所“慣壞”,於是乾隆便將祭祀後的白水煮肉賜給了弘曆(也就是乾隆皇帝),當時年齡幼小的他不管三七二十一的便吃了下去,並且沒有嘔吐的不當之舉。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使得乾隆皇帝對這位皇子大加讚賞,認為他沒有被富貴的生活所“慣壞”,認為他的性格是堅毅的;最後,弘曆順利的成長為了乾隆皇帝,繼承了祖宗的衣缽。


木劍溫不勝


其實,這並不是一塊簡單的白水煮肥肉,這是用來祭祀天地和祖宗神靈的祭肉。皇家祭祀祭品完事後,需密封保存,上蠟封印,然後送給皇上,皇上象徵上的每樣吃上一口,象徵皇上對天地、先祖的敬畏和絕對的權威。其實,祭品確實難吃,但別人除了皇上賞賜,是絕對不能動的。皇上有時也會賞賜給族人和大臣,那可是極大的榮光。雍正帝賜給弘曆祭肉,在巜清實錄》中確實有記載,但也並不能說弘立是因吃肉後被立太子的。只是說明雍正偏愛弘立,早己認定他為太子了。

弘立幼時就聰慧過人,深得康熙爺厚愛,直接被接入宮裡教育成長,時常與康熙帝在一起,爺孫倆感情至深,康熙早就有意培養他作為未來的儲君了,在那麼多王子殘酷競爭中,雍正能當上皇帝,在一定程度上還佔了弘曆的光呢!


車工00


康熙二十多個兒子,有九子參與奪嫡。雍正皇帝最後只剩下三個兒子有緣帝位,可是弘時因年少放縱,於雍正五年死去,弘晝無心政治。倒不是弘晝真的無心政治,而是弘曆真的很優秀,從小被康熙皇帝看重,親自帶在身邊教誨,這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弘曆才是雍正的繼承人。打小在皇宮長大的弘晝,能不知道其中的道理?

所以,雍正皇帝建立或者說發揚康熙的作法,實行秘密立儲制度,對於雍正皇帝本人而言,實在沒有多大用處,誰是儲君都擺在那裡,不像康熙皇帝那麼多兒子來爭儲。雍正皇帝要建立秘密立儲制度,主要還是考慮解決後繼之君或許會存在康熙年間九子奪嫡的問題。

雍正元年,據《清高宗實錄》記載:

雍正元年,癸卯,春正月,次辛祈谷禮成,是為世宗登極後初次大祀之典。召上入養心殿,賜食一臠,意巳為他日付託之本。志早先定,仰告昊蒼,故俾承福受也。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翻譯為:雍正登基元年,初次舉行祭祀大典。雍正皇帝將弘曆召入養心殿,賜給他一塊祭祀之肉,意思表明弘曆即為雍正繼承人。先行定下國本,告知上蒼,以此承接福祉。弘曆當時吃的就是祭祀之肉,“胙”就是祭祀之肉。

清高宗就是乾隆皇帝弘曆,雖說是《實錄》,也並非見得都是據實所記,但是我想弘曆為儲君是毫無爭議之事,所以就算是這樣寫,也不見得因為吃祭祀之肉才是他繼承皇位的緣由。為何要如此強調這件事,主要可能是因為雍正元年,從九子奪嫡脫穎而出的雍正皇帝擔心歷史重演,故而在元年初次祭祀之時就已定下國本之事,以免夜長夢多,橫生枝節。

雍正這麼做也是無可厚非的,康熙在位六十年,皇太子胤礽兩廢兩立,九王奪嫡弄得朝野動盪,雍正四十五歲登位,在封建王朝歷史上人均壽命只有三十多歲的情況下已屬步入老年之列,況且即位之初還面臨很多重大的政治問題,國家行走在腐敗不堪的邊緣,若沒有壯士斷腕,力挽狂瀾的氣魄,大清可能就此消沉亡國。

在這樣的情況下,先立國本,顯得尤為重要,這和康熙皇帝當時立胤礽為太子時的政治意圖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考慮到將來建立秘密立儲制度,賜予祭祀之肉彰顯國本,完全可以理解。


青燈問史


雍正賜給弘曆的肉,可不是一般的白水煮肉,而是祭天用的胙肉。

這件事記載在清朝的官方史書中,當為真正發生過的事情。具體見於《清實錄》:

雍正元年,癸卯,春正月,次辛祈谷禮成,是為世宗登極後初次大祀之典。召上入養心殿,賜食一臠,意巳為他日付託之本。志早先定,仰告昊蒼,故俾承福受胙也。

事情發生的雍正元年的正月。

當時,雍正登極後首次舉行的國家規模的大祀禮,也就是在祈年殿行祈谷禮,祈禱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雍正在向上天禱告時,需要供奉祭品,其中就包括胙肉。禮畢後,雍正將十一歲的弘曆悄悄召入養心殿,賜給他一塊胙肉,其用意顯然是要將江山社稷託付給他。

所謂的胙肉,其實就是白水煮豬肉。

這種肉食不加任何鹽、糖等調料,吃起來沒有味道,而且還會感到很油膩。

在很多祭祀場合中,都會用到胙肉。

但很顯然,大祀場合所用的胙肉,規格等級最高,它代表著向天地的祭典,與天地進行溝通的媒介。

因此,雍正賜給弘曆胙肉,其實是有一定的政治象徵。


HuiNanHistory


之前我在看《延禧攻略》的時候,有一個片段讓我很是難忘。

祭祀大典的時候,王公貴族都要分食祚肉。魏瓔珞想要陷害傅恆,給了他鹽,但是他沒有用。

那麼,什麼是胙肉呢。

宋代的陸游在 《入蜀記》卷五里面寫道。:"招頭蓋三老之長,顧直差厚,每祭神,得胙肉倍眾人。"

胙肉,指的是祭祀時供神的肉。

我國固然一直很重視祖宗,在古代的時候啊,掃墓對於每個人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每次到應該掃墓的時候,全族的男丁一齊出動來到祖墳祭祀,他們打掃墓地四周的雜草亂石,用紅漆重新描寫墓碑的文字,然後用豬肉等供品拜祀先人。

在拜祭祖先之前,大家都會在某人家裡集合,各家都會交納一定的錢買豬肉。等拜祭結束,再把這些豬肉分發給各家,這個儀式呢古稱"分胙"。

這就是胙肉的由來。

當然,為什麼我這麼肯定他是胙肉呢,原因也很簡單。

帝王之家,怎麼會弄一塊白水煮的肥肉,不加任何作料。然後還當很珍貴的東西賞賜給兒子。沒道理嘛。

由此可見,這塊肉應該是胙肉。

而帝王賞賜給某個兒子祭祀祖宗用的胙肉,這意義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孤舟絃歌


吃一塊肉就能被立為太子,這太子來的未免太容易了些。但是這一說法確來自乾隆自己的回憶錄。

雍正繼位之初,弘曆就已經是太子第一人選了,這是不爭的事實,雍正元年正月11,雍正繼位後第一次去天壇,舉行祈谷大典,回宮後,就將弘曆召到養心殿,賜給了他一塊肉,讓他吃掉,之外就並沒有再說一句話。弘曆默默的吃掉了這塊肉,除了味道鮮美外,並沒有分辯出這是什麼肉,也沒有多說話,就退了出去。

不過這個事情給了乾隆非常深的印象,因此以前無論有什麼,父親對他和弟弟弘晝都是同等的,而這次卻單獨召見了他,並且是剛剛從天壇回來之後,顯然是有深意的。從那天起,弘曆就已經知道自己被默定為太子了。

毫無競爭力的接班

弘曆算是比較幸運的接班人了,回顧清初的幾位皇帝,都經過了激烈的鬥爭,幾乎每 一代都是劍拔弩張,甚至到了腥風血雨的地步,只有弘曆的繼位光明正大,水到渠成,沒有一絲波瀾,命運對他實在是太慷慨了。

弘曆能如此順利的成為接班人,這還要感謝一個人,那就是他的祖父康熙皇帝。

在康熙的眾多孫子中,弘曆本來是極不起眼的一個,他在康熙50年的時候,生於北京的雍王府,母親是20歲的普通格格鈕祜祿氏,長到十多歲才有機會見到自己的祖父,但是正是這第一面給了他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他身材頎長,容貌清秀,言談自信,舉止從容,憑藉著豐富的閱人經驗,康熙相信這個孩子 與眾不同。

過了幾天,康熙派太監到圓明園取走了弘曆的生辰八字。

又過了幾天,康熙再次駕臨圓明園,並宣佈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決定:要將弘曆帶回宮中養育。

這一段在《清聖祖實錄》、《樂善堂全集定本》中都有記錄。

養育宮中對於康熙時代的孫子們來講,確實是極大的恩遇,在弘曆之前,近百個孫子中,也只有太子的長子弘晳被養育宮中,康熙對這個孫子特別 喜愛,以至於在太子兩廢兩立之間,最重要 的考慮都是割捨不下這個弘晳。

所以才有人認為,康熙將大位傳給雍正,是因此喜歡弘曆。但是也不可否認,雍正將自己的兒子介紹給父親,不是老謀深算的一步,何況這樣做對雍正來講並沒有任何壞處。首先,試探康熙的一個態度,如果康熙將自己列為繼位候選人,那對自己的孩子必然要關心。如果不將自己列入後選人,而使祖孫建立良好的關係,也對自己的政治安全,有好處。

當然事實的發展顯然超過了雍正的期望,康熙非常喜歡這個孩子,這也成為了他和康熙之間一個良好溝通的渠道。

康熙晚年病重時,自知不能起,召見內閣大臣馬齊說道:我的第四子最賢,我死後立為嗣皇。胤禛第二子弘曆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乃以為君臣不易之道,平治天下之要,訓誡胤禛。解脫其頭項所掛念珠,對胤禛說:“此乃順治皇帝臨終時賜朕之物,今我贈爾,有意存焉,爾其知之……”言訖而逝。(《朝鮮李朝實錄》)

對於這個說法,許多人都持懷疑態度,畢竟朝鮮實錄,也不可盡信,但是也可以知道,這個說法在當時流傳的有多廣,連朝鮮都知道了。

根據《清世宗實錄》記載的雍正遺召:寶親王皇四子弘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聖祖皇考於諸孫之中最為鍾愛,撫養宮中,恩逾常格。雍正元年八月間,朕於乾清宮召諸王滿漢大臣入見,面諭以建儲一事,親書諭旨,加以密封,收藏於乾清宮最高之處,即立弘曆為皇太子之旨也。其後仍封親王者,蓋令備位藩封,諳習政事,以增廣識見,今既遭大事,著繼朕登極,即皇帝位。

根據遺召記載可以知道,乾隆被默認為太子確實是雍正元年的事情,所以乾隆的感知是正確的。吃的那塊肉應該就是祭天時所用的祭肉。


雨霽視角


雍正繼位之後,一共有十個兒子,但是這十個兒子中,要麼早夭,要麼還沒長大,能被選為繼承人的其實只有三個皇子,分別是弘時,弘曆和弘晝。有傳說在雍正繼位後的第三年,他帶領著文武百官在天壇祭祖,當時所有的皇子,大臣都參加了,祭祀完之後,雍正就賞給弘曆一塊肥肉,這塊肉是祭祀用的,叫做胙肉,製作方法非常簡單,就是用白水煮了一下,沒放任何的調料,所以口感非常不好,一般人是不願意吃這種肉的,關鍵是它還難以下嚥。當時的弘曆只有十歲,人們都以為他平時嬌生慣養,肯定吃不下去,沒想到他毫不猶豫就吃了進去,吃完還非常鎮定的離開了。


這塊白煮肉雖然讓人難以下嚥,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吃到的,這塊肉是祭祖祭神用的肉,有了祖先和神靈的保佑和賜福,這便是一塊有福的肉。

而這塊白煮肉還叫胙肉,在古代胙通阼,皇帝登基叫踐阼,雍正把白煮肉賞給弘曆,這也代表著有意立他為皇儲。

沒過幾個月,雍正便悄悄立下皇儲,並把立儲的密旨放在了正大光明牌匾的後面。三個月後,雍正命弘曆代替自己去參加康熙的忌辰,這也代表了未來皇位的人選已定。



獨秀文苑


要說弘曆因為吃了一塊白水煮成的肥肉,就得到了太子大位,那他這個太子位未免有點太容易。

現實中我們經常看見一些傳說,某個去應聘的大學生,見到一個衣著樸素的老頭子,以禮相待,扶了他一把,卻錯過了重要的喊號。一起參與面試的人都以為此人無緣offer.誰知最後結果出來,就是這個人得到了錄用,因為他扶的是董事長。

人們之所以津津樂道於這類奇遇,是因為貪快走捷徑的心理在作怪。當然,故事為了情節吸引人,也常常會設置這麼些出奇不意的細節。

弘曆的這個故事,估計也是出於此類心理所作。立繼承人偌大的事,就憑吃塊水煮肥肉來確定?且這個故事也沒有講明雍正其他有資格的兒子有沒有一起被要求吃。估計弘時、弘晝看到這個場景,也要大呼不平:憑什麼老四吃塊肉就能當太子,我們連吃肉的機會都沒有?

如果說雍正帝賜給弘曆一塊白水煮成肥肉讓他吃的事情屬真。那麼這也正是雍正帝將自己的屬意表明的一種舉止。

這種白水煮肉也叫作胙肉,胙肉是有講究的,胙通阼,意指廟堂東邊的階梯,吃了它,意味著要掌天下之權。弘曆估計明白了它的意思,因此,即便此肉難吃,他還是硬著頭皮吃了。

而雍正帝當著文武百官的面來了這麼一出,也昭示著,這個吃胙肉的孩子就是內定的繼承人了。

為何雍正要表明這個意圖?蓋因他考察已久,認為弘曆是最適合當繼承人的。

弘曆自幼聰明,五歲就學,過目能誦。

1721年,康熙帝在雍親王府見著了十歲的孫子弘曆,見而異之,令養育宮中,親授功課。據說雍正能上位, 也有弘曆的面子。

而雍正帝另有資格的兒子弘時、弘晝皆因行事不謹,失歡乃父。

綜合種種情形,雍正把弘曆視為接班人,以白水煮肉賜於他,只是借這個舉動將其意願公諸於眾而已。

並不僅僅是弘曆吃了塊肉就得到了太子位。

就像那個應聘的故事一們,也許是哪個講情懷的企業看中了這個人的品行。他之扶人不過是表象。


錢多多讀文史


話說乾隆皇帝此人在早期的執政生涯中是非常優秀的,不比自己的爺爺康熙帝差。不過由於自己爺爺父親給自己留下的江山太過與好控制,所以導致其非常的膨脹。

在閉關鎖國後中國已經落後非常的多,英國人送戰船的模型給乾隆,他不僅不領情,而且還送給英國很多金銀財寶,人家還說他傻。

弘曆自小就優秀、聰慧。

弘曆從小就非常的上進,並且早早的入了康熙的法眼,在一次康熙去雍正王府的時候,他展現出超人的學習能力,以至於其被康熙帶回了宮中學習。

當時自己的爺爺非常想將其立為皇太孫,但由於祖制與明朝朱元璋立自己的孫子被其他兒子篡位的事情發生,所以其讓雍正做跳板,最終將皇位傳到弘曆的手中。

不過雍正也是非常有才能的,弘曆的事情只不過是一件後人為了襯托乾隆比雍正有本事。

難以下嚥的福肉

從古至今都有祭祖的習慣,而就算貴為皇帝也不能逃脫出這個循環,並且祭祀的食物都很多,其中最讓人咽不下的就是福肉,也就是白水煮成的肥肉。

祭祀完畢之後這些肉都會分給親近的大臣與皇子皇孫,皇帝這種用意就是為了測試這些皇子與大臣的心到底是不是正直與忠誠,要知道這些肉是非常難吃的,沒有鹽沒有醬油。對於吃慣了山珍海味的人來說,這樣的肉是難以下嚥的。

所以很多人都動小腦筋用各種方法想要逃過吃這種難吃的肉,第一併不能拒絕皇帝;第二還不能表現出一副很難吃的樣子,因此大部分人都會在袖口裡提前放很多鹽,然後吃的時候往袖口抹上一抹味道會好很多。

吃福肉得皇恩

一次元旦時,雍正皇帝將所有的肉全部換成肥肉,之前的肉還能有一些瘦肉,所以還能嚥下去,這樣的肉確實是難以下嚥,所以才會造成當時很多大臣失寵,被皇帝認為有負皇恩。

但有一個人不一樣,那就是弘曆,當時他接到福肉後,立馬大口大口的吃,當時很多人都看懵了,心想這樣的肉也能吃嗎?

當時很多人都不知道這樣能夠獲得恩寵,所以並不以為然,但從最終獲得皇位後,這群人才恍然大悟。

吃福肉立太子,子虛烏有

不過還是上文中說道的,這只是側面因素,雖然重要,但也得看此人到底有沒有才學。並且對於乾隆皇帝的上位,也是眾說紛紜,很多人認為用吃福肉來確定繼承人並不靠譜。

而且雍正皇帝又不是昏君,但清朝有一點不好的是不提前立儲君,一直要等到皇帝死後才去金鑾殿的頂樑柱上去下寶盒打開來確定新君的選立。

正是因為這種制度,導致清朝會發生老子老子死後很多有實力皇子不服寶匣中確立的名單,那樣很容易就會被改,所以沒有人會服氣,導致新君掌大權後,不由分說的殺死其他兄弟。

歷史上的皇帝一旦繼位後,都會將自己的兄弟姐妹除了當初支持自己的全部殺死,這也是一種清朝不提前立新君導致的。

綜上所述,問題中因為一塊福肉而被立為太子是子虛烏有的,清朝自康熙廢多位太子後就沒有立過太子,所以只能說是成為候選人之一,是強有力的競爭者。

經過我的分析大家是不是覺得弘曆成為皇帝與吃白水煮成的肥肉關係不大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